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学中玩玩中学主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31724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学中玩玩中学主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5学中玩玩中学主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5学中玩玩中学主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5学中玩玩中学主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5学中玩玩中学主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学中玩玩中学主报告.docx

《5学中玩玩中学主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学中玩玩中学主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学中玩玩中学主报告.docx

5学中玩玩中学主报告

“学中玩、玩中学”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学中玩、玩中学”是我们经过十几年小学科学(自然常识)教学实践,逐步形成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是一种建立在“玩”的基础上,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究的小学科学教学的方法。

这种科学教育的教学方法,以凸现学生主体为指导思想,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导向,以“玩”为主线,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让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玩”的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为把儿童培养成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

 

主报告

一、研究背景

1.十几年小学自然教学的经验积累,是本课题研究的缘源。

自从喻伯军老师1987年任教自然(常识)课以来,尝试在课堂中引入“玩”的活动,让学生边学边玩、边玩边学,逐渐发现“学中玩、玩中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探索,1990年以后逐步得到了同行的认可,一些教师也在课堂上模仿运用。

为了更好的运用“学中玩、玩中学”这种教学方法,1996年开始成立余姚市常识课题组进行专门研究,后来又申报浙江省立项进行理论研究,总结提高。

2.课程改革的蓬勃兴起,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时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

“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1]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

当前课程改革蓬勃兴起,涌现出许多先进的教育教学新理念。

在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把《科学》确定为“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3]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时机。

如何把先进的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行为,需要有具体的教学方法来支撑。

而“学中玩、玩中学”将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所以,逐步把它确立为科学(自然常识)教学方法来进行研究。

3.国内外同行的理论成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Handson(动手做)”是一种由美国科学家总结出来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旨在使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强调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

 它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策略,为“学中玩、玩中学”这个课题研究提供了众多极有价值的参考。

国内也有零星的同类研究,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参考。

二、理论基础

1.“探究性学习”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学习论的主要依据。

美国教育家施瓦布的“探究性学习”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学习论的主要依据。

该理论认为:

探究是科学教学的一种方法;建议教师首先要给学生亲身实验的机会,根据学生实验、学习经验来组织教学;还建议科学教师考虑下面三种实验方式:

第一种,学生根据实验手册或课本教材中提出的问题及研究方案进行实验以发现他们未知的联系;第二种,教材只提出问题,研究方案和问题答案留给学生自行提出;第三种,学生在没有课本和实验室提供问题的情况下,直接面对现象、收集证据,并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科学的解释,这是一种开放的方式。

[4]

2.“多元智能”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教学论的主要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是本课题研究的教学论的主要依据。

该理论认为:

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化的;人类至少存在七种以上的思维方式,即七种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重要作用等。

[5]

3.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是进行本课题研究的心理学依据。

儿童天生好动、好玩。

他们的学习动机被由直接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学习动机所支配,学习的兴趣将更加广泛、稳定、深刻;他们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逐步向有意注意发展,且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不断提高;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思维活动的组织性、创造性、独立性和批判性正不逐步发展。

[6]“学中玩、玩中学”的教学方法适应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三、概念界定

“学中玩、玩中学”提出的理论假设是:

认识生活中的科学是孩子学习的必经之路,也是孩子最贴近学习的内容之一。

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玩蕴含着科学知识,蕴含着创造,蕴含着科学的认识过程。

如果我们进行恰当的引导,把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与科学的认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就可以把这种纯粹的“玩”转化为对科学知识的追求。

对“玩”的理解,一般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学生自发的无目的的“玩”,这是学生天生的纯粹的玩,但它是有意义“玩”的基础。

二是学生有目的的“玩”,即有意义的“玩”。

这是科学学习中所提倡的“玩”。

教师要细心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无目的的“玩”,更要诱导学生由无目的的“玩”逐步进入有意义的“玩”。

从学习的形式上看,儿童的学习可以理解为“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

通过以上对“玩”和“学”的分析,我们对“玩”与“学”之间关系的界定如下图所示:

 

           “玩”与“学”的关系图

所以,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学中玩”提倡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加入“玩”的活动,“玩中学”强调的是一种科学学习的方式-—有目的的“玩”。

四、研究目标

研究目标:

1.创建小学科学教育“学中玩、玩中学”这一教学方法,以及在这一教学方法下的教师指导策略。

2.使小学科学教育中儿童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指导方式得到有效的改善,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明显提高。

随着以上两个研究目标的实现,以下两个预期效果也将得到体现。

预期效果:

1.培养出一支具有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掌握“学中玩、玩中学”操作策略的教师队伍。

2.一批体现“学中玩、玩中学”教学方法的科学教学优秀案例和论文。

五、特征

1.本质特征

“学中玩、玩中学”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本质在于“学”,即探究。

“探究”不仅是提出问题,而且要求追根究底、深入剖析事物,从而发现以前没有觉察到的东西。

我们把“科学中的探究”(指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的途径)逐步引入科学课堂之中,即科学课堂中的探究,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运用“学中玩、玩中学”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提问—假设—预言—科学探究—解释—交流”等过程,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

这正是“学”——探究的意义所在。

2.基本特征

①主体性

教与学是由教师与学生构成的统一体。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中心,学生则处于被动状态,因而积极性、创造性受到压抑。

“学中玩、玩中学”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服务、服从于主体。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实现“主体”精神的张扬,才能真正体现本教学方法的本质意义。

[7]

②民主性

变革传统的、封闭的课堂教学,呈现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具有鲜明的民主性。

师生之间关系平等、融洽、协作,学生与教师一起观察、实验和记录,教师鼓动学生发表独特见解。

“学中玩、玩中学”使学生在一种身心自由的环境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③创造性

强调学生主体性、创设教学氛围民主化的目的,是重视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他们创造性的才能,因为个性是创造性人才最重要的素质。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那些最有个性的人,往往是最有创造潜能的人。

而“学中玩、玩中学”中的本质——探究,正是创造力的一种特质。

因此,教师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尊重他们的个性,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得到培养与发挥。

六、操作方法

(一)基本原则

“学中玩、玩中学”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是这个方法的理论基础和本质特征的具体体现,是组织和实施“学中玩、玩中学”教学活动的准则。

它从客观上反映了“学中玩、玩中学”教学的基本规律,对本教学方法的合理、有效地运用起着重要作用。

“学中玩、玩中学”教学应遵循以下四条基本原则。

1.活动性原则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事物,同时还要使学生参与活动。

作为科学课程的宗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是通过说教可以达到的,而是通过学生亲身参与活动来实现的。

因此,活动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进行“学中玩、玩中学”教学时,要设计一个个学生可以实践的“玩”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认认真真地“搞科学”。

2.自主性原则

“学生为主体”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

学生在教学中具有主体性,主体性包括自主性、能动性、主观性等,其中自主性是主体性的本质规定。

所谓自主性,是指活动中的自我决定性,其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活动者自己确定目的,为实现自己的目的而进行活动;第二,活动者在活动中自己选择活动的方式方法,自己掌握活动的进程;第三,活动者在活动过程中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

[8]

因此,教师在进行“学中玩、玩中学”教学时,不但要设计好“玩”的探究活动,还应考虑活动是否具有自主性。

教师要克服设计“玩”的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玩”的活动,要给予学生选择“玩”的机会,发挥他们的自主性。

3.开放性原则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生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

”自由和宽松的环境,正是求异思维乃至创造思维得以成长的最重要条件。

开放性主要表现为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方面的开放。

因此,教师在进行“学中玩、玩中学”教学时,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广阔天地;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要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妙趣横生的;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要允许学生存有已见,既关注别人的答案又反省自己的答案。

[9]

4.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教师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选择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设计活动过程。

即教师策划的探究活动应具有较强的趣味性,使得学生在趣味的探究活动中,边学边玩,边玩边思,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结构模式

教学方法的熟练使用,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发展。

经过长期的研究,我们认为“学中玩、玩中学”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建立基本的结构模式。

模式如下图所示:

 

“学中玩、玩中学”的结构模式

从以上结构模式中可知,“学中玩、玩中学”教学方法强调以“玩”为主线,让儿童经历:

无意义的“玩”——体会(问题及思考)——有目的的“玩”(观察与实验)——总结(分析与交流)的科学认识过程。

在“玩”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学会认真、仔细、全面的观察;能敢于提出各种问题和善于提出有效的问题;能对观察和实验进行科学的预言;能像“科学家”一样搞一些“准实验”;能对观察、实验、交流作认真的记录;对科学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能把自己的观点完整的进行交流,与他人共享和研讨。

(三)教学流程

在“学中玩、玩中学”结构模式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学中玩、玩中学”的一般教学流程。

如右图所示:

以上的教学流程可知:

“学中玩、玩中学”教学方法一般始于无意义的“玩”,在“玩”中引发儿童学习科学的兴趣,并触发儿童思考,并提出相应的有效的问题,在学生确定研究方向的基础上设计方案,再根据方案进行有意义的“玩”,并记录、交流“玩”的结果。

如果又产生新的问题,则再循环执行以上过程。

(典型案例有“玩乒乓船”见附件八)

(四)变式

课堂教学中不可能只有“学中玩、玩中学”一种基本结构模式,应有多种变式。

这里所指的“变式”就是“学中玩、玩中学”这种教学方法在整个课堂过程中使用于哪个教学环节。

为此,我们认为至少存在三种变式。

如下图:

 

  变式①   变式②  变式③

变式①以“玩”促趣,引入课堂情景。

(典型案例有“玩肥皂泡”见附件八)

变式②在某个阶段插入“玩”的部分,梳理、连接教学过程。

(典型案例“各种各样的纸”见录像)

变式③以“玩”引向课外研究。

(典型案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见录像)

  通过对模式的构建,反过来说明“学中玩、玩中学”这种教学方法所蕴含的价值。

(五)指导策略

“学中玩、玩中学”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作用。

只不过教师指导的方式有所改变,即教师的指导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这就是在“学中玩、玩中学”教学中教师要讲究指导策略。

在讲指导策略前,首先要“站好”“站准”教师的位置。

要改变“教师高高在上,教师就是权威”的现象,蹲下身来,走到孩子们中间来,使教师成为和孩子们共同的学习者,即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和引导者,也是儿童“玩”的伙伴。

1.作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教师主要提供以下支持。

⑴教师向儿童提供“玩”的情景和材料。

提供“玩”的情景就是要求教师,不但要创设好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而且要打破课堂的封闭区域,可以在教室外、在家里也进行科学探究。

提供“玩”的材料,是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基本条件。

教师不要受教材的束缚,应选取那些儿童生活中的材料。

同时,材料的选取应是“有意义的、有结构的、典型的”。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探究的愿望和积极的思考。

(详见附件七中的“材料的转换”)

⑵教师准备必要的知识,以便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在“学中玩、玩中学”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角色,而是类似资源库的角色。

这就要求教师贮存的知识更加丰富。

传统的教学由教师选择讲什么,通常只讲那些教材内容,而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他们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呢?

也要讲究策略。

(详见附件七中的“问题的应对”)

2.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主要提供以下支持。

⑴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观察。

观察作为科学探索的一种方法,是指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

科学观察与日常观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常儿童只具备了日常观察的能力,他们的日常观察往往是零散、无序的,如何对事物和现象进行全面、准确、细致地科学观察,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详见附件七中的“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⑵引导学生产生并维持一定时间的兴趣。

由于学生的兴趣是不稳定的。

在观察对象、观察情境、观察方法的问题解决之后,如何将学生的兴趣稳定下来,使之能较长久的存在?

①及时反馈、丰富刺激物。

有时观察需要持续一段时间,而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弱,需要外界不断的刺激、强化。

教师可以适时变化观察角度、及时肯定学生的发现等方式来保持他们的兴趣。

②遇到学生有困难,提供帮助。

有时并不是真的没有兴趣,而是遇到一些阻力,产生了畏难情绪。

这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并和学生一同探讨来解决问题。

③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每个孩子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思维方式。

教师要善于察颜观色,当学生对某一对象不感兴趣时,可以引导他们转向其他的观察对象。

3.作为“玩”的伙伴,教师应合理把握“玩”的度。

“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孩子往往难以把握“玩”的度。

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⑴控制无意义“玩”的时间。

由于无意义的“玩”没有具体的目的,是低层次的“玩”。

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要适当加以控制。

其中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借助材料来控制。

(详见附件七中的“材料控制节奏”)

⑵明确有意义“玩”的目的。

有意义的“玩”开展得是否顺利,让学生明确“玩”的目的至关重要。

因此,在让学生科学探究之前,师生要共同探讨,确定“玩”的目的。

⑶合理分配“玩”的时间。

在科学教学中,“玩”和“研讨”应有机的进行。

要防止一节课中全是“玩”,造成没有时间进行研讨的现象。

这样的“玩”是没有深度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我们认为“玩”的时间一般不宜超过整节课的三分之二。

(关于研讨详见附件七中的“研讨之研讨”)

在课堂教学中,各种各样问题可能随时发生,教师的指导策略远不止以上这些。

例如,如何处理课堂中的偶发事件?

如何让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等,详见附件七中的“契机的捕捉”、“提问的策略”。

七、主要成果

(一)形成了一种有效的科学教学方法——“学中玩、玩中学”。

“学中玩、玩中学”教学方法,适合小学生学习科学(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小学生)。

它以凸现学生主体为指导思想,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导向,以“玩”为主线,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让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玩”的活动中得到的全面发展,为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的今天,“学中玩、玩中学”已得到了小学科学教育界的一致认可,并正以较快的速度在推广。

请见附件一:

专家组鉴定书;附件三:

课堂教学展示、专题报告、公开发表论文一览表;附件六:

教师个案调查及学生个案调查。

以下是近几年来喻伯军老师及其他课题组成员在专著、论文、报告及教学展示等方面取得成绩的汇总。

表一:

      喻伯军近年来取得成绩汇总

项目

数量

备注

公开发表论文

2篇

其中1篇在小学科学与数学教育国际会议上交流

作专题报告

15场

县市级以上

课堂教学展示

17次

县市级以上

获奖论文

4篇

省一、二等奖各1篇

专著

1部

即将出版

课堂录像

4节

仅指省电教馆公开发行

详见附件三:

课堂教学展示、专题报告、公开发表论文一览表;

表二:

      其他课题组成员近年来取得成绩汇总

项目

数量

备注

公开发表论文

3篇

99年-2002年

作专题报告

8场

99年后县市级以上

课堂教学展示

29次

97年后县市级以上

获奖论文

41篇

97年后县市级以上

详见附件三:

课堂教学展示、专题报告、公开发表论文一览表;

(二)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了明显的提高。

我们采用“全国小学科学标准研制组”编制的《小学生科学素养调查问卷》(参见附件一:

全国小学生科学素养调查样卷),对喻伯军老师所教的四年级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问卷调查,并与全国调查的数据进行比较,如下表三:

表三:

        学生科学素养的总体情况

项目

地区

优秀

中等

较差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全国水平

8.0%

36.2%

55.8%

95

11

59

东部地区

18.8%

36.3%

44.9%

95

22

65

中部地区

2.2%

36.6%

61.2%

84

14

54

西部地区

6.4%

40.6%

53.0%

92

11

59

北京地区

2.9%

27.9%

69.2%

86

14

54

实验学校

35.4%

56.0%

8.6%

95

44

83

注:

全国调查数据摘自《小学自然教学》2002年第五期[10]

T检验表明,调查班的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与四个地区及全国平均的科学素养水平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喻伯军老师所教学生的科学素养整体水平要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及其它四个地区。

同时,我们还从科学兴趣、科学探究能力、科学精神等方面,与其他学校进行调查、比较和分析。

主要表现为:

1.学生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科学兴趣是指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萌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对于一个人来说,兴趣的探索是学习的源动力、内驱力,它不仅能提高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还能使认识活动成为快乐的事。

因而,不难理解皮亚杰说过的话: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是依赖于兴趣。

喻伯军老师在1988年、1995年、2002年,从学生喜欢的课程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四:

表四:

          孩子喜欢的课程比例

学科

时间

语文

数学

自然

体育

美术

音乐

英语

电脑

88年11月

85.1%

86.1%

92.2%

92.0%

80.6%

81.4%

95年10月

89.6%

87.4%

90.5%

92.4%

77.3%

77.3%

02年6月

95.2%

90.1%

97.3%

94.6%

96.5%

98.4%

93.4%

98.4%

02年6月

选三门课

20%

15%

77.5%

26.5%

55%

28.5%

17.5%

60%

从表中可以说明,在小学阶段的所有学科中,实验学校学生最喜欢课程为科学(自然常识)和电脑,而并非是语文和数学。

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喜欢程度,透射出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强烈兴趣。

余姚市教育局教研室对四所小学的学生,在课外进行研究活动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五:

表五:

      课外有研究活动的人数比例    2002年5月

年级

学校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实验学校

59.3%

76.1%

82.7%

80.9%

78.5%

52.4%

世南小学

19.1%

30.7%

47.8%

40.6%

37.2%

26.4%

东风小学

23.2%

32.4%

49.7%

48.1%

38.6%

30.5%

实验小学

29.4%

40.9%

54.3%

45.2%

42.7%

35.6%

以上数据摘自余姚市教育局教研室文件“余教研[2002]第22号”。

调查显示:

4所学校学生的课外研究活动参与面分别达到71.6%(实验学校)、33.6%(世南小学)、37.1%(东风小学)和41.4%(实验小学)。

从表中可以看出,实验学校的学生参与课外探究活动的人数,比世南小学的学校高出38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通过“学中玩、玩中学”教学方法的使用,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更加浓厚,课外进行探究活动的儿童占了很大比例。

2次调查皆显示,三、四年级学生参与课外探究活动的人数最好,这大概与教材的内容安排有关。

2.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培养(科学方法掌握程度分析)

科学探究能力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个人才能,是科学方法的具体运用。

它是科学教育的关键。

余姚市教育局教研室2002年5月对四所学校的学生在科学探究能力方面进行调查。

根据《科学标准》关于科学探究方面评定的规定,确定从以下七方面进行调查:

提问是否恰当;假设是否合理;实验设计是否具体;观察是否全面;材料选取是否合理;推理结论是否科学,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是否掌握。

调查采用笔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形式。

(调查样卷参见附件五:

余姚市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调查样卷)

调查学校:

实验学校、实验小学、世南小学、东风小学

调查结果如下表六:

表六:

余姚市四所学校的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调查结果(各项均值)

项目

学校

提问

假设

实验

器材

观察

推理

探究

合计

标准差

实验学校

6.2

5.2

6.4

7.15

7.35

6.3

6.25

44.85

6.7922

世南小学

3.3

4.6

5.05

6.05

5.2

4.05

4.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