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85083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4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精品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精品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精品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精品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docx

《精品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docx

精品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猫》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13个生字,理解“无忧无虑、任凭、丰富多腔、遭殃、责打”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大花猫的古怪和它小时候的可爱。

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猫的资料。

(比如猫属于哪一类动物?

有什么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挂图。

2.认识猫。

(家猫、波斯猫)

3.学生介绍猫。

4.师予以师纳。

(猫:

哺乳动物,面部略圆,躯干长,耳壳短小,眼大,瞳孔随光线强弱而缩小放大,四肢较短,掌部有肉质的垫,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捕鼠,毛柔软,有黑、白、黄、灰褐色。

据说猫还是老虎的师傅呢?

5.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老舍先生写的《猫》。

二、学习生字词

(一)自学生字词后出示生字卡读、记。

(二)形近字练习。

虑()稿()要()

虚()搞()耍()

三、学习课文

(一)理清条理

1.作者分别写了什么时候的猫?

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中?

2.每个自然段都写了猫的什么特点?

第一自然段:

写大花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第二自然段:

写大花猫的高兴与不高兴时的表情。

第三自然段:

写大花猫又胆小又勇猛。

第四自希段:

写大花猫小时候很淘气。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学第4自然段,读懂什么就说什么?

生汇报读懂的内容。

学生A:

读懂了小猫很淘气,好玩。

师引导:

哪些句子描写小猫淘气,好玩?

找出来,读一读。

引导朗读:

要读出小猫的可爱。

学生B:

读懂了小猫很勇敢,很坚强,不怕摔,不怕疼。

师引导:

把这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读出坚强、可爱来。

学生C:

读懂了小猫很淘气,折腾得花草枝折花落。

师引导:

对,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读出淘气来。

2.归纳引导。

(1)这么淘气的小猫,如果是你家的猫,你会怎么评价它?

根据老师的指示说说。

这是一只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舍老生又是怎样评价它的,从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来评价它。

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3)你读了课文和老舍先生产生的感情一样么?

说一说。

(喜欢、喜爱)

(4)大家一起读一读第4自然段,注意读出喜欢的感情。

五、小结

一只可爱的小猫,全身都洋溢着淘气与生气,它长大后会有怎样的表现,我们明天再学。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完成思考·练习第1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巩固词语。

忧虑呼唤抓痒遭殃责打生气勃勃

2.昨天,我们学了小时候的猫,现在大家来完成一项练习。

小时候的猫很(淘)(气),它是那样的(生气勃勃),(天真可爱),我非常(喜欢)它。

3.今天我们来学习长大了的猫。

二、讲读第1—3自然段

1.讲读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哪一句话写?

(我们家的大花猫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2)大花猫的古怪性格体现在哪?

找一试,用画出来。

学生汇报。

(师相机辅导)

(3)师肯定引导:

对,大家一起读一读句子,注意要读出猫的古怪来。

(又老实又贪玩)

继续汇报。

(4)师引导:

说得对,现在大家再读一读这些句子。

(5)解词:

谁来说说“尽职”与“屏息凝视”的意思。

“尽职”指尽到责任。

理解“屏息凝视”的站起来说一说再做一做。

一生讲并演示以加深理解小猫的尽职。

“屏息凝视”:

指控制呼吸并专注地看。

(6)现在根据老师提供的练习来说一说猫的古怪性格。

大花猫的性格真古怪,它又又又。

(7)师相机板书

(8)这样的猫,大家喜欢么?

喜欢的站起来读一读。

2.自读第2自然段。

(1)刚才大家学了第一自然段,谁知道老师是抓住哪一句话来讲的?

(第一句话)

(2)现在我们自学时也要抓住重要的词、句来学习,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分钟自学,讨论)

(3)评讲:

读懂第二自然段的举手。

学生汇报。

归纳引导:

文中的“几朵小梅花”能否改成“几个小脚印”?

(不能,“几朵小梅花”写出了老舍先生对大花猫的喜爱之情。

师归纳引导:

大家说得对,这高兴与不高兴变成反义词怎么说?

高兴──生气

师:

这高兴与生气时的表现也是猫的性格,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生气,这只大花猫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古怪)

(4)对,大家把这只古怪的大花猫读一读。

(5)这只古怪的大花猫给你什么印象?

说一说。

这是一只(古怪、可爱)的大花猫。

3.独立学第3自然段。

(1)总结前两段的学习方法,迁移独立学第3自然段。

(2)师检查辅导;

①找也一对反义词。

(害怕)──(勇猛)

②把体现害怕与勇猛的句子读一读。

③这害怕与勇猛也是大花猫(古怪)性格的表现。

三、小结

这只大花猫真(古怪),真(淘气),真(可爱),真讨论(喜欢)。

四、布置作业

  《母鸡》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继续训练学生默读有一定的速度。

  2.通过读文,能说说母鸡是怎样的?

  3.通过比较,初步体会两篇文章的写法各有哪些特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引入

  1.关于这篇课文你了解些什么?

  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2.同学们回家是认真读了书的,非常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先生的文章里,看看作家是怎样描写我们身边熟悉的事物的?

  二、学习新课

  1.默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序,勾画出生字并读一读。

  把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再读给全班听一听。

  2.课文写出作者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再次读文,找出反映这两种观点的句子。

  ──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3.把这两句话读一读,体会“一向”、“不敢”。

  4.讨论:

是什么让作者不敢讨厌母鸡?

  读一读文中的句子。

体会到了什么?

  5.由开始的“一向”到最后的“不敢”,截然不同的两种观念,你认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6.那作者写《猫》也是用的这种方法吗?

那他是怎样写猫的呢?

看看课文,再讨论讨论。

  同样是写小动物,用的方法不同,给人的感受就不同,所以同学们在自己的写作中,要注意文章的表达方法。

  7.积累词句:

  感兴趣的词语勾一勾,句子写一写,读一读。

  板书

       猫──古怪、可爱(围绕中心句写)

       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不同的认识)

       (突出特点)

  

《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以肯定。

  二、学习生字

  1.学习会认的字。

  2.学习会写的字。

  3.学生书写。

  三、出示图画,边看边说

  

(1)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

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2)从图上你还看到什么?

  (3)小组讨论,并说说。

  2.出示第二幅图

  

(1)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2)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对照课文,读课文。

  

(1)小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小组学习,思考

  

(1)仔细对照课文内容,想想哪些内容图上已经画出来,哪些内容没画出来。

  

(2)从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各指什么地方?

  五、巩固练习

  

(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

  

(2)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全班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谈谈对第一幅图留给自己的突出印象。

  2.找出描写长城样子的一个句子,说说他的作用。

  3.出示第二幅图,想想这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变化?

  4.学生发言。

  5.齐读第三段的课文,思考。

  

(1)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

  

(2)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6.全班齐读。

  7.讨论: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学习体会。

  1.感情去朗读课文。

  2.谈谈你的体会。

  四、巩固练习。

  1.指导朗读。

  2.讲讲有关长城的故事或传说。

《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2.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

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

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

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

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和要求写的字。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

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用拆合法记“殿、眺、阁、耸”的字形。

例如“殿”字。

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雕”的字形。

“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

  讲解:

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

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

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

如:

“堤”字就不能念成(shi)。

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用比较法(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记忆“栽、雕、赏”的字形。

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

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

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

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

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

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

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

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

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

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

往远处看。

  画舫:

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

青翠茂密。

  (五)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六)学法指导:

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

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

(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

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

长廊的外部:

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习第二层:

长廊内部: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

读句子;提问:

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习第三层:

长廊两旁:

风景宜人。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这句说明了什么?

(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

)“使人神清气爽”的: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

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

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注意:

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

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

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

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

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

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

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齐读全文。

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

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

(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

(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2)学生模仿练习。

  (3)指名朗读、齐读。

  三、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四、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五、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8个字只要认识不要求会写。

认识一个多音字“乘”。

能够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自认生字,相互交流。

从读音上看:

瞰、弩、颔、髻、铠五个字的音容易发错。

同学们要看准拼音,多读几遍,尤其是“nǔ”的鼻音要读好。

多音字“乘”的不同读法,可以借助字典看看在什么情况下该读哪种音。

  二、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再次阅读课文

  

(一)阅读提示。

  1.秦兵马俑是什么样的呢?

有什么特点呢?

作者又是怎么介绍兵马俑的呢?

同学们,读一读课文就能明白的。

  2.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来讲兵马俑的?

每个部分讲的什么?

各个部分是用哪句话连接起来的?

  3.文章着重对哪个部分进行了描写?

重点读一读。

  

(二)学生回答,讨论。

  三、精读选段

  1.第二自然段

  具体描绘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从哪些语句说明兵马俑的确“规模宏大”的呢?

  ①数据中体会规模宏大。

你可以勾画出有关数据读一读,体会它面积之大、数量之多。

  ②单举开掘的一号坑里兵马俑的数量进一步说明规模宏大。

  ③兵马俑的阵容巨大和气势恢弘、制作工艺精湛,体会到规模宏大。

  2.文章又是怎样介绍“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呢?

 

  学生勾画书中具体描写的样子及神态的词语,体会到个性特点

  将军佣身材魁梧头戴军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前列神态自若久经沙场肩负重任沉毅多谋武士俑体格健壮穿着装扮……目光炯炯……威武凝重刚烈豪爽

  骑兵佣上身着短甲……左手持弓箭……勇猛善战坚毅顽强

  车兵佣分为驭手和军士……分工明确各司其责

  弓弩手张弓搭箭神情专注……随时准备冲锋陷阵

  马佣形体健壮肌肉丰满……跃跃欲试神气活现斗志昂扬

  3.第三至第十自然段,会真正体会到:

“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从而,由衷地热爱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赞美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深切感受到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4.第11自然段

  ①横线的句子是这部分的中心句。

它既对上文作了小结,又对下文的学习作了提引。

“极为”放在“精美”的前面,更加突出了兵马俑的举世无双,绝无仅有的地位。

  ②“端详”就是仔细地看、细致地打量。

这些兵马俑乍一看,似乎一样,但只有精心端详时,才会发现它的细微差异。

  ③加底纹的部分,具体介绍了兵马俑的不同神态。

作者运用打比方、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加以细描,仿佛让我们看到,那一个个神武的勇士威武不屈的拼死沙场的高大形象;仿佛让我们倾听到,那一个个威猛将士思乡念亲的凄婉心声;仿佛让我们感受到,那一个个兵马俑背后的血泪与辛酸……正是作者的独巨匠心选择了恰当的观察视角,运用这样的表达方式,让我们读出中华民族的伟大,悟出中国人民智慧的伟大。

  ④“……”省去了什么呢?

作者留给我们的是思考,是回味,是创造……当你与作者一道思绪驰骋,神游兵马俑,就会用想象的翅膀触摸到兵马俑的神韵,品尝创造的快乐。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

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课文。

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

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

(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

“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

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

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

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五、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1.引导:

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

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3.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4.根据表演效果,重新修改脚本。

六、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3.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

谁来背一背?

(生背诵《赠汪伦》)

2.师:

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

(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3.师:

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

(20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

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

你们的记性都很好。

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

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

送别元二:

王维的好朋友使:

出使安西:

安西都护府

(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