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集体备课主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93528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邹忌讽齐王纳谏集体备课主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集体备课主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集体备课主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集体备课主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集体备课主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邹忌讽齐王纳谏集体备课主备.docx

《邹忌讽齐王纳谏集体备课主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邹忌讽齐王纳谏集体备课主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邹忌讽齐王纳谏集体备课主备.docx

邹忌讽齐王纳谏集体备课主备

邹忌讽齐王纳谏集体备课主备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十一个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讽  谏  谤  讥  面刺  书  期  美(我)  私  闻

2、掌握二个通假字

有  孰 

3、归纳四个实词和虚词的义项

实词:

修   朝

虚词:

孰   诚

4、熟悉三个古今异义的词语

地方   左右   明日

5、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

6、解释六个文句,注意其句式特点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忌不自信。

C、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E、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F、王之蔽甚矣。

教学难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

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设想

可以在多媒体教室利用课件组织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战国时代,各国相互攻伐,为了使大家都真正遵守信约,国家与国家之间通常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

《战国策·魏策》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

“现在有个人来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

“我不信。

庞葱说:

“如果第二 个人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

“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

“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

“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

“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说,好象真的有了老虎了。

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

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

“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再召见他了。

市是人口集中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

说市上老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个故事本来是讽刺魏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申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也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

例如:

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

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君王多有谋士,像庞葱、百里奚等,他们主要是为君王出谋划策,但君王是否听劝,得看劝术如何以及君王是否是明主。

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看邹忌是如何劝说齐王的,而齐王是否听了他的建议。

唐太宗李世民曾把唐朝名臣魏征批评他的一篇奏章写在屏风上,当作“镜子”,随时对照。

他总结自己“照镜子”的体会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我们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

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

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

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

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

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

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

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

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

“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顿悟曰: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历史。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

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

《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

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

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

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

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与现代汉语“讽刺”不同。

 谏:

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

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

注意区别:

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

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3、孰

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

《出师表》 确实、的确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

(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与“吾与徐公孰美?

”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

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

“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

“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例如:

“吾与徐公孰美”可译为:

我和徐公谁漂亮呢?

“吾孰与徐公美”可译为:

我和徐公相比,谁漂亮呢?

以上两句的意思是一样的。

2、“忌不自信”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

“忌不自信”句应译为:

邹忌不相信自己。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

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

形容来者之多。

(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

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

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

有何不同?

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

”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

(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

“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

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

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   :

妻、妾、友              三答 

三比:

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

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

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三态:

邹忌以现身说法进行讽谏   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   各国“皆朝于齐”

排比与层递,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四、讨论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以及他讽劝齐王的行为的作用。

邹忌这个文章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

他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保持了清醒的头脑,终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实事求是地得出了结论。

然后他从日常生活小事情联想到关系国家治乱的大事,委婉地劝谏齐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邹忌讽劝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修明政治,其主观目的当然在于维护齐王的利益,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这是历史的局限,但他的行为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的安定和生活的改善。

同时,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民主法制的社会也有借鉴的价值。

邹忌的故事至少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改正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还应当指出的是,《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往往美化了封建统治者,过分夸张了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性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

像本文邹忌讽劝齐王后,出现了一个“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的理想境界,这种夸张的手法确实突出了广开言路的重要,但在当时诸侯割据称雄,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这样的进谏结果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是与史实有出入的。

五、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

2、巩固所归纳的字词知识

3、  阅读《召公谏历王弭谤》一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相比较,写一篇鉴赏文章,谈谈邹忌与召公的劝谏技巧。

触龙说赵太后

【教学设计】   

本文情节生动而严谨,对结构略事修改就可制造悬念,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若把课文结尾太后同意长安君质齐、齐兵前来解围移到第一段的后面,这样就变成了倒叙结构。

让学生思考这样写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这种倒叙结构会产生很强的悬念。

太后态度的剧变是怎样完成的,读者会对促成这一变化的触龙这一形象产生强烈的心理期待,激发阅读兴趣。

    

让学生讨论这一结构的作用之后,再要求学生具体分析触龙的说服步骤。

    (附三十六计:

满天过海、围魏救越、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抛砖引玉、擒贼擒王、釜底抽薪、混水摸鱼、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

根据课文的段落划分,写触龙的共有三段,可以把触龙说服太后的过程分为三步。

    

第一步,即课文第二段内容。

触龙所用计谋可叫做“假痴不癫”。

面对盛怒的太后,触龙藏起自己的来意,不提长安君,甚至不谈秦军围赵的险恶形势,像两个普通老人见面一样互致问询,以消解太后怒意,缓和谈话气氛,这是劝说的准备阶段。

    

第二步,课文第三段。

触龙的计谋可以叫徽“暗渡陈仓”。

触龙从为幼子求职开始,引起对谁更爱幼子的争论,最后评论太后对燕后和长安君的不同爱法。

在太后浑然不觉中已讨论了如何怜爱长安君这一焦点问题,这是劝说的实施阶段。

   

 第三步,课文第四段。

触龙使用的计谋可叫做“上屋抽梯”。

触龙借助上一阶段的燕后之爱这一正面例子,扩大战果,此时对举赵王和诸侯子孙侯者后继无人的反面例子,有力地论证了爱子孙就要为之谋计深远的观点。

这就使一直为触龙牵着走的太后自然接受了触龙的主张,没有退路,说服遂告成功。

这是劝说的完成阶段。

    

通过分析,触龙形象会清晰鲜明起来。

  

(2)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领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积极意义。

2.体会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3.理解和归纳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背诵课文。

5.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质、揖、走、郄、恃、不肖、没死、崩、恣、约、乘”词语。

2.归纳“质、及、甚、少、异”等词语的义项。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2.领悟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教具准备

录音机、《触龙说赵太后》朗读磁带、投影仪、投影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故事背景

2•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导语

  一、导入课文:

有一则寓言故事这样说:

太阳和北风比赛,看谁能让一个过路人脱掉衣服。

北风刮起刺骨的寒风,企图刮掉人们身上的衣服,但人们却将衣服裹得越来越紧。

太阳用柔和的阳光温暖人,天气渐渐暖和了。

人们也就把衣服脱了。

批评也要像太阳那样,用温和的态度、暖心的话语,让对方心悦诚服,而不应用强制的手段,生硬的话语,俗话说:

“良言一语三春暖,恶言一句六月寒。

”讲究点说话的艺术,让话语像三春的太阳温暖人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触龙说赵太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每当看到有些人用公车接孩子时,每当看到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备受宠爱时,每当听到有些父母为给孩子安排一个好的工作,谋一个“好”的前程东奔西忙,不惜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时,总会想起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威后与左师触龙之间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触龙说赵太后》。

一、介绍故事背景

《触龙说赵太后》属《战国策•赵策》。

触龙是赵国的一位老臣,在朝中担任“左师”职务。

赵太后则是赫赫有名的赵威后。

说起赵威后的赫赫有名,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

齐国使节来赵,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

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

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了“苟无岁,何有民?

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

赵威后从此威风八面,青史留名。

就是这位青史留名的赵威后,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有时却过于溺爱,甚至蛮不讲理。

触龙就此点巧妙地说服了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又赵威后执政。

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赵太后刚执政,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国势大不如以前。

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向齐国求援。

齐国虽答应出兵,但按当时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

即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太后是如何考虑这件事的,触龙又是怎样巧妙地说服太后使长安君质于齐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

(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二、指导自读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指导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词典扫清文字障碍)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齐读课文后用10~15分钟时间结合课文下面注释疏通文意)

3.三读课文,指导诵读,理清思路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为叙述语气,要读得平缓、清晰。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句中的“新”和“急”要用重音读。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句中的“强”读为qiǎng,既要重读,又要读准字音。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句,“有”字后要略作停顿,“唾”字要重读,要将赵太后的蛮横无礼读出来。

(指名一学生读,教师作指正,然后学生齐读)

提问:

第一自然段,寥寥几笔,交待了什么?

明确:

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原因。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一句点明赵国危在旦夕。

赵氏求救于齐,齐必以长安君为质。

大臣的强谏,太后的不肯,拉开了这个故事的序幕。

第二自然段

(齐读课文)

诵读指导: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使太后与大臣之间的紧张气氛得以缓解。

本段则是触龙与太后之间的一段精彩的对话。

1.此段中,赵太后言语不多,开始“太后盛气而揖之”,最后“太后之色少解”。

心态的变化溢于回答之中。

要将太后从盛气凌人到态度稍好转的心理变化读出来。

2.触龙是在太后与大臣僵持不下时出场的。

他的有意识的苍老,他的机智,他的从容不迫都寓于其温和、亲切的拉家常的言语之中,读时要注意。

3.“日/食饮/得无衰乎?

”句一要读出关切之情,二“日”与“食饮”后要略作停顿。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提问:

对这段貌似娓娓闲谈话家常的对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

此段貌似闲谈,实际上是触龙巧妙地说服赵太后的第一步。

“盛气而揖之”说明太后的思想上有准备,既使你是身居高位的老臣,照样让你过不去。

可触龙却采用“缓冲法”,见面后,只字不提“令长安君为质”之事。

而是诉自己的病苦,问太后起居,在叙寒问暖中使太后“色少解”,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进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三自然段

(让一名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然后作指导)

诵读指导:

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没死以闻!

”句“令”后略作停顿。

“没死以闻”要读得坚定可信。

2.“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要读出疑问语气中得关切之情。

3.“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句较长,一要读出反问语气,二要在“非”“计久长”后略作停顿。

4.此段中触龙与赵太后得对话已很投机。

左师公疼爱小儿子“没死以闻”的恳切;太后对“爱子”话题的兴趣均溢于言表。

因此,太后之言“妇人异甚”“君过矣”要读得心平气和,“然”更要读得心悦诚服。

(学生齐读,男女声分角色读)

提问:

敌对情绪逐渐消失,紧张气氛趋于缓和,触龙为何还不提“以长安君为质”之事,而提出让自己的小儿子“得补黑衣之数”呢?

明确:

触龙提及少子舒祺之事,不仅拆除了赵太后心中的戒备,而且使她在爱子的问题上引起共鸣。

这是触龙说服赵太后的第二步。

提问:

触龙在使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引起共鸣后,又是如何进一步引水入渠的?

明确:

借太后的爱子之情,避实就虚地将燕后与长安君作比较,顺势引出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观点,如此的旁敲侧击,终于使太后心悦诚服。

这是说服赵太后关键的一步。

(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第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中触龙单刀直入,侃侃而谈;赵太后怒气全无,心悦诚服,读时要把握好此点。

文意简析:

本段写触龙借赵侯和各国诸侯的子孙不能永保爵位的历史教训,当面指出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的错误,终于使赵太后改变了态度,同意长安君质于齐。

(学生齐读全文)

三、布置作业1.背诵第三自然段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生就文中难解词句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2.梳理归纳“质、及、甚、少、异、为”等词语的义项。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检查背诵情况(采用集体背诵和抽查两种方式)

2.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秦急攻之                       

                  前因         求救于齐            三对矛盾

                               太后与大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