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18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92806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18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18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18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18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18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18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

《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18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18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18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

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18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1914年战争爆发约6周之时,俄国社会主义者波特采夫致信英国《泰晤士报》:

俄国所有政党和所有民族的代表,现在都与政府同心协力,这场与德国和奥匈——两者都在德国皇帝领导下——的战争,对俄国来说业已变成一次民族之战。

……毫无疑义的是,胜利,战争中决定性的胜利(我个人预计这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到来),将属于协约国……。

德国的威胁——长久以来悬在世界头上的诅咒——将被打碎,被打碎的到它永远不再成为世界和平的威胁,世界各族人民渴望和平。

——丹尼斯·谢尔曼乔伊斯·索尔兹伯里

《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1)根据材料,指出波特采夫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并说明其理由。

(2)根据材料,指出波特采夫预计的战争结果。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其预见是否正确。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1条 缔约各方以他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他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他们相互关系上,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第2条 缔约各方同意他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非战公约》

料二 《非战公约》只有“教育和道德的价值”。

——美国国务卿凯洛格

从审判的整个过程看,正是由于《非战公约》的事先存在以及战胜国的引用,才保证了纽伦堡审判的有法可依,有理为据。

——王立柱《<非战公约>历史定位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简评《非战公约》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特勒并没有制定征服世界或关于别的任何事情的计划。

他认为,别人会提供机会,并且他会抓住它们。

……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别处寻找那个提供机会的人,这个机会希特勒会利用的,而那个人也就这样给走向战争以第一推动。

显而易见,尼维尔·张伯伦是这一地位的候选人。

材料二

希特勒以“牙医”的身份出现,对着坐位上仅剩下的一个病人英国喊道:

下一个!

墙上的帽子写着波兰、挪威、丹麦、比利时、法国……最后一顶帽子是英国。

作为“病人”的英国手中拿着一把和“牙医”希特

勒手中一样的钳子。

(1)提供“机会”给希特勒的是什么事件?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结合史实分析漫画反映了英国政策的什么变化及原因。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漫画

材料二 丘吉尔在其所著《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书关于二战中大西洋战场重要性的论述:

大西洋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场。

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在陆战、海战和空战中所发生的每一次战斗。

之所以不能忘怀,是由于这些战斗所造成的历史性后果。

(1)漫画反映了哪些侵略史实?

你如何看待漫画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2)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来说,你是否同意材料二关于大

西洋战场重要性的评价?

说明你的理由。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鲜战争历时三年,在板门店走到了尽头。

战争结局是平分秋色,敌对双方彼此坐下来停战言和,战争终点基本上是战争的起点。

这种结局的本质涵义是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继续维持雅尔塔模式的僵持局面,朝鲜民族以战争方式完成统一、突破雅尔塔格局的尝试在雅尔塔模式始作俑者的

介入干预下遭受了挫折。

同样,雅尔塔争雄角逐的两个超级大国政治家们企图突破对方缓冲区的尝试在经历了一番较量之后也完成了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

材料二 观察下列图片

(1)概括材料一中关于朝鲜战争的观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朝鲜战争

对当时各主要交战国和当今朝鲜半岛局势的影响。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绝对意义上,20世纪发生的集体暴力比过去十个世纪发生的还要多。

在1900~1999年之间,世界上爆发了250场国际的和国内的新战争。

大约1亿人直接死于由政府支持的、由军事单位组织的集体暴力,故而蒂利称20世纪为“暴力的世纪”,霍布斯鲍姆则将1914~1991年人类的历史称之为“极端的年代”。

——摘编自闾小波《从对抗到和解》

材料二 二战结束60年了。

虽然这60年中世界并不太平,各种暴力冲突和战争依然在威胁着人类的和平与文明,但大国战争已然远去。

……二战的战争规模和破坏能力达到了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规模,二战期间人类军事技术的革命性变革,例如核武器的产生和发展,已然揭示了战争前所未有的文明悖论:

如果新的世界大战再度爆发,人类将可能无法从战争的摧残中恢复。

——中国日报

网《二战启示:

世界和平依然任重道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被称为“暴力的世纪”、“极端的年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大国战争已然远去”。

 

易错起源1、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关系

例1、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人们对如何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撇开经济进步而单纯依靠军事力量换来的和平是短暂的,而且也是徒劳的.

——保罗·肯尼迪《联合国过去与未来》

结合一战后和二战后的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短文,谈谈你对材料所述主张的认识.

要求:

①主题明确,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体系

构成

由对

德《凡尔赛和约》及对奥、保、匈、土等国的和约共同构成

《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

实质

列强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列强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格局

影响

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但由此建立起的和平并不长久

2.国际联盟

(1)1920年在瑞士的日内瓦建立了国际联盟,国际联盟为英法所操纵.

(2)国际联盟是世界上第一个普遍的国际性组织,它的宗旨是增进国际间的合作并保持和平与安全.国联的主要组织有大会、行政院与秘书处.

(3)国联成立后,有两大任务,一是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二是处理世界范围的卫生、经济、社会方面的问题.

3.《非战公约》:

1928年,美、英、法等十五个国家签署了《非战公约》,这成为二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法西斯的重要法律依据.

【深化点拨】 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认识

(1)一战后战胜国在宰割战败国和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建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2)它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3)这个体系的建立又具有明显的“分赃”性质和大国强权色彩,在“和平”体系下,掩盖着许多矛盾、隐患,为后来的二战爆发埋下了祸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比较

类别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基础和

矛盾

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反映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建立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基础上,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中心

力量

以欧洲为国际舞台的中心,英法起着主导作用

以美苏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形成

过程

一战结束后通过召开国际会议,两年内形成的

二战接近尾声时,同盟国协调与磋商,战争结束后形成的

性质

和实质

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的重新瓜分

反法西斯性质,实质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

体现

意志

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

美苏两国的意志

影响

深度

和广度

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关系,适用于欧洲、非洲、中东和远东地区

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适用于全世界

相同

(1)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

(3)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体现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破坏瓦解

易错起源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例2、材料:

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

欲采取非常之措施,以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自交战以来,已阅四载,虽陆海将兵勇敢善战,百官有司励精图治,一亿众庶之奉公,各尽所能,而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之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停战诏书》(1945年8月14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本《停战诏书》发布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停战诏书》对侵略战争的辩解.

二战中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相互配合

1.政治上互相协作:

为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联盟经常进行双边或多边的高级会谈,特别是美、英、苏三国首脑之间经常保持密切的联系.战争期间共召开四次三国首脑会议,协调解决了许多重大问题,对当时和战后的形势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经济上互相支持:

为了充分发挥盟国的经济优势,保证战争的胜利进行,盟国在经济上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合作,如美国《租借法》的通过等.这种经济上的联系与合作,对提高盟军的作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军事上互相配合:

(1)中国战场是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主要战场,在战略上拖住日本陆军的主力,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使日本无力和德、意做战略上的配合.中国修建了滇缅公路,并出兵协同英,支援了英军东南亚战场,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2)苏德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为了减轻苏联的压力,英、美盟军在西欧和北非采取军事行动予以配合.(3)在北非战场和西西里岛登陆战中,英美盟军密切合作,获得重大胜利;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盟军攻入德国境内时,苏军攻克柏林,美、苏、英、法等盟军相互协作,迫使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在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中、美、英相互协作,苏联也参加对日作战,迫使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

易错起源3、雅尔塔体系下国际关系的特点、影响

例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全世界的人都仇视冷战,他们要求结束冷战.现在这种愿望已经如此强烈,以致一切国家的政府都不得不加以考虑了……自然财富、人们的劳动、科学的进步,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都被用来准备战争.军事开支不断地降低了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阻碍经济发展.在扩大贸易联系的道路上存在的障碍损害着普遍繁荣.国家主权和各民族自决权由于国家的内政经常受到干涉遭到了破坏.由于存在新旧军事条约以及在外国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和驻扎军队,使得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决权遭受着威胁.有人正企图利用“冷战”来为殖民统治辩护.他们正使用武力,在某些地区甚至用战争来蹂躏各国人民独立的权利.

——《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委员会莫斯科会议关于永远结束冷战的声明》(1959年)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全世界的人都仇视冷战”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人们对冷战情绪的不满及冷战长期延续的原因的理解.第

(1)问主要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进行说明归纳.第

(2)问从世界政治格局、美苏关系及影响国际格局的思想角度归纳其主要原因.

1.冷战的原因

(1)二战后,苏、美、英等大国以雅尔塔会议为中心确定了战后世界格局,即雅尔塔体系.

(2)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战时军事实力基础上的,具有大国强权和霸权主义色彩,结束了欧洲国家作为世界中心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二战后,美国经济和军事实力超群,苏联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世界强国,战后形成了一个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

(4)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使全球战略矛盾对立.美国为了称霸,挑起了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

2.冷战的形成

(1)1946年,美国驻苏代表乔治提出“八千字电报”的遏制理论.

(2)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著名反共反苏的铁幕演说.

(3)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咨文反映出来的美国外交政策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它的提出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的一大转变,也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4)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马歇尔计划,它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

(5)1949年,苏联联合五

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经互会”,以对抗马歇尔计划.

(6)1949年,美国联合加拿大等十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苏联联合东欧七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北约与华约的成立,标志着战后欧洲出现两个敌对的军事集团.

3.美苏争霸

(1)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开始调整对外政策,世界出现美苏争霸的局面.

(2)美苏争夺的重点是欧洲,柏林是美苏较量的重点.

(3)美苏争霸的核心是军备竞赛,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核力量处于均势.

(4)美苏争霸使世界处于核均势下的恐怖和平,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就是突出表现.

4.缓和与对抗

(1)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尼克松主义的新外交政策.美苏关系出现了缓和.

(2)1975年,欧洲大多数国家和美国等签署《赫尔辛基宣言》,标志着冷战对峙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3)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4)1980年美国提出用武力遏制苏联的“卡特主义”.1981年里根总统提出“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美苏关系再次陷入低谷.

(5)1985年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他提出“新思维”理论,美苏

关系进入第二次缓和阶段.

(6)19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也意味着美苏冷战的结束.

【特别提醒】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美苏争霸态势的特点

(1)美国缓和同苏联的关系,主张对话谈判,提出所谓“和平战略”.

(2)苏联一改防御型外交政策,外交上逐步强硬,目标是与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

(3)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战略优势在美国.

(4)70年代,战略优势在苏联,美国处于劣势.

雅尔塔体系下的国际关系

1.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系),就是美、英、苏三国首脑主要通过二战后期雅尔塔等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而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

局的形成,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美苏争霸是冷战的产物.美苏两国对抗时而紧张时而缓和,互有攻守,但都未诉诸于武力.

2.冷战的基本含义:

冷战政策是指美国针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同时对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加以扶植和控制的政策.

3.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

(1)由于美国推行霸权政策,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但美国又不敢贸然越过战时美苏划定的范围界限.

(2)大战刚刚结束,美国不愿也不敢重燃战火,使自己再次卷入一场全球战争.

4.实质、影响

(1)实质:

是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作出的划分,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

(2)冷战的影响:

它导致了世界上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造成了世界局势的动荡,但同时也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交通、财政高级官员,人称“梁二总统”的梁士诒就敏锐的觉察到,这场世界大战是中国改变弱国地位,摆脱受世界强国联合宰割的大好机会,并正确认识到协约国一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优势,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

袁世凯先是准备派兵参加欧战,但日本听到风声后由于害怕中国参战将使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增强不利日本在华利益,先是外交上极力阻止,不果后竟然使用武力威胁。

在日本的蛮横威胁下,梁士诒不得不想出用“劳工参战”的新方法。

在一战期间,共有来自包括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江苏,浙江和福建等省14万中国人作为劳工被派往欧洲去作战争勤务。

这些“华工兵团”在战争前线挖战壕,修工事,每天报酬仅仅5法郎,并先后有2万多人被德国的炮火炸死在战场上。

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称赞华工:

“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

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

”美国出版的《中国学生半月刊》则写道:

“一战赴法华工乃中国派往世界的信使,他们回国后将成为传播欧洲文明最有力和最有效的桥梁。

”同时,他们也把中国的太极拳传到了欧洲。

也有人这样评价这些华工:

“中国的地位不是外交家在辞令中争来的,而是被外国人践踏的华工用血肉之躯争来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析梁士诒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参加一战的理由。

中国参加一战为何以“劳工参战”方式?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一战“华工兵团”的特点和作用。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而最糟糕的是……我们普遍都有的乐观主义欺骗了我们,因为每个国家都相信别的国家将在最后一分钟被吓退……战争的影子蔓延过我们那全部的时代,不会再从我们这

里消失;战争的影子笼罩着我们日日夜夜的每一个念头。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材料二在一战期间,美国一些资产阶级和平团体积极主张建立一个调解国际纠纷的机构。

美国总统威尔逊非常赞成这个主张,并将此纳入他的“十四点原则”,力主建立国际联盟这样一个组织。

……国联虽然是各国为防止武装冲突、加强普遍和平与安全而建立国际机构的第一次尝试,但在实践中却没有起到维护和平的作用。

——《20世纪国际关系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这场战争对欧洲造成的影响。

(2)材料二认为国联“在实践中却没有起到维护和平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这一观点。

国联的成立为什么没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联虽然是各国为防止武装冲突、加强普遍和平与安全而建立国际机构的第一次尝试,但在实践中没有起到维护和平的作用,它对二战的爆发是无能为力的……国联缺乏军队武力,所以要依赖大国援助,尤其是在制裁某些国家的时候。

有需要时,国联亦会要求大国提供军事援助。

国联缺乏执行决议的强制力,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国际制裁亦影响同样施行制裁的国联会员。

——《20世纪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国联是人们为组织一个世界性的政治和社会秩序而采取的第一个有效步骤。

在这个秩序中,人们可以超越国家传统、种族差异和地理上的阻隔看到并促进人类的共同利益。

国联作为一个工作机构来说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它所努力促进的理想,它所引起的希望,它所制定的方法,以及它所建立的机构,都已成为文明世界政治思想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影响将一直存在到人类消除国家和民族界线的融洽无间的时代。

——华尔脱斯《国际联盟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国联没能阻止“二战”的爆发。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当今世界各种国际组织迅猛发展的事实,概括国联的历史贡献。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德国于1940年横扫低地国家和阿登高原时,是在3034架飞机、2580辆坦克、1万门大炮和4000辆卡车的配合掩护下进行的。

但在法国崩溃后短短几年内,美国却制造出

军用飞机

296429架

坦克

102351辆

大炮

382431门

卡车

2455964辆

军舰

87620艘

货船

5425艘

飞机炸弹

5822000吨

小武器弹药

44000000000发

1943年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元帅举杯祝酒时说:

“为美国的生产干杯,没有美国的生产,这场战争就会失败!

材料二1946年8月6日,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著名的论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斯特朗又反问了毛泽东一句:

“如果美国政府决定使用原子弹干涉呢?

”毛泽东回答:

“原子弹也是纸老虎,决定战争胜利的是人民,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美国为什么能够获得斯大林如此高的评价?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综合分析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有哪些。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1978~1979年阿富汗国内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对于以怎样的程度卷入阿富汗事务,苏联方面经历了从犹豫、谨慎到决定出兵的过程,其中克格勃和国防部对出兵政策的最终形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正是在冷战思维的指导下,克里姆林宫领导人担心失去阿富汗,又要维护苏联的大国地位,才最终走上了决定出兵的道路。

——摘自《从犹豫到出兵:

1978~1979年

苏联人入侵阿富汗决策探析》

材料二苏军侵阿8年多,伤亡达3.5万人,耗资多达400亿美元,背上了沉重包袱而狼狈不堪。

同时,国际舆论强烈谴责苏联侵略行动。

1980年1月,联合国全体紧急特别会议通过要求苏军从阿撤军的协议。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苏联经过反复权衡利弊之后,终于作出撤军的“政治决定”。

1988年5月,苏联根据由联合国主持,由巴基斯坦、喀布尔政权、苏联和美国四方达成的日内瓦协议,开始撤军。

1989年2月15日,驻阿苏军总司令罗莫夫最后一个跨过苏阿界河。

——摘自《世界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苏联方面出兵阿富汗的理由。

(2)据材料二概括苏联撤军过程中表现出

来的特点,并分析苏联最终撤军的原因。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俄国人将正式加入国际组织,他们认为在那里有扩张苏联势力或削弱别国权力的机会。

莫斯科对待联合国,并不把它看作是根据各国共同利益和目的而建立的持久稳定的世界组织,而是把它看作有利于苏联追求上述目标的一个舞台。

只要苏联人认为联合国有助于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就会留在联合国内。

——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致国务院

电报第511号(节录)(1946年2月22日)

材料二1953年,马歇尔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一位评奖委员说,这是诺贝尔和平奖第一次被授予一位职业军人,这样做,不是奖励他的军事功绩,而是奖励他为和平事业所做的工作。

他在演讲中说:

“对于把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一位军人,有相当多的议论。

这些议论显然很能影响其他人,但对我则恐怕就没有什么影响,经常摆在我面前的是写得清清楚楚的战争费用的分类账目,支撑它的则是墓碑。

这一切激励着我去寻找某种途径或方法,以避免另一场战争灾难。

——李辉《封面中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乔治·凯南对苏联加入联合国动机的认识。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战后初期联合国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马歇尔“为和平事业所做的工作”。

7.阅读下

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柏林墙大事记

1948年6月24日:

前苏联军队构筑封锁线把柏林一分为二,使柏林成为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抗的最前沿。

1961年8月13日:

民主德国决定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随后关闭勃兰登堡门,在分界线上建筑了隔离设施,总长达165公里,通称“柏林墙”。

1989年11月9日下午6时57分:

民主德国宣布从即时起开放边境。

聚集在柏林墙附近的德国人很快就拆除了这个横在德国人中间的高墙,史称“柏林墙倒塌”。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与“柏林墙”建立相关的国际形势。

(2)试归纳“柏林墙倒塌”对欧洲局势产生的影响。

8.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但是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却此起彼伏,一直未曾停息。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二战以来的局部战争,复杂多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