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全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98458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X 页数:167 大小:13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7页
六年级下册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7页
六年级下册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7页
六年级下册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7页
六年级下册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全教案.docx

《六年级下册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全教案.docx(1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全教案.docx

六年级下册全教案

单元备课

第1单元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知道圆柱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圆锥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学生的空间观念进一步增强,学生能举例说明。

圆柱和圆锥,能判断一个立体图形或物体是不是圆柱或圆锥。

2.学生知道圆柱侧面展开的图形,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计算方法,并认识取近似数的进一法。

3.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说明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圆的有关知识,并能够灵活计算

单元重点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单元难点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圆柱,圆锥模型

课时安排

圆柱4课时

圆锥2课时

整理复习1课时

备注

 

 

课题

认识圆柱的特征

课时

1

备课

时间

上课

时间

教学目标

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学重点

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具学具准备

圆柱模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复备调整

一.导入新课

先后拿一个长方体形的物体和正方体形的物体,提问:

我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他们有什么特征?

出示几个圆柱形的物体,“大家注意了,你们看看这些物体跟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一样吗?

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跟老师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感觉它们与长方体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

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而圆柱则有一个曲面,有两个面是圆,从上到下一样粗细,等等。

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柱体,简称圆柱。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

圆柱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圆柱的认识。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体?

现在我们沿着这些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线,于是就可以得到这样的图形。

随后教师抽拉投影片,演示得到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线。

指出:

这样得到的图形就是圆柱体的几何图形。

请大家再观察一下,这些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教师指出: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

然后在图上标出底面以及两个圆的圆心O。

指出:

圆柱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

(在图上标出侧面。

指出:

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然后在图上标出高。

提问:

圆柱的高有多少条?

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结:

圆柱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

上、下两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圆

圆柱从上到下粗细相同

2.练习

(1)做第32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出示(投影)一组立体图形,辨析哪些是圆柱,哪些不是圆柱?

为什么?

3.教学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出示一个带完整商标的罐头盒。

这个罐头盒是什么体?

(是圆柱体。

“它的侧面是哪个面?

”然后沿着罐头盒的一条高剪开,再将商标纸打开,平展在黑板上。

现在商标纸是什么形状?

(是长方形。

沿着商标纸的边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再将这张长方形的纸包在圆柱的侧面圆柱上

,提问:

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

长方形的宽与圆柱底面的高有什么关系?

小结:

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三.练习

做课后练习

四.拓展

把圆柱的侧面剪开还能得到什么图形?

五.小结

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按照本教科书的图样,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再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从孩子感兴趣的身边素材入手让学生感受并引发思考,巧妙地过渡到新的知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散落的珍珠找到后必须经过连接才能成为一条美丽的项链,正如知识点必须通过对比,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后才能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此,通过让学生讨论问题,充分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既教会学生知识,更培养他们主动整理知识的能力。

 

作业设计

课后练习题1.2.3

板书设计

上、下两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圆

圆柱

从上到下粗细相同

教学反思

 

课题

圆柱的表面积

课时

1

备课

时间

上课

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2.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根据圆柱的表面积与侧面积的关系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圆柱形的物体,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复备调整

一、复习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

(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二、导入新授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柱和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请大家想一想,圆柱侧面的展开图是什么图形?

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那么,圆柱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

1.圆柱的侧面积。

板书课题:

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

边叙述边摸着圆柱的侧面演示给学生看,指出侧.面的大小就是圆柱的侧面积。

从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出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道: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教学例1:

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出示例1。

(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2)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

3.小结。

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径或半径.底面周长这个条件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

4.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请大家把上节课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通过操作:

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

板书: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教学例2。

出示例2的题目。

这道题已知什么?

求什么?

要求圆柱的表面积,应该先求什么?

后求什么?

我们可以根据已知条件画出这个圆柱。

随后教师出示圆柱模型,将数据标在图上。

现在我们把这个圆柱展开。

出示展开图,如下:

在这个图中,长方形的长等于多少?

宽等于多少:

圈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

圆柱的底面积应该怎样求?

”。

做完后,集体订正。

5教学例3。

出示例3。

这道题已知什么?

求什么?

这个水桶是没有盖的,说明了什么?

如果把做这个水桶的铁皮展开,会有哪几部分?

要计算做这个水桶需要多少铁皮,应该分哪几步?

指出:

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

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这道题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

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7.小结。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

三练习

1.课后练习第1题。

2.课后练习第2题。

四拓展

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都是6.28厘米,求它的表面积。

五小结今天你们掌握了什么知识?

小组成员互相评价个人的学习情况。

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情景引入课题,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更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通过让学生自由发言,让他们对本单元内容有了初步的回顾与交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在争先恐后繁杂琐碎的发言中,体验整理知识的必要性。

 

作业设计

练习第2,3题

板书设计

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圆柱的表面积=圆柱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例13.14×0.5×1.8例2

(1)S侧:

2×3.14×5×15=471(平方厘米)

=2.826

(2)S底:

3.14×

=78.5(平方厘米)

≈2.83(平方米)(3)S表:

471+78.5×2=628(平方厘米)

答:

———————。

答:

———————。

教学反思

 

 

课题

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课时

1

备课

时间

上课

时间

教学目标

理解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

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学具准备

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复备调整

一复习导入

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学生可能会答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想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

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3请大家想一想,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把圆变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

二学习探索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师出示一个圆柱只把其中的一个底面出示给学生看,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出它的面积?

”面分成若干份相等的扇形(如分成16等份)。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

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

教师将这分成16块的底面出示给学生看,问:

现在把底面切成了16份,应该怎样把它拼成一个长方形?

大家再看看整个圆柱,它又被拼成了什么形状?

(有点接近长方体:

指出:

由于我们分得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

把圆柱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后,体积发生变化没有?

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求?

请大家观察教具,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

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

明确:

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板书: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圆柱的底面积,h表示圆柱的高,可以得到圆柱的体积公式:

V=Sh

2.教学例4。

出示例4。

(1)教师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

求什么?

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三练习

练习第1,2题。

四知识拓展

已知正方形边长是12.56厘米,用它围成圆柱的体积是多少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是怎样联系学过的知识进行学习的

六作业

练习第9题

整理与复习不是简单的知识再现,应该加深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通过放手让学生回顾、整理,让各小组成员来进行知识点的回顾,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了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的能力。

 

作业设计

课后练习题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1.推导2.计算

圆柱长方体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教学反思

 

课题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课时

1

备课

时间

上课

时间

教学目标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一个圆柱形物体,一个圆柱形杯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复备调整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出示练习八的第3题(可以用卡片或用投影出示):

2.复习圆柱的体积。

我们是怎样得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二学习探索

1.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另一种形式。

请大家想一想,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和高H,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应该怎样表达?

引导学生根据底面积S与半径r的关系可以知道:

S=π

,所以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也可以写成:

V=π

×h。

2.教学例5。

出示例5。

(1)教师提出下面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

求什么?

②求水桶的容积是什么意思?

根据什么公式?

为什么?

水桶的容积就是水桶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求水桶的容积就是求这个圆柱形水桶内部的体积。

(2)做课后的第2题

三练习

1.做第4题。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讲一下自己的测量方法,再进行测量和计算。

2.做第5题。

读题后,教师可以先后提问:

“这道题要求的是什么?

”“题目只告诉了圆柱形粮食囤的底面半径和高,要求这个粮囤能装稻谷多少立方米,应该先求什么?

怎样求?

3.做第6题。

引导学生从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入手,可以直接用算术方法计算,也可以列方程来解答。

4.做练习八的第7题。

“这道题要求的是什么?

“怎样利用已知条件求出这个油桶的容积?

“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的单位不统一。

应该怎样改写更简便?

四拓展

一个圆柱形玻璃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

把一块铁块从这个容器的水中取出后,水面下降2厘米。

这块铁块的体积是多少?

五小结

这节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练习八第8—11题

 

在构建了知识网络基础上,进一步的进行对练习,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加强联系,锻炼了学生一定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拓展了思维的深度、广度。

 

作业设计

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例5、3.14×(

)²+314X25

=314+7850

=8164(厘米)

答;这个水桶的容积是8164立方分米。

教学反思

 

课题

圆锥的认识

课时

备课

时间

上课

时间

教学目标

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具学具准备

圆锥形的实物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复备调整

一复习导入

1.提问: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

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跟老师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感觉它与圆柱有什么不一样

二学习探索

1.圆锥的认识。

小结:

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等等。

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立体图形:

现在我们沿着这些圆锥形物体的轮廓画线,就可以得到这样的图形。

教师指出:

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

然后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指出:

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

(在图上标出侧面。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然后在图上标出高。

2.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圆锥的侧面是哪一部分?

展示圆锥模型,

我们已经学习过圆柱,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后,教师设问:

“那么,请大家想一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留给学生短暂的思考讨论时间后,教师指出: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看看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把圆锥模型的侧面展开,使学生看到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展开后还可以再把它合拢,恢复原状,使学生加深对圆锥侧面的认识。

3.小结。

谁来讲讲圆锥有那些特征?

圆锥的特征:

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展开是一个扇形。

它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4.测量圆锥的高。

要测量圆锥的高你有什么办法呢?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块平板来测量。

教师边演示边叙述测量过程: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乎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测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1)圆锥的底面和平板都要水平地放置;

(2)读数时一定要读平板下沿与直尺交会处的数值。

教师顺着母线的方向演示。

问:

这条线是圆锥的高吗?

圆锥的高到底有多少条呢?

注意提醒学生圆锥的高是不能摸到的。

三练习

第1题。

四拓展

用硬纸做一个圆锥,量出它的高

五小结:

这节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第2题

通过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让枯燥的数学充满活力,真正体现了“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并且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

 

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不仅有对知识的收获,也有对学习方式的感悟,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习方法的获取,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作业设计

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圆锥

 

圆锥的特征:

底面是圆,

侧面是一个曲面,展开是一个扇形。

它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教学反思

 

 

课题

圆锥的体积

课时

1

备课

时间

上课

时间

教学目标

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理解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具学具准备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比圆柱体积多的沙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复备调整

一复习导入

1.圆锥有什么特征?

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板书公式: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我们已经学过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那么圆锥的体积又该如何计算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锥体积的计算

二学习探索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请大家回亿一下,我们是怎样得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

那么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

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

然后指出: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指导实验:

“大家看,这个圆锥和圆柱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先在圆锥里装满沙土,然后倒入圆柱。

请大家注意观察,看看能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反过来,看看能把圆锥倒满几次?

教师:

这说明了什么?

板书:

圆锥的体积=

×圆柱体积

教师:

圆柱的体积等于什么?

教师:

那么,圆锥的体积可以怎样表示呢?

引导学生想到可以用“底面积×高”来替换“圆柱的体积”,于是可以得到圆

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

圆锥的体积=

×底面积×高

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

然后板书字母公式:

V=

Sh

2.教学例1。

出示例1。

这道题已知什么?

求什么?

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

3.做课后的第1题。

4.教学例2。

(1)出示例2。

要求小麦的重量,必须先求出什么?

要求这堆小麦的体积又该怎么办?

但是题目的条件中不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应该怎么办?

求得小麦的体积后.应该怎样求小麦的重量?

做完后集体订正,注意学生最后得数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确。

5.做课后的第2题。

三练习

.做第3,4,5。

四拓展

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的体积相等,底面积也相等。

这个圆锥的高是圆柱的高的几倍?

五小结

你是怎样掌握圆锥的计算公式的?

这节课你的表现如何?

六作业第7,8题。

通过让学生自由发言,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在争先恐后繁杂琐碎的发言中,体验整理知识的必要性。

 

作业设计

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锥的体积=

×圆柱体积

圆锥的体积=

×底面积×高

V=

Sh

教学反思

单元备课第2单元

教学目标

第一、由分数问题的解决方法迁移到这一类百分数问题的解决方法。

第二,在对比中教学“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与“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第三,练习中解决问题的类型较多,传统教材中都是例题,现在都改到练习中了,但教学中还是要当例题去讲,一节课只能做两三道题,这种情况怎么办?

第四,一些实际应用的成数、税率、利率、折扣等知识学生了解不多怎么办?

学情分析

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与分数知识的学习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同时在六年级上册学生学习了百分数

(一)单元,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

另一方面,生活中百分数可以说随处可见,学生又有着丰富的生活基础。

本单元在知识的编排及情境的选择上都是立足于此基础之上。

单元重点

1.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百分

之几

2.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3.已知一个数和它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求这个数

4.纳税中的知识,求营业税

5.有关折扣的知识

单元难点

1.已知一个数和它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求这个数

2.有关折扣的知识

 

教具、学具准备

1.利率表

2.计算器

课时安排

 

计划安排5课时

 

备注

 

 

课题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课时

1

备课

时间

上课

时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能够正确列式解答.

教学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能够正确列式解答.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复备调整

一、复习。

1、说出数量关系式。

红花比黄花多

()×

=()

()÷()=

2、口答,只列式不计算.5是4的百分之几?

4是5的百分之几?

  甲数是50,乙数是40,甲数比乙数多多少?

甲数比乙数多的是乙数的百分之几?

  甲数是48,乙数是64,甲数比乙数少多少?

甲数比乙数少的是甲数的百分之几?

3、应用题

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4、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什么方法?

解答这类应用题的要害是什么?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1,读题。

分析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找出关键句。

找出问题的数量关系式。

提示:

①单位“1"的量是谁?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②谁和单位"1"的量进行比较?

③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能否转化成谁是谁的百分之几?

④有几种解法?

师:

通过小组研究,你们认为这道题应该怎样来解答?

通过进一步的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弄清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并对上述解法逐一作出判断。

师:

你认为做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

生:

做这道题的关键在于提示③,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是原计划公顷数的百分之几。

师:

对呀!

关键在于把今天所要学习的新问题转化成己经学过的问题。

师:

我们以前也运用过转化的方法吗?

生:

学习圆的面积时,是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的。

师:

转化的方法是我们学习、研究数学的好办法。

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