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考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98116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考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考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考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考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考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考纲.docx

《人教版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考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考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考纲.docx

人教版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考纲

2012年人教版高中政治会考复习考纲

(打★☆为常考点)

第一部分经济常识

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的含义(B):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经济的含义(A):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3.商品两个基本属性(A):

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共同属性、自然属性(反映人与物的关系)

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特有属性、社会属性、本质属性(反映人与人的关系)

★4.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B):

任何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重属性,二者是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的:

统一表现在:

(1)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对立表现在:

对于同一个商品生产者或消费者来说,都不可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5.商品的价值量的含义(A):

商品价值的大小

★6.价值量的决定(B):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7.劳动生产率的含义(A):

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8.商品生产者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A):

降低个别劳动时间,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

★9.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C)

变化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单位商品价值量

单位时间价值总量

社会劳动

生产率

提高

减少

减少

不变

降低

增多

增多

不变

个别劳动

生产率

提高

一定时间内不变

不变

增多

降低

一定时间内不变

不变

减少

10.货币产生过程(A):

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货币的产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偶然的物物交换;

(2)扩大的物物交换;(3)一般等价物作为媒介的交换;(4)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11.货币的含义及本质(B):

货币: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本质:

一般等价物。

12.货币职能的含义(A):

货币的职能就是指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13.货币的职能(B):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

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只需要是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14.纸币产生的原因:

(A)纸币能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15.纸币含义(A):

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16.人民币是我国唯一合法的货币(A):

17.流通中需要所需的货币量的决定因素(A):

商品流能所需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次数成反比。

用公式表示就是:

             商品价格总额  商品总量×商品价格水平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货币流通次数    货币流通次数

18.纸币与通货膨胀(B):

(1)直接原因: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2)现象:

物价上涨,纸币贬值。

(3)危害:

影响人民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19.正确认识和对待货币(C):

(1)货币并不神秘,它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在国家经济建设,人们生活中发挥者重要的作用。

(2)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风气。

(3)正确对待货币,还应该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树立从国情出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节约。

★20.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A):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来实现资源配置。

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1.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B):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与供求关系: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2.价值规律的三方面作用(C):

(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及构成(A)

地位:

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构成: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集体成分。

2.国有经济的含义、地位、作用(A)

含义:

国有经济,亦称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的一种公有制。

它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

国有经济的地位、作用: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1)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2)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关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

3.集体经济的含义、地位、作用(A)

含义:

集体经济,亦称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形式。

地位:

它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B):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当多样化。

5.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及地位(A)

形式: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

地位: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6.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A):

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注重质的提高。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7.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B)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具体来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其次,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

实践证明…….

8.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A)

9.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及其基本内容(A):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

它的基本内容是: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10.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A)

11.在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A):

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分配等。

★12.我国实行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B):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

首先,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其次,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最后,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13.市场经济含义(A):

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14.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及关系(B):

一般特征:

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

关系:

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各种表现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各种表现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15.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必要性(B):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

只有把价值规律这只无形的手与国家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结合起来,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向前发展。

16.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和主要目标(A):

含义:

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主要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17.国家宏观调控基本手段(C):

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体系。

应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18.发展市场经济的意义(B):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发展市场经济,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

首先,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其次,实行市场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1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它的基本特征有: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社会总产品的含义(A):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由各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和,称作社会总产品。

2.国民收入的含义(A):

一国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它标志着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3.增加国民收入的最根本途径(A):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

★4.国民收入的最终用途(B):

用于积累与消费。

积累:

(1)扩大再生产(主要部分);

(2)非生产性基本建设;(3)社会物资储备。

消费:

(1)公共消费;

(2)个人消费。

★5.正确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B):

(1)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部分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

(2)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

(3)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还必须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6.财政的含义(A):

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面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这是随着国家产生而产生的。

☆7.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形式(A):

财政收入来源:

(1)税收(最主要形式);

(2)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3)债务收入;(4)其他收入。

简称:

税、利、债、费。

财政支出:

按具体用途,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

★8.财政的巨大作用(B):

(1)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

(2)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3)财政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4)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5)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9.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A):

(1)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的影响因素);

(2)分配政策。

10.税收的基本含义(A):

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11.税收的基本特征及其联系(B):

特征:

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联系:

税收的“三性”(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是一个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统一体。

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必须具有强制性。

税收的无偿性,必然要求征税方式的强制性。

强制性是无偿性和固定性得以实现的保证。

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12.违反税法主要的主要表现(A):

(1)偷税:

方式:

欺骗、隐瞒。

表现:

仿造、涂改、销毁帐簿和票据;少报应税项目、销售收入及经营利润等。

(2)欠税:

关键词:

纳税期限。

(3)骗税:

方式:

欺骗。

骗取国家税收优惠,集中表现在出口退税方面。

(4)抗税:

方式:

暴力、威胁。

目的:

拒不缴纳税款。

★13.我国税收的性质(A):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

★14.我国税收的作用(A):

(1)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3)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15.纳税人的基本含义(A):

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16.我国的主要税种和纳税人(B)

☆17.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C)

首先,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是与人民的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国家各种职能的实现需要各种税收做物质保证。

所以,公民必须自觉依法纳税。

其次,社会主义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公民都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享受服务就必须承担义务,就必须自觉纳税。

18.行使纳税人的权利(A)

首先,每一个公民都要具有“纳税人”的意识。

其次,每一个公民还应该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六课银行和储蓄者

1.银行的产生(A):

银行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银行的含义(B):

它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

★3.我国银行的分类(A):

按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分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

4.各类我国银行的性质和职能(B)

★中国人民银行:

性质:

它是我国的中央银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之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国家机关,是我国政府的组成部分。

(理解:

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发行的银行)

职能:

(1)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重点理解)。

(2)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3)经理国库;(4)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

商业银行:

性质:

企业法人。

主要业务:

工商业存、放款业务。

经营目标:

银行利润。

目前五大国家级商业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

政策性银行:

确保国家大型基本建设和大宗进出口贸易顺利完成。

建立目的:

建立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主要银行:

(1)中国国家开发银行;

(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3)中国进出口银行。

5.我国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A):

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

★6.我国银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B)

我国的银行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关键部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

(1)银行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

(2)银行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国家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3)银行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7.居民存款储蓄的含义及类型(A):

储蓄分类:

广义储蓄:

存款储蓄、购买债券、购买商业保险、手持现金等。

狭义储蓄:

存款储蓄。

☆8.公民存款储蓄的原则(A):

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

★9.公民个人的存款储蓄的重大作用(A):

(1)为国家积累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

(2)调节市场货币流通。

(3)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10.债券和股票比较表(A)

 

债券

股票

性质不同

债务证据,限期偿还

入股凭证

受益权不同

定期收利息,不承担经营风险

取得股息红利,经营好坏决定着股票的效益

偿还法不同

有明确的付息期限,必须偿还本金

股金不能退,只能出卖股票

相同点

都是有价证券

都是集资的手段

都是能获得一定收益的金融资产

★11.债券的种类(A):

根据发行者不同,可分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

12.各类债券的特点与功能(B)

 

政府债券

金融债券

公司债券

发行单位

国家

银行等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

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行

特点

信用度高、代用率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

安全系数较政府债券低,但比公司债券高;利率一般高于政府债券和银行存款;可以进入一定市场流通转让,流通性较强

期限长、可转让、风险大、收益率高

★13.我国商业保险的分类(A):

主要是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大类。

财产保险是以财产为保险对象,人身保险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对象。

14.购买商业保险的一般程序(A):

P59

15.我国商业保险的职能和主要业务(A)

业务:

目前,我国的商业保险主要是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大类。

职能:

聚集资金、分散风险、补偿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

16.商业保险的作用(A):

商业保险把分散的社会资金集中起来,用以补偿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的一项措施,它为企业生产发展和居民生活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第二部分哲学常识

●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

1.哲学

⑴哲学的含义:

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⑵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⑶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

就是要以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更好的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2.自然界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⑴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理由:

第一,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第二,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所以说,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⑵指导意义: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⑶具体要求:

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相处。

3.社会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⑴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⑵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⑶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4.物质

⑴含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做物质。

⑵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

⑶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5.意识

⑴含义:

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意识的本质:

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⑵宗教:

从本质上看,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⑶为什么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

①客观原因:

最根本的是_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制约。

②主观原因:

第一。

立场不同;第二。

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第三。

知识构成不同。

⑷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①原理内容: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展开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方法论意义:

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5)意识和物质的关系原理和方法论意义: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6.一切从实际出发

⑴含义:

就是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哲学依据:

物质决定意识。

⑵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7.哲学的基本问题

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⑵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观点:

①唯物主义:

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②唯心主义:

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第二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1.联系

⑴含义: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⑵联系具有普遍性的表现

⑶联系具有客观性:

①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既不能否定事物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

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⑷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①原理内容:

区别:

第一,二者内涵不同。

第二,二者的地位与功能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

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联系:

第一,整体与部分二者不可分割。

第二,二者相互影响。

第三,整体与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意义:

首先,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其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2.运动

⑴含义;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⑵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是不可分的。

首先,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其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⑶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发展

⑴含义:

就是新事物的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⑵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⑶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⑷发展的原理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①原理内容: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②方法论意义:

要用发展观点看问题,要做到三点;首先,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其次,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再次,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4.规律

⑴含义:

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⑵规律和规则有区别⑶规律客观性:

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客观性集中表现为不可抗拒性。

⑷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5.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二者的关系: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二者是统一的。

●第三课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1.矛盾

⑴含义: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

⑵矛盾的两种属性:

“对立”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

“统一”包括两种情形:

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是另一方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⑶矛盾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①原理内容: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②方法论:

首先,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其次,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⑴哲学依据:

矛盾特殊性⑵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必要性;①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②它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遵守的基本方法。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⑴原理内容: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⑵方法论意义:

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