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中国近现代历史专题讲座.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97792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中国近现代历史专题讲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中国近现代历史专题讲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中国近现代历史专题讲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中国近现代历史专题讲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三历史中国近现代历史专题讲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中国近现代历史专题讲座.docx

《高三历史中国近现代历史专题讲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中国近现代历史专题讲座.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中国近现代历史专题讲座.docx

高三历史中国近现代历史专题讲座

中国近现代历史专题讲座

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阶级阶层和进步力量的斗争

1.学生运动:

广大爱国学生是民族解放的先锋,著名的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一二·九运动、解放战争时期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等,都是由青年学生发起的。

2.工人运动:

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并成为运动的主力,从此,中国无产阶级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中共成立后,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

大革命时期,工人运动风起云涌。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以后,城市的工人运动也未中断。

3.农民运动:

大革命时期,中共领导的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广东、湖南等省的农民运动尤为突出。

党的工作重心转入农村以后,广大农民在土地革命、保卫红色政权、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中都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4.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积极投身于五四爱国运动中;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孙中山继续坚持民主革命立场,领导了第二次护法运动。

在苏联和中共帮助下,孙中山发生了伟大的转变,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阶段,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都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也表现出其阶级的局限性。

5.国民党爱国官兵和开明地主的抗日活动:

“九·一八”事变后,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1·28事变后,十九路军抗战;冯玉祥、蔡廷锴等踊跃抗战;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张自忠等爱国官兵为国捐躯;解放区的开明地主与共产党合作抗日等,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

6.中国共产党的活动。

见下面中共的武装斗争

(二)中国共产党的探索

A.中国共产党的历次重要会议及内容

中共一大

中共二大

中共三大

八七会议

遵义会议

瓦窑堡会议

洛川会议

中共七大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中共八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二大

十三大

十四大

十五大

十六大

B.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

1.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及国民大革命

1922年中共“二大”依据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对象、革命动力正确认识后制定的,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1924年—1927年国共合作开始了反帝反封的国民大革命

2.工农武装割据

(1)中国革命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2)革命道路的开辟

①中共“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揭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③1927年,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在实践中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④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一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⑤在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指导下,红军和根据地逐渐发展起来。

(3)评价:

中国革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对马列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发展,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土地政策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制定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2)抗日战争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分配土地。

”解放区有1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补充:

建国初期土地改革

三大改造对农业的改造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改革

4.武装斗争

<1>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工农武装割据

(1)斗争的主要方式

①举行武装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先后发动了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

②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主要有中央革命根据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湘赣、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广西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广东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等。

③开展土地革命: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债务,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④展开反围剿斗争:

从1930年到1934年,先后进行了五次反围剿斗争。

⑤抗日反蒋运动。

(2)斗争的主要特点:

工农武装割据是主要斗争形式;从国内战争向民族战争转变是斗争的趋向。

<2>抗战时期反对国民党独裁反共的斗争

(1)斗争的主要方式

①对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军事进攻,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坚决予以回击,打退了第一次反共高潮。

②皖南事变后,采取了坚决回击的方针。

③抗战后期,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废除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的主张。

(2)斗争的特点

①斗争的主要目标是回击国民党的反共浪潮,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②这一时期的斗争主要是采取自卫的立场。

③反对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而不是推翻国民党的政权。

同一时期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的游击队,抗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大多数,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3>人民解放战争

(1)斗争的主要方式和内容

①政治斗争:

1945年的重庆谈判;1946年政协会议上,围绕政权和军队问题同国民党进行斗争;1946年秋,反对国民党非法召开伪国大;国统区各阶层人民掀起反对国民党统治的人民民主运动;民主党派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决裂;新政协召开,各界人士积极参加。

②经济斗争:

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在解放区没收了地主土地,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③军事斗争:

打退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举行战略反攻;发动三大战役,举行战略大决战;发动渡江战役,追歼残敌。

(2)特点

这一时期,共产党同国民党在政治上和军事上进行了全面较量,国民党遭到全面失败,国民党政权垮台,共产党领导建立了新政权。

<4>新中国建国初期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斗争

(1)主要斗争史实

①追歼残敌,武装剿匪,解放全国大陆。

②进行土地改革,彻底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③镇压反革命。

④没收官僚资本。

⑤在城市工矿业中进行民主改革。

⑥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2)斗争特点:

这一时期的斗争主要是为了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巩固新政权而进行的斗争。

通过斗争消灭了国民党在大陆的残余势力。

5.社会主义建设

(1)确立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

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开展了抗美援朝、土地革命和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

这些斗争的胜利,使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得到巩固。

②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③1953—1956年,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2)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①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②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国内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科学论断。

③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④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还规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大致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⑤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⑥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邓小平理论。

如何理解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中国向何处去,当时有四种选择:

(1)帝国主义要千方百计变中国为殖民地,这是中国人民所不允许的,中国人民的抗争,避免了完全沦为殖民地的命运。

(2)维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这是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所走的道路,中国人民也是不会答应的,中国人民的抗争、努力改变了这一黑暗的前途和命运。

(3)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近代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曾经选择的道路,他们设计了一个个救国方案,进行了一次次英勇斗争,先后都失败了。

这是因为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勾结的力量过于强大,由于农民和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中国没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是中国近百年历史证明了的。

(4)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经验,为中国指明了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选择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社会主义的道路。

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各种反动派千方百计地阻挠、破坏,都未能阻止中国人民走这条道路。

社会主义道路是对近代中国人民抗争、探索所作的结论,是符合历史规律的正确选择。

【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

以五四运动为标志,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据此回答1—2题。

1.五四运动之所以比辛亥革命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是因为()

A.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C.先进知识分子推动D.中国人民民族意识增强

2.新民主主义革命是()

A.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B.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资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大革命由此兴起。

据此回答3—5题。

3.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首要前提是()

A.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中共认识到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C.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D.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

4.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革命运动被称为“大革命”,主要是因为()

A.俄国帮助的进步性B.群众基础的广泛性

C.领导阶级的先进性D.革命成果的丰富性

5.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方式的最主要原因是()

A.这是共产国际和党中央一致通过的决议

B.这种方式最有可能更有力地影响国民党

C.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共产党发动工农运动

D.这是孙中山和国民党当时可能接受的惟一方式

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据此回答6~8题。

6.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最突出特点是()

A.反对民族压迫B.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C.中国民族自求解放D.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7.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主要“新”在()

A.国民一律平等B.享有自由和权利者必须反帝

C.建立国民的政府D.民权为国民所共有

8.毛泽东曾特别强调“新三民主义”必须是“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其实质是强调新三民主义必须()

A.符合社会主义原则B.坚持国共合作

C.代表工农利益D.具备反帝反封建原则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

据此回答9~14题。

9.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

①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②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③维护农民基本利益

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10.中共在抗日战争中实行的土地政策()

①是由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

②与以前的土地政策相比,是一种落后和倒退

③体现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一致性

④对争取抗战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1.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其实质是()

A.为克服严重经济困难采取的权宜之计

B.变革农村的生产关系

C.争取中小地主支持抗日

D.限制农村的封建剥削

12.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中,农民获得土地的权利,最主要的是()

A.土地所有权B.土地使用权

C.土地经营权D.土地买卖权

13.决定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败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功的关键因素是()

A.生产力水平B.生产关系调整

C.农民的思想觉悟D.国际国内形势

14.1953年,我国开始通过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78年以后,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下列对这两项政策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是性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B.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C.后者是对前者的全盘否定

D.都是为了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发展农业生产力

中国近代历史上曾经出现三次政治民主化的机会,但最终都未能成功。

据此回答15~18题。

15.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A.总统B.议会C.内阁D.全体国民

16.北伐战争基本打到了北洋军阀统治,民主政治再次可望而不可及的主要原因是()

A.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B.蒋介石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背叛了革命

C.国民大革命运动已经失败

D.东北的奉系军阀依然存在

17.(2003年新课程文综高考题)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签订“双十协定”,内容涉及国家政治建设,其要点不包括()

A.召开政治协商会议B.国民党结束“训政”

C.保障人民享有民主自由权利D.改组国民政府

18.近代中国人与民主政治屡屡擦肩而过,根本原因是()

A.民主政治不适合中国人的习惯

B.国共合作的关系不稳定

C.中国没有政治民主化的历史发展趋势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缺乏民主化的基础

统一战线是中共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据此回答19~21题。

1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共两党仍然存在斗争的一面,其根本原因是()

A.两党奉行的抗战路线不同B.两党对日本侵略的态度不同

C.两党的阶级属性不同D.两党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

2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等中间势力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

①共产党有充足的力量

②开展土地革命

③尊重中间势力的利益

④对顽固派进行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21.中共八十年的奋斗历程中先后有两次中国革命与建设由“走俄国人的路向走中国自己的路”转变的似曾相识的经历。

据此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两次经历分别指什么?

(2)两次转变的关键的历史人物分别是谁?

(3)两次转变最关键的转折点是什么?

(4)第一次转变中最惨痛的教训是什么?

概述第二次转变带来的丰硕成果。

22.“认清形势,抓住机会,就能大有作为。

……在(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同志改变了我们过去认为世界大战不可避免且迫在眉睫的看法,指出在较长时期内不发生大战是有可能的,为我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供了依据。

其后,他又指出,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无论哪一个国家都很难拥有发展本国经济所需的一切产品。

因此,他决定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表明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什么贡献?

对中国的经济建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此前,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有过哪些突出贡献?

(2)结合中外相关史实指出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做出重大决策的背景是什么?

(3)当今国际国内形势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措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3.中共七大、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共八大是中共历史上的三次重要会议。

试从会议召开的时机、中心内容等方面的史实来概括其相同之处,并结合史实说明三次会议在指导中国革命或建设中所产生的历史作用有何异同?

24.《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云: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

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的美国,还有一次是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回答:

(1)概括指出分别发生在俄、美、中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机遇”是什么?

(2)各国调整有何特点?

(3)你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

 

【试题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D

B

A

B

D

D

B

D

C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A

A

D

D

B

D

D

C

A

21.

(1)一次是中国革命由走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向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转变。

一次是中国经济建设由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2)关键人物:

毛泽东、邓小平。

(3)转折点: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4)第一次转变过程中的教训:

在革命道路问题上,王明仍坚持“城市中心论”,在大城市组织罢工和暴动,使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在对革命形势认识上,不承认中国革命处于低潮,在军事上则陷入了“左”倾盲动主义,致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

第二次转变中取得的成果:

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打开了新局面。

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增加,科技、教育、文化事业也都蓬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22.

(1)70年代邓小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突出贡献是:

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影响: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此前的贡献:

创立了左右江根据地;领导八路军一二九师进行抗日战争;挺进大别山,指挥淮海战役;“文革”后期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2)国内背景:

“文革”结束后,国内急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就必须改革开放。

国际背景:

随着美苏争霸态度的变化,亚太地区局势有所缓和;世界经济联系日趋加强;中国庞大的市场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外贸有巨大吸引力,中国也需要外国的技术和市场。

(3)主要特征:

国际上和平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国内政治稳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措施:

对外顺应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发挥本国应有的作用,使世界持续稳定;对内继续深化改革;借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会,加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积极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3.

(1)都召开于历史重大转折到来之前;七大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七届二中全会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八大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前夕。

(2)都正确地分析、预见了新的历史时期将出现的新情况:

七大指出中国将面临两个前途,光明的前途与国民党一党专政的黑暗前途;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中心将由农村转到城市;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将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3)都为新的历史阶段及时提出了正确的任务。

七大提出成立民主的联合政府,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八大提出集中力量解决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4)都具有从理论上探索在新的历史阶段指导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历史作用。

七大指导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七届二中全会指导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但八大的探索对实践的实际指导作用几乎未能发挥。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八大的探索难于付诸实践。

24.

(1)改革调整的机遇:

①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②1933年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

③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2)各国调整特点:

①苏俄通过市场经济用固定的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买卖的办法发展经济,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同农民的交流。

②美国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即用一定的计划经济来调节资本主义生产中产销之间的矛盾,遏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和混乱性,以达到解除经济危机的目的。

③中国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发展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认识: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计划、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