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习惯养成教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01787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习惯养成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学生习惯养成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学生习惯养成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学生习惯养成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学生习惯养成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生习惯养成教材.docx

《中学生习惯养成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习惯养成教材.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生习惯养成教材.docx

中学生习惯养成教材

接触形形色色的学生和家长已经有十多年了,随着岁月的流逝,感觉总要留下点东西。

一方面,通过总结反思,提升自身水平,有兴趣的看客或参考借鉴,或吐槽拍砖。

另一方面,有些想法如果不记录下来,就会像“灵感”一样,如昙花一现,等自己老了,痴呆了,可能没有那些细致的想法了。

事情都是小事,从中悟出的一些东西,却是经历了短则几天,长则几个月、几年,从不同的孩子身上得出的。

对各位看客可能微不足道,但对亲身经历过的人而言却是意义重大。

就像是流传下来的一些诗句警言一样,哪怕只一句话,却是不少人经历切肤之痛总结出来的。

主要对象是初中学生,学习、生活习惯还没定型,价值观世界观还未完全形成的群体。

至于高中生、大学生乃至成年人,或许不太适用。

(原创连载)中学生习惯养成“细节决定成败”之十八:

做一个大气的孩子(尤其女生)

      前几天听一个女生A抱怨:

“老师,我上次问你一个题,你怎么不跟我讲,太偏心了,好学生问你就讲,我们这种差生你就不讲了?

”我一头雾水,”我怎么不记得了啊?

你如果问过我,我肯定会跟你讲的。

“  她后来解释:

”就是前两天下课的时候,在讲台上,你身边围着一群同学问这问那,我也准备问你问题的,你一直不理我,我就只好下去了“。

      经孩子解释,我才记得,的确那天下课有很多人围着我,但我却对学生A没有印象,或许她看我周围人多,等了几分钟,见我没理她,就自己回去了,然后一直憋屈着。

幸好学生A是个没什么心机的孩子,当着我的面将情绪表达出来了,否则我还不知不觉得罪了她呢。

班会课我就这件事在全班做了思想工作,下面是主要内容,供大家参考。

    

                                        主题:

做一个大气的学生

一、别把自己太当回事

    1、例1,上文提到的学生A。

    

(1)如果A不将心中的不满讲出来,而是一直憋在心里,就会感觉越来越委屈,觉得老师偏心,觉得老师对自己有成见,进而对老师心生怨恨,以至于以后上课特别是这个老师的课故意不听,故意抵触。

(这是青春期学生很容易有的情绪)-------可能的结果:

A变得叛逆,成绩下滑。

    

(2)如果A把她的想法不跟家长老师讲,而是跟班上几个要好的学生讲(人以群分,她的朋友往往成绩以及心里的想法跟她差不多的),同龄人往往只会站在同样的角度看问题”老师的确给成绩好的讲题没给你讲,上次我也遇到类似的情况“,得出结论:

老师肯定是偏心,大家一起去恨他,一起故意不听他的。

--------可能的结果:

A及朋友圈一起变得叛逆,成绩下滑;甚至这个圈子慢慢扩大,进而影响到班级大部分”成绩中等及偏下“的学生。

    (3)如何正确看待学生A遇到的问题?

——对老师的评价”偏心,不公平,只管好学生不管差生“,这些结论都是学生A自己认为的,比较主观,不一定正确。

”因为课间有很多人围着老师问问题,老师总要一个一个解答。

或许老师根本没有注意到你。

”要想形成正确的评价,你就找个老师不忙的时间,去办公室找他问问题,如果这时老师不跟你讲题,你才有足够的理由去判断”老师不公平,不管差生“。

这时你怎么怨恨老师都不为过。

  2、例2:

让差生看纪律。

————你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你看问题的角度

    

(1)情况介绍:

几乎每周我都会抽至少一节课让所有班干部到会议室开会,然后班上找一个“差生B”维持纪律。

这个“差生B”习惯挺差,对班上很多人不满,当然很多人对他也不满,因此他在看纪律的时候,只要有人以任何理由讲话,都会记下名单公布在黑板上。

    

(2)私下有学生对此做法有意见(特别是曾经跟学生B发生过冲突的女生):

他自己都管不好自己,凭什么老师每次都找他管纪律,他对班级同学有意见就随便记名字,老师肯定是对他偏心,估计是收了他什么好处吧!

    (3)如何正确看待学生B管理纪律这个问题?

——学生的意见也是一种主观猜测,只能站在自己的位置思考问题,不一定准确。

我这样跟学生解释:

不同的高度决定了看问题的不同角度,站在学生的位置,你们这么想好似很有道理;但老师的用意却是:

利用学生B爱挑人毛病的缺点,来管理班级纪律,你要想不被记名那就专心做自己作业就够了,学生B不可能因为“xx同学长得很丑,就故意记名批评”,他要抓你把柄才行,而每次学生B看管纪律的结果比有老师在,还要安静。

老师站在管理全班的角度处理问题,而有意见的学生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

站在老师的角度,这叫“知人善用”。

    3、正确看待老师的批评。

    

(1)有些比较敏感的学生,经常会因为老师的一次批评而纠结相当长的时间。

特别是如果老师当着全班对某学生C发了很大脾气的时候。

学生C以及他的朋友圈都容易认为老师肯定会记恨学生C的,以后都不会正眼瞧一瞧C,甚至会找各种借口罚C的。

特别是当学生C之后又因为其他什么错误而被老师批评,学生C看待老师的态度会逐渐得到强化,或者所谓的“验证”了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2)敏感的学生还会认为:

老师对成绩好的就和颜悦色,对成绩差的特别厉害,那就是偏心。

    (3)如何正确看待老师的批评?

      ————老师只是针对某一件事情而生气,比如不做作业、上课捣乱...老师不会是针对某个学生,故意找某个学生的把柄。

只要任何学生犯了错,老师都会生气,只不过对经常犯错的的会发脾气。

当然,如果老师因为学生一次错而记恨,那么他就不配当老师,这样的老师应该是非常少见的。

      ————如何解释偏心优生?

“优生”偶尔犯了错,经过老师的提醒,很容易不再犯错,老师自然不会特别严厉的处罚;“差生”往往犯错一次,老师提醒批评之后,继续会第2、3、4次犯错,也就是屡教不改,老师自然会发脾气了。

这并不是因老师偏心,我就遇到过不少成绩很差,但各方面习惯很好的学生,对于这种学生,也只能惋惜,但从不会在他们身上发脾气,比如学生D、E、F。

      ————以上道理学生听完之后,老师最好能举几个班上的例子来验证,更能让学生信服。

  4、小结:

在家是小皇帝,在学校别把自己太当回事

    

(1)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全家人都围着孩子转,如果哪天孩子板着脸,或者说了句气话,甚至上厕所大便不正常,家长都会非常担心,问长问短,千方百计去解决。

    

(2)在家里,孩子是100%,在学校、在班级(50人的班级),孩子只是1/50,如果孩子表现活跃一点,调皮或者优秀,那么老师对你的关注多一点。

大多数情况,你只是普普通通一个学生,是老师、其他同学生命中的一个匆匆过客而已。

    (3)所以别把自己太当回事。

老师批评了你,并不是对你不满,第二天可能就忘记了;你问问题老师没答复,老师只不过在忙其他的而已;你身体不舒服没人关心没人过问,大家不知道而已,即使知道了,除了客套几句,没人把你当回事。

二、别太计较表面的公平,分清楚主次

      这一部分我简单说一下:

学生A、B都犯了错,老师批评了学生A,A就不服气了“B也犯了错,为什么只罚我一个,老师你不公平”。

——————

(1)老师如果了解情况,尽量做到公平。

但A若是差生,B优生,A是第三次犯错,B是第一次犯错,那么老师的处理方式肯定会不同。

(2)好的,你A说不公平,老师去罚B,不去罚你A,那么B同学改正了缺点错误,以后成绩蒸蒸日上,最终考上好大学有了好工作。

那么你A呢?

学生A的缺点错误仍然得不到改正。

(3)所以对于公平这件事,不必过于纠结。

分清楚主次,别人错没错是别人的事,关键是看自己错没错,自己错了就改正,自己改好了,有一个好的将来,这才是最重要的。

中学生习惯养成“细节决定成败”之十七:

让孩子”敬畏“规则

    什么叫”敬畏“规则?

(下面两段话摘自网络)

    1、马谡,一路上机警谋略,一路上忠心耿耿,让后人对他叹服。

但当马谡违反军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就是”敬畏规则“。

  2、国人对规则缺少敬畏,一向是有传统的,这传统的形成,大概有多种因素。

我想,其一,该是特权意识作怪。

国人对权力很崇拜,无权渴望有权,有了权就耍特权,就把规则丢于脑后,以为规则是给别人定的,对自己有利就遵守,影响自己特权的就想法儿“绕”过去;其二,是把不遵守规则当作有能耐的表现。

有个笑话,说某人在美国时谈了个女朋友,某日,两人上街,过路口时正赶上红灯,他闯了过去,结果,女朋友提出分手,原因是“连红灯都敢闯”。

后来,他回国又交了个女朋友,一日上街,恰好又赶上红灯,他吸取在美国的教训,主动停下了脚步,结果,女的也提出分手,理由是“连红灯都不敢闯,还敢干什么?

”其三,是从众心理。

有些人原本是准备遵守规则的,可见别人无视规则毫发不受损,自己也便不再让自己“活得那么累”。

下面是我的一些感想:

    1、初中的孩子,可塑性很强。

很多坏习惯,之所以让老师、家长头疼,其实正是因为孩子没有”敬畏规则“。

    2、多少年来,很多孩子在家不怕父母长辈,唯独怕老师,特别是怕班主任,就是因为老师建立了让孩子”敬畏“的规则。

    3、自古以来有”严师出高徒“,却少有提及”名师出高徒“。

这句话或许会给为孩子的培优疲于寻求名师的家长一些提示,孩子的学习成绩提升,仅仅靠知识渊博的“名师”怕是难以见效的(曾经遇到过很多家长就是如此,请了很多名师,但孩子仍然不见很大改变)。

    4、老师将一个班级管理得好不好,班级学风能不能正,班干部是否能培养起来,关键还是看班主任是否建立了一个让所有人“敬畏”的规则,并且按照规则严格执行下去。

让孩子敬畏规则,需要一步一步来,急于求成难以起效。

就从迟到这件小事做起,经过几个星期甚至一个月的执行,达到效果之后再从作业、纪律等方面进行要求。

以下是一些我的一些做法:

班级纪律关于迟到情况的说明

    

(1)学生由于特殊情况导致迟到是难免的,所以只要家长提前打电话说明情况即可算作正常请假,不计过不受罚。

请假的情况非常宽松,比如:

起床晚了、闹钟没响、堵车、吃饭迟了等等,任何原因,只要家长提前打电话请假均可。

(强调,任何原因均可)

    

(2)以上纪律以及惩罚措施,在全班强调过很多遍,每个学生理应放在心上。

即使以后走向社会,做任何事情,藐视规则或者忽视遗忘规则,必定吃亏。

所以现在通过严厉的处罚,让学生“敬畏”规则,改掉自身毛病。

(罚的不是迟到这件事,而是不用心的毛病)

    (3)初中学习比较紧张,压力大,如果孩子感觉这个阶段身体吃不消,可以跟家长商量,一个星期不上早自习,早上多睡会儿,身体调整过来之后再继续上早读。

(需要告知班主任,确保安全,否则胆子大的孩子就在外闲逛)。

中学生习惯养成“细节决定成败”之十六:

孩子忘性大——不可忽视

其实孩子”忘性大”,我在【初三上,最后的机会(教师篇)】中提到个人观点,这里把它单独列出来以引起重视。

初三上学期提起重视,虽然有点亡羊补牢的味道,但总比有错不改强一些。

“忘性大”=“做事不太上心”,个人认为应该放在“中学生坏毛病之首”。

一个“用心”的人,很少会“忘记“,不会去找借口”哎呀,我忘记了“,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会很严谨、不迟到、不早退;别人的好,会记在心里,他的学习、品质都应该是上上等。

    到了初三,家长们大多是重视成绩,而不是习惯、品格等“非智力因素”,其实这种心态是“急功近利”的,个人认为,不管什么阶段,最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都会是“习惯、品格”这些非智力因素。

例证1:

以最平常的“做教室清洁”为例。

接触过成百上千的孩子,也与其他同事交流过他们所遇到的情况,从没见过任何一个“做清洁找借口逃避”的学生,成绩、学习习惯有多么好的。

一个班级,总是找借口不做清洁,甚至做清洁逃跑的学生,大都是成绩非常差的学生。

他们在学校如此,在家里绝对是“好吃懒做”,经常跟父母对着干,父母却无能为力的。

父母想让他做家务不太可能,管住他让他学习、做作业,基本也很难。

例证2:

老师吩咐的任务,不用老师多次提醒,能立刻做到的,往往是那些成绩好的“优生”。

我曾经留心对比不同学生对于一件事的用心程度:

早自习到校,老师交代一件事情,比如“第四节下课去数学老师那里,数学老师有事要找你”。

几类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表现是不同的:

班级前十名的,往往不用老师第二次提醒,他们会按时做到;中等生,忘记的人数增多,往往需要老师再次提醒,他们“恍然大悟般:

哦,我忘记了”;差生,大多数会忘记,需要老师在第四节下课守在教室门口堵住他,甚至老师堵在教室门口留他下来,他仍然不清楚什么事情“老师你说过吗?

我怎么一点印象都没有?

”,要么是狡辩,要么的确忘得一干二净。

试想,这种事情都不上心,学习这么枯燥的知识是什么态度,就可想而知了。

小结:

1、“忘性大”也就是家长口中所经常批评孩子的“用心”问题,事情是小事,但想改正,不是那么容易的。

2、很多事情都是相互关联的。

孩子在生活中的小事不用心,在学习方面,听课、作业、复习都很难做一个“有心人”。

小事纠正过来了,其他方面自然会慢慢好转。

3、如何改掉孩子“不用心”的毛病,需要家长和老师配合,具体做法可以参考我这几篇帖子“【初三上,最后的机会(学生篇、教师篇、家长篇)】”

中学生习惯养成“细节决定成败”之十五:

初三上,最后的机会(家长篇主要针对“差生”)

    下文是准备的家长会材料,目的是希望能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因此用语会比较夸张。

这些只是心中的一些想法,也希望各位给出宝贵建议。

【(原创连载)中学生习惯养成“细节决定成败”之十四:

初三上,最后的机会】之【学生篇】参见【初三上,最后的机会之【教师篇】参见

    从学生生理、心理成长的特点,个人认为“重塑叛逆的孩子,初三上学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也是最后一个机会”,那么在“初三上”这个特殊的阶段,教师和家长分别应该如何引导教育孩子呢?

以下是从教师的角度,阐述如何管理班级、教育孩子,也可以说是我的一个工作计划:

(当然教育不只是要求学校老师,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后文将会谈家庭教育需要做的)

(注:

为方便论述,下文所提到的“优生”、“差生”仅仅是从“成绩、分数”的角度称呼,与“真正意义上的”优生差生是不同的,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勿纠结此事。

 

1、攻心为上(班主任提要求,孩子犯了错,惩罚家长,让孩子内疚自省)

    在前面的帖子分析到:

初三的孩子已经懂事,多少都能够体谅父母。

因此,纠正坏习惯,攻心为上。

我班级打算一个计划:

孩子犯了错,不惩罚孩子,惩罚家长。

只要犯了错,请家长来教室扫地。

    对于家长,只是丢了面子。

但对于孩子,可以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一方面,会更加体谅父母,以后起码不会”父母不给钱,拿刀捅父母“吧;另一方面,为了不让父母“受辱”,提升自己,改正缺点。

(当然,孩子会比较恨班主任了,我这个政策一出,明显感觉有些孩子恨我了)

2、示弱

    相当长的时间,在大多数家庭,往往家长对孩子,是上级对下级的关系,是命令式,这也是孩子叛逆的主要原因。

初三上,孩子的价值观是非观逐渐定型,在这个关键时期,家长不妨改变对待孩子的管理方式。

在孩子面前多吐吐苦水,貌似不经意间,当着孩子的面,父母之间,谈一谈工作中的艰辛。

孩子听在心中,肯定会有一些触动。

3、按住脾气,不打不骂

    特别是当家长被老师“请去扫地”的时候,回家肯定是相当恼火的,此时,一定要按住性子,默默忍受下去,像通常一样装作什么都没发生。

父母之间可以谈一下诸如“今天工作太累了,原本很想躺下休息,老师一个电话,就要急匆匆花大半个小时赶到学校,花5分钟扫了个地,又花大半个小时才能回家休息一下”。

不去责怪孩子,让孩子自己心中难受去,从而决心下次少犯错。

    如果此时打骂孩子,孩子会认为“我犯了错,你也打了我,我们扯平了”。

以后坏毛病继续。

4、切忌急于求成(学习方面)

    学习是要循序渐进的,即使差很远,也不可捉急

(1)抓一科,带全面。

    “差生”往往是各科都差的,到了初三家长往往由于捉急,而所有学科都抓。

在外培优补差又是报语文,又是数学,又是英语,又是物理。

到头来花了钱不说,孩子疲于应付,收效又小。

    在【学生篇】我分析过,”差生“之所以差,关键不是差在知识,而是差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

所以首要解决的就是学习习惯和方法。

    孩子毕竟是孩子,精力有限,只要抓好了一科,其他科自然融会贯通了。

    怎么抓习惯?

都说最科学的学习,就是”问题不过夜,当天的内容当天消化”(不少状元都这么讲),那么,就集中一个星期或一个月,来盯死一个学科。

通过检查课本笔记来监控课堂是否听讲——通过作业来监控课堂是否消化——第二天再做类似的题进行巩固。

(要与老师协商,由老师来提出要求,否则家长强加,孩子会抵触)

(2)从简单开始,一步一个台阶。

(前提是老师同意分层作业)

    【教师篇】中提到的7:

2:

1,“差生”做了大量的无用功,因此,只需做7个简单题,而且是反复做,不仅要求理解,而且能熟练、融会贯通。

      切忌:

若某天孩子晚上9:

00就做完了简单题(通常10:

30睡觉),家长不要想着“孩子缺太多了,还有1个多小时,复习一下八年级的内容吧”。

孩子做完了,就让他休息,玩什么都行,只要在10:

30睡觉就成。

这样一来,孩子有了“玩”的诱惑,会为此而奋斗,提高学习效率。

若真觉得时间太多有些浪费了,就从“质量”上从严。

是否做到了“当天简单的内容融会贯通”。

      初三上,整个学期目的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习惯,初三下加大知识量,才能应对有余,而且习惯会受用终身。

5、切忌急于求成(习惯方面)

    

    夸张一点,差生的坏习惯已经养成了十几年了,想他一夜之间变了一个人似得,肯定是不可能的。

所以允许孩子不断犯错,犯了错再改。

    家长需要的是耐心,不要动不动发火,家长能坚持下去,孩子才能坚持下去。

6、给孩子玩的时间

    孩子学习其实是很累的,或许他能一开始“除了白天上课,晚上从7:

00学到11:

00”,但这种学法是很难坚持下去的,能够坚持1个星期已经很了不起了(前提是不敷衍)。

    因此,给孩子玩的时间,学习和休息缺一不可。

玩的时候,建议不要玩手机玩电脑,可以跟着孩子一起看看喜剧,笑一笑,能消除一天的疲惫。

当然如果孩子坚持玩游戏,而又找不到孩子爱看的喜剧,就让他玩吧,只要学习方面过关。

中学生习惯养成“细节决定成败”之十三:

初三上,最后的机会(学生篇)

下文是准备的家长会材料,目的是希望能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因此用语会比较夸张。

这些只是心中的一些想法,也希望各位给出宝贵建议。

初三上学期很很很…重要

重塑叛逆的孩子,初三上学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也是最后一个机会。

1、初三上,是个很好的机会。

(1)学生特点:

成熟、懂事。

最近经常看到学生在QQ上转帖、发说说、发日志,大体是“初二再见!

”从中不难看出他们对青春的留恋甚至些许懊悔,他们不想这么快进入初三,因为明白初三的压力,明白自己的前途事关重大。

最叛逆的初二刚刚结束,孩子们在对初二恋恋不舍的同时,普遍都能懵懵懂懂地意识到“马上进入初三了,中考不远了,考不上高中,人生没希望了”。

因此,几乎在每个人的心里,都已经或者曾经下了决心:

初三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能再像以前那么混日子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生有了向上的内在动力,这一点比家长、老师说教都要有效的多。

关键是如何将他的内在动力保持下去。

(2)能否成功?

案例1:

我接触过一个孩子,初二以前基本上是次次都是班上后10名(而且是普通班,50个孩子,前15才能上普高),他从初三开始努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搞学习,最终如愿以偿,到了高中继续努力,成绩不断刷新,照目前的状态,应该能上重点大学。

案例2:

高考刚刚结束不久,网上关于高考状元的新闻层出不穷。

记得有一位省状元谈到自己“在初三以前曾经是年级400多名”,临近中考,进入年级前列,经过高中三年拼搏,高考成为省状元。

(新闻大家现在应该还能搜到)

以上案例说明孩子从初三开始“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是可以取得成功的,不指望做状元,取得较大的进步应该不难。

关键仍然是如何将孩子的内在动力保持下去。

2、初三上,是最后的机会

“最后的机会”听起来有点危言耸听,且看下文分解:

(1)从知识学习的角度,是最后的机会

其实不少家长心里应该明白:

孩子缺的太多了,越迟努力难度越大,希望越小。

希望小,不代表没可能。

初三上学期,各科仍然是在学习新知识,每天、每节课的内容不会太多。

如果初三上学期,养成了科学的学习习惯(如何养成后文会给出建议),并能大体掌握初三上所学的新知识,然后这种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持续到初三下学期的总复习,将初一初二的知识慢慢捡起来应当不难。

我遇到过这样的学生:

初中阶段由于不懂事,贪玩,知识荒废了,中考之后恍然醒悟,央求父母找关系缴纳不菲的赞助费上高中,承诺高中认真学习。

但是,已经有些迟了,初中知识形成了断层,高中再努力,也成效有限。

(2)从学生品质养成的角度,是最后的机会

相信不少家长明白:

初二是叛逆期,孩子的价值观、世界观在初三基本稳定。

初三上,家长管教孩子,孩子尽管叛逆,不想听,最终还是会听,会按照家长的要求做。

此时如果家长不管,任由孩子自行发展,精力不放在学习上,必然会放在乱七八糟的事情上,很容易跟着“问题少年”一起混,到时候家长想管都管不了了。

当今社会,孩子要钱父母不给,进而做出更过分的事情并不少见。

中学生习惯养成“细节决定成败”之十四:

初三上,最后的机会(教师篇)

    下文是准备的家长会材料,目的是希望能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因此用语会比较夸张。

这些只是心中的一些想法,也希望各位给出宝贵建议。

【(原创连载)中学生习惯养成“细节决定成败”之十四:

初三上,最后的机会】之【学生篇】参见【初三上,最后的机会之【家长篇】...待续...

    从学生生理、心理成长的特点,个人认为“重塑叛逆的孩子,初三上学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也是最后一个机会”,那么在“初三上”这个特殊的阶段,教师和家长分别应该如何引导教育孩子呢?

以下是从教师的角度,阐述如何管理班级、教育孩子,也可以说是我的一个工作计划:

(当然教育不只是要求学校老师,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后文将会谈家庭教育需要做的)

(注:

为方便论述,下文所提到的“优生”、“差生”仅仅是从“成绩、分数”的角度称呼,与“真正意义上的”优生差生是不同的,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勿纠结此事。

1、习惯养成、品质培养

    到了初三,家长们大多是重视成绩,而不是习惯、品格等“非智力因素”,其实这种心态是“急功近利”的,个人认为,不管什么阶段,最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都会是“习惯、品格”这些非智力因素。

例证1:

以最平常的“做教室清洁”为例。

接触过成百上千的孩子,也与其他同事交流过他们所遇到的情况,从没见过任何一个“做清洁找借口逃避”的学生,成绩、学习习惯有多么好的。

一个班级,总是找借口不做清洁,甚至做清洁逃跑的学生,大都是成绩非常差的学生。

他们在学校如此,在家里绝对是“好吃懒做”,经常跟父母对着干,父母却无能为力的。

父母想让他做家务不太可能,管住他让他学习、做作业,基本也很难。

例证2:

老师吩咐的任务,不用老师多次提醒,能立刻做到的,往往是那些成绩好的“优生”。

我曾经留心对比不同学生对于一件事的用心程度:

早自习到校,老师交代一件事情,比如“第四节下课去数学老师那里,数学老师有事要找你”。

几类不同层次的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