《习武序》解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18427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9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习武序》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习武序》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习武序》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习武序》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习武序》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习武序》解读.docx

《《习武序》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习武序》解读.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习武序》解读.docx

《习武序》解读

《习武序》解读

杨彦明

 

一、分段解读

【前言】

作者:

杨彦明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点击数:

1629更新时间:

2006-9-2623:

01:

45

联易网

原文:

有谓至治之世⑴而武可以不练,此言之者迂⑵也。

盖⑶武可以百年不用,不可一日不备。

自古圣帝明王⑷莫不隆⑸文重武,公卿大夫⑹率皆出将入相⑺。

无如时至近今,每多庸儒俗子⑻,互相讥笑,文而弗⑼武者有之,武而弗文者有之。

此无他,皆所以自待者薄而期许者浅也⑽。

故孟子曰:

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

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⑾。

注解:

⑴“至治之世”:

“至”,到;“治之世”,治世,有秩序,安定的社会。

⑵“迂”,拘泥固执,不切实际。

《论语·子路》:

“有是哉,子之迂也。

⑶“盖”,发语词。

⑷“圣帝明王”,对封建皇帝的美称,指开明的皇帝。

⑸“隆”,尊重。

《荀子·儒教》:

“上则能大其所隆,下则能开道不己若者。

⑹“公卿大夫”:

“公卿”,原指三公九卿,后泛指朝廷的高级官员。

《论语》:

“出则事公卿”。

“大夫”,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员的称号,请代高级文职官员称大夫。

公卿大夫即指朝内高级官员。

⑺“出将入相”:

出则为将,入则为相。

谓才兼文武的人。

崔灏《江畔老人愁》诗:

“两朝出将复入相,五世迭鼓乘朱轮。

⑻“无如”,不像;“每多”,赵来越多;“庸儒俗子”指见识浅陋的文人武子。

⑼“弗”,不,否定。

⑽“自待者薄而期许者浅也”:

“自”,自已;“薄”,鄙薄。

“自待薄”出自明朝洪应明著《菜根谭》:

“不可太浓艳,不宜太枯寂”。

“念头浓者,自待厚,待人亦厚,处处皆浓;念头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事皆淡。

故君居常嗜好,不可太浓艳,亦不宜太枯寂”。

“期许”,期望。

《孟子·公孙丑上》:

“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朱熹注:

“许犹期也”。

此句话的意思是:

对自己没有高标准要求,缺乏远大志向。

⑾出自《孟子》卷十三“尽心章句上”。

“夫”,音扶。

“兴者”,感动奋发之意。

“凡民”,庸常之人。

“豪杰”,有过人之才智者。

这句话的意思是:

待文王教育之后而感动奋发的是庸常之人;有过人之才智者能无须教育而自能感发以有为。

释义:

有人说现在到了康乾盛世,社会安定,可以不练武了。

发这种言论的人太迂腐了,不切实际。

武可以百年不用,但不可一日不备。

自古开明的、有远见的皇帝那一个不既重文又重武?

朝廷的高级官员都文武兼备,出朝能率兵打仗,入朝能辅君参政。

哪像今天这些见识浅陋的文人武子经常互相讥笑,文人否定武士的有之,武士否定文人的亦有之。

出现这种现象没有别的原因,都是因为这些人缺乏高远的志向,没有什么期求。

孟子说,待教育之后而受到感动奋发的是庸常之辈,有过人才智者能无须教育而自能感受有所作为。

原文:

炳幸中探花,愧无全才之足录⑴,幸有寸长之堪信⑵。

每遇亲友,屡请教授,恐为人之所患⑶。

若欲隐密,惧负师之所传。

无可奈何,须俟尚志好学之士⑷,将管窥微技细细详说⑸。

倘学者诚心习之,宝珍爱之,如君子深造之以道,焉知无左右逢源之乐⑹,七日不食弹琴咏歌之趣乎⑺!

时而穷也,可以保身保家;时而达也,可以卫君卫国⑻。

治四海如磐石之安⑼,登万民于仁寿之域⑽,讵曰小补之哉⑾!

注解:

①“足录”,“足”,够格,值得;“录”,记载言行的册籍。

足录即骄人的记录。

②“堪信”,“堪”,可以。

可以信赖。

③“患”,害。

④“须俟尚志好学之士”:

“须”,等待。

《诗·邶北·匏有苦叶》:

“卬须我友。

”卬(ang昂),我。

“俟”(si竢),等待。

《论语·乡党》: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仪礼·士昏礼》:

“壻乘其车,先俟于门外。

”“须俟”即等待。

“尚志”,谓高尚其志。

《庄子·刻意》:

“贤人尚志”。

“尚志好学之士”即志向高远,爱好学习的学子。

⑤“管窥微技细细详说”:

“管窥”,一孔之见;“微技”,雕虫小技。

管窥微技是自谦之说。

⑥“君子深造之以道,焉知无左右逢源之乐”:

见《孟子·离娄下》: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也。

自得之,则居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意思是品行高尚的人(君子)学习深造之道是“自求得之”,即通过自己的思考来“感悟”。

有些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即使老师可以言传,单靠老师讲的,你得到的毕竟有限。

一定要反复思考,不断玩味、体察,才能自悟自得。

如朱熹所说:

“古人云: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学问到了这种深度,你就会得心应手,用之不尽,取之不竭,享受到“左右逢源”的乐趣。

⑦“七日不食弹琴咏歌之趣乎”:

此语见于明俞大猷的《剑经》:

“凡此意味体认得真,亦有七日不食,弹琴咏歌之趣也。

”这句话同前面的“左右逢源之乐”是一个意思。

意即学习武艺,要不断地读之练之,读而后练,练而后读,周而复始,反复体味。

古典武艺所包涵的特殊魅力,常常令人神驰意远,感奋不已!

“七天不吃饭,也能有弹琴咏歌的乐趣。

⑧“穷”,贫困;“达”,显贵。

⑨“磐石”,巨石,比喻牢固。

《荀子·富国》:

“则国安于磐石。

⑩“登”,进入。

“仁寿”,仁厚而长寿。

旧谓有仁德的人多长寿。

《论语·雍也》:

“仁者寿。

”《汉书·董仲舒传》:

“尧舜行德,则民仁寿。

”《班固·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第二》:

“驱一世之民,济之仁寿之域。

”该句意思:

让天下大众都能登上“仁寿之域”,即进入一个“道德高尚,健康长寿”的社会。

⑾“讵”,岂。

李白《行路难》诗:

“华亭鹤唳讵可闻。

”“补”,补益。

释义:

杨炳侥幸中了探花,虽然为自己不是一个全才所愧疚,但却有一技之长可令人信赖。

经常遇到一些亲友请我教授武艺,但又怕误人子弟。

如果将自己的技艺隐密起来,又怕辜负了师父的传授。

无可奈何,等有了志向高远、勤奋好学的学子,我可将自己的管窥微技向其细细详说。

倘若学者诚心练习,珍视喜爱,深造入道,工夫到家后,就会有左右逢源,得心应手的乐趣。

学到一身好武艺后,如果不得志,是一个贫困的老百姓,这身武艺可用来保身保家;如果有机会飞黄腾达成了显贵,这身武艺可用来卫君卫国。

习武的宗旨是:

保天下如磐石之安稳,使民众进入“道德高尚,健康长寿”的社会。

岂能说练武的收益不大呢!

原文:

时   乾隆七年岁次壬戌春二月朔一日

原任御前侍卫壬辰科探花及第杨 炳虎文 甫①编著

儒学生员王 端方儒校阅

校字 受业门人②岳金梁擎天 武登科镇远

表侄周名久健庵 男兆熊梦叶

注解:

①“甫”,古代在男子名字后边加的一个美称,如“台甫”。

②“受业门人”,徒弟。

释义:

这是杨炳写在前言后的一个落款:

时乾隆七年(1742年)春二月初一日

原任御前侍卫壬辰科探花及第杨炳(字虎文)编著。

儒学秀才 王端(字方儒)校阅

受业门人(徒弟)岳金梁(字擎天)、武登科(字镇远)以及表侄周名久(字健庵),儿子兆熊(字梦叶)校字。

*由这个落款可以看出,《习武序》编著完毕后,付之刻版印刷。

若不刻版印刷不存在校阅、校字的问题,而且还要将这些人的名字都载入书中。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作者以及梅花拳界对此书是何等重视。

究竟《习武序》的原版现在存在什么地方需要进行研考和寻查:

2001年7月28日我从平乡县马庄张秋常先生家看到一本《妙法》,书中有《习武序》。

该手抄本最后有这样一段话:

“此图原版藏四川成都府青华宫二仙庵内,遭丙丁焚毁无存,才于道光乙未秋来戒白云观得此图。

於双髻道友其先维杨、郭一澄、温部宣、华海以及间省林永懋并燕人王理中、杜逢辰公俱刻此图行也。

”另起一行又写“同治拾贰年春,志山道众捐资重刊,以广流传。

板存京都白云观。

住持孟至才识(记-编者注)”。

由此可以知道《习武序》原版藏在四川成都府(现成都市)青华宫二仙庵内,后遭兵丁烧毁(因干支纪年中无“丙丁”年,故可排除是丙丁年烧毁的)。

于是在道光乙未秋(1835年)几位道人来到北京的白云观找到此书,刻版重印。

又过了38年,到了同治12年(1873年),即《习武序》问世131年后志山道众又捐资重新刊印,以广流传。

现此版存北京白云观。

以上事实是由白云观住持孟至才记录的。

2001年8月19日,我冒雨到了位于北京西单南面不远的白云观,那里香火颇盛,天下大雨进香者仍络绎不绝。

我找到一位道士,他说“文革”时好多经书都烧了,《习武序》的原版可能也毁于一旦。

若有时间(因当天是公休日)可与白云观研究室的人联系一下。

后来打几次电话也未打通,近日又没有去北京,以后再寻找吧。

又,白云观内有康熙立的纪碑,当年康熙曾多次驾白云观进香,赐旨对白云观扩修。

杨炳当年每次都要护驾。

据此白云观与杨炳有不解之缘,这也许是《习武序》原版藏在白云观的缘由吧!

原文:

【立教条目】

拳堂中间立

天地君亲师 神位

左书:

振三纲须赖真武(论纲常要恃文友讲)

右书:

整五常全凭大文(定太平还让武将能)

上书:

一贯之道

设炉次第:

上三炉、左一炉、右一炉

上香定则:

五炉上香不必拘定①。

一握十数柱,上三炉或一握六柱,东炉三柱,西炉五柱。

亦可为其贫富不等,只要诚敬为主,且简可行。

拜祖师仪注②:

每逢朔望日期,定行三跪九叩首之礼。

平常日期,只行一跪三叩首之礼,亦只要诚敬为主。

拳堂中徒拜师仪注:

拜师时只可先一揖,次叩首二个再一揖。

若在别处见师,只用一揖。

若久久不见,即叩首亦无不可。

历代相传武祖要言,如文子敬孔子,使人有遇庙生肃、过墓生哀之意。

真性本于天生,教道成于师传③。

上拜收元老祖

注解:

收元老祖即天地也。

言一元之气,化生万物,成始成终,故为收元老祖④。

 

次拜均天教主

注解:

均天教主即帝王也。

言一人立极,居中治外,六合一家,故为均天教主⑤。

终拜东都护法

注解:

东都护法即亲师也。

言一生气肇东⑥,生我成我,恪遵王法⑦,故曰东都护法。

不可退前落后⑧,切忌忘师背祖⑨。

然后再一愿,不可犯上作乱,连累父兄。

如孔子曰:

如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⑩。

师立于左右边,学徒望上叩首,如前著的拜法。

注解:

①“拘定”,拘,限制,限制死了。

②“仪注”,礼仪制度,礼节。

《南史·孔奂传》:

”奂博物强识,甄明故实,问无不知,仪注体式,笺书表翰,皆出于奂。

③这句话的意思是:

历代相传对武祖的要言,要像文人敬孔子那样,使人有遇庙生肃,过墓生哀之意。

人的真性来自天生,人的本领是老师传授的结果。

④“一元之气”,中国古代哲学家想象宇宙一开始形成时天地不分,成混然一体的状态。

《关尹子·二注》:

“先想争一元之气,具乎一物。

”由这“一元之气”,世界生出万物,始也由他,终也由他,故称收元老祖。

收元老祖即天地也,是一个虚拟的人物。

⑤“一人立极”,即帝王一人立极。

“立极”之说源于古代神话,古时以为天的四方尽有撑着天的柱子,为四极。

传说共工与颛顼斗争,以头触不周山,柱折天倾,“女娲练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此故事见《淮南子·天文训》,又《览冥训》。

后来人们把“立极”指为王朝立纲纪,确立统治人民的准则。

见语本《书·洪范》,“皇建其有极。

”后亦引申为树立最高准则。

“居中治外,六合一家。

”六合,指天地四方。

见《庄子·齐物论》: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成玄英疏:

“六合,天地四方。

”亦泛指天下。

李白《古风》诗: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意即皇帝居在天地四方之中,治理天下如同一家。

⑥“言一生气肇东”中的“气”旧指气数,命运。

《二程遗书》卷十八:

“问:

‘上古人多寿,后世不及古,何也?

莫是气否?

’曰:

‘气便是命也。

”“肇东”,即东都。

⑦“恪遵王法”,恭恭敬敬地遵守国家的法律。

⑧“不可退前落后”,不可慢待。

⑨“切忌忘师背祖”,切忌忘了师傅的教诲,背叛祖宗。

⑩孔子曰:

如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见《论语·雍也》:

“子见南子,子路不悦。

夫子矢之曰:

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说的是孔子去卫国拜见了卫国国王的宠妃南子。

回来后子路很不高兴,对老师的这一行动十分有意见,认为至圣先师不应该见这个风骚的王妃。

孔子在子路面前对天发誓(矢,同誓),“如果我有什么不规的行为老天爷不会饶我!

释义:

因梅花拳是一种民间的拳会,所以设定了礼仪、规则。

文中写得也很明晰,不需再做过多的解释。

下面只对在拳堂中“上拜”、“次拜”、“终拜”这三拜的“注解”做一释义。

首先拜“收元老祖”,即天地。

天地衍生出万物,

次拜“均天教主”,即帝王。

帝王一个人支撑着天地四方,树纲立纪,治四海如一家。

最后拜“东都护法”,即父母亲和老师。

父母生我成我,老师教我恭恭敬敬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故称他们为东都护法。

千万不能慢待,切忌忘记师傅的教诲,背叛自己的祖宗。

还希望学生不可犯上作乱,连累父兄。

不然就会像孔子说的那样,“老天爷不会饶你!

” 

  

【习武规矩十二条】

第一条:

凡立教之始①,务要他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道②,异日可以入则事其父兄,出则事其长上③,不愧有勇知方之士④。

注解:

①“立教”,树立教化;进行教导。

《韩诗外传》卷八:

“学校庠序以立教,事老养孤以化民。

”南朝·梁·刘效标《辨命论》:

“或立教以进庸怠,或言命以穷性灵。

”宋·叶适《〈黄文叔诗说〉序》:

“自文字以来,《诗》最先立教,而文、武、周公用之犹详。

”这里指传授拳术。

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道”,这是儒家的论理思想。

教悌:

亦作“孝弟”。

《论语·学而》:

“其为人也孝弟。

”朱熹注:

“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

忠信:

《论语·学而》:

“与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忠,对皇帝忠诚;信,对朋友诚实。

礼义:

礼,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度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是儒家的政治思想。

《论语·宪问》:

“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同时也要求对人民“齐之以礼”。

《荀子·修身篇》:

“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义,正义,忠义,仪容状貌。

廉耻:

廉,廉洁,不贪。

《汉书·东方朔传》:

“割之不多,又何廉也!

”廉耻,谓廉洁知耻。

见《管子·权修》:

“货财上流,赏罚不信,民无廉耻,而求百姓之安难,兵士之死节,不可得也。

③“异日”,他日,过几天。

见《庄子·德充符》:

“哀公异日以告闵子。

”又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诗:

“异日期对举。

”举,举杯。

“事”,侍奉,服事。

《易·盅》:

“不事王侯。

”又《孟子·梁惠王下》:

“事齐乎,事楚乎?

”“入则事其父兄,出则事其长上”,见《孟子·梁惠王上》:

“……壮者以暇日传其孝悌忠信,入则事其父母,出则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坚甲利兵矣。

④“有勇知方之士”,“知方”,懂得道理和礼法。

见《论语·先进》: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又见《荀子·居道》:

“尚贤使能,则民知方。

”王先谦集解:

“知方,皆知所向。

”有勇知方之士即勇敢又知理的人。

释义:

凡设坛授拳开始,务必要学生懂得“孝悌忠信礼义谦耻”。

具有了这样的伦理思想,他们今后在家里可以侍奉父兄,出门在外能够侍奉长官,不愧一个既有勇又知理的人。

第二条:

凡入教之时①,务要他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②。

讲习武艺,所以保身体。

好勇斗狠,所以危父母③。

切宜熟记。

注解:

①“入教”,梅花拳是一个具有秘密宗教色彩的民间拳会,“入教之时”即加入拳会时。

②这句话出自《孝经》。

《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共十八章。

作者各说不一,以孔门后学所作一说合理。

《孝经》中有,子曰: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子忠也。

③这句话出自孟子。

《孟子·离娄下》:

“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句中的第一个“所以”意为“为了”、“用以”;第二个“所以”意为“将要”、“必然”。

释义:

加入拳会组织时,务必教育他知道身体发肤来自父母,不敢毁伤。

讲授、习练武艺是为了保身健体。

如果一味地勇猛狠斗将会危及父母,是为不孝。

这一点必须熟记。

第三条:

凡习武务要使他知拳脚为枪棍之母。

不活拳脚,则枪棍不获臻其妙①。

徒尚拳脚②,则遇敌不克取其胜。

二者兼之,方得其趣。

注解:

①“获臻其妙”,“获”,得到;“臻”,达到。

意即得到妙用。

②“徒尚”,“徒”,空;“尚”,崇尚。

译义:

凡习武者务必要使他知道拳脚是枪棍之母。

拳脚练得不活,枪棍便得不到妙用。

不用枪棍只凭拳脚,便不能战胜遇到的敌人。

只有拳脚和枪棒二者兼用,才能得到其中的乐趣。

第四条:

凡学技之士,务要知安详恭敬。

虽曰手舞足蹈,似与文人不同,而其神化莫测①,非粗心浮气者所能入也②。

昔宋将岳武穆上马如无敌天神,下马如有道贤人③。

注解:

①“神化莫测”,变化莫测。

②“粗心浮气”,粗心大意,心态浮燥。

③“有道贤人”,贤人,有才德声望的人。

道,道德。

释义:

凡学习武艺的人,务必要懂得安详恭敬。

虽然说手舞足蹈,好像与文人不同,但武艺是变化莫测、细微深奥的,并非粗心大意、心态浮燥的人所能学得进去的。

历史上的宋代名将岳飞上马是无敌的天兵神将,下马是德高望重的贤人。

*该条规矩主要讲修心养性的重要性,务要安详恭敬,不能粗心浮气,这样才能领略和体验到拳法的神妙莫测、细微深奥之处。

第五条:

凡入拳堂时,务要沉细①,不可喧哗,方可知进退之中有妙着②,趋避之内有利害。

万不可视拳脚如戏场,则学习才有进益。

注解:

①“沉细”,沉着细心,深沉而不轻浮。

②“妙着”,着,计策或手段。

妙着即巧妙的计策或手段。

释义:

凡进入拳堂,务必沉着细心,不可喧哗,用心领悟,才能知道进退之中有妙着,趋避之内有利害,从而知进知退,趋利避害。

万万不可像在戏场上耍拳脚一样。

这样学习才会不断有所进步。

第六条:

凡出拳堂时,务要如见大敌,不可轻忽①,当思何法可以破他,何着得以胜他。

久久习之,可以登堂入室。

注解:

①“轻忽”,掉以轻心,丧失警惕。

②“登堂入室”,同“升堂入室。

”见《汉书·艺文志》:

“如孔氏之门人用赋也,则贾谊登堂,相如入室矣。

”孔氏指孔子;相如,司马相如。

比喻学习达到的境界有程度深浅的差别。

《论语·先进》:

“由(子路)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后用以赞扬在学问或技能方面有高深的造诣。

释义:

凡出拳堂时,务必要有大敌当前之感觉,万万不可轻视疏忽。

应当思想用哪种技法可以破他,用什么招式能够胜他。

长此下去,久而久之,你们的技能便有了高深的造诣,达到“登堂入室”的层次。

第七条:

凡见师面,即便站起,不可视若路人①,每见庸师俗弟之辈②,并肩而行,同凳而坐,全无师弟之分,绝无尊敬之意。

一则师艺浅,一则弟心傲,所以徒有习武之名而全无真艺之用也。

注解:

①“路人”,路上行走的人。

一般用来指不相识的人。

②“庸师俗弟”,不高明的老师和卑俗的弟子

释义:

凡弟子见到了老师,应立即站起,不可将老师视若路人。

经常见到一些庸师俗弟们,并肩而行,同凳而坐,全然没有师弟之分,学生对老师没有一点尊敬的意思。

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老师的武艺疏浅,另一方面也由于徒弟的心态傲慢,所以空有习武之名而全无真本事可用。

第八条:

凡师弟授受之际,弟子却不听。

俗人曰:

不打师傅不得妙着。

每有乘师无备,偷刺暗打,是最轻狂可恶。

窃思①奇着妙法,孰有②圮上老人必待子房三进礼而后授③。

盖奇着妙法,何师无之,皆因弟子轻薄不知尊师重道,不可大受④,故秘而弗传。

况奇着妙法,俱是杀敌之毒手段,倘若轻施,弟必受伤,定要缓缓传授,慢慢讲说,始堪有得。

自古学武难,传武更难,因材而教,文武皆然,岂可躐等⑤也哉!

注解:

①“窃思”,我想。

②“孰有”。

“孰”,什么。

孰有即有什么。

③“垲上老人必待子房三进礼而后授”,这里讲了一个历史典故:

圮上,圮(yí)上,桥上。

一说圮水之上。

《史记·留侯世家 》:

“良尝闻从容步游下邳圮上。

”司马贞索隐:

“李奇云:

“下邳人谓桥为圮……。

应劭云:

“圮水上也。

”圮桥,故址在今江苏睢宁县北古下邳城东南小河水上。

相传秦末张良遇黄石公于圮上,即在此。

圮上即楚语桥上,但唐时已有圮桥之称。

李白《经下邳圮桥怀张子房》诗:

“我来圮桥上,怀古钦英风。

”今圮桥已毁。

黄石公被称为圮上老人,子房即张良的表字。

传说张良刺秦始皇失败后,改名换性,逃亡下邳(今江苏睢宁北)躲了起来。

张良曾经闲游散步在圮桥上,见到桥上有一老翁,穿一身粗布短衣,待走到张良跟前时,故意把自己的鞋掉到桥下,回头对张良说:

“年轻人,到桥下把我的鞋拾上来!

”张良十分惊愕,便想打他。

无奈这是一个老头儿,便强忍怒火下到桥下把鞋拾上来。

那老人又说,“给我穿上!

”张良想既已为他取来了鞋也就跪着给他穿上好了。

那老人将脚伸过来,让张良穿好后含笑而去。

张良特别惊奇,看着那老人远去。

那老人走了一里多路又返回来对张良说,“年轻人可教啊!

五天后平明时与我在这里见面。

”张良有些奇怪,跪答:

“是。

”五日后平明时张良去圮桥,可是那老翁已经先到了,便生气地说,“与老人约会,你反而来在后边,为什么?

”那老人扬长而去,并说,“五日后早点来!

”又过了五天,这天雄鸡打鸣时张良便起身前往,可是那老人又先到了,又怒气冲冲的训斥,“又来晚了,究竟为什么?

”那老人说了句:

“五日后早些来!

”便离开圮桥走了。

又过了五天,张良不到半夜时就去。

不一会儿那老人来了,高兴地说,“应当这样啊!

”他拿出了一编书说:

“读了这册书就可成帝王的老师!

十年之后就会有所成就。

十三年以后你到济北(济水之北,谷城山一带)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

”说完就走了,也没有说其他话,从此再也没有见过这位老翁。

天亮后,张良一看那老翁给的书是《太公兵法》(相传为姜太公吕尚所作)。

张良很珍爱它,并经常学习诵读。

作者在这里引用这个故事,是教育弟子要想得到老师的“奇着妙法”必须有张良这种精神,对老师有“三进礼”的忠诚才可授也。

④“不可大受”,出自《论语·卫灵公》“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意思是,君子不可从小处测定他,可以担大任,小人反之。

孙中山先生说过,“我只能做领袖,除此之外我什么也做不了。

”鲁迅说过,“有缺陷的英雄毕竟是英雄,完美的苍蝇终究是苍蝇。

”作者在这里引用孔子的这句话:

是说不知尊师重道的弟子,做不成大事。

⑤“躐等”,躐(liè),超越。

超越等级,不按秩序。

释义:

师傅向徒弟传授时,弟子却不听。

平庸之辈好说,“不打师傅得不到妙招。

”经常乘师傅没有准备的时候偷刺暗打,这样的弟子太轻狂可恶了。

我想,奇着妙法必须像圮上老人等待张良行了三进礼之后才可传授。

要说奇着妙法哪个老师没有?

都是因为弟子轻薄,不知尊师重道,才不教他。

不经过再三考验的人一定要“秘而不传”。

况且,奇着妙法都是一些杀敌的狠毒手段,倘若轻而施用,弟子必然受伤。

所以一定要循序渐进传授,慢慢地讲说,才能有所得。

自古学武难,传武更难。

要因材施教,文武都是一个道理,怎能超越次序。

第九条:

凡教习武之士,当尊孔子有教无类①。

不然,仲弓不得列德行之科②。

互乡鲜克有见圣之童③,务使其改过自新。

正见人才难得故耳。

注解:

①“有教无类”,这是孔子的教育口号,见《论语·卫灵公》。

马融注:

“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

”意即:

不分贵贱贤愚,也不分地区族类,都可以作为教育的对象。

西周学在官府,只招收贵族子弟。

孔子的学生真正出身于贵族的很少,大部分是平民。

教育对象比以前扩大,客观上适应了文化下移的趋势。

②“仲弓”,春秋鲁国人(前522-?

)冉氏,名雍。

孔子学生,其父为“贱人”。

孔子曾称许他的德行,并谓“雍也可使南面(言任诸侯治)”(论语·雍也)。

荀子书中亦曾以“仲尼、仲弓”并提。

杨倞注:

“子弓,仲弓也。

“德行”(-xìng)谓道德品行。

《周记·地官·师氏》:

“敏德以为行本”。

郑玄注:

“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科”,等级。

《论语·八佾》:

“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

”朱熹注:

“科,等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

如果只讲究出身和身份,像仲弓这样的好学生,因其父为“贱人”也不能列入“有美好道德品行的人”这一等级了。

③“互乡”是一个地名;“鲜克”,鲜(xiǎn),甚少,不多。

《诗·大雅·荡》: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见圣之童”见于《论语·述而》“童子见,门人感。

子曰,与其进也。

不与其退也。

唯何甚?

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说的是有一个名为互乡的地方,此地之人不善,难与言。

互乡一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