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18将相和教案2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99144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18将相和教案2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18将相和教案2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18将相和教案2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18将相和教案2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18将相和教案2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18将相和教案2新人教版.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18将相和教案2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18将相和教案2新人教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18将相和教案2新人教版.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18将相和教案2新人教版

2019年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18将相和教案2新人教版

课   题

18将相和

教 学 目 标

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教 学 重 难 点

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教 学 准 备

 

教 学 过 程1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4.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5.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6.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7.训练表达,复述故事。

 

8.小结:

 

 

9、总结、扩展

 

播放《黄河颂》。

听到这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

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

板书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

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

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

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1)生字: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

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失信、抵御、推辞、理屈、

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

“和”是什么意思?

②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

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

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

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2.扩展:

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

接下来他又会有哪些故事呢?

让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

“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无价之宝:

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失信:

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

抵挡,抵抗。

推辞:

谦让不干。

理屈:

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

屈,理亏。

理直气壮:

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

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

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

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

协,合。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

负,背着。

荆,荆条。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

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

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①语言:

“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机智)

 行动:

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

(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

“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机智)

 行动:

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

(机智)

③语言:

“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

”(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

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复述故事

 

(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 学 过 程2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复习检查。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2)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3、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4、总结、扩展

 

(1)复习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是有几个小故事组成的呢?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过渡:

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

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思考:

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

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

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

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

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①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③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

打出幻灯片,阅读思考: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

为什么?

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b.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c.“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这句话说得对吗?

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②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

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你更喜欢谁?

为什么?

  

 

1、.思考:

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起因:

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

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

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a.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

“请您为赵王击缶。

”;“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

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

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讨论、交流、点拨:

①起因:

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

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

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②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语言: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行动:

“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包括两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

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

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

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说得对。

从渑池会见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①画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行动:

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

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

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

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失和之因。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

第一自然段是下面三个故事的总的起因,如果没有这个原因,也就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而最后蔺相如忍辱退让,廉颇受感化,负荆请罪,主要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大敌当前,有共同抗秦的爱国之心,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廉颇       蔺相如(齐心协力)爱国

           完璧归赵 立功  机智勇敢

           渑池会见再立功 心胸开阔

           居功自傲 负荆请罪 勇于改过

            (原因) (结果) (品质)

附送:

2019年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18将相和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召集、商议、允诺、隆重、约定、胆怯、推辞、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1.重点:

品析人物言行、心理,感受羽羽如生的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2.难点:

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1.搜集《将相和》这个历史故事的背景资料、《史记》的相关知识。

2.搜集故事相关的图片或自制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一)谈话导入。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沿黄河奔波,把“和为贵”的信条四处传播。

他经常以“和”训导自己的弟子:

立身处世要“克己”,要由“人和”推及“政和”,甚至延续到整个人类,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和”的故事,那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将相和》。

(二)检查预习。

1.幻灯出示并检查字词读音。

将相和蔺相如廉颇和氏璧胆怯鼓瑟侮辱荆条躲避击缶抵御渑池(提示:

“将相和”三个字都是多音字,引导读准确)

2.理解下列的词语。

和氏璧 鼓瑟 击缶上大夫 上卿诸位

3.课文中“将、相”分别指的是谁?

“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文章讲了哪几个小故事?

给每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

(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

二、合作交流

1.说说哪些字读不准或哪些词语不理解,集体交流解决。

2.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本课的资料。

3.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面对霸道的秦王,蔺相如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在“负荆请罪”故事中,廉颇和蔺相如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默读揣摩,勾画出有关的语句,动脑想一想,再在小组内交流。

4.同桌试着简述三个小故事。

5.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不懂的问题,小组内讨论。

三、品读体验

(一)扣点探究。

1.课文题目为“将相和”,既然有了“和”,就说明他们曾经“不和”,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呢?

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2.课件出示: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

(廉颇内心的不满,不服气,心里窝火……)

(2)想想廉颇说这句话时是什么神态?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廉颇不服气的感觉。

(二)品悟欣赏。

1.过渡:

面对廉颇不满的态度,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不国了。

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

的廉颇。

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就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呢?

2.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1)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是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3.重点抓住以下句段引导感悟: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

‘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这块和氏璧是稀世珍宝,真的有“小毛病”吗?

蔺相如为什么这样说?

②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的什么特点?

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这是有勇。

③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蔺相如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说说理由。

(突出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

4.蔺相如是靠的耍耍嘴皮子立功的吗?

靠的是什么?

(对强敌,蔺相如靠的是拳拳爱国之心,过人的谋略和勇气取胜。

5.“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蔺相如的卓越表现令赵王对他刮目相看,

于是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这引发了廉颇的不满。

那么,对于居功自傲的廉颇老将军,蔺相如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引导学生从蔺相如的语言和行动感悟他的性格特点。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

(5)画出表现廉颇性格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三)理清脉络。

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

为什么?

(引导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四、巩固延伸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你喜欢故事里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

以组为单位排课本剧,内容选择三个故事中的一个。

3.如果有条件,可以看看或听听表现“将相和”内容的戏曲录像。

板书设计:

将:

廉颇

完璧归赵

“和”为国家利益渑池会见

负荆请罪

相:

蔺相如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