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89033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州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青州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青州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青州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青州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州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

《青州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州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州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docx

青州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

青州市“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推动我市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根据市委市政府编制“十三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市工业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工业发展情况

(一)通过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业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1.经济总量显著增强

“十二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490家,总资产达660.6亿元,从业人员70079人。

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预计达到1480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25亿元,实现利税135.5亿元,实现利润68.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1.5%、12.1%、11.4%和10.2%。

全社会用电量28.5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量18.63亿千瓦时,较2010年年均分别增长6.35%和4.37%。

2.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十二五”期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

机械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食品饮料、烟草包装等传统产业支柱地位进一步稳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迅速发展。

预计到2015年,机械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食品饮料、烟草包装等四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141.1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的77.11%;战略新兴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达到16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的11.35%;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0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41%。

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石油化工、食品加工、烟草包装、起重机械、纺织服装等18个产业集群。

3.企业投入和创新能力明显加强

五年来,全市完成工业投资960亿元,累计新开工投资过5000万元重大工业项目288个,竣工投产240个。

企业研发投入逐年增加,研发能力不断增强,五年来研发投入累计达到31.5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2%,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达到30%以上。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累计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12家,潍坊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20家。

“十二五”期间,全市企业共承担省山东省技术创新项目116项,开发新产品561项,鉴定完成31项,填补省内空白150项。

工业企业装备水平明显提高,设备更新达4万台套,其中先进设备率达35%以上。

4.园区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按照“全党抓工业,重点建园区,突破大项目,着力调结构”的工业工作总基调,坚持“三全力一放手”,严格遵循“一三五”投资门槛,全力提升经济开发区,全力建设峱山经济发展区,全力打造卡特彼勒工业区,放手发展镇街工业园区。

三大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持续完善,项目吸纳能力不断增强,五年来共引进项目280个,完成工业投资67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02家,主营业务收入占到全市的58.1%。

突出镇街产业特色,建成镇街工业园17处。

被认定为山东省重大装备制造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潍坊市石化助剂(新材料)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5.两化融合步伐加快

到2015年底,全市区域两化融合指数达到81.3%。

山起重型机械入选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卡特彼勒(青州)、荣利中石油等十五家企业和项目入选省、潍坊市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青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园获批潍坊市智慧园区试点。

企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80%的规模以上企业应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60%以上的企业建立了企业门户网站,并分别在设计开发、运营管理、生产过程控制、人力资源、财务、仓储物流、市场营销等环节应用了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管理模式的一体化和流程化,提高了企业信息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6.企业改革与发展不断深化

大力推行六西格玛、5S、精益管理模式,推动企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山起重型、坦博尔服饰、卷烟厂等企业获得潍坊市企业管理奖和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奖。

完成股份制改造企业达到70余家,培育拟挂牌上市企业10余家,其中晨宇电气、坦博尔服饰成功在“新三板”挂牌。

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活动,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3500余人次。

在减轻企业负担、综合配套改革、行业协会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落实了相关政策措施,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7.绿色低碳发展基础得到夯实

层层分解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十二五”期间,全市万元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8.5%,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23%,11户列入“省千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企业实现节能量11.85万吨。

全市重点耗能企业普遍建立了企业能源管理师制度,完成了能源审计。

建立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评审查制度,共完成1301个项目的节能评估审查工作,涉及投资1388亿元。

有72家企业实施自愿清洁生产审核,实施无/低费方案1151项,中/高费方案133项,总投资7.47亿元。

组织实施了25个重大节能项目,共投资13.4亿元,年可实现节能量16.6万吨标准煤。

为企业争取上级节能奖励资金2958万元,豪章铸造“高强度孕育铸铁短流程熔炼技术”获“山东省重大节能成果”称号,禄禧新能源被授予“山东省节能突出贡献企业”称号。

(二)主要矛盾和问题

1.产业结构仍不够合理

工业整体竞争力较弱,支撑带动全市工业发展的骨干龙头企业偏少;传统产业占比偏重,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占比不到20%,发展缓慢;产业集中度不高,人才、技术、资金等支撑能力较弱,拉动辐射能力强、经济效益好、能带动发展的产业链尚未形成。

2.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

部分企业技术水平不高,技术装备老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高,工艺落后,资源浪费严重,效益不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吸纳人才能力较弱,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认识不够,主动性不强,缺少创新型人才;高新技术企业少、企业高新技术应用少、高科技产品研发能力不足,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代表国内行业领先水平的产品偏少。

3.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够巩固

“十二五”期间,我市综合经济实力得以显著提高的同时,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存在,粗放型、资源依附性经济发展方式表现突出,转型升级的压力依然很大,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依然艰巨。

(三)发展环境分析

“十三五”时期,在国际形势新变化和国内发展“新常态”背景之下,我市既面临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严峻的现实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际形势方面,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转型调整阶段,“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和国际经贸格局变化使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错综复杂。

一是世界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

世界经济虽整体已逐步走出国际金融危机衰退的阴影,但全球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仍在不断深化,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仍有待时日,世界经济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中低速增长态势。

二是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

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

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着眼建设制造强国,固本培元,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此外,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各国普遍把鼓励新能源、生物技术等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培育,全球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呈加速发展之势。

国内形势方面,中国正处于经济增长的换挡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内经济在体量不断增大的高基数情况下,实现平稳运行并统筹好与转型、就业等的难度加大。

党中央提出“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和“一带一路”战略,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实现提质增效、生态良好的发展。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山东省出台了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在全省形成了“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格局,实现了区域发展的全覆盖。

这些都为我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外部宏观环境。

另外,发展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

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土地、资金、生态等要素瓶颈制约发展。

区域竞争压力加剧,“招大引优”、“招才引智”难度增大,高、精、尖企业数量有限,产业优势不突出,集聚效应不够明显,且存在与周边地区趋同的现象,面临的竞争态势越来越严峻,特色产业发展缺乏区域影响力。

二、“十三五”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促进科学、转型、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持续创新为动力,以提质增效为中心,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突出企业转型升级主体地位,着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实现传统产业高端化、主导产业集群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全面提升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和非加工环节在制造业中的比重,强化保障措施,努力打造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规划引导和服务推动,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建立促进工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

针对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加快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切实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部署,扎扎实实打基础,在未来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重点突破与全面协调发展相结合。

根据现实竞争力优势和市场前景,确定产业、行业、产品发展重点,适时采取相关措施实施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结构调整、科技创新、项目建设工作,拉动工业整体水平提高。

——持续发展与绿色发展相结合。

在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努力提高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共同提高。

——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

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境内境外资源统筹配置,做大产业做强企业,高水平自主创新,通过深化多层面的政产学研用合作,壮大主导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培育骨干企业,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

(三)发展目标

1.规模总量明显增加。

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00家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380亿元,利税和利润总额分别达到215亿元和110亿元。

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40户以上。

2.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和非加工环节在制造业中的比重年均增长2%以上,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以上,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出口创汇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50%以上;全市拥有山东名牌达到60个以上,省著名商标达到55件以上,中国驰名商标达到15件以上;基本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3.投入质量明显改善。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十三五期间累计达到1500亿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占80%以上,新兴产业投资占40%以上,企业信息化投入占6%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先进设备率达到50%以上。

4.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以上。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家,组织实施省级以上技术创新项目80项,完成重大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项目10项以上;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0家,新增工程研究中心1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家,院士工作站10家。

5.信息化率明显提高。

到2020年,争取行业龙头企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规模以上企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达到90%以上,企业资源计划(ERP)普及率达到95%以上。

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大幅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互联网应用率达到100%。

6.能源资源利用更加高效。

到2020年,实现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20%以上,能源消耗强度持续下降,资源产出率大幅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加大。

淘汰、关停、并转落后产能,建成一批节能标杆企业和循环经济示范企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明显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发展重点

(一)机械装备。

以促进装备制造产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发展智能装备为主攻方向,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加快推进工程机械等传统产业向高端转型,智能装备、海洋动力装备等战略新兴产业壮大规模,起重机械、石油装备、电力设备等主导产业集群发展,全面提高机械装备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加速制造服务化转型,把我市打造成省内一流的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工程机械。

以卡特彼勒(青州)为龙头,以威猛机械、亚泰机械、鲁振机械、威力天地等为重点,以全市众多小装载机企业为骨干,重点发展大型工程机械、新兴领域施工机械和装备,广泛采用人机交互技术、智能制造技术、模块化设计、再制造技术等,重点提升主要零部件技术水平,关键零部件的研发重点应集中在发动机、液压件、传动和控制系统,重点突破关键零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

起重运输机械。

以山起重型、龙马重工等企业为支撑,重点发展高铁、船舶港口用重型起重运输装备、海上钻井平台起重设备、桥门式通用起重机、智能立体车库等产品,加快发展减速机、电动葫芦等配套项目。

规划引进路桥设备、斗轮堆取料机、卸船机、装船机、翻车机等大型港口装卸机械、水电站等专用特种起重设备项目,逐步完成由小型通用起重机向大型专用起重机转移,尽快完成产品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海洋动力机械。

以经济开发区海洋装备产业园为基础,大力发展海洋油气开采装备、海水淡化装备、海洋潮汐能发电装备、港口起重运输设备、港口清淤船。

加快实施青能动力投资1.3亿元的低温多效海水淡化专用设备项目、石油机械厂投资6亿元的石油钻井机械重大装备制造项目、荣利中石油投资3亿元的移动钻机平台生产项目、益都阀门投资1.08亿元的海洋油气装备配套工程专用阀门技术改造项目以及科瀚水域处理环保设备项目,力争5年内形成集群企业协调发展。

电力设备。

推进高压电机、节能电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备发展,突破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等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制造及应用技术。

依托晨宇电气、神玛电机、威科电力、捷远电气等企业,围绕提升高效节能配电变压器、高效节能电机科技创新能力,重点建设顺宝电机年产50万台高效超高效电机项目、神玛电机高压电机建设项目。

以龙马重工、中辰电力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塔筒、定转子、电力铁塔等配套产品,以延展产业链为突破,规划引进风电整机及增速箱、叶片、回转支承以及特种电缆等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落户我市,加快开发符合永磁直驱、恒频恒压等风电高新技术的系列风力发电设备。

智能装备。

主要围绕智能制造、精密制造、光机电液一体化技术开发产品,建设项目。

高档数控机床:

加快高档数控机床前沿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开发一批精密、高速、高效、柔性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及集成制造系统。

重点实施建国机电投资3亿元的大型精密数控加工中心项目、北方机床投资1.5亿元的数控机床制造项目。

机器人:

结合传统装备产业改造提升的需求,围绕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积极研发新产品,扩大市场应用,研究突破机器人本体、减速器与驱动器等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设计制造等技术。

重点建设跃盛自动化投资1.2亿元的1000台/年工业机器人及50000套/年机器人精密减速器项目、泰联电气投资1.5亿元的数字逆变焊机与机器人自动焊接项目。

智能成套装备:

依托华通供水设备、菲特自控阀门、晟洋工程、潍微科技等骨干企业,大力研发生产基于自动化成形、智能装配、检测生产线、加工装备生产线、自动化仓储与分拣系统、微机控制变频调速恒压供水系统等一批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积极推进智能仪表、电动、气动及液动调节阀等自动控制系统的开发和产业化,尽快壮大产业规模,构筑新的竞争优势。

积极推动华立供水设备公司投资3亿元的高层建筑自动化供水设备、晟洋工程投资7000万元的自动化设备生产项目以及潍微科技投资1.18亿元的物联网远程计量表电子信息产品研发生产项目。

农机装备。

以华龙机械、康弘机械、祥和农机配件、重信农机、骏翔机械、鲁源泵业、精益液压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粮、棉、油、糖等大宗粮食和战略性经济作物育、耕、种、管、收、运、贮等主要生产过程使用的先进农机装备,加快发展大型拖拉机及其复式作业机具、中小型自走式采棉机、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等高端农业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

提高农机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推进形成面向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机制造业。

华龙机械大力发展农用履带式多功能作业机、自走式多功能移栽机新产品,打造全国重点烟草栽培机械生产基地。

以康弘机械、骏翔机械、龙城机械等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大马力拖拉机、拖拉机前后桥、变速箱、转向器等核心零部件,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产品技术创新和研发,力争建成在省内最具竞争力的拖拉机、农机配件制造中心。

到2020年,机械装备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达到680亿元,年均增长11%;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45亿元,年均增长10%;利税达到47亿元,利润达到3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0%、10%。

(二)石油化工。

以现有企业为主体,以膨胀规模、推进产业链条延伸为重点,立足科技进步,强化自主创新,加快精细化工向高端产品发展,加强节能减排、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

做大做强化工产业链,实现产业链优势互补、上下游配套发展,促进产品和产业结构从无机产品为主到有机产品为主、从技术含量低到技术含量高、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的转变,努力打造一流的化工产业基地。

围绕石油化工、农用肥料、精细化工、橡胶轮胎等行业,重点发展中化弘润原油深加工系列项目,天安化工90万吨/年MTP装置项目,盛世泰来年产2400万套高性能半钢乘用子午轮胎、300万套全钢乘用子午胎及配套工程项目、多路驰橡胶年产1500万条高性能半钢子午胎项目、吉青化工生物基增塑剂绿色催化技术及产业化研发项目。

石化:

以中化弘润为重点,扩大原油加工能力,延伸产品链条,培植从炼油、乙烯、丙烯、苯烃等原料产品到精细化工产品、化工新材料、橡胶助剂等产业链。

加快实施中化弘润油品升级、催化重整项目、输油管道、400万立方米商业储备库等工程建设。

天安化工采用美国环球油品(UOP)公司新工艺技术,建设20万吨/年丙烷、异丁烷混合脱氢及配套项目。

橡胶及助剂:

以盛世泰来、多路驰轮胎为主,对长江轮胎、华韩橡胶、华美轮胎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国际一流的装备、技术和先进的配方工艺,发展高品质、高规格、高标准的环保轮胎产品。

以博奥炭黑、北联化工、振兴化工、联科白炭黑为重点,加大研发力度,搞好产品创新升级,发展全系列多规格的橡胶助剂产品。

肥料:

以庆大化工、巴夫特、丰本生物、泽鸿生物科技等企业为重点,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化工企业,提高装备水平和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大力发展复合肥和各种专用肥,提高高浓度化肥比例和化肥复合率。

到2020年,石化盐化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70亿元,年均增长1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0亿元,年均增长12%;实现利税45亿元,利润3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和20%。

(三)汽车及零部件。

围绕汽车制造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以打造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为目标,以峱山经济发展区为依托,以江淮汽车、汇强重工、东虹工贸为龙头,重点发展四类产品,突破三类关键技术,在提高整车产能和品种的基础上,培育一批开发能力优、整体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配套协作能力强的零部件生产企业,把我市峱山经济发展区建设成为山东省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

重点发展四类产品:

(1)载货车。

加快提升微、轻、中型系列载货车的技术水平,加快开发中高档、多用途系列载货汽车,丰富产品系列,优化产品结构,尽快形成年产10万辆生产能力。

(2)专用车。

重点发展东虹工贸、汇强重工等改装车及垃圾清扫车、垃圾搬运车、特种运输车、矿山搬运车、扫雪车等专用车,尽快达到年产5万台生产能力。

(3)乘用车。

加快引进江淮乘用车、纯电动客车等项目,有序发展新能源汽车,实现我市乘用车目录产品零的突破。

(4)零部件。

依托多路驰橡胶、盛世泰来轮胎,加快高性能子午胎生产,在发展云内动力、华瑞丰机械、讴神机械、艾比特重工等零部件企业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江淮配套企业落户汽车产业园区,推动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关联企业、科研院校所开展合作,重点发展车桥、汽车覆盖件和冲压件、汽车座椅及内饰件、钢圈等配套零部件,发展锂离子电池等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

加快实施艾比特重工投资16.8亿元的农林、工程、轻卡系列车轮生产项目、云内动力投资20亿元的年产30万台系列柴油机项目、华瑞丰机械投资10.5亿元的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讴神机械投资5000万元的汽车储气筒油箱生产项目等,力争到2020年,将我市建成规模居全省前列的汽车零部件生产销售基地。

突破三项关键技术:

(1)节能环保安全技术。

在汽车研发过程中采用新的设计和工艺,提升节能和安全水平。

加大新型发动机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激光加工、机器人焊接、机械切削加工等先进装备,积极开发和应用缸内直喷、增压中冷、废气再循环、高压共轨等先进技术,提高采用高效、轻量、节能、环保材料的比重,促进汽车产品在安全、环保、节能等方面迈上新台阶。

(2)汽车电子技术。

鼓励重点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活动,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信息产品和技术。

重点发展车辆电子稳定系统、汽车LED前照灯、汽车底盘电子控制、发动机电子控制、汽车导航系统、电子驻车制造系统、车载信息系统等技术。

(3)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

依托泰吉新能源等研发平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联合有关科研单位和零部件企业,共同开发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充电器等关键零部件和技术,提高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推动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

到2020年,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达到130亿元,年均增长21%;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5亿元,年均增长20%;利税达到8亿元,利润达到4.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12%。

(四)造纸包装。

立足现有产业链基础,瞄准产业制高点,把握需求趋势,集中优势资源,突破关键技术,提升产业装备水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技术水平和规模。

以宝丰镀膜机械、齐鲁包装机械、意高发机械等企业为依托,按照机电一体化、多功能化的要求,大力提升镀铝机械、印刷设备、灌装设备等产品的性能,打造全国知名的镀铝、灌装设备生产基地。

以弘润包装、富翔塑业、东鑫纸业等企业为龙头,加快调整优化包装原料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特种纸、包装纸、复合包装材料等高端产品,提升直涂铝烟衬纸、镀铝膜、薄片、滤嘴等包装制品附加值,推动传统包装行业向产业链中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环节拓展。

以金青云新材料、大森印刷等企业为依托,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及生产技术,大力发展降解性好的包装新材料、新型绿色环保包装产品,支持企业搞好废旧包装、废纸、废塑料等废旧产品回收与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建设集创意、设计、造纸、包装四位一体的产业体系。

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造纸包装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0亿元,年均递增10%;实现利税17亿元,其中利润8亿元,年均分别递增10%和10%。

(五)食品加工。

重点发展粮食加工、畜禽加工、果蔬加工和饮料酒品加工四大产业,发展两大特色食品系列。

粮食加工产业以南顺食品、六和饲料等企业为龙头企业,小麦加工以增加面粉品种和提高面粉出粉率为重点,大力发展各类食品专用粉、营养强化粉、小麦谷元粉、面制品、改性淀粉等精深加工产品;玉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