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一至九课重要知识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84880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0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一至九课重要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一至九课重要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一至九课重要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一至九课重要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历史一至九课重要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一至九课重要知识点.docx

《高中历史一至九课重要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一至九课重要知识点.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一至九课重要知识点.docx

高中历史一至九课重要知识点

高中历史一至九课重要知识点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起源: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中国出现早期国家制度。

2.重要制度:

禹传子,家天下,标志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意义: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

3.行政管理制度:

商朝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分侯和伯。

二、西周的分封制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

①目的:

巩固国家政权②内容:

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

③对象——王族、功臣和古帝王后代④方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⑤受封者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⑥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2.作用: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3.局限:

①未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中央政权巩固,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③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割据混战局面的出现;

三、宗法制(一种继承和分配制度)

1.定义:

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2.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原则: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

3.特点:

①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②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③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4.影响:

①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四、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对比:

 

分封制

宗法制

主要目的

保证周王室强大,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巩固贵族等级秩序,解决贵族内部在土地、财产、地位等继承方面的矛盾

权利与

义务

诸侯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但也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诸子可获得土地、庶民和奴隶等,是下级贵族臣服于上级贵族、全体贵族服从于周天子的政治隶属关系

双方关系

周王是诸侯共同的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服从周王的命令

既是血缘亲属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历史作用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周王的统治,扩大了周王朝的疆域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相同点

两者互为表里。

都形成森严的等级制,都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都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互

关系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

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根据大宗小宗而形成严格的等级制▲

五、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①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②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

③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④具备继承性和发展性;

第2课秦朝中央集团制度的形成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秦朝统一条件:

①连年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诸侯混战局面得到局部统一

③生产力发展,民族不断融合(根本原因)④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大增(主要原因)

⑤王室衰微,分封制和宗法制遭破坏 ⑥秦王赢政的雄才大略及其采用的正确战略

2.过程:

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度

(1)特征:

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③皇位世袭▲

(2)内容:

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②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③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2.中央官制:

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中央官制的特点:

①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②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3.地方官制:

推行郡县制(意义:

中央集权形成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统治的重要标志,使大一统政体更加巩固。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

分封制

郡县制

盛行时代

奴隶社会

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系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建立基础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划分

传承制度

官职地位世袭

官吏与皇帝任免,不世袭

官吏权力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独立于政府之外,易发展成割据势力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作用

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共同点

目的:

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作用:

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都起了积极作用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评价▲

积极:

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②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③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和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④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消极:

中央集权制之下的专制统治,加强了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三、褒贬评议秦始皇:

(有功也有过,但功大于过)

积极:

统一了中国结束了以前那种割据混战的局面;北逐匈奴,南平百越,开拓了疆域;颁布了秦律、统一法令;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了文字;修筑长城和驰道,开通灵渠;这些都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统一,是千古一帝。

消极:

大兴土木,营建阿房宫、骊山陵墓,劳民伤财;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愚民政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沉重的赋役,繁重的兵役、徭役,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阶段

朝代

中央政治制度

地方政治制度

对中央集权影响

形成

秦朝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加强

地方

权力

不断

削弱

中央

集权

不断

加强

西汉(汉武帝)

设中外朝

推恩令、设刺史

加强

完善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唐中后期大量设节度使

削弱

加强

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收精兵、削实权、控钱权

加强,但积贫积弱+三冗

新发

设中书省

行省制

加强,重大变

革,省制开端

全盛

废丞相,设内阁

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分权

加强

巅峰

设军机处

加强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处理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

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

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

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2、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简记:

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措施:

①军事上:

收兵权,编禁军(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

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经济上:

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开支

影响:

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

②导致官僚机构的臃肿,造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元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作用: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朝代

措施

影响

相同点

秦朝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建立专制制度

总趋势:

君相

权权

不不

断断

加削

强弱

,。

手段:

分割相权达到集权

重用侍从、秘书为尚书令、侍中

(形成内外朝制)

削弱相权

东汉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尚书台)

隋唐

三省六部制(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①分工合作,相互牵制,保证君权独尊;②重大创举,历代沿袭

北宋

1、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2、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

皇帝总揽大权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最高军事机关:

枢密院

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

宣政院

一省二院,相权反弹

废宰相设内阁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康熙设南书房,雍正设军机处

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解决人事任免的问题)

时期

制度

标准

方式

备注

察举制

孝廉(品德)

举荐

原始社会:

禅让制

夏商周:

世官制

战国、秦:

按军功受爵

魏晋

九品中正制

门第

评定授官

隋唐至清

科举制

才学

考试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直接原因)②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

③废行省设三司,使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扩大(具体原因)

④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历史原因)

2、措施:

1380年,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

一方面加强了皇权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也使皇帝负担加重,导致了内阁的出现

二、内阁的出现

1、发展:

①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随从顾问---奠定基础;②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务---正式确立;③明宣宗时起,内阁大学士具有票拟权---发展;④明神宗:

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全盛

2、特点:

①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管理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②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接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3、影响:

加强了皇权,但后来宦官参政导致明朝政治日益黑暗

4、宰相与内阁首辅的异同:

宰相

内阁首辅

权利来源

宰相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

职责

一级决策者

侍从咨询为主

任免

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对皇权影响

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皇权

三、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的颠峰时代)

1.背景:

清初,“军国之要,主之议政处”,皇权受到很大控制;康熙帝时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终集权于皇帝;雍正时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2.性质: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3.职能:

承旨遵办,跪受笔录

4.特点:

办事效率高,政治决策封闭性明显(简、速、密)

5..作用:

①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标志着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②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大大落后于西方

▲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

①起用身边的亲信功臣,以加强皇权

②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削弱相权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特征:

集国家最高权力于皇帝个人一身,从决策到行使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经济基础:

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上适应地主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需要。

(政治:

为完成和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的统治;经济: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都需要一个强权来保护自己)

积极作用:

ⅰ、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ⅱ、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ⅲ、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局限:

ⅳ、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ⅴ、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导致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科技文化发展;

ⅵ、束缚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两大矛盾:

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

发展趋势:

ⅰ、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

ⅱ、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

ⅲ、不断加强对思想控制;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条件

地理条件:

环海、多山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希腊文明(海洋文明)

经济因素:

商业活动频繁,造就了民主自由的社会环境

政治因素:

城邦形成和城邦政治的发展,造就了民主制度的政治环境

(城邦体制特点:

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价值观念:

自由、开放、平等的思想。

文化因素:

原始社会的民主习惯和古代的亚非文明的影响

确立

梭伦改革——奠定民主制的基础。

(财产等级制)

克利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了民主制。

(陶片放逐法)

伯利克里改革——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发放工资和观剧津贴)

特点

人民主权,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轮番而治▲

本质

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利益,只是少数人的民主▲

表现

公民大会是城邦最高权力机关

各级官职向男性公民开放

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的成员由抽签产生

行政和军事机关实行集体领导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作用

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

促成雅典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

创制了一系列民主原则,开西方民主政治先河;

局限

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民主范围十分有限;抽签选举有可能导致国家权利的滥用和误用,窒息、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能力发展;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

内容

作用

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初)

⑴按财产划四等;

⑵公民大会(最高权力)

⑶四百人议事会;

⑷建立陪审法庭

⑸废除债务奴隶制

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利斯提尼改革

(公元前6世纪末)

⑴建10个地区部落;

⑵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⑶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⑷扩大公民大会权;

⑸陶片放逐法。

打破血缘关系,基本铲除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伯利克里改革

(公元前5世纪)

⑴扩大公民权利

⑵改革公民大会

⑶改革五百人议事会

⑷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

⑸发放工资和观剧津贴”

完善民主机构,氏族贵族势力铲除殆尽,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习惯法:

①时间:

罗马共和国早期

②特点:

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有利于保护贵族特权

2、成文法:

①《十二铜表法》---标志成文法诞生

时间:

公元前五世纪中期产生;特点:

内容广泛,条文清晰;

影响:

有法可依,贵族随意解释法律受限制,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贫民利益,但仍保留了一些野蛮的习惯法,根本上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②公民法:

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法律,主要用于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

③万民法:

罗马帝国版图扩张时期形成的法律

原因:

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张,社会矛盾激化,是罗马帝国维护统治和发展经济的需要;

内容:

由帝国皇帝颁布的诏令和法学家编撰的法典充实的罗马法律,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3、罗马法(总称):

6世纪,查士丁尼汇编《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核心内容:

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地位:

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作用:

①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社会秩序;

②维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③调整纠纷缓解矛盾,稳固了帝国的统治;

影响:

①经济:

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提供了现成的法律形式;

②思想:

成为资产阶级战胜教会和封建势力的理论武器;

③政治:

对近代欧美国家的司法立法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④社会生活:

重视法制建设,促使人们生活规范化、秩序化;

局限:

罗马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以法律维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确立时间

17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后期

背景

经济基础

英国的资本主义有较大发展

阶级基础

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出现(有着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

思想基础

17世纪启蒙运动的影响

政治基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光荣革命)

主要代表

君主立宪制:

英国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德意志帝国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

美国的总统制共和制、法国议会制共和制

特征

选举和议会立法

积极作用

①调节社会矛盾、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②推进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和世界历史进步;

 

▲英德美法四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比较

英国

德国

美国

法国

政体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

行政权

内阁首相

皇帝宰相

总统

总统

立法权

议会

皇帝议会

国会

国民议会

权力中心

议会

皇帝

总统

国民议会

特点

君主虚位

议会至上

军国主义

专制色彩浓重

皇帝权重

总统共和制

议会共和制

相同点

①都有形式上代表民意的议会(代议制民主)

②都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一、“光荣革命”

1.导火线---1638苏格兰人民起义;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2.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和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新贵族

3.革命对象:

斯图亚特王朝(宣扬“君权神授”,厉行君主专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4.过程:

①开始:

1640年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②发展:

1649年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建立共和国;

③曲折: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④结束:

1688年,发动“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为什么把“光荣革命”作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

其实质又是什么?

①因为通过这场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了国家政权。

②这是一次不流血的政变,其实质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势力妥协的结果。

但是,这种妥协是必要的,有分寸的。

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㈠确立: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1.目的:

限制王权,确立议会主权

2.内容:

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的监督权等权力,还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

3.影响:

①否定了君权神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②议会权力日益超过王权,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③标志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实现了英国由人治到法治的社会转型。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作用:

⑴政治上:

①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避免专制独裁。

②资产阶级不同集团可以通过议会斗争,以和平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避免了暴力冲突,有利于社会稳定;

(2)经济上:

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使英国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

(3)世界影响: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为其他国家树立了一种模式;

㈡发展:

责任制内阁制的形成——君主立宪制的核心

1.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

(1721年,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

2.英国议会中早期出现两个派别:

辉格党(后演变为自由党)和托利党(后演变为保守党),20世纪20年代以后,自由党衰落,工党和保守党成为英国议会中的两大政党。

3.代议制:

①定义:

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利(间接民主);

②作用:

ⅰ在代议制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独裁统治;ⅱ资产阶级不同集团利益之争,在议会中以和平方式实现,避免暴力冲突;

4.权利关系:

首相是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担任,是内阁首脑,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决定国家的重要政策,掌握国家行政大权并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内阁对议会负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与首相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如议会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议会选举。

㈢完善:

1832年议会改革——选举权扩大

1.原因:

工业革命以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

2.影响:

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进一步促进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但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仍然受到种种限制。

▲18世纪中英两国内阁制对比:

中国

英国

产生方式

内阁成员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内阁由议会多数党组成,对议会负责

权力大小

皇帝的内侍机构,没有实权

国家行政权

性质

封建王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

▲中英两国政治制度比较(1949年后)

中国

英国

国体

人民民主专政

资产阶级专政

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

君主立宪制

政党制度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两党制

立法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议会

行政机关

国务院(总理)

内阁(首相)

国家元首

国家主席

国王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1787年宪法》

1、前提:

独立战争的胜利

①时间:

1775~1783年;②原因:

殖民统治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性质:

既是民族解放运动,也是美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2、必要性:

邦联体制阻碍社会发展(邦联松散,议会无权要求强化统治,加强中央权力,巩固统一)

3、制定:

1787年,各州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一部联邦宪法,即《1787年宪法》

4、理论来源: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5、内容:

①联邦政府与地方各州的权力分配:

(原则:

中央集权)

②联邦政府内部的权力分配(原则:

三权分立(分权与制衡))

6、意义:

①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的法律基础;

②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

③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利,利于国家的巩固,三权分立的原则,分权与制衡,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④联邦制下,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结合,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有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⑤使政府建立在民主原则基础上,带来美国的长期稳定。

7、局限:

①种族和性别歧视明显,妇女地位低下;②明确将财产作为划分标准;

▲③允许奴隶制存在;

二、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本质:

资产阶级政党)

1.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党对峙局面最终形成。

2.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是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驴象之争”成为民主党与共和党的代名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