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精品教案首页.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98966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精品教案首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医学精品教案首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医学精品教案首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医学精品教案首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医学精品教案首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精品教案首页.docx

《医学精品教案首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精品教案首页.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精品教案首页.docx

医学精品教案首页

教案首页

第1次课授课时间2007.12教案完成时间2007.8

课程名称

中医内科学

年级

2004级

专业、层次

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针推专业

教员

董秋梅

专业技术职务

副教授

授课方式

(大、小班)

小班

学时

2

授课题目(章、节)

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第一节郁证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中医内科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周仲瑛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主要参考书:

《中医内科学习题集》与教材配套参考书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郁证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掌握郁证的病因主要是情志抑郁;熟悉其病机为肝失疏泄、气机郁滞。

3.掌握郁证的治疗原则为疏肝理气解郁。

4.掌握郁证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

5.了解郁证的精神治疗方法。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

概说(定义、历史、西医)10分钟

证候特征、范围及研究进展10分钟

病因病机10分钟

诊断、鉴别诊断20分钟

治疗原则10分钟

辨证论治30分钟

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结语共10分钟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研室审阅意见:

 

_______________(教学组长签名)

_____________(教研室主任签名)

2007年8月25日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提要及重点

 

1.概说:

讲解郁证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胁满闷胀痛,或善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提示郁证的证候特征,与相应西医疾病的关系及研究进展。

2.病因病机

讲解郁证的病因是情志内伤,而“脏气弱”是郁证发病的内在因素。

强调郁证的病机主要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病初以肝气郁结或痰气交阻为主,病久伤及心、脾、肾,则由实转虚,呈虚实兼夹之证。

3.诊断及鉴别诊断

讲解郁证的诊断要点,与虚火喉痹、噎膈及癫病的鉴别。

4.治疗原则

强调疏肝理气解郁是治疗郁证的基本原则,尚应配伍降火、化痰、祛湿、活血食等法。

对于虚证则宜养心安神、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

5.辨证论治

强调郁证常见证型的辨证、治法及方药。

①肝气郁结证,用疏肝解郁理气法,柴胡疏肝散加减。

②气郁化火证,用清泄肝火法,丹栀逍遥散加减。

③痰气郁结证,用行气开郁、化痰散结法,半夏厚朴汤加减。

④心神失养证,用养心安神法,甘麦大枣汤加减。

⑤心脾两虚证,用健脾养心、补益气血法,归脾汤加减。

⑥心肾阴虚证,用滋养心肾法,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6.提示郁证临床预后较好,理气之品多偏辛燥,对郁证久病、阴血不足之体,当谨慎用之。

提示精神疗法对郁证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郁证与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从病因病程,舌脉症角度加深理解。

课堂教学为主,多媒体课件辅助

时间安排

总体2学时。

概说(定义、历史、西医)10分钟,

证候特征、范围及研究进展10分钟,

病因病机10分钟

 

诊断10分钟,

鉴别诊断10分钟,

治疗原则10分钟。

 

辨证论治30分钟,

 

转归预后、预防、调摄10分钟

(教案末页)

小结

 

郁证的病因是情志内伤,其病理变化与心、肝、脾有密切关系。

初病多实,以六郁见证为主,其中以气郁为病变的基础,病久则由实转虚,引起心、脾、肝、肾气血阴精的亏损,而成为虚证类型。

临床上虚实互见的类型亦较为多见。

辨证可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类。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简述郁证的辨证要点。

2.郁证如何与噎嗝进行鉴别诊断。

下次课

预习要点

 

预习血证的概念、常见的临床表现。

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首页

第2、3次课授课时间2007.12教案完成时间2007.8

课程名称

中医内科学

年级

2004级

专业、层次

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针推专业

教员

董秋梅

专业技术职务

副教授

授课方式

(大、小班)

小班

学时

4

授课题目(章、节)

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第二节血证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中医内科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周仲英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主要参考书:

《中医内科学习题集》与教材配套参考书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血证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血证可由外感、内伤等多种原因引起。

3.掌握血证的病机主要为气火逆乱,血不循经,络伤血溢。

4.掌握血证的治疗原则为治血、治火、治气,熟悉血证的应急处理。

5.掌握各种血证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

总体3学时。

概说(定义、历史、西医)10分钟

证候特征、范围及研究进展10分钟

病因病机20分钟

诊断15分钟

鉴别诊断10分钟

治疗原则10分钟

辨证论治分钟70

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结语5分钟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研室审阅意见:

 

_______________(教学组长签名)

_____________(教研室主任签名)

2007年8月25日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提要及重点

1.概说1.1定义1.2历史沿革

2.证候特征

3.病因病机3.1感受外邪3.2情志过极3.3嗜食醇酒厚味

3.4劳倦过后3.5久病或热病之后

4.诊断

4.1鼻衄4.2齿衄4.3咳血4.4吐血4.5便血4.6尿血4.7紫斑

5.鉴别诊断

5.1鼻衄5.1.1外伤鼻衄5.1.2经行衄血

5.2齿衄5.2.1吐血5.2.2肺痈5.2.3口腔出血

5.3吐血5.3.1咳血5.3.2口腔出血

5.4吐血5.4.1咳血5.4.2鼻腔、口腔及咽喉出血

5.5便血5.5.1痢疾5.5.2痔疮

5.6尿血5.6.1血淋5.6.2石淋

5.7紫斑5.7.1出疹5.7.2温病发斑5.7.3丹毒

6.辨证论治

6.1辨证要点

6.1.1辨病证的不同6.1.2辨脏腑病变之异6.1.3辩证候之寒热虚实

6.2治疗原则

6.2.1治火6.2.2治气6.2.3治血

6.3分证论治

6.3.1鼻衄6.3.1.1热邪犯肺6.3.1.2胃热炽盛6.3.1.3肝火上炎

6.3.1.4气血亏虚

6.3.2齿衄6.3.2.1胃火炽盛6.3.2.2阴虚火旺

6.3.3咳血6.3.3.1燥热伤肺6.3.3.2肝火犯肺6.3.3.3阴虚肺热

6.3.4.吐血6.3.4.1胃热壅盛6.3.4.2肝火犯胃6.3.4.3气虚血溢

6.3.5便血6.3.5.1肠道湿热6.3.5.2气虚不摄6.3.5.3脾胃虚寒

6.3.6尿血6.3.6.1下焦热盛6.3.6.2肾虚火旺6.3.6.3脾气虚弱

 

教学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咳血与吐血,便血与痢疾,痔疮与尿血等相鉴别。

重点解决:

各症的病因,舌脉及流行性等方面找出特点。

课堂教学为主,多媒体课件辅助

时间安排

总体4学时。

概说(定义、历史、西医)10分钟

证候特征、范围及研究进展10分钟

病因病机

20分钟

 

诊断50分钟,

鉴别诊断15分钟

治疗原则20分钟

 

辨证论治100分钟,

 

转归预后、预防、调摄10分钟

(教案末页)

小结

血证病理属性表现为虚实两个方面,实证为气火亢盛,血热妄行;虚证为阴虚火旺,灼伤血络,或阳气虚弱,血失统摄。

虚实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强调治血、治火、治气是血证的治疗原则,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为治疗大法。

重点掌握咳血、便血、尿血、紫癜的治疗方药。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血证的病因病机特点是什么?

止血四法的含义?

咳血的辨证论治?

紫癜的辨证分型?

尿血的临床常用治疗方剂?

其适应症。

下次课

预习要点

 

预习痰饮证的概念、常见的临床表现。

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首页

第3次课授课时间2007.12教案完成时间2007.8

课程名称

中医内科学

年级

2004级

专业、层次

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针推专业

教员

董秋梅

专业技术职务

副教授

授课方式

(大、小班)

小班

学时

2

授课题目(章、节)

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第三节痰饮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中医内科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周仲英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主要参考书:

《中医内科学习题集》与教材配套参考书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痰饮的概念,提示痰饮有广义、狭义之分。

2.熟悉痰饮的发病与外感寒湿、饮食不当、劳欲或久病有关。

3.掌握痰饮的病机主要为三焦气化失宣,肺、脾、肾通调、转输、蒸化水液功能失职;

4.熟悉痰饮的诊断,与相关病证的鉴别。

5.掌握痰饮应以温化为治疗原则。

6.掌握痰饮、悬饮、支饮、溢饮的常见证候及治疗方药。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

概说(定义、历史、西医)10分钟

证候特征、范围及研究进展10分钟

病因病机10分钟

诊断、鉴别诊断20分钟

治疗原则10分钟

辨证论治30分钟

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结语共10分钟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研室审阅意见:

 

_______________(教学组长签名)

_____________(教研室主任签名)

2007年8月25日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提要及重点

1.讲解痰饮是指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聚于某些部位而形成的一类病证。

广义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支饮、溢饮四种。

提示与相应西医疾病的关系。

2.强调痰饮主要由中阳素虚,复加外感寒湿、饮食不当、劳欲所伤等原因,使三焦气化失常,肺、脾、肾通调、转输、蒸化无权,阳虚阴盛,津液停聚而成。

3.强调痰饮的辨证应先从部位分别四饮,然后抓住体虚邪实的特点,分清标本虚实主次。

4.悬饮与胸痹,溢饮与风水,支饮、伏饮与肺胀、喘证、哮病的鉴别。

5.强调温阳化饮为痰饮的治疗原则。

属实者,可根据饮停部位分别采用发汗、分利、攻逐等治标之法;阳虚者则以健脾温肾治本为主。

6.强调痰饮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

(1)痰饮:

①脾阳虚弱证,用温脾化饮法,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

②饮留胃肠证,用攻下逐饮法,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加减。

(2)悬饮:

①饮犯胸肺证,用和解宣利法,柴枳半夏汤加减。

②饮停胸胁证,用泻肺祛饮法,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控涎丹加减。

③络气不和证,用理气和络法,香附旋覆花汤加减。

④阴虚内热证,用养阴清热法,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加减。

(3)溢饮:

表寒里饮证,用发表化饮法,小青龙汤加减。

(4)支饮:

①寒饮伏肺证,用宣肺化饮法,小青龙汤加减。

②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以化水饮法,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7.提示痰饮的预防调护重在调寒温、避雨湿,饮食上忌生冷、油腻,以免助湿生痰。

 

教学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痰饮的诊断、鉴别诊断

解决办法:

掌握各证型的特点

课堂教学为主,多媒体课件辅助

时间安排

总体2学时。

概说(定义、历史、西医)10分钟,

证候特征、范围及研究进展10分钟,

病因病机10分钟

 

诊断10分钟,

鉴别诊断10分钟,

治疗原则10分钟。

 

辨证论治30分钟,

 

转归预后、预防、调摄10分钟

(教案末页)

小结

痰饮是由于机体肺脾肾功能失调,饮邪停留于机体局部所引起的一种疾病,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狭义痰饮只是四饮之一。

临床辨证首先要分清四饮,标本虚实。

治疗大法以温化为原则。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简述痰饮的治疗原则?

2.痰饮各证型间如何进行鉴别诊断?

下次课

预习要点

 

预习消渴的概念、常见的临床表现。

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首页

第4次课授课时间2007.12教案完成时间2007.8

课程名称

中医内科学

年级

2004级

专业、层次

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针推专业

教员

董秋梅

专业技术职务

副教授

授课方式

(大、小班)

小班

学时

2

授课题目(章、节)

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第四节消渴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中医内科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周仲瑛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主要参考书:

《中医内科学习题集》与教材配套参考书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消渴的概念,

2.熟悉消渴的病因病机主要为阴虚燥热。

3.熟悉消渴的诊断要点及其与口渴症、瘿病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4.熟悉消渴的辨证主要是辨病位及标本主次。

5.掌握消渴的治疗原则为养阴生津、清热润燥。

6.掌握上消、中消、下消各证候的辨证论治。

7.了解消渴的并发症和预防调护。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

概说(定义、历史、西医)10分钟

证候特征、范围及研究进展10分钟

病因病机10分钟

诊断、鉴别诊断20分钟

治疗原则10分钟

辨证论治30分钟

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结语共10分钟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研室审阅意见:

 

_______________(教学组长签名)

_____________(教研室主任签名)

2007年8月25日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提要及重点

1.讲解消渴是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提示与相应西医疾病的关系。

2.讲解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原因均可引起消渴。

3.强调消渴病位在肺、胃、肾,尤其与肾密切有关。

病机重点为阴虚燥热、以燥热为标、阴虚为本,病久可导致血行瘀滞、阴损及阳。

4.讲解上消、中消、下消的区别,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5.讲解消渴与口渴症及瘿病的鉴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

6.强调消渴的治疗以养阴生津、润燥清热为基本原则,并应根据病情结合润肺、清胃健脾、滋肾、涩精、祛湿、化瘀等法。

7.强调消渴的辨证论治

①肺热津伤证,用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法,消渴方加减。

②胃热炽盛证,用清胃泻火、养阴增液法,玉女煎加减。

③气阴两虚证,用益气健脾、润燥生津法,七味白术散合生脉散加减。

④肾阴亏虚证,用滋阴固肾法,六味地黄丸加减。

⑤阴阳两虚证,用滋阴温阳、补肾固摄法,金匮肾气丸加减。

8.讲解消渴后期可出现肺痨、雀盲、痈疽、中风、水肿等多种并发症。

 

教学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消渴的病机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课堂教学为主,多媒体课件辅助

时间安排

总体2学时。

概说(定义、历史、西医)10分钟,

证候特征、范围及研究进展10分钟,

病因病机10分钟

 

诊断10分钟,

鉴别诊断10分钟,

治疗原则10分钟。

 

辨证论治30分钟,

 

转归预后、预防、调摄10分钟

(教案末页)

小结

消渴是以多尿、多饮、多食、消瘦乏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慢性疾病,这三个症状也是作为中医上、中、下三消的症状特点,病位主要在肺、胃(脾)、肾,尤与肾关系密切,治疗以养阴生津、润燥清热为基本原则。

上消与肺有关,中消与胃(脾)有关,下消与肾有关,三者关系密切。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简述三消证型的症状特点的?

2.消渴各证型间如何进行辨证论治?

三者之间有何联系?

下次课

预习要点

 

预习自汗、盗汗的概念、常见的临床表现。

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首页

第5次课授课时间2007.12教案完成时间2007.8

课程名称

中医内科学

年级

2004级

专业、层次

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针推专业

教员

董秋梅

专业技术职务

副教授

授课方式

(大、小班)

小班

学时

2

授课题目(章、节)

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第四节自汗、盗汗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中医内科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周仲瑛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主要参考书:

《中医内科学习题集》与教材配套参考书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自汗盗汗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自汗盗汗的病因为久病体虚、情志不调和嗜食辛辣。

3.掌握阴阳偏盛偏衰、营卫失和、津液外泄为白汗盗汗的主要病机。

4.熟悉自汗盗汗的辨证要点及分虚实治疗的原则。

5.掌握自汗盗汗的辨证论治。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

概说(定义、历史、西医)10分钟

证候特征、范围及研究进展10分钟

病因病机10分钟

诊断、鉴别诊断20分钟

治疗原则10分钟

辨证论治30分钟

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结语共10分钟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研室审阅意见:

 

_______________(教学组长签名)

_____________(教研室主任签名)

2007年8月25日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提要及重点

1.讲解自汗是指不因外界环境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盗汗是指寐中汗出,醒来自止的病证。

提示与相应西医疾病的关系。

2.讲解久病体虚、情志不调、嗜食辛辣等原因均可引起自汗盗汗。

3.强调病机主要是阴阳偏盛偏衰、营卫失和、津液外泄。

4.从出汗特点及伴见症状两方面讲解自汗盗汗与脱汗、黄汗及战汗的区别,脱汗见于病情危急之时,而战汗见于急性热病。

5.讲解自汗盗汗的辨证以虚证居多,当分辨气(阳)虚、阴血虚,治予相应治疗,并可合用固表敛汗法。

实证多属肝火、湿热,用清肝泄热,化湿和营法。

6.强调自汗盗汗的辨证论治

①肺卫不固证,用益气固表法,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加味。

②心血不足证,用养血补心法,归脾汤加减。

③阴虚火旺证,用滋阴降火法,当归六黄汤加减。

④邪热郁蒸证,用清肝泄热、化湿和营法,龙胆泻肝汤加减。

 

教学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自汗、盗汗与脱汗、战汗的区别,从病因病机及舌脉表现上找出各自的特点。

与其他病理性汗出病证的鉴别

课堂教学为主,多媒体课件辅助

时间安排

总体2学时。

概说(定义、历史、西医)10分钟,

证候特征、范围及研究进展10分钟,

病因病机10分钟

 

诊断10分钟,

鉴别诊断10分钟,

治疗原则10分钟。

 

辨证论治30分钟,

 

转归预后、预防、调摄10分钟

(教案末页)

小结

自汗是指不因外界环境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盗汗是指寐中汗出,醒来自止的病证。

病机主要是阴阳偏盛偏衰、营卫失和、津液外泄。

自汗盗汗的辨证以虚证居多,当分辨气(阳)虚、阴血虚,治予相应治疗,并可合用固表敛汗法。

实证多属肝火、湿热,用清肝泄热,化湿和营法。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自汗与盗汗在病因病机上的区别?

自汗、盗汗中医如何辨证分型治疗?

下次课

预习要点

 

预习内伤发热的概念、常见的临床表现。

与外感发热有何区别?

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首页

第7次课授课时间2007.12教案完成时间2007.8

课程名称

中医内科学

年级

2004级

专业、层次

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针推专业

教员

董秋梅

专业技术职务

副教授

授课方式

(大、小班)

小班

学时

2

授课题目(章、节)

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第六节内伤发热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中医内科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周仲瑛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主要参考书:

《中医内科学习题集》与教材配套参考书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内伤发热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内伤发热的病因以内伤为主,基本病机为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

3.掌握内伤发热的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

4.掌握内伤发热各证型的证治方药。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

概说(定义、历史、西医)10分钟

证候特征、范围及研究进展10分钟

病因病机10分钟

诊断、鉴别诊断20分钟

治疗原则10分钟

辨证论治30分钟

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结语共10分钟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研室审阅意见:

 

_______________(教学组长签名)

_____________(教研室主任签名)

2007年8月25日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提要及重点

1.讲解内伤发热是以内伤为病因,以发热为主症的病证、提示与西医相关疾病的关系。

2.讲解久病体虚、饮食劳倦、情志失调、外伤出血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内伤发热

3.强调内伤发热的病机总属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所导致。

4.讲解内伤发热的诊断要点,与外感发热的鉴别及相关的辨病知识。

5.讲解内伤发热的治疗应针对不同病机进行辨证论治。

实证以解郁、活血、除湿法为主,适当配伍清热法;虚证则应补益气血阴阳,以退虚热。

6.强调内伤发热的辨证论治。

①阴虚发热证,用滋阴清热法,清骨散加减。

②血虚发热证:

用益气养血法,归脾汤加减。

③气虚发热证:

用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法,补中益气汤加减。

④阳虚发热证,用温补阳气、引火归原法,金匮肾气丸加减。

⑤气郁发热证,用疏肝理气、解郁泻热法,丹栀逍遥散加减。

⑥痰湿郁热证,用燥湿化痰、清热和中法,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加减。

⑦血瘀发热证,用活血化瘀法,血府逐瘀汤加减。

7.提示治疗本病不能滥用辛散、苦寒之品,以及李东垣甘温除热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难点:

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以及内伤发热的病机以及症状特点。

解决办法:

加强理解记忆。

课堂教学为主,多媒体课件辅助

时间安排

总体2学时。

概说(定义、历史、西医)10分钟,

证候特征、范围及研究进展10分钟,

病因病机10分钟

 

诊断10分钟,

鉴别诊断10分钟,

治疗原则10分钟。

 

辨证论治30分钟,

 

转归预后、预防、调摄10分钟

(教案末页)

小结

内伤发热是以内伤为病因,以发热为主症的病证,具有起病缓慢、病程长,或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临床表现多以低热为主,少数可以有高热。

病机总属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所导致,

病性多以虚实互见为主,治疗要分清标本,主次。

实证以解郁、活血、除湿法为主,适当配伍清热法;虚证则应补益气血阴阳,以退虚热。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有何区别?

中医如何辨证分型治疗?

下次课

预习要点

 

预习虚劳的概念、《金匮》关于虚劳的治疗方药有那些?

实施情况及分析

教案首页

第8、9次课授课时间2007.12教案完成时间2007.8

课程名称

中医内科学

年级

2004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