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市教师考试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点精华解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10473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7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曲靖市教师考试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点精华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曲靖市教师考试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点精华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曲靖市教师考试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点精华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曲靖市教师考试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点精华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曲靖市教师考试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点精华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曲靖市教师考试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点精华解读.docx

《曲靖市教师考试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点精华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曲靖市教师考试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点精华解读.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曲靖市教师考试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点精华解读.docx

曲靖市教师考试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点精华解读

1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学习与发展

1学生的学习特点:

学生的学习与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不同,是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具有

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学生的学习具有多重目的性。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

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与道德品质

的过程。

2学习的类型:

加涅根据学习内容把学习分为五类:

智慧技能学习;认知策略学习;言语信息学习;动作技能学习;

态度学习。

加涅根据学习的性质分:

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

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奥苏贝尔根据学习方式分: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潘菽把学习分为:

知识的学习;运动和动作技能的学习;智力技能的学习;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冯忠良把

学习分为:

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

3班杜拉观察学习四过程: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模仿的方式:

直接模仿、综合模仿、

象征模仿、抽象模仿。

4布鲁纳学习理论主要观点:

学习的实质是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发现学

习是学习的最佳方式。

5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

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观念。

6人本主义学家提出促进意义学习的基本条件: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位置;让学生

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我的关系;让学生身处一个和谐、融洽、被人关爱和理解的氛围;强调要从做中学。

7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心理发展具

有不平衡性;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

过程。

8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过渡性;闭锁性与开放性;社会性;动荡性。

9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

(11~15岁)。

具体运算阶段思维的特征:

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反映事物的转化过程;具体逻辑推理。

10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是: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

评价/反思过程。

11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教学中的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

助教师预测并有效对学生进行干预指导;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章知识学习与知识迁移

1知识学习类型:

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知识学习过程:

知识的获得、知识的保持、知识的应用。

2提高直观效果的策略:

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3促进知识概括的策略:

配合应用正例和反例;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科学地进行比较;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4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

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

研究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

遗忘的原因:

衰退说、干扰说、

同化说、动机说。

5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

复习时机要得当(及时复习、间隔复习、循环复习);复习方法要合理(分散复习、反复阅

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综合使用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复习次数要适宜(适当过度学习,一般增加原来刚好能背

诵学习的50%效果最好)。

如何指导学生科学复习:

复习及时进行;复习适度超额;善于归纳整理;重视学习反馈;

掌握记忆方法;复习方式多样。

7学习迁移的作用: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首先,学习迁移理论是学习理论的必要组成部分,

对学习迁移的实质与规律的揭示,可以丰富学习理论,完善学习理论。

其次,学习迁移机制是知识、技能向能力转

化的心理机制,它是检验教育目的的重要指标。

再次,学习迁移的作用在于使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它

有助于学生将所获得的经验应用于实际的各种不同情境中去,以解决各种问题,同时又使原有的心理结构更为完善、

充实。

8学习迁移的分类:

正迁移与负迁移;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纵向迁移与横向迁移;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

9早期学习迁移理论有:

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桑代克);概括说(贾德);关系说。

10促进学习迁移的条件:

学习材料之间的相同要素;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学习定势;认知结构。

11学习迁移规律的应用:

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科学精选教学材料;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教会

学生学会学习。

2

第三章技能形成与训练

1技能的特点:

技能不同于本能行为,它是后天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而非知识;技能

不同于习惯,它要遵守一定的活动法则,并且各动作要素有一定的执行顺序。

2操作技能形成阶段:

操作定向;操

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3操作技能的发展趋势:

练习成绩随练习进程而逐步提高;高原期现象;练习成绩

的起伏现象;练习成绩到了动作发展的最后阶段;练习个别差异。

4高原期现象:

它是指在一些复杂操作技能形成的过程中,练习到一定时期会出现练习成绩暂停顿的现象。

造成此

现象的原因有:

感觉系统和中枢系统的机能对动作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减弱;新的动作结构和方法还未形成;形成了

消极的思维定式;产生了心理和生理上的疲劳,以及动机减弱、意志减退、兴趣降低甚至产生厌倦等消极情绪。

5操作技能训练要求:

科学的指导;必要而适当的练习;充分而及时的反馈。

6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

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加里培林心智技能阶段:

动作的定向阶段;物质与物质

化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安德森心智技能形成阶段:

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7心智技能培养要求: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

正确使用言语;教师在集体教学中还应注意学生存在的个别差异,充分考虑学生所面临的主客观条件。

第四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

1问题解决的基本特征:

目的的指向性;认知操作序列性;情境性;经验性。

问题解决过程: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2能否发现具有重要社会价值的问题,取决于多种因素:

依赖于人的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依

赖于人的认真负责的态度;依赖于人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依赖于人的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

3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

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

中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丰富中学生的知识经验;传授问题解决的策略;提供练习的机会。

4好的问题设计满足条件:

问题设计符合该年龄阶段学生认知发展水平;问题设计训练学生高级思维;问题设计起

到引导思路的作用;将问题转换成问题情境。

5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的策略:

创设适合问题意识能力培养的环境;引导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中总结、归

纳、提出问题,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形成多元评价体系,重在激励。

6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也称创造力。

它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发明,二

是发现。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它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在个人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

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

7中学生创造性的特征:

流畅性是指思维的敏捷性或速度;变通性是指发散项目的范围或维度;独特性是指问题能

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

8影响创造性的主要因素:

环境、智力、个性。

环境,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家庭

和学校气氛比较民主有利于创造性的培养。

智力,创造性和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相关的非

线性关系。

个性,高创造者一般具有以下个性特征:

自信和独立;对某个问题具有强烈的兴趣;愿意重建问题;能

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9中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创设适宜的环境;培养创造意识与动机;塑造良好的个性;帮助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策

略与方法。

如何创设适宜的环境: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充分选择的时间和空间、改革考试制度和内容。

何培养创造意识:

改变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应用鼓励性的评价。

10如何塑造良好的个性: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学生的独立性与创

新性;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树立良好的创造榜样。

11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方法:

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头脑风暴训练遵守原则:

“庭外判决”原则;自由想象原则;追求数量原则;研究配合原则。

第五章学习动力

1学习动力作用:

对学习活动的激活作用、定向作用、调节作用、对智力的开发作用。

2学习动机理论:

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归因理论。

3马斯洛需要七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4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决定人们活动的选择;

影响个体的努力和对待困难的态度;影响个体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

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

行为的成败经

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情绪和生理状态。

5内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措施: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和

3

责任心;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成就需要。

6外部动机的激发与培养措施:

合理奖惩;及时反馈;适当开展竞赛。

7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措施:

利用环境的潜移默化;积极鼓励探究行为;认知因素的作用;培养间接兴趣;兴趣

的迁移;改进教学方法。

兴趣的发展规律与学习:

兴趣发展逐步深化;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相互转化;中心兴趣与

广阔兴趣相互促进;好奇心、求知欲、兴趣密切联系,逐步发展;兴趣与努力不可分割。

8如何利用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直观、生动的教学形式;亲身体验、主动尝试;合理设置问

题情境,布置悬念;及时反馈、适时鼓励,积极强化、体验成功;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培养其学习兴趣。

9情感的活动规律与学习:

情绪逐步向情操发展;情感与认识相互促进、相互干扰;情感与需要相互制约。

10中学生学习热情的培养措施:

促使学生“想学”(树立远大志向,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制定合理的、具体的学

习目标;扫除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乐学”(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改进

教学方法,协调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促使学生会学(对学习热情不高、

学习方法不当的学生,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1意志的活动规律与学习:

意志由简单意志发展到复杂意志、由软弱意志发展到坚强意志;决心、信心、恒心密切

联系、相互促进;意志与行动不可分割;意志的强度与克服困难的大小、多少呈正相关。

12中学生学习毅力的培养措施:

开展理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典型引路,归因导向;加强磨练毅力

的实践锻炼;对中学生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

13史迪派克提出的三条奖励:

第一、在必要时使用奖励,且要尽可能的少;第二、根据学习质量或某种表现的标准

给予奖励,不要为学生单纯地参与活动给予奖励;第三、尽快撤去外部奖励。

第六章学习策略

1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和调节,

其中元认知监控和调节是关键。

认知策略主要包括复述策略、组织策略、精细加工策略、高效记忆策略。

元认知策

略分为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控策略。

2当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三类: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元认知的监控和调节作用:

学习者在

面临学习任务之前和实际学习活动开展区间,激活和维持注意与情绪状态;分析学习情境,提出与学习有关的问题

和制订学习计划;在具体的学习活动展开之间,控制学习过程,维持或修正学习行为;在学习活动结束以后,总结

性地评价学习结果,其中包括对学习方法的评价。

3常用的复述策略方法有:

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分段识记和综合识记;多种感官

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

4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

画线法;笔记法;卡片法;记忆术;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用记忆术:

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语义联想。

5主要图解法有:

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

6资源管理策略包括:

学习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的设置;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社会资源的利用。

7学习时间管理

包括:

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8学习策略教学训练原则:

特定性;生成性;有效地监控;个人效能感。

9学习策略教学模式有:

通用;学科;综合式学习策略教学模式;

10学习策略的途径和方法:

指导教学;“监控+监视”的教学技术;“感受——自控训练法”;程序化训练。

11学习

策略教学的方法:

完形训练;交互式训练;合作学习。

第七章学习指导

1学习方法的特点:

目的性、系统性、适应性。

学习方法种类:

(心理学角度)观察方法、记忆方法、思维方法、集

中注意力的方法;(教与学角度)听课方法、复习方法、阅读方法。

2学习方法指导原则:

整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渗透性原则。

学习方法指导具体内容及策略:

指导学生制订学习

策略;指导学生运筹时间;指导学生有效听课;指导学生科学复习;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指导学生选择环境;指导

学生借鉴方法;指导学生探索和优化方法;开展学习咨询和交流活动。

指导学生科学复习策略:

复习及时进行、复

习适度超额、善于归纳整理、重视学习反馈、掌握记忆方法、复习方式多样。

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选择阅读书目、

提高阅速度、做好阅读批注。

2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

生理要素、心理要素、社会性要素。

学习风格的认知要素:

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沉思型

与冲动型、具体型与抽象型。

学习风格的情感意动要素:

内控性与外空性;正常焦虑与过敏性焦虑;学习的高坚持

性与低坚持性。

3学习风格的个别差异与学习指导:

学习指导要适应学习风格差异;制定扬长补短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学习风

4

格进行因材施教。

4学生的性格差于与学习指导:

性格特征的差异即学生在性格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感特征和理智特征方面存

在差异。

首先,要灵活运用科学鉴定性格的方法;其次,要有的放矢,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进行教育;第三,要根

据学生性格特点发挥教育机智。

5学生的气质差异与学习指导:

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首先,灵活运用科学鉴定气质的

方法;其次,了解到不同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第三,利用气质与性格的相互影响,形成积极的性格

特征;最后,掌握学生气质特点发挥教育机智。

6性别差异与学习指导:

正视学生的性别差异;发挥男女生的心理优势,培养特长;弥补男女生的心理弱点;加强

自信心培养。

男女性别差异表现在:

智力上的差异;兴趣上的差异;学业成就动机上的差异;社会情感上的差异;

意志品质上的差异。

7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指导:

改变教育思想和态度;预防、矫治与发展相结合;个案分析法;策略训练;合作学习。

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

知识水平低下;人格发展有缺陷;认知水平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

8合作学习中教师必须做的工作:

加强事先指导;保障合作学习的时间;形成共同负责的体制;注重过程和方法;

班级内的考核、评比、排名次,都必须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元进行,不宜以个人为单元进行。

9小组学习形式主要有:

小组合作、帮助、尝试、讨论、作业、评改、读背、游戏、竞赛、扮演。

对学生个别指导

主要包括:

第一,个别答题、辅导、补课等;第二,对课外阅读的指导;第三,对课外作业的指导与检查;第四,

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第八章学习测量与评价

1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鞭策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教师的教学;鉴定课程计划和作出判断。

测量与评价对学生的

学习促进作业表现在:

第一,评价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目标阐述得清楚明确,并把自己的期望告知学生;第二,考试

本身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经验,它促使学生在测验之前对教材进行复习、巩固、澄清和综合;第三,考试在学校学习

中具有重大的激起动机的作用;第四,学生根据经常获得的外部评价的经验,学会如何独立地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

2有效测验的必备条件:

效度、信度、代表性、辨别力、可行性。

3测验与评价的类别:

标准化学业成绩测验与教师自编测验;常模参照测验与准则参照测验;形成性测验与总结性

测验;客观测验与论文式考试;其他方法,工作样本。

第九章品德心理

1一般把道德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

道德认识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概念、道德

信念、道德评价等内容,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信念的形成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是衡量青少年学生道德认识和发

展的主要标志。

2道德意志的表现有:

自觉确定道德行为的目的;排除或抑制不道德的欲求;调节与控制消极的情

绪;克服道德行为中的困难。

过程有决心、信心、恒心三个阶段。

3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

品德心理结构具有复杂性;品德心理结构具有整体性;品德心理结构具有历时性与共时性;

品德心理结构具有稳定性与可变性。

4皮亚杰品德心理发展阶段论:

自我中心阶段(2~5岁);权威阶段(6~7、8岁);可逆性阶段(8~10岁);公正阶

段(10~12岁)。

5柯尔伯格品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水平一:

前习俗水平(阶段1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阶

段2以相对功利为定向);水平二:

习俗水平(阶段3以“好孩子”为定向;阶段4以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为

定向);水平三:

后习俗水平,又称原则水平(阶段5以社会契约为定向;阶段6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

6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因素:

遗传素质的影响;现实环境的影响;个体自身的影响。

7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加强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注重学

生的道德行为训练。

8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发展趋势:

从“他律”到“自律”,即从仿效别人的评价发展到独立地进行评价;从“结果”

到“动机”,即从依据行为的外部结果过渡到依据行为的动机和意向;从“对人”到“对己”,即从偏向评价别人发

展到学会评价自己;从“片面”到“全面”,即从带有较大片面性的评价发展到比较全面的评价。

9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注意:

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创设重复良好

行为的情景,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确

练习的目的和要求;注意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学生品德不良的转化与矫正过程:

醒悟阶段、转变阶段、自新阶段。

10学生品行不良的主观原因:

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淡薄;缺乏道德情感或情感异常;明显的意志薄弱与

畸形的意志发展;由偶然失足到养成不良习惯。

客观原因:

家庭、学校、社会。

学生常见的品德不良的表现:

攻击、逃学、迷恋网络游戏、赌博。

11迷恋网络游戏的矫正:

加强对网络场所的管理,取缔网络游戏娱乐的非法经营;教育引导青少年;合理安排时间;

5

培养对其他良好活动的兴趣;认真治疗。

12赌博行为的矫正:

坚决依法打击赌博犯罪,同时抓好社会禁毒;针对群众参与赌博的现象,必须加强普法教育与

禁毒教育相结合;开展家庭禁毒活动,使家长明白赌博对青少年的危害;对参加过赌博的青少年学生,应仔细地进

行个别教育,对他们分析赌博的具体害处。

13品德不良学生矫正的心理学策略:

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与对立情绪;善于发现学生优点,保护与激发学生的

自尊心与自信心;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

第十章学校中的班集体心理

1集体是为实现社会目的而组织起来的有约束力和凝聚力的群体,集体的三个特征:

1)集体是人们为了达到社会赞

许的某个目标而形成的联合体;2)集体总是作为有组织、有职能分工、有一定领导和管理机构的某种活动体系而

表现出来;3)集体是成员间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方式。

在集体中,具有鲜明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心理相容性。

2一个凝聚力强的班集体特征:

一是大家相互之间了解、和谐,意见沟通快,信息交流多,班级气氛祥和;二是班

集体自身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学生相应号召,一呼百应,自愿参加集体活动;三是学生间相互关系,对班

级有高度的责任感、荣辱观,事事关心班集体,愿意承担集体的任务;四是全班学生在集体中会有一种尊严感、安

全感和归属感。

3学校中群体的类型: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参照群体和一般群体;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

班集体的形成

过程:

探索期、同化期、形核期、发展期。

4学校群体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作用:

社会助长作用;从众行为;模仿与流行;暗示效应。

5影响班集体形成的社会心理因素:

班集体的目标及其形成;班集体的规范和舆论;集体心理气氛;集体凝聚力。

6班集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第一、班集体成员的相似性;第二、教师的领导方式;第三、与班主任的正确引导、

合理奖赏以及班集体外部的竞争压力有关。

7班集体人际关系的特点:

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全员性;班级人际关系的发展性。

8影响班集体人际关系的因素:

保持思想一致;交往水平;个性相似与相容;需要一致或相辅;集体中的角色地位。

9人际交往由信息交流、动作交换和相互理解三个过程构成复杂活动。

相互理解包括意义理解、情感理解和动机理

解。

10人际交往原则:

平等原则;互惠互利原则;真诚与信任原则;育人原则。

第十一章中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1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身体健康,智力正常;情绪乐观健康;意志品质逐渐健全,自制性强;人格逐渐完善独

立,个性品质良好。

2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反抗性与依赖性;闭锁性与开发性;勇敢和怯懦。

中学生生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身体发

育处于第二次“生长高峰期”;神经系统迅速发育,机能不断增强;性成熟开始,第二特征开始出现。

3制约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

遗传与生理机能成熟;环境;学校教育因素;主观能动因素。

4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

矫正与预防中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培养中学

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培养中学生的关爱品格,养成良好社会兴趣和交往技能;培养中学生乐观开朗的性

格特征;开发中学生心理潜能,促进中学生智力发展。

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超前的社会适应性;发展性;可操作性;协调性。

5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个性化与社会化相协调原则;渗透性原则;认知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原则。

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敏感性、独立性、稳定性、深刻性。

6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个

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应营造民主平等、积极合作的课堂心理气

氛;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动机;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化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