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97177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心理学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心理学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心理学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心理学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docx

《心理学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docx

心理学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第五章心理学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本章学习导读:

1、城市和城市管理的难点

2、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心理学的运用

3、心理学在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

课前案例: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许多城市面临巨量垃圾处理问题,如何让市民节约不仅仅考虑到个人利益,也考虑到集体利益从而进行垃圾分类,减少垃圾处理量,成为城市管理者一个比较头痛的事。

南方日报2009年10月26日报道:

是否该在番禺大石建垃圾焚烧发电厂的争议愈演愈烈。

丽江花园、广州碧桂园、海龙湾等多个小区的数百名业主聚集在海龙湾休闲广场,发起又一轮签名反对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抗议活动。

住户们纷纷表示,出于环境保护和周边居民身体健康的考虑,不应将发电厂建在居民区附近,希望有关方面慎重考虑民意。

日前各大媒体报道称,规划在番禺大石街会江村附近、日处理2000吨垃圾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可能在国庆节后开工,明年亚运会前投入使用。

由于垃圾焚烧发电厂可能产生剧毒物质“二恶英”及其他污染问题,消息一出番禺各大楼盘的业主立刻表达强烈不满,连续多次举办抗议活动,并纷纷在业主们起草的“强烈反对在大石会江村附近兴建垃圾焚烧厂,立即停止该项目的建设”的意见书上签名抗议。

面对现场采访的媒体,来自几个大型社区的居民戴上口罩表达了对垃圾焚烧发电厂污染问题的担心。

一位在口罩上写有“拒绝毒气”字样的女士表示,在上百万居民聚集的区域建垃圾焚烧发电厂决非明智之举,有关部门在决策前要充分考虑到周边居民的感受。

该项目的建设最终因业主的反对被迫停建。

第一节城市和城市管理的难点

一、城市的含义

在我国古代,城与市是分离的,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

“城’是指四周有城墙围护的,具有防守保护的区域。

《说文解字》讲:

“城,以盛民也。

”《墨子·七患》曰:

“城者,在以自守也。

”可见,防御功能是城的首要作用。

“市”是指集中起来进行产品交换、物资交流的场所。

《说文解字》讲:

“市,买卖所也。

《易·系辞下》曰: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这表明了市所具有的交易集散性和流动性的特点。

随着就觉得发展,城成为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和市逐渐融为一体,演变为当今所谓的城市。

如今,城市更多体现了人口和商业汇集的特点。

[1]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地区国家和地区以人口作为确定城市和划分城市的标准。

如193年中国规定,设立县级市的最低标准是非农业人口不低于6万人,俄罗斯、芬兰、澳大利亚规定为2万人,日本规定为3万人,联合国建议对集中居住的人口达2万以上的地方都以城市对待。

[2]英国学者巴顿认为城市是各种经济因素在地理上大规模集中的结果,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相互交织在一起并与域外相互联系的网状系统。

美国学者沃纳·赫希在其所著的《城市经济学》把城市定义为:

具有相当面积,经济活动和住房集中,以及在私人企业和公共部门产生规模经济的连片地理区域。

综上所述本书把城市定义为:

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非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行政区域。

二、城市具有以下特征。

1、高度的聚集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

“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

孤立和分散。

”人是社会动物,聚集是他们的生物本性和行为方式的重要特征之一。

因此,不论呈现哪种聚集形式,都表现为一定的聚集性,但城市区别于乡村的根本之点,在于它的高度聚集性。

在有限的地域内,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口、活动、设施、财力、物力、智力、信息等,城市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度聚集地,城市的这种特征,也被称为城市的“空间聚集性”。

可以说,聚集是城市最本源、最主要的特征,其他各种特征都是有集聚衍生出来的。

2、社会性:

首先,城市中聚集的人们不是由血统或宗族关系所组成的,而是构成一定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其次,城市分工和协作的发展导致了城市的社会性。

作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城市活动的社会性也是城市的深层特征。

3、经济性:

城市能够产生整体性的高效益。

首先,聚集为城市产生整体性的高效益创造了前提条件。

其次,社会性也是产生整体高效益的重要因素,社会经济活动的专业化和广泛的协作,有利于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有利于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能够做到较少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投入,取得更多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产出。

最后,城市是非农产业的聚集地,基本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较少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众多的熟练工人、雄厚的基金投入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因而较之农村能获得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

4、系统性:

城市是一个密集的空间地域社会经济系统。

在城市内部,各城市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交织,构成了城市复杂的系统性、整体性运动。

首先,从城市的组合和结构看,城市是一个多维、多变量、多层次、多因素的动态的大系统,其组成既包括自然与人工相结合并以人工为主的复杂系统,又包括以人类社会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的生态系统。

其中,城市作为一个生态大系统,其结构既包括社会结构和人工结构,又包括资源结构和环境结构,甚至还包括外部结构。

现代城市只有实现这个大系统内部关系的协调和结构优化,才能实现城市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

其次,从物质形态上看,城市是由给排水设施、道路交通设施、能源设施、通信设施、教育文化设施、安全设施等各种功能设施组成的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系。

再次,从城市的产业结构看,城市主要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等多种产业构成的综合体,如果专业化程度和协作水平高,则城市运行的整体系统性、协调性就强。

最后,从整体上看,城市的所有社会经济活动与为其服务的城市设施之间必须保持均衡。

高密集性的社会经济活动必须有与之相对称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才能保证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和整个城市的高效运转。

总之,现代城市是由众多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它的和谐运转,关键取决于各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配合。

5、开放性:

城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的象征,而且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严密细致,社会联系日益广泛,城市对外界的依赖越来越强。

因此,开放性已成为城市的一个重点特点。

现代城市而是一个巨大的开放系统,需要每时每刻大量地与外界进行能量、物质、信息等方面的输入输出。

城市只有在这种输入与输出中,才能吐故纳新、趋利避害。

可以说,开放性是城市具有生命力、吸引力的源泉,也是城市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体现。

6、复杂性:

城市的复杂性首先源于城市构成上的异质性。

城市构成上的异质性又称为城市的多样性,城市是由多种多样的众多个体构成的,这些城市个体与农村相比,其种族或民族构成、生产和生活方式、风俗与心理构成、语言与交往方式的构成,以及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和政治意识等得构成,都具有很强的异质性。

这些具有很强异质性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城市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多样性,最终导致了城市的复杂性。

此外,现代城市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多功能、多目标、多过程的纷繁复杂的大系统,系统构成复杂,各子系统之间和各子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纵横交错,盘根错节,极其复杂。

三、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难点与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过程的进入快速轨道,尤其是“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由2006年的42.99%提高到2009年的46.59%,年均提高0.9个百分点、曾经困扰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病也随之在国内蔓延,如城市空间无序开发、“城中村”大量存在、“垃圾城”、交通拥堵、住房拥挤、房价高昂、上学难、看病贵、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

突出的问题和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人口快速增长造成交通拥堵和房价高企:

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受城市承载力和城市功能的限制,城市对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都有一定的限制。

合理的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是推动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

目前,伴随着中国快速的城市化,我国城市人口正在以每年1800万的速度增长,预计从2005年到203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将从56亿增加到9.1亿。

中国城市人口迅速增加,特别是向北京、上海、深圳等大都市聚集。

以北京为例,2009年末,北京全市实际常住人口1972万,流动人超过千万,这意味着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800万的目标提前10年被突破。

北京市每增加1个人,每日交通出行量增加2.64次,新增交通供给能力将很快被人口量所抵消,六环路以内地区日行总量已达3500万人次。

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近年来中国的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但同期的城市道路总面积的增长跟不上交通增长的需求,城市交通拥挤,堵塞的问题日益突出。

据统计,至2008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己达6467.21万辆,与2007相比,增加770.43万辆,增长13.52%。

其中,私家车保有量达到4173万辆,增长18.10%,并以近20%的速度增长。

这就给城市交通、能源需求、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大量人口向东部地区的大中城市集中,城镇住房需求持续增加,房价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在一些大中城市高房价日益蔓延。

2009年,全国住宅平均价格涨幅达25.1%,特别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和一线城市更为明显。

央行公布调查显示.超过70%的居民认为房价“过高,难以接受”,高房价将拉低城镇居民生活幸福感,城市生活功能逐渐被弱化,为城市经济持续发展埋下潜在危机,抑制社会中间阶层扩大,加剧城市社会矛盾。

2、能源、资源供应紧张:

能源紧缺已成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紧约束。

中国的石油、天然气等重要资源人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和45%。

特别是近两年,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地区、城市和高耗能行业盲目发展、低水平扩张,能源紧缺状况进一步加剧。

同时,城镇居民口益升级的消费方式,如城市建筑耗能、家用汽车普及和家用电器多样化等,也对能源消耗提出了更多要求。

拉闸限电成为很多城市无奈的选择。

从城市水资源看,中国大多数城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供水紧张状况,2006年11月中国水利部发布《关于加强城市水利工作的若十意见》,指出日前661建制市中缺水城市占2/3以上,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

3、城市生态环境恶化:

中国城市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片面追求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速度,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执法力度不强,经济建设片面强调以生产项目为主,尤其是在城市的环境规划和城市建设安排上,考虑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不足,导致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不断积累。

城市环境治理速度跟不上污染的增长,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垃圾日益增加、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少,城市空间与环境质量日益下降。

近十年来,中国城市污水排放量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生活垃圾产生量以5%-8%的速度增加,但与此对应的城市污水和城市垃圾处理能力却很低。

本来就缺水的城市,还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污染问题。

据近几年的中国环境公报统计,中国50%以上的城市河段水质达不到生活饮用水标准,近1/3的水源己不能被城市利用。

目前,中国城市在生态环境方而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远超出城市环境承载能力;一是主要流域和水系污染严重,城市河段污染突出,淡水湖泊富营养化,经济发达地区的不少城市已经面临严重的水质型缺水;三是城市空气质量处于较重的污染水平;四是城市固体废物排放量大,符合环保要求的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较低,二次污染严重;五是有毒有害的有机物污染、电磁辐射污染、危险废物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各类污染已经由城市蔓延至小城镇和乡村。

4、城中村和城市流动摊贩问题积重难返:

城中村问题和流动摊贩管理是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管理难题。

城中村是城市规划区内未完全向城市转型的原农村社区,由于城乡间体制、制度的长期壁垒和政策上的缺陷,以及农民自身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不适应,大量失地农民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生活在城市的边缘。

“城中村”土地大多是宅基地,村民们拥有对宅基地的处置权。

村民们为了追逐最大的土地收益,兴建了大量的楼房用于出租,这些出租屋布局零乱、建筑密集、采光通风极差,形成大量的“一线天”、“握手楼”,村内道路狭窄,救护车、消防车无法进入。

供水、供电、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不配套,缺乏公共绿地、体育体闲等设施。

违法建筑、违章搭建、乱倒垃圾等现象十分突出。

制假售假、偷税漏税、无证经营在“城中村”聚集现象较为突出,对正常的市场生产经营秩序冲击严重。

暂住人口登记和管理残缺,使之成为城市管理的死角。

“城中村”出租屋聚居了大量缺乏有效管理的外来人口,成为滋生“黄、赌、毒”的温床、黑恶势力根据地,恶性事件屡屡发生。

流动摊贩的组成部分有两个来源,第一部分来自进城务工的农民,因为年龄、学历等原因无法在企业等较固定的组织就业而散落流动于城市的各个角落。

另一个是城市下岗失业人员,改革开放后,随着向市场经济转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企业改革加大力度,兼并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企业富余人员的隐性失业状态逐渐显性化,90年代以后,更进入了下岗和失业的高峰期城镇失业登记人数从1991年的352.2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830万人,失业人数增加了两倍多,失业登记率也提高近两倍。

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不得不选择自谋出路。

他们的自谋职业一般包括摆流动地摊(卖便宜货、卖菜、卖水果等)、经营流动食品车(摊煎饼、烤红薯、烤肠、煮玉米、茶鸡蛋等)、人力二轮拉客、收废品、拣垃圾等;受雇从事非法职业,包括卖盗版光盘、卖淫秽光盘,非法张贴小广告、发送非法传单等等。

他们的行为从日的上讲是为了维持生存,但从后果上看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市容市貌、污染了城市环境、扰乱了城市秩序,由于流动摊贩的流动性和弱势性,城管对流动摊贩的管理成了城市管理的难点和社会冲突的激化点、舆论的焦点。

严重激化社会矛盾和败坏政府形象

5、安全形势严峻:

“十一五”以来,随着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中国城乡结构、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发生了新变化,各种影响城市和谐的不稳定、不安全、高风险因素的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涌现,城市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多种安全威胁增多、当前特别是有五种不稳定因素正在演变成为城市的潜在风险:

一是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并出现了稳定化和代际化趋向,即:

贫者愈贫,富者恒富,社会阶层流动通道被严重堵塞;一是社会深层次矛盾口益凸现,并有激化趋势,人们精神需求没有得到充分尊重,社会公平正义出现“洼地效应”;三是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各类刑事犯罪危害公共安全,破坏经济社会秩序;四是官民冲突加剧,比如各地频发因拆迁引发的官民冲突事件;五是非传统危机和人为制造的危机正成为城市安全的主要危险。

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就给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城市管理。

城市管理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广义上讲,包括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市政等方面的管理。

狭义的城市管理主要指城市的市政管理,包括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公共服务设施管理,城市资源能源管理、城市市容环境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除了传统的行政、司法和经济管理方法,心理学的方法在这些管理方面都可以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鉴于篇幅有限,本章主要从城市设施规划与设计建设和环境和资源保护方面来讲述心理学所发挥的作用。

第二节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心理学的运用

一、城市中影响人们心理的因素。

现代环境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作用,在20世纪中叶就已引起人们的关注。

精神病医生已发现医院墙壁的色彩、家具摆设和病人的个体空间状况等都会明显地影响治疗效果。

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和工业化在全球的展开,人类居住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而变化了环境对人类的心理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现代城市环境对心理的影响作用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城市中影响人类心理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空气污染、噪音、拥挤和个人空间等。

1、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使我们居住的城市变成了有害于身心健康的场所。

目前,由于工厂和车辆排放的大量废气使空气质量急剧变坏,空气中已含有大量煤粉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硫化氢和氨等。

被污染的空气直接影响人的眼睛和呼吸系统,引发各种眼病和呼吸道发炎,严重的会发展为肺癌。

尤其是老年人在严重的空气污染中特别容易受到伤害,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与日俱增。

此外,由于天空景色变得灰暗模糊,使人心情压抑或对空气质量感到忧虑。

在某些空气质量严重污染的国家或地区,已经常发布“空气污染警报”,要求老年人和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在家里呆留,不要外出运动和散步,污染的空气会使人心情变得很坏,或感到倦怠和精神不振。

为此,空气污染已成为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2、噪音:

目前,噪音也被看作是环境污染之一,受人们普遍关注。

传统的噪音环境主要指工厂的车间,然而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整个城市的中心区域已成了噪音的污染源。

环境噪音对人的心理影响究竟有多大?

如何去克服噪音对人的影响作用?

环境心理学已作了不少研究,并取得许多研究成果。

声音的响度对人的身心有明显影响。

测量音响的单位是贝尔或分贝尔。

当周围的声音强度在30-40分贝时,人感到安静、舒服、思维敏捷;当声音强度超过90分贝时,人就会感到烦躁。

音强达到130分贝时,人耳鼓膜因受剧烈振动而感到疼痛;音强达160分贝时,鼓膜将穿孔;音强如至170分贝,会出现“强音致死”现象。

强烈的音量会引起有害的身心反应,而持久的嘈杂声源更容易引起有害的身心变化。

据研究,长期处在强噪音中会大大减弱人的听觉辨别能力。

游戏房的工作人员和整天在马达轰鸣的厂房里工作的工人,其听觉辨别力明显弱于一般人。

强噪音也能影响人的意识状态,使注意力难以集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以情绪变化为中介。

在嘈杂的环境中,人容易烦恼、急躁、不耐心,致使学生无法静心阅读,致使工人因注意力分散而降低工作效率、产品质量出差错或造成工伤事故。

强噪音还能强烈地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形成各种精神病。

3、拥挤:

“拥挤”是指感觉上的心理状态,即没有充足空间而受束缚所产生的消极情绪。

以白鼠为材料的动物实验表明,“拥挤”的影响不可忽视。

在过分拥挤的环境中生长的白鼠死亡率很高,攻击行为加剧,性行为异常,生育率明显降低。

而人在短时拥挤实验则显示:

(1)人在高密度和高温实验条件下,实验者对陌生人会持敌视态度

(2)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迹象(适用男性);(3)模拟审讯中发出苛刻言辞(适用男性);(4)几乎不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5)表现出增高焦虑的迹象。

实验证明过度拥挤对人的身心会产生深远影响。

从而导致紧张、应激和青少年犯罪行为,也会产生高生育率和高死亡率。

有人对美国某些高密度人口城市的观察也表明,大城市有不少人相当粗野,缺乏体谅与教养;不少人比较孤僻与缄默寡言,缺乏乡村人那种乐意向陌生人微笑的姿态;在他人偶遇危难事件时,路人或邻居不会帮助遇害者;城市中的犯罪率高居不下,还经常发生故意破坏文化艺术的行为;城市中心理疾病的发生率远比郊外高得多。

诸如此类现象的存在尽管不能完全归因于拥挤所致,但也不能否认与拥挤有关。

4、个人空间: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索默认为,人都需要一个把自己圈住的心理上的空间,该空间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随着身体的移动而移动,为个人所占有。

这种由个人占有的无形的心理上的“气泡”即为“个人空间”,也叫“身体缓冲区”。

生活中,人需从环境中割据一定空间为己占有的现象是常见的。

如果有人太靠近我们,我们便会感到不愉快,并避而远之。

例如,一条长凳的一端已坐着一个陌生人在看书,你往往会选择长凳的另一端坐下,与陌生人保持一定距离。

如果你靠近陌生人坐下,也许陌生人会主动挪动一下身子,与你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

如陌生人是异性,二人相隔的空间距离会更大。

人际间这种细微的行为反应说明,人确实有一种试图维护自己应有空间的需要。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要依据交往双方的关系、地位差异、性格特征、情绪状态、所处环境等实际情况,有分寸地控制好彼此间的空间距离,才有助于使双方交往卓有成效。

二、心理学在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正因为环境对人的心理有重要影响,在环境设计中就要充分考虑种种因素,尽量满足人心理上的各种需要。

现代社会所涉及的环境包括不同范围与层次,大到整个城市的规划,小到居室的合理布置。

因此环境心理学在环境设计、规划方面的内容极为丰富。

下面就城市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设计中应考虑的心理学问题作些简略介绍

1、心理学在城市基础设施和社区建设中的应用:

现代城市的许多高楼大厦使用了对光具有强反射性的玻璃墙面,由于玻璃墙面折射下来的强光对人的视觉系统构成伤害,为此有人将此类现象称为“光污染”,高楼集中的地区光污染相对较为严重。

因而在当今城市规划、设计时,“光污染”已被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加以考虑。

现代城市中,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高楼林立,其中有许多是高层公寓。

高层公寓在改善人们居住条件的同时却引发了居民的孤独感。

居民除了在走道相遇时彼此点头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来往。

心理学家马斯洛按照由低到高把人类的需求分为五级:

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当代市民的生理和安全上的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但在迅速城市化过程中失去了失去传统社会亲密的人际关系,邻里之间“碰门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如北京市丰台区嘉园小区一位80岁的老人猝死家中数月,竟无人知道,这在以往的农村家族社会和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家属院都是不可想象的。

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和冷漠的人际关系,给城市居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无助感,亚健康状态成为普遍现象。

这就要求城市管理者加强城市社区的建设,,发挥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能力,把社区建成具有地域性利益共同体和最有活力的城市细胞,形成一个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人际关系亲密、老有所养、少有所教、拥有丰富业余活动的大家庭。

从而以人为本,重视人的权利,满足市民的各种需要。

此外,现代社会有高技术与高情感相平衡发展的趋势。

社会运用的高技术越多,人们越愿意往一块聚集,越希望与他人在一起,上电影院、参加摇滚音乐会、上街购物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情感已成了现代人的一种需要。

于是,文化娱乐和购物中心成了小区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

文化娱乐设施的建造在形式上是满足了人们的文化需要,实质上是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要。

人们在影剧院中,共同参加摇滚音乐会,一起唱、一起笑,满足的是相聚的需要,情感发泄的需要。

现代城市的又一特征是老年人越来越多,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许多城市已进人了老年社会,老人占城市居民人数的比例越来越高。

出于年轻人工作繁忙,无法照顾老人,老人普遍有孤独感,因而现代城市十分重视老年人的娱乐与交往,于是,专供老人使用的健身房、养老院、托老所等社会设施层出不穷,为老人营造了一个适于延年益寿的城市环境。

2、心理学在生活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生活环境为人而设计,人有种种心理上的需求,因而生活环境设计中应考虑人的心理需要,于是现代生活环境设计正朝着满足人的各种心理需求的方向发展,生活环境设计也就此成了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应用领域。

“私密性”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私密性的作用在于使人具有个人感。

出于私密心理需要,在生活住宅的设计上早就有所体现。

城市里房子的布局一般都有相对较宽的间隔。

郊外住宅的房子一般都远离街道,并通过灌木丛加以屏蔽,这样能提供较多的个人独处感。

许多住宅的整体设计中,包括有一条“私密门槛线”,它是陌生人接近住宅时,引起居住者焦虑的位置与界限。

依据文化背景或民族差异,“私密门槛线”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大门,也可以是“高墙”、“矮篱”等。

私密性还体现在居室的分隔和安全设施方面,如居室独门独户、加锁房间、设有隔离室等就是为了使人能相互分开,较少或不进行交往,减少环境刺激,确保个人私密性的空间环境。

与秘密相反的是公开交往,如前所述,“交往”也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

出于交往的需要,房子的相对位置很重要,因为它可能决定人际交往的次数与频度。

根据人际交往的相近原则,人们通常与相近邻居的友谊要比住得较远的其他人更为亲密。

而人的室内交往活动则完全受空间环境所制约。

为了适应人的各种交往需要,现代居室的设计更为注重公用空间环境的构思。

现代居室设计中都有较大的公共部位,体现了多功能的设计思想。

客厅、休息室、健身房等能让人们聚集在一起,相互交谈,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