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 生物指导意见10年0707.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99488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 生物指导意见10年070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重庆 生物指导意见10年070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重庆 生物指导意见10年070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重庆 生物指导意见10年070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重庆 生物指导意见10年070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 生物指导意见10年0707.docx

《重庆 生物指导意见10年070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 生物指导意见10年0707.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 生物指导意见10年0707.docx

重庆生物指导意见10年0707

 

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学科

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目录

第一部分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特点……………………………………………()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二、课程理念………………………………………………………………()

三、课程目标…………………………………………………………………()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与内容…………………………………………………………()

一、课程结构……………………………………………………()

二、课程内容…………………………………………()

第三部分课程实施建议…………………………………………………………………()

一、课程设置建议……………………………………………………()

二、教学实施建议…………………………………………()

三、教学研究建议………………………………………()

第四部分课堂教学评价建议……………………………………………………………()

一、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

二、注重过程性评价…………………………………………………………………()

三、探索多种评价策略,适应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

四、切实加强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五、将教学评价同教学反思结合起来……………………………………………()

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试行)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加强和改进高中生物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推进我市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实施,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第一部分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特点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科学。

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相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并逐渐沿着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迅速发展,已经对社会、经济及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

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从课程结构的总体设计来看,高中生物课程与物理、化学等课程同属科学领域,而且在必修部分的学分分配上和理、化等课程等同。

高中新课程计划明确了生物课程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了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确立了生物科学教育应有的地位。

二、课程理念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其中前三项是在《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的,第四项是在高中阶段提出的,体现了对初中阶段课程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就是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努力让所有学生经过生物课程的学习都有机会使自己成为具有良好生物科学素养的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阶段生物课程实施中的核心任务。

2、“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提出了打好“共同基础”的教育理念,指出课程标准中必修部分内容是最基本的要求,是每一个高中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该达到的要求;另一方面更重视课程在必修模块之后,有较大的灵活性,在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权力,承认他们在发展方向、发展速率差别的基础上,保证“不同的学生得到充分的、不同的发展”,即促进每个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增加产生优秀人才的机会。

3、“倡导探究性学习”是从学习自然科学的本质和特征出发,力图在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实施高中生物新课程要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

倡导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生命世界的正确认识、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对生物学规律的领悟,增进独立思考的能力,建立多领域的、融合的合理知识结构与技能结构,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丰富而完整的学习过程。

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基于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从学以致用的教育价值观出发,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世界观,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同时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

三、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将课程目标分为课程总体目标和课程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来表述。

总体目标较宏观地描述了高中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具体目标则包含了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一)课程的总目标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总目标是体现课程设计者代表国家对课程的认识、期望和要求的重要表述,它指明了课程改革的方向和教师应该遵循的原则。

课程的总目标如下:

学生通过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学习,将在以下各方面得到发展:

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

(二)课程的具体目标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具体目标是对总目标的解释和具体的细化。

将目标分为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三个方面。

课程的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

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与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积极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3.能力

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

能够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的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学会:

(1)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

(2)通过观察或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

(3)分析问题,阐明与研究该问题相关的知识;

(4)确认变量;

(5)作出假设和预期;

(6)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7)实施实验方案,收集证据;

(8)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

(9)根据证据作出合理判断;

(10)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

(11)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以及作出必要的反思和修改。

课程具体目标中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个维度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基础,并通过相互渗透构成了课程总目标的完整结构体系,对于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课程目标在纵向上是分层次的,从宏观目标到中观目标再到微观目标,课程目标是通过每个模块的学习,通过每一节课或每项活动来逐步实现的。

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是高中生物教学实践的艰巨任务。

第二部分课程的结构与内容

一、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课程总体框架由科学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生物科目隶属于科学学习领域,其下又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两个层次。

如下图所示。

 

三个必修模块选择的都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

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理解科学的本质、过程和方法,了解并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生产和发展中的应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其中,必修1是学习其它两个必修模块的基础,必修2和必修3是相互独立的,其学习的顺序可以不受对方的制约。

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选修部分从科学、技术和社会层面展开,三个模块相互独立,既关注了课程的选择性,又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平衡、科学与技术的平衡。

对于生物课程的选修模块,学生在修完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可以全部选修,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需要选择。

各模块之间逻辑关系图示如下:

 

二、课程内容

各模块的主要内容及其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价值如下:

生物1:

分子与细胞

《分子与细胞》是高中生物课程必修的第一个模块,内容包括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五部分。

这些内容涵盖了细胞生物学方面的最基本的知识,以及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实际应用。

本模块内容是学习其他模块的基础。

本模块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较深入地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理解生命活动中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换和信息的传递;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科学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过程和本质。

生物2:

遗传与进化

《遗传与进化》是高中生物课程必修的第二个模块,以人类对基因的本质、功能的认识及其现代应用的研究历程为主线,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内容包括遗传的细胞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生物的变异、人类遗传病和生物的进化六部分。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了解遗传变异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形成生物进化观点。

生物3:

稳态与环境

《稳态与环境》是高中生物课程必修的第三个模块,以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系统的稳态的维持为主线,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各组分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识生命系统的整体性和稳态。

内容包括植物的激素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六部分。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生物技术实践》模块是以实验、实践、探究为主的选修课程,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利用、酶的应用、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和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四部分。

本模块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明确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增进学生对生物技术应用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

本模块适于继续学习理工类专业或对实验操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学习,学生选做5~7个实验,并通过考核即可获得本模块的2个学分。

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

《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内容包括生物科学与农业、生物科学与工业、生物科学与健康、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四部分。

本模块围绕生物科学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保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较全面地介绍了生物科技在社会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体现了“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

适于继续学习人文和社会科学类专业及直接就业的学生学习。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内容包括基因工程、克隆技术、胚胎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生态工程五部分,是以专题的形式着重介绍现代生物科学和技术几个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体现生物科技在提高生产力等方面的重大作用以及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本模块内容的选取注重时代性和基础性。

将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最前沿的领域引入课堂,体现了高中生物课程时代性的特点;在介绍各种生物技术时,更侧重于技术的原理和相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丰富了必修模块所学的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类专业奠定基础。

关于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和生态工程的具体操作技术只要求学生做一般性的了解,目的在于开拓视野,增强科技意识,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三部分课程实施建议

一、课程设置建议

方案一:

年级

高一年级

高二年级

高三年级

第一和

二学段

第三和

四学段

第一和

二学段

第三和四学段

第一和

二学段

第三和

四学段

开设模块

必修1

必修2

(或必修3)

必修3

(或必修2)

理工:

限定选修

人文:

自主选修

自主

选修

高考

复习

周课时

2节

2节

4节

4节

方案二:

年级

高二年级

高三年级

第一学段

第二学段

第三学段

第四学段

第一和

二学段

第三和

四学段

开设模块

必修1

必修2

(或必修3)

必修3

(或必修2)

理工:

限定选修

人文:

自主选修

自主选修

高考复习

周课时

均4节

(1、必修课程的3个模块是学校必须开设、每个普通高中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每个模块2学分,共6学分。

必修2和必修3是相互独立的,其学习的顺序可以不受对方的制约,由于必修2的教学难度最大,所需的物理、化学知识储备要求比较高,所以在学习完成必修1以后,可以选择先学习必修3,再学习必修2。

2、选修

的3个模块相互独立,学校要按照课标要求开设,对生物课程有兴趣的学生均可以选修。

3、我市统一将选修Ⅰ分为“限定选修模块”和“自主选修模块”两部分。

“限定选修模块”是指修习人文方向、理工方向学生按各学科要求应该修习的模块或专题;“自主选修模块”是各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供学生进一步发展、自主修习的选修模块或专题。

根据我市高中生物教学实际,确定“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为参加高考的理科类学生的必选内容。

4、学校应当开设一些生物的校本课程,供有兴趣和需要的学生选修。

其所用课时与高考复习课时均不能占用生物模块的修习课时。

开课教师除本校的教师外,还可以通过外聘或校际、区际之间的合作解决。

根据我市目前义务教育九年级与高中一年级没有开设生物课程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弊端,建议生物教师配备相对充足的学校选择方案一。

高一年级开课,高一、高二每周2课时,师生负担相对较轻,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能给予充分保证;同时也有利于在高一、高二开设与生物学有关的校本课程及生物综合实践活动。

在高二开始开设生物课程,由于课时过度集中在高二高三,学生开展各种活动的时间相对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相对增加,学习的压力增大。

但考虑到目前我市部分高中存在生物教师配备不足并出现青黄不接的现状,建议选择方案二先过渡一、两年后,再转为高一开课,以缓解师资不足的问题。

二、教学实施建议

1、深入领会课程理念,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建议各校不分教学年级,组织全体生物教师认真学习《标准》,深入领会课程理念;认真领会高中生物课程目标、结构、内容的变化及其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认真把握模块的特点、设计和实施的要求,理解各模块在生物课程中的价值;理解在模块教学条件下的学习指导、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新要求。

这样有利于解决我市许多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学,因一个生物教师包教一个年段,而无法进行教学研究的问题。

领会新课程理念,将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放在重要地位。

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系统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生物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落实课程目标,既要重视知识方面的目标,又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和能力方面的目标,教学中应当把三维目标进行有机整合,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全部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

在制定具体教学目标时,不能机械地、—一对应地每堂课都按“三维目标”来陈述,应该把它当作思考教学目标的一条重要原则,然后根据具体的内容、学生与情景来确定目标的重点。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克服目前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不能从一开始教学,就用高考的要求来评判学生对概念、原理和规律的掌握情况,否则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2、以课标为依据,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生物课程的基础。

教材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主要课程资源。

在新课程实施中,呈现了“一标多本”的局面,高中生物教师应该重视和加强对《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研读,同时适当地对多个版本的教材予以比较与研究。

在教学中要始终坚持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确立的具体内容标准,准确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稳妥地使用选定的教材,努力在新课程实施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课堂教学,逐步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教学行为的转变。

3、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优化课堂教学

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优化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得以真正落实的重要保证。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将“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课程理念,必将有力地推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高度重视引导学生独立建构知识,改变单纯教师讲解的教学模式,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师要努力在探究性学习的各个关键环节上,探索有效组织指导探究活动的教学策略和技巧,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交往、生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切实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认真体会,认真实践。

但是应当明确,《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并没有否定其他教学方法的作用和价值。

教师要在正确、全面把握各类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围绕提高教学效益与质量,结合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和生物教学的实际,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条件合理设计和运用教学方式。

4、加强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的教学

加强生物实验教学和其它实践活动的教学,让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中获得体验和发展,这是此次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实验教学历来是生物学教学实施的主要方式之一,但由于客观条件和教师主观认识存在的问题,在具体教学中得不到有效的落实。

借高中课程改革的契机,教师要积极争取学校等有关方面的支持,力争按照教育部的生物实验室新装备目录的要求,分步骤地、有计划地逐年增添必修课和选修课所需的教学仪器和设备,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和教学保障。

此外,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积极调整和融合实验活动及实践活动的方案,挖掘对学生学习有利的和富有启发性的实验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实验的机会,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独立完成实验,让学生从中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进行科学方法和能力的训练以及获得相关的科学感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5、落实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

将“STS”(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思想内容融入到基础科学教育之中是本次课改的特色之一。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高中生物学的内容与当前的社会生产、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学习生物学,尤其是通过结合社会实际的、运用相关技术的科学探究活动获得切身体验。

要帮助学生认识到,科学作为技术发展的基础,提供了解决社会问题的知识,技术为科学知识应用于社会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和方法,同时促进科学探索走向深入;相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通常更为直接,科学正是不断通过技术手段来逐渐走向社会,影响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科学和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也受社会条件的影响。

实施STS教育,可以使学生较为充分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有机联系,具备开放的学习心态、意识,养成参与社会问题科学决策的良好科学素质,以及社会责任意识。

6、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

现代科学向不断综合的方向发展,这必然反映在学科的课程中。

生物科学与物理、化学、地理、数学、语文、科学、体育、通用技术等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沟通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行必要的渗透,促进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和思想方法、统一的科学概念和过程,建立科学的自然观。

7、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生物科学史的重要史实,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相关知识、形成正确理念、掌握适当的方法,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过程及其价值,这对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不可缺少的。

8、多渠道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生物课程资源是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基础和保障,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

教师要结合实际,发挥优势,整合学校内外各种有利的教育因素,打破“唯教材施教”的狭隘课程观念,树立“大课程观”,多渠道、多途径开展教学活动。

除了生物教科书等图文型课程资源、实验室和生物园的利用和开发外,还应时时、处处注意对学校、社区、网络等各种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深化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整合,逐步建立、完善生物课程资源系统。

要重视学生自身的经验和已经掌握的信息,这是生物课程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的重要基础,可以通过师生、生生交流,问卷和问题解答等形式,寻找这些无形课程资源的可利用点,应用于生物教学中。

三、教学研究建议

在高中课程改革中,校本研究已经成为教学研究的主要形式。

在我市的高中生物学科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也需要将校本教研作为重要的教学研究形式,认真加以研究和使用。

(一)校本教研的内容

校本教研的特点是面向学校、面向教师、面向教学实践,因此,开展校本教研问题的来源,应该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中需要开展的研究任务,或教研部门安排的研究任务,或教师教学的现实需求,这样的研究任务能够真正解决实践问题,反映出校本教研的重要价值所在。

在高中新课程生物学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