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煤矿综合物探施工设计说明.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95595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82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塔山煤矿综合物探施工设计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塔山煤矿综合物探施工设计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塔山煤矿综合物探施工设计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塔山煤矿综合物探施工设计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塔山煤矿综合物探施工设计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塔山煤矿综合物探施工设计说明.docx

《塔山煤矿综合物探施工设计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塔山煤矿综合物探施工设计说明.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塔山煤矿综合物探施工设计说明.docx

塔山煤矿综合物探施工设计说明

第一章概况1

第一节目的任务1

第二节10217工作面概况2

第二章矿井地质4

第一节地层4

第二节构造4

第三节10217胶带顺槽区域地质6

第三章煤层7

第一节含煤性7

第二节可采煤层7

第四章水文地质10

第一节区域水文地质10

第二节10217胶带顺槽区域水文地质12

第五章瞬变电磁基本原理及仪器参数13

第一节基本原理13

第二节仪器参数15

第三节矿井震波勘探的基本原理16

第四节矿井震波勘探的仪器参数17

第六章现场施工布置及现场条件18

第一节现场施工布置18

第二节瞬变电磁现场施工条件19

第三节矿井震波现场施工条件19

第七章施工工程量预算20

第八章提交成果资料21

第九章安全技术措施22

第一节瞬变电磁施工22

第二节矿井震波施工22

第三节施工组织23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目的任务

市南郊区塔山煤矿,前身为南郊区西万庄乡上窝寨小桦岭煤矿与鸦儿崖乡官窑新井,经同煤技字(92)第123号与同地发(92)第51号文上报省煤资委申批联营,经审查以晋煤资字(1992)第140号文批准联营而组建,成为市南郊区塔山联营煤矿,颁发采矿许可证号为D1135号,井田面积1.32km2,批采组2、3、5(3-5)、8、9号煤层,生产规模150kt/a,隶属南郊区经营管理。

井田面积和生产规模几经变动,1996年晋煤资字第281号文批准该矿井面积改为3.79km2,矿井设计能力为300kt/a。

2011年4月26日国土资源部换发采矿许可证,证号C50132,批采石炭系煤层,生产规模为2400kt/a,井田面积8.146km2,采矿许可证有效期限30年,自2011年3月31日至2041年3月31日。

本次综合物探技术探测位置位于2号煤层,2号煤层为组最上一层煤,分布于井田全部区域,大部可采。

煤层厚度0.10-4.38m,平均3.00m,煤层结构复杂,含夹矸1-5层。

煤层顶板为砂岩或泥岩,底板为粉砂岩或高岭质泥岩。

为了保证10217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的安全,利用综合物探技术对10217工作面10217胶带顺槽煤层底板3-5号煤层采空区富水性及空间展布情况进行预测预报。

任务如下:

1、通过瞬变电磁勘探方法调查10217胶带顺槽22号测点至22号测点前640m围,煤层底板下方3-5号煤层采空区富水情况;

2、通过矿井震波勘探方法调查10217胶带顺槽22号测点至22号测点前640m围,煤层底板下方3-5号煤层采空区空间展布情况。

图1-110217胶带顺槽探测围示意图

第二节10217工作面概况

1、地面位置

10217工作面对应地面为井沟、珍珠窑沟之间的山坡和沟谷地段,对应地表为低山丘陵、沟谷、冲沟及黄土台地,山脊基岩裸露,植被稀少,地面标高为1425~1675m,平均1550.0m,地面无建筑物。

巷道中部对应地势相对较高,北部、南部对应地势相对较低,煤层埋藏深度419~627m。

2、层间关系

2号煤层之上315~340m为四老沟矿开采的侏罗系组14号煤层空区,再向上25~35m为侏罗系组11号煤层采空区(1949年前旧采空区);2号煤层之下4.41~4.81m为石炭系组3-5号煤层采空区。

3、四邻关系

工作面北侧隔矿界煤柱与同煤集团白洞煤矿相邻;巷道南侧为1075回风、皮带和辅运三条大巷;西侧隔18m煤柱为10215工作面(现正在回采);东侧为2号倾斜煤层实煤区。

4、煤层

根据10215工作面2#煤层回风大巷实际揭露的地质资料分析推断10217工作面煤层为复杂结构,煤层中普遍含有两层夹矸,夹矸单层厚度分别为0.05~0.10m,岩性为褐色高岭质泥岩及炭质泥岩。

2号煤层为组最上一层煤,煤层厚度0.10-4.38m,平均3.00m,煤层结构复杂,含夹矸1-5层。

煤层顶板为砂岩或泥岩,底板为粉砂岩或高岭质泥岩。

5、地质构造

10217工作面位于井田东部边缘,巷道所在区域呈一单斜构造赋存,煤层有波状起伏,因2号煤层整体趋势为北西部较低,南东部较高,故巷道趋势也为北部较低,南部较高,其巷道底板标高为970.0~1055m,平均1013m。

由于工作面东侧受构造挤压影响,会波及10217胶带顺槽,造成煤层倾角局部增大。

根据10215工作面实际揭露的地质资料分析、推断在10217两顺槽巷的相应位置分别将揭露12条正断层,即F1、F2、F3、F4、F5、F6、F7、F8、F9、F10、F11、F12断层。

由于东部煤层受构造应力的影响向上卷起为一构造发育区域,预测巷道可能出现新的断层,且裂隙较发育。

6、主要水文地质地质问题

1)奥灰岩溶水

主要为灰岩承压水。

灰岩承压水含水层为寒武系—奥系石灰岩含水层组。

2)顶板砂岩裂隙水

3)同层10215工作面采空区积水。

4)底板3-5号煤层小煤窑采空积水。

 

第二章矿井地质

第一节地层

井田西部多为黄土掩盖,东部地层出露较多,井田发育地层由老到新为:

太古界群、寒武系、奥系下统亮甲山组、石炭系中统组、上统组、二叠系下统组、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侏罗系下统永定庄组、中统组、云岗组、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现自下而上叙述如下:

一、上太古界群(Arjn)

二、寒武系(∈)

三、石炭系(C)

1、中统组(C2b)

2、上统组(C3t)

四、二叠系(P)

1、下统组(P1s)

2、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3、上统上石盒子组(P2s)

五、侏罗系(J)

1、下统永定庄组(J1y)

2、中统组(J2d)

3、中统云冈组(J2y)

六、第四系(Q)

1、中上更新统(Q2+3)

2、全新统(Q4)

第二节构造

一、区域构造

煤田位于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的南侧,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上。

东与盆地接壤,以口泉山脉为界,西邻经向构造带的西石山脉,南以洪涛山背斜为界,与宁武煤田隔山相望,在构造形态上为一开阔向北东倾伏的向斜构造,南东翼倾角较陡,边部煤层露头地段倾角一般大于60度,局部直立倒转,北西翼倾角较小,中部、西部倾角较平缓,大多在10度以下,由于受构造的影响,向斜轴总体走向为北东30-50度,见图2-1。

2-1煤田构造形态示意图

2、井田构造

塔山煤矿位于煤田中东边缘地段,属向斜中东翼,井田为一走向北东N30º-45ºE,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东部煤层露头一带地层倾角大,由30º-80º,局部有倒转现象,向西部逐渐转向平缓,倾角在2º左右。

井田构造见图2-2。

2-2井田构造纲要图

第三节10217胶带顺槽区域地质

本次探测位置为2号煤层1021胶带顺槽22号测点至22号测点前640m处,2号煤层为组最上一层煤,煤层厚度0.10-4.38m,平均3.00m,煤层结构复杂,含夹矸1-5层。

煤层顶板为砂岩或泥岩,底板为粉砂岩或高岭质泥岩。

煤层底板距离3-5号煤层顶板2-5m。

 

第三章煤层

第一节含煤性

井田赋存侏罗系煤层和石炭二叠系煤层,侏罗系组煤层多已采空关闭,二叠系组主要为极不稳定的山4号煤层,该煤层局部被煌斑岩破坏,现井田零星分布。

该矿批准开采煤层与实际开采煤层一致。

井田主要可采煤层为石炭系组煤层,井田组地层厚73.50-97.60m,一般厚为87.48m,主要可采煤层分布稳定,该组在本井田共含煤8层,煤层平均总厚为29.70m,含煤系数34%,其中可采煤层为2、5(3-5)、6、7、8、9号六层,其它为薄而不稳定,仅零星赋存,工业价值不大。

第二节可采煤层

现将井田可采煤层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2号煤层:

为组最上一层煤,上距组底部(K3)砂岩0-9.00m,平均8.28m,分布于井田全部区域,大部可采,见图4-1。

煤层变异系数为0.06%,属稳定型,煤层厚度0.10-4.38m,平均3.00m,煤层结构复杂,含夹矸1-5层,现为该矿主采煤层,煤层顶板有伪顶、直接顶、老顶。

伪顶区零星分布,岩性为炭质泥岩、泥岩,厚0.1-0.3m;直接顶岩性为粉砂岩、砂质泥岩,厚一般在2-5m;老顶以砂砾岩、粗砂岩为主,局部为中细砂岩,厚2-18m。

底板岩性为粉砂岩,高岭质泥岩,厚1-4m。

5(3-5)号煤层:

上距2号煤层1.55-6.67m,平均4.35m,全井田均有赋存,井田与3号合并,变异系数为0.16%,属稳定煤层,煤层厚度15.72-26.77m,平均17.93m,西厚东薄见图4-2,结构极复杂,夹矸一般为5-11层以上,岩性多为高岭质泥岩或炭质泥岩,煤层顶板有伪顶、直接顶、老顶。

伪顶区零星分布,岩性为泥岩、砂质泥岩,厚0.2-0.5m;直接顶岩性为高岭质泥岩、炭质泥岩,厚3-5m;老顶岩性为中粗砂岩,厚6-15m。

底板岩性为砂质泥岩、泥岩,厚0.8-3.20m。

6号煤层:

上距5(3-5)号煤层0.60-8.84m,平均3.35m,在井田中部赋存,仅在井田北部可采,煤层厚0-2.57m,平均1.11m,见图4-3,可采性指数0.71,为不稳定局部可采煤层,煤层结构简单,局部含夹矸一层,煤层顶板为直接顶。

直接顶岩性为砂质泥岩和高岭质泥岩,厚1.2-3.5m。

底板岩性为泥岩、细粒砂岩,厚1.5-3.65m。

7号煤层:

上距6号煤层1.70-9.59m,平均4.66m,赋存于井田中部,煤层厚0-3.92m,平均1.72m,见图4-4,变异系数0.66%为不稳定局部可采煤层,煤层结构较简单,含夹石1-3层,煤层顶板有直接顶、老顶。

直接顶岩性为泥岩,厚0.8-2.7m;老顶岩性为细粒砂岩,厚2.3-3.74m。

底板岩性为砂质泥岩、高岭质泥岩,厚1.1-3.15m。

8号煤层:

上距7号煤层16.18-28.29m,平均20.96m,8号分布于全井田,为主要可采煤层,煤层厚度1.47-7.45m,平均3.91m,由南向北厚度变薄,见图4-5,煤层结构较简单,含夹矸1-2层,变异系数为0.43%,可采性指数1,属稳定型煤层,煤层顶板有直接顶、老顶。

直接顶岩性为砂质泥岩、泥岩及粉砂岩,厚3-10m;老顶以中粗砂岩为主,局部为砂砾岩,分布稳定,厚3.5-10.8m。

底板为粉砂岩或泥岩,厚0.53-3.45m。

9号煤层:

上距8号煤层1.50-13.50m,平均7.59m,部分地区中夹8下煤层,一般厚度较薄,9号煤厚为0-5.84m,平均1.80m,广泛赋存于全井田,厚度变化大,东部含夹矸,往西南变薄为零,西部边缘为高灰份煤,变异系数为0.77%,可采性指数0.84属较稳定型煤层,顶板为粉砂岩或粗砂岩,一般厚1.70m,底板为炭质泥岩或高岭质泥岩,厚度1.5m左右。

可采煤层特征一览表见表3-1。

 

表3-1可采煤层特征一览表

煤层号

煤层厚度

最小-最大

平均

层间距

最小-最大

平均

采性

指数

(km)

变异

系数

(r)%

厚度分级

稳定性及可采性

煤层结构

夹石层数

顶板岩性

底板岩性

2

0.10-4.38

3.00

1.55-6.67

0.89

6

中厚

稳定,大部可采

复杂

1-5层

砂岩或泥岩

粉砂岩、高岭质泥岩

5(3-5)

15.72-26.77

17.93

4.35

0.60-8.84

1

16

特厚

稳定,全区可采

极复杂

5-11层以上

炭质泥岩、高岭质泥岩

砂质泥岩、泥岩

6

0-2.57

1.11

3.35

1.70-9.59

0.71

61

不稳定,局部可采

简单

1层

砂质泥岩、高岭质泥岩

泥岩、细粒砂岩

7

0-3.92

1.72

4.66

16.18-28.29

0.73

66

中厚

不稳定,局部可采

较简单

1-3层

泥岩、细粒砂岩

砂质泥岩、高岭质泥岩

8

1.47-7.45

3.91

20.96

1.50-13.50

1

43

稳定,全区可采

较简单

1-2层

粉砂岩

粉砂岩、泥岩

9

0-5.84

1.80

7.59

0.84

77

中厚

较稳定,大部可采

较简单

1-3层

粉砂岩、粗粒砂岩

炭质泥岩、高岭质泥岩

 

第四章水文地质

第一节区域水文地质

煤田位于省北部,介于口泉山脉与牛心山脉之间,四周为强烈上升的中高山地形,煤田部地势变缓,为低山丘陵地貌。

煤田为一北东—南西向向斜构造,东南翼窄,地层倾角陡,构造较复杂,西北翼宽广,构造简单。

区域出露地层有太古界、寒武系、奥系、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及第三系、第四系。

区域河流由北至南以次为十里河、口泉河、鹅毛口河、小峪河、大峪河,均属桑干河水系,国投塔山矿位于口泉河支系。

区域地下水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其次为河流的渗漏补给,由于侏罗系、石炭—二叠系煤层均已开采,矿坑排水已成本区碎屑岩裂隙水的主要排泄方式,岩溶水由于矿坑排水和人工取水而使岩溶水的流场产生了变化,岩溶水仅有少部分排向了神头泉,大部分岩溶水则通过矿坑排水,人工取水排泄或由口泉沟、鹅毛口沟、小峪口、大峪口等沟口潜流排向了平原。

图4-1区域水文地质图

二、区域含水层

根据地下水赋存空间的性质,结合岩性组合特征划分为变质岩裂隙含水层,岩浆岩裂隙含水层,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碎屑岩裂隙含水层和松散岩孔隙含水层。

三、区域隔水层

煤田的主要隔水层为组地层,一般厚20-50m,岩性主要为泥岩,铝质泥岩,是煤系下部良好的隔水层。

在白垩系地层覆盖区,沉积了厚层的弱胶结的泥岩,是煤系上部良好的隔水层。

四、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矿区各含水层的补给来源在煤层开采前主要为基岩裸露区所接受的大气降水的补给,排泄方式主要为向下游迳流,部分浅层地下水在十里岸以泉水形式流入十里河。

由于各含水层之间有一定厚度的隔水层阻隔,所以各含水层地下水以层间迳流为主,相互间水力联系微弱。

随着煤层的开采,地层结构遭到破坏,煤系地层各含水层间水力联系增强,矿坑排水成了煤系地层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

石灰岩系裂隙岩溶地下水在矿区属深埋型,补给来源主要为灰岩裸露区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岩溶水通过鹅毛口沟隐伏露头向平原排泄。

第二节10217胶带顺槽区域水文地质

本次探测位置为2号煤层10217胶带顺槽22号测点至22号测点前640m处,2号煤层为组最上一层煤,煤层厚度0.10-4.38m,平均3.00m,煤层结构复杂,含夹矸1-5层。

煤层顶板为砂岩或泥岩,底板为粉砂岩或高岭质泥岩。

2号煤层底板距3-5号煤层7-20m。

根据矿方资料显示10217胶带顺槽未揭露断层、陷落柱等地质构造。

 

第五章瞬变电磁基本原理及仪器参数

第一节基本原理

瞬变电磁法或称时间域电磁法(Timedomainelectromagneticmethods),简称TEM,它是利用不接地回线或接地线源向地下发射一次脉冲电磁场,在一次脉冲电磁场间歇期间,利用不接地线圈或接地电极观测二次涡流场的方法。

其基本工作方法是:

于地面或井下设置通以一定波形电流的发射线圈,从而在其周围空间产生一次磁场,并在地下导电岩矿体中产生感应电流。

断电后,感应电流由于热损耗而随时间衰减。

衰减过程一般分为早、中和晚期。

早期的电磁场相当于频率域中的高频成分,衰减快,趋肤深度小而晚期成分则相当于频率域中的低频成分,衰减慢,趋肤深度大。

通过测量断电后各个时间段的二次场随时间变化规律,可得到不同深度的地电特征。

在电导率为σ、磁导率为

的均匀各向同性表面铺设面积为S的矩形发射回线,在回线中供以阶跃脉冲电流

其中:

(1)

图5-1瞬变电磁法工作原理示意图

在电流断开之前,发射电流在回线周围的和空间中建立起一个稳定的磁场。

在t=0时刻,将电流突然断开,由该电流产生的磁场也立即消失。

一次磁场的这一剧烈变化通过空气和地下导电介质传至回线周围的中,并在中激发出感应电流以维持发射电流断开之前存在的磁场,使空间的磁场不会即刻消失。

由于介质的热损耗,直到将磁场能量消耗完毕为止。

由于电磁场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比在导电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大得多,当一次电流断开时,一次磁场的剧烈变化首先传播到发射回线周围地表各点,因此,最初激发的感应电流局限于地表。

地表各处感应电流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在紧靠发射回线一次磁场最强的地表处感应电流最强。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下的感应电流便逐渐向下、向外扩散,其强度也渐减弱,分布也趋于均匀。

研究结果表明,任一时刻地下涡旋电流在地表产生的磁场可以等效为一个水平环状线电流的磁场。

在发射电流刚关断时,该环状线电流紧挨发射回线,与发射回线具有相同的形状。

随着时间推移,该电流环向下、向外扩散,并逐渐变形为圆形电流环。

等效电流环像是从发射回线中“吹”出来的一系列“烟圈”,因此,人们将涡旋电流向上、下和向外扩散的过程形象地称为“烟圈效应”(如图5-2所示)。

“烟圈”的半径r、深度d的表达式分别为:

(2)

(3)

式中a为发射线圈半径,

当发射线圈半径相对于“烟圈”半径很小时,可得

,故“烟圈”将沿47°倾斜锥面扩散,其向下传播的速度为:

(4)

图5-2瞬变电磁场的烟圈效应

从“烟圈效应”的观点看,早期瞬变电磁场是由近地表的感应电流产生的,反映浅部电性分布;晚期瞬变电磁场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可以探测电性的垂向变化。

矿井瞬变电磁法基本原理与地面瞬变电磁法一样,采用仪器和测量数据的各种装置形式和时间窗口也相同。

由于矿井瞬变电磁法勘探环境的限制,测量线圈大小有限,其勘探深度不如地面深,一般有效探深在100m左右。

地面瞬变电磁法为半空间瞬变响应,这种瞬变响应完全来自于地表以下半空间地层;而矿井瞬变电磁法为全空间瞬变响应,这种瞬变响应是来自于回线平面上下(或两侧)地层,这对确定异常体的位置带来困难。

实际资料解释中,必须结合具体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综合分析。

矿井瞬变电磁法与地面瞬变电磁法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由于井下测量环境不同与地表,不可能采用地表测量时的大线圈(边长大于50m)装置,只能采用边长小于3m的多匝小线框,因此数据采集工作量小,测量设备轻便,工作效率高,成本低;

2、由于采用小线圈测量,点距更密(一般为2-10m),降低体积效应的影响,提高勘探分辨率,特别是横向分辨率;

3、在井下,测量装置距离异常体更近,大大提高测量信号的信噪比,实际测量结果说明,井下测量信号的强度比地面同样有效面积的相同装置测量的信号强10-100倍。

井下的干扰信号相对于有用信号近似等于零(大于30ms时间段),而地面测量信号在衰减到一定时间段(一般小于15ms)就被干扰信号覆盖,无法识别有用异常信号;

4、地面瞬变电磁法勘探一般只能将线圈平置于地面测量,而井下瞬变电磁法可以将线圈置于巷道底板测量,探测巷道底板下一定深度含水异常体垂向和横向发育规律;也可以将线圈直立于巷道,当线圈面平行巷道掘进前方,可进行超前探测,当线圈面平行于巷道侧帮,可探测工作面以及工作面顶、底板一定围含水低阻异常体的发育规律;

5、矿井瞬变电磁法由于受勘探环境的限制,测量线圈大小有限,其勘探深度不如地面深,一般深度在100m以。

第二节仪器参数

本次探测采用国先进的瞬变电磁仪,采用设备参数如下:

发射频率:

1.625Hz;

发射电流:

60A;

发射额定电压:

24V;

第3节矿井震波勘探的基本原理

震波勘探是以不同岩性的岩层具有不同的弹性的事实为依据的。

在某一点人工激发地震波,在其他若干点上用检波器记录从震源直接传播过来的直达波,或从不同弹性的岩层分界面传播过来的反射波、折射波,通过研究相邻各点的振动图,即相邻各道的地震记录,分析地震记录上这些震波信息的特点(波的传播时间、速度、波形及振幅等),掌握弹性波地下传播规律,利用相应的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和解析方法,求得弹性分界面的空间位置极其性质,从而完成地震勘探的主要地质任务。

图5-3共偏移距记录野外施工示意图

反射共偏移探测技术是依据反射波勘探原理,在单边排列分析基础上选定最佳偏移距,采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进行数据采集。

探测时,首先针对测试区域地震地质条件进行现场噪声调查,对排列记录分析对比,确定最佳共偏移接收窗口以及窗口的检波器间距,并按一定的步距同步前移完成探测任务。

只要地质体中存在波阻抗差异,如地质界面,就会产生反射回波,且反射能量受界面特性控制,这是进行地质体分辨的前提。

通常在现场实际工作中,常用密集型单道共偏移数据解决实际问题,能满足现场的需要。

它在对地质体连续追踪与调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现场探测时是在最佳窗口选择一个公共偏移距,采用单道小步长,保持炮点和接收点距离不变,同步移动震源和接收传感器。

每激发一次接收一道波形,最后得到一多道记录,各道具有相同的偏移距。

图5-3为共偏移法现场施工示意图。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对共炮点记录进行自动排列,也可以获得各种偏移距的共偏移剖面。

利用这种共偏移地震剖面,可正确识别反射波同相轴,由于偏移距相同,数据处理时不需作正常时差校正。

工程中常用来对反射波同相轴位置及特征进行了解,由于这种方法施工较为简单,特别适用于矿井煤岩巷道或工作面构造及异常地质体的调查工作。

图5-4单道观测系统波路图

根据反射波勘探原理,以水平反射界面为例,则单道观测系统有相应波路图(图5-4),且它的时距曲线方程为:

(1)

式中x即为偏移距,v为探测介质的地震波波速,t为地震波旅行时间,而h是目标体的界面深度,是需要求解的。

因此根据测试所获得的地震波记录,进行反射波相位追踪,确定各个界面的反射波组并求取反射相位时间,即可求解探测目标体的深度,并进行地质解释。

对于倾斜界面则根据反射波组特征进行相应的深度校正,获得该界面的实际深度位置。

图5-5共偏移巷帮测线布置

为了识别有效反射波,必须选择最佳地段接收的“最佳窗口技术”。

通常现场噪声调查时检波器接收到的弹性波有来自震源激发所产生的反射波、折射波、面波、空气声波、多次反射波等,也有测试空间的常时微动和测线附件的人为干扰等,因此必须从调查记录中考虑避开各种干扰波,突出有效反射波,准确有效地确定最佳偏移距,保证测试时反射波同相轴的清晰易辨,同时还要考虑激发能量的有效性。

而移动步距决定横向分辨率,因此不宜太大。

第4节矿井震波勘探的仪器参数

本次探测采用国先进矿井地质探测仪,采用设备参数设置如下:

触发电压:

0.5V;

最小源检距:

4m;

道间距:

2m;

移动步距:

2m;

通道数:

采用通道数为2道。

第六章现场施工布置及现场条件

第一节现场施工布置

本次进行的井下探测项目总体依据以下思路进行工作:

前期资料收集-----明确探测任务-----合理的进行方案设计-----施工-----数据处理-----成果图初步分析-----结合矿井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进行综合评价-----提供报告。

根据现场条件和本次探测任务,现场施工设计如下:

1、10217胶带顺槽22号测点至22号测点前640m处,底板瞬变电磁探测现场施工布置。

(A)平面示意图(红线圈定区为探测围)

(B)断面示意图

图6-1瞬变电磁探测现场施工布置示意图

现场共布置161个测点,每个测点探测5个方向,分别是垂直巷道底板方向、偏左30°方向、偏左60°方向、偏右30°方向以及偏右60°方向,如图6-1所示。

2、10217胶带顺槽22号测点至22号测点前640m处,底板矿井震波探测现场施工布置。

图6-2矿井震波探测现场施工布置示意图

现场共布置321个测点,探测方向为垂直巷道底板方向。

移动步距2m、偏移距4m、道间距2m,如图6-2所示。

第二节瞬变电磁现场施工条件

1、探测巷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