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 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12807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行车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自行车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自行车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自行车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自行车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行车 教案.docx

《自行车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行车 教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行车 教案.docx

自行车教案

3、自行车

                                                      

教学要求:

1、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和思考。

2、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学会复述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我感到幸福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 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导入:

 师:

课前我请同学学习着自己进行了课前预习,要求就是通过读课文,了解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及全过程。

请你先来读一读这篇课文,然后标出自然段,然后请同学带大家走进这个故事。

生:

自读课文

师:

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生:

自己的语言表述更好(小作者的家庭条件很不好,为了补贴家里的收入,作者卖报挣钱而受到的客户们的称赞,客户们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愿,送给了小作者一辆崭新的自行车。

 师:

文章为什么要以《自行车》为题目呢?

 师:

通过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二、学习课文生字词

 1、自由读

 2、齐读

 3、你都理解了哪些词语的含义?

 4、指名汇报。

二、感情朗读课文,找出文章的重点部分

 1、熟读课文

 2、了解人物的内心想法

 3、运用自己的语言动作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想法。

 4、请你再来读课文,通过文章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你是根据什么分的?

 生:

再读课文。

可以分为3部分。

 师:

追问:

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

第一部分:

因为自行车而得到了送报纸的工作。

     第二部分:

因为家庭困难二卖掉了自行车

     第三部分:

因为辛勤工作而得到了客户的礼物——一辆崭新的自行车

 5、根据课文内容复述课文

 自由复述

 小组复述

 指名复述

 6、质疑问难。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

2、评议

 3、读完第一部分,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指名说(家庭条件困难、父亲收入低,工作辛苦,身体条件差、自行车来之不易)

4、 了解后,询问学生有什么样的体会。

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

四、总结

教师小结这堂课的主要内容。

五、作业

1、 感情朗读课文

2、 复述课文

3、 预习课文的二、三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 学习课文二、三部分

2、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师:

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文章的第一部分了解到作者家庭条件困难、父亲收入低,工作辛苦,身体条件差、自行车来之不易这些内容。

当小作者终于开始送报纸的生活后,他又遭遇到了什么呢?

请大家接着学习文章5—20自然段。

2、 学生自读,自学。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 自由读课文。

2、 指名读课文。

3、 汇报:

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还觉得哪里有问题?

4、 预设置疑:

“我”感到幸福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再读读课文,勾画相关句子。

(1)      赚钱贴补了家用。

句子准备“这些收入,对于我们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也不无小补。

①学生自己谈体会。

②问:

不无小补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你小学四年级时,能够为家里补贴家用,你是什么心情?

③指导学生个性朗读。

 

(2)      得到了一辆自行车。

①学生汇报。

②句子:

这时候,我看到在房间的中央,摆放着一辆崭新的红颜色的自行车,车上有夜行灯和电子铃。

车把上还挂着许多精致美丽的圣诞贺卡。

③这是一辆怎样的自行车?

(漂亮、崭新)如果你看到这样一辆自行车,而且是送给你的,你心情如何?

④指导感情朗读。

 

(3)      得到了客户对我的认可。

①为什么我的工作会得到客户对我的认可?

②句子:

第七自然段 如果是风合日丽的晴天倒还好,要是遇上下雨下雪的天气,麻烦就大了。

我只好拿一件爸爸穿过的雨衣,蒙盖在邮包上,以免新报纸被雨雪淋湿。

句子:

我兢兢业业地努力干好送报纸的工作。

兢兢业业是什么意思?

你能想象这个9岁的孩子是怎样兢兢业业地工作吗?

指导感情朗读这个句子。

5、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才让我感觉到那一天是我最幸福的一天。

(感情朗读20自然段)

 

 四、理解课文后,训练质疑

 师:

在我们学完这个故事后,你还有什么问题想向大家提出来的吗?

 生:

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师:

归纳与小结

    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你体会到了什么?

(小作者的勤勉与人们的善良)

 五、板书设计:

                 

3、自行车

得到自行车----卖到自行车----获得礼物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生字词预习:

   1、指名读生字。

   2、交流你自学生字的成果。

     薄:

多音字

     肺字的写法。

     兢字的写法。

   3、指名读课文中出现的几个外国人名,并说说他们和我之间的关系。

     马祁高登马玟.沃尔夫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线索:

   1、自行车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每次都是为什么?

     马祁先生说如果我有一辆自行车,就答应帮我找一份零工。

     爸爸为我买了一辆旧的自行车。

     马祁先生见我有了一辆自行车后,就答应了给我一份送报纸的工作。

     我推着车子去送报纸,可这种做法很费劲,就把车子留在家里。

     母亲把那辆旧自行车卖掉了。

     圣诞节,我的客户送了我一辆新的自行车。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质疑:

  三、品词析句问题探究

    “你是最出色的,”她说,“你送的报纸从来没有遗失或者延时,也从来没有弄得潮湿或者损坏过。

于是我们决定送你一辆自行车。

”我的客户们为什么要送自行车给我呢?

   1、我是怎么送报纸的呢?

请同学们找到相关语句,仔细体会。

   2、师生交流:

   

(一)送报纸是一件苦差事。

      要是遇上下雨下雪的天气,麻烦就大了。

我只好拿一件爸爸穿过的雨衣,蒙盖在邮包上,以免新报纸被雨雪淋湿。

    

(1)会有什么大麻烦?

怎么就是个苦差事呢?

引导学生想象体会。

       下雨的时候:

       下雪的时候:

    

(2)朗读语段。

  

(二)送报纸也有有趣的时候:

     我天天都能看到每一个邻居,……但是对我都很友善。

我还可以看到他们养的各种各样的小狗小猫,以及其他可爱的小动物。

    1)、从中可以体会到“我”是怎么送报纸的?

——亲自送到每个邻居的手里。

而且是面带微笑送过去,待人乃至对小动物也很友善,心存感激。

    2)想象一下他送报纸的情景。

   3、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4、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通过品词析句,通过朗读想象,感受到了文中的我送报纸的场景。

那么我们可不可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我的行动。

   2、出示词语:

兢兢业业。

要学生联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词语的意思。

     兢兢业业:

形容做事谨慎,勤奋刻苦,认真负责。

  二、感受感人场景:

   1、正是由于我兢兢业业的工作,我赢得了我的客户的喜爱,他们在圣诞夜里送给了我一个惊喜。

来,让我们回到那个美丽的夜晚。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一部分,感受当时的情景,体会人物的心里活动。

   2、指名读。

指导朗读。

注意体会我的惊喜、激动之情,以及我的客户的那份友善和对我的喜爱。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你是最出色的。

   4、重点体会“我感到,这一天是我最幸福的一天。

”这句话的含义。

     含义表面上指的是我得到了一辆新的自行车,我感到幸福。

实际上是我感受到人只要付出诚实的劳动,兢兢业业地工作就一定会获得别人的认可。

我为我自己感到自豪。

   5、写话:

此时的我内心百感交集……接着往下写,写一段话描述自己的心理活动。

  三、拓展延伸引发思考:

   1、这篇课文很长,虽然是一篇国外的文章,但同样能触发我们的心灵,那么这篇文章还有什么地方引发了你的思考呢?

   2、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就文章的几个人物着手,思考他们的所作所为。

  四、练笔:

    改变人称复述课文。

以文章另外一个人物的视角写下这个故事。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1.《源远流长的中外交流》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学生能从各种媒体深刻感受当今中外交流的频繁,大致了解中国目前在国际舞台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对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瓷器、丝绸、青铜器、四大发明等)有一定的了解,对于历史上的中外交流了解有一些,如从图书中了解到郑和下西洋一类的故事,从网络和图书中能够查阅到相关资料来丰富这方面的认识。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如何走向世界,实现与世界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上知之甚少,只了解故事内容,没有深入思考这种交流的对于世界的意义,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历程没有形成清晰的线条,也就难以形成对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的认同感。

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

了解古代中外交往悠久的历史,感受中外交流促进世界发展的历程,带来的共同发展。

教学难点是:

认识丝绸之路是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汇点。

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

1.从“丝路驼铃”到“海上交流”,地域范围的拓宽源于当时科技得到进一步发展;2.不仅让学生感受古代中国在推进世界文明上的作用,也应看到世界文明对中国发展的影响,感受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交融,相互交流源远流长。

设计思路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理念,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获得。

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学习,其前提是学习的兴趣。

因此本课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如:

多媒体教学,即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将历史在课堂中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历史事件及人物;阅读法,即让学生联系文字和图片资料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阅读教材,为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合作学习法,即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围绕某一个问题开展学习,使问题得到拓展和延伸,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智能,以此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积累及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第一课时:

考古发现带来的思考、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交流、古今丝绸路,同为交流桥。

第二课时:

相似文化背后的思考、郑和下西洋,海上交流的巅峰。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古代中外交流带来的共同发展,为古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具有的独特魅力而骄傲。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中外交流的历史,知道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对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主动收集整理资料,愿意倾听他人意见,乐于和同伴交流看法,努力达成共识的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古代中外交往悠久的历史,感受中外交流促进世界发展的历程,带来的共同发展。

教学难点

认识丝绸之路是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汇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世界地图,标明丝绸之路线路;《丝绸之路》视频;《郑和下西洋航线图》以及

《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

学生准备:

收集古代中外物品、文化交流的资料;网上查找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资料,

共同准备:

课前收集体现日本和韩国文化特征的图片、文字资料以及郑和下西洋的相关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教材P2-P5页内容,话题为“丝路驼铃”。

第二课时完成教材P6-P7页内容,话题为“海上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考古发现带来的思考

1.(课件:

出示教材P2《考古发现带来的惊喜》)师:

同学们,老师带来两则关于考古发现的报道,大家读一读,看看从这两则报道中,你有什么惊喜的发现?

又有怎样的思考?

2.教师从以下方面相机点评:

(中外交往时间久远、传播距离远、中国古代文化灿烂,优秀的纺织工艺得到世人的珍爱)

3.师:

是啊,精美的蚕丝纺织制品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外国,让我们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而骄傲。

同时也不禁思考:

中国的丝绸为什么会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外国?

它们是怎样到国外去的呢?

4.学生猜测,教师把握学生认知起点,对了解张骞出使西域或丝绸之路的学生给予肯定。

5.小结: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形成了路。

2000多年前的古代中国,有一个人开辟了这样一条路,沟通了中国与欧亚的交往。

这就是——中国古丝绸之路。

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古代,探访丝绸之路,去看看源远流长的中外交往。

(出示课题:

源远流长的中外交往——丝路驼铃。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资料,通过考古的报道,知道中外交往早在2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感受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同时引发学生思考探究:

在交通尚不发达的古代,中华文明是通过什么渠道与世界进行交往、传播。

活动二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交流

1.(课件:

出示古代“丝绸之路”示意图)师:

看,这2000多年前的古代“丝绸之路”,对照地图找一找,它贯穿了哪些国家、地区?

2.(课件:

出示照片“古城西安玉祥门外的大庆路,有一座大型雕塑群,西域人与汉人牵着满载丝绸的骆驼队,正缓缓西行”。

)师:

大家看,古城西安玉祥门外的大庆路,有一座大型雕塑群,西域人与汉人牵着满载丝绸的骆驼队,正缓缓西行。

你们可知道,这个雕塑群是为了纪念谁的吗?

就是纪念中国古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张骞。

对于这个名字,你们有什么了解?

3.了解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交流

(1)阅读教材P2-3页中外交流资料

(2)阅读自己搜集的“丝绸之路”上中外人物交流学习考察资料。

(3)学生反馈:

在这条沟通欧亚的丝绸之路上,中国与外国有哪些方面的交流?

(4)(课件:

播放视频《丝绸之路》)全班讨论:

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给世界各国和人民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教师相机点评:

经济发展 物质丰富 增进友谊 文化传播……)

4.小结:

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同时也是一条文化之路。

丝绸之路更大贡献就在于它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入中国的。

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航海技术无法实现海上往来时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世界的共同发展。

(板书:

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素材、学生收集以及文本的三方对话,点面结合,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发展历程,学生的合作探讨感受“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上的重要意义。

活动三古今丝绸路,同为交流桥

1.师:

古老的“丝绸之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又焕发出新的活力。

2.(课件:

出示《古丝绸之路线图》与现代《亚欧大陆桥图》)学生读课文,思考:

两者有什么异同有哪些异同?

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3.小结:

是啊,古老的丝绸之路在飞速发展的今天有了新的发展与飞跃,她展示着现代的中国以开放的胸怀,加强对外交流,促进世界的共同发展。

正如世人所说:

世界上有无数条路,却没有一条像“丝绸之路”一样,承载者着千年古史,编织着四方文明,他让中国汉唐盛世焕发出丝绸般耀眼的光彩,并延续至今,她是一根纽带,让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在这里汇合。

【设计意图:

了解古丝绸之路与亚欧大陆桥的异同,使学生感受到,亚欧大陆桥虽然不是一座真正的桥,但却是起着桥梁沟通作用,并领会历史与现实的融合,同时锻炼了学生分析对比能力。

板书设计

源远流长的中外交往

——丝路驼铃

东西方文明的纽带

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二课时

活动一相似文化背后的思考

1.(课件:

出示日本和韩国的文字、服饰、插花艺术、茶艺、建筑等方面的图片)师:

你看到什么?

想到什么?

2.学生展示在课前已经收集到的相关资料。

3.师:

一衣带水的邻邦为什么在这么多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4.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日本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的资料,教师补充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的有关资料。

组内进行交流研讨。

4.全班深入探究:

隋唐时期,日本为什么要派使者到中国来,还盛情邀请鉴真东渡?

历经五次东渡失败的鉴真晚年双目失明,还要执着东渡日本?

6.师:

当时隋朝的进步发展,唐帝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发达,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帝国,声名远扬,对亚洲各国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日本朝野对中国文化充满仰慕向往,出现模仿中华文化的热潮。

中日间的交流,为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国对外影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不过,当时中日的交流和先前中国通过“丝绸之路”陆上通道联系世界,有了不同,大家看地图,发现什么?

(相机板题:

海上交流)

7.我国与日本仅一海相隔,较早的海上交流是从中日交流开始的。

中国通过海路与世界的交流还有哪些?

(1)(课件:

出示海上“丝绸之路”线路图)引导学生读图,了解中外海上交流涉及的范围。

(2)师生相机补充介绍海上“丝绸之路”,理清中外海上交流的历史。

【设计意图:

通过中日韩文字、服饰等比较,引发学生思考探究相似文化背后的成因,感受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同时,由点及面,了解中外海上交流涉及的范围,理清中外海上交流的历史。

活动二郑和下西洋,海上交流的巅峰

1.师:

海上丝路起于秦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元,而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则让中外海上交流达到顶峰。

2.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和意义。

(1)课本上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结合课文和《郑和下西洋航线图》以及《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说说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壮举”?

(2)师:

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流传了许多故事。

哪位同学来讲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小故事?

教师点评意义: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并且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3)探讨交流:

郑和为什么能完成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如果你处于郑和同时代,要想组建大型船队下西洋,需要具有哪些条件?

教师点评归纳条件:

社会安定,国力雄厚;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

3.忆古思今,放眼未来

(1)师:

2005年,我国纪念郑和下西洋活动主题为“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你是如何理解“这一主题?

(2)师:

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扩大了中外友好关系,为世界航海事业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既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也是全人类的自豪。

今天我们纪念郑和,就是要大力继承和发扬郑和敬业献身、忠心报国,敢为人先、科学探索,百折不挠、奋勇拼搏的伟大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增强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凝聚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的力量,为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而努力奋斗;就是要继续发扬崇尚和平、敦信修睦的伟大精神,巩固扩大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为世界持久和平与繁荣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3)网上查找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资料,谈谈对交流促进发展的理解。

4.小结:

“丝绸之路”成为中外交往的代名词,陆路通道沟通我国和亚洲、欧洲各国,海上通道则沟通我国和日本、韩国、东南来各国、非洲各国。

古代的陆路和海上交流为交流各方面都带来了经济利益与文化发展,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设计意图:

抓住郑和下西洋这一典型海路对外交流历史事件,感受中外海上交流历史对亚、非经济文化的影响。

通过忆古思今,明白对外交流开放才能让国家走向的新的繁荣,才能实现世界的共同发展。

板书设计

源远流长的中外交往——海上交流

海上丝路:

架起东亚、南亚、非洲、欧洲交流的桥梁

航海史的壮举

郑和下西洋和平的桥梁

民族昌盛的结晶

 

2.《飘扬的五星红旗》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城市中的小学生对联合国这一称呼有所耳闻,大致能够了解到这是一个国际性组织,但对联合国组织的历史及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知道得并不多。

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渠道,六年级的学生也容易知道我国参与到一些国际事务中,如承办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界博览会,从而初步感受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了一定角色,占有一席之地。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六年级的孩子会从不同渠道获得一些信息,但受年龄的限制、视野不够开阔,对中国外交及参与国际事务的大事件的关注较少,对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等领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了解更少。

孩子们很少会去思考:

参与国际事务对中国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不容易感受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较难从此方面激发出学生内心的民族自豪感。

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

了解中国走入联合国的历程,知道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是:

了解中国加入世界各种组织的情况和意义,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由衷地为祖国的进步和发展感到骄傲和自豪。

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教学内容力求选择一些让学生能感受、能理解、能进行比较的事、物,从学生身边比较熟悉的事物切入,让学生感受祖国的进步和发展。

注重教师补充相关信息的同时,让学生运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料、图表等信息资源,学会分析和判断,展开深入的思考,获得感悟和认识。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设计突出学生情感体验。

首先我让交流资料,梳理我国的外交发展史,由新中国的第一份国书谈起,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恶劣的国际环境。

其次集体讨论,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其在中国外交史上的意义。

接着师生进行国事交流,整理中国与联合国关系大事记,了解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历程与意义,进一步认识“弱国无外交”。

再次用照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已经是国际社会中重要的一员,不仅完全有能力组织好大型的国际会议,而且能够在国际事务中与各国平等协商、发表自己的主张和看法。

最后进行新闻发布,了解我国对外援助和接受国外援助的事例,深刻认识中国逐步为世界接受,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感受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第一课时:

新中国的第一份国书、我国外交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与联合国关系大事记。

第二课时:

中国与联合国关系大事记、新闻发布会、国事论坛。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感受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为祖国的进步和发展而自豪。

能力目标:

关注中国外交史中的公共事件,培养收集、筛选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能依据史实阐明自己观念和看法的能力。

知识目标:

了解联合国这一国际组织的历史以及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知道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和平外交,逐步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并最终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程。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走入联合国的历程,了解中国加入世界各种组织的情况和意义,知道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感受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不断提升,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由衷地为祖国的进步和发展感到骄傲和自豪。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代背景资料,联合国这一国际性组织的历史及作用资料,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

了解新中国第一份国书的大致内容,搜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与各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信息资料,一年内我国对外援助和接受国外援助的事件报道。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教材P8-P10页内容,话题为“从新中国的第一份国书谈起”。

第二课时完成教材P11-P13页内容,话题为“活跃在国际舞台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新中国的第一份国书

1.(课件:

出示图片“新中国第一份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