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循环经济背景的静脉产业发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83260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战略循环经济背景的静脉产业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发展战略循环经济背景的静脉产业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发展战略循环经济背景的静脉产业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发展战略循环经济背景的静脉产业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发展战略循环经济背景的静脉产业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战略循环经济背景的静脉产业发展.docx

《发展战略循环经济背景的静脉产业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战略循环经济背景的静脉产业发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战略循环经济背景的静脉产业发展.docx

发展战略循环经济背景的静脉产业发展

循环经济背景的静脉产业发展:

模式转化抑或可持续

赵国党  2011-04-11

摘 要:

面对“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两大世界难题,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循环经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路径也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现代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效路径,静脉产业的发展使传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向现代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化成为可能。

对传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现代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表明,静脉产业的发展必将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未来引擎。

关键词:

静脉产业,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静脉产业一词诞生20世纪80年代。

那时,日本在基本解决工业污染和部分生活型污染之后,由后工业化或消费型社会结构引起的大量废弃物,逐渐成为影响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在此背景下,为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解决废弃物处理及填埋场不足等问题,日本学者后藤典弘等提出了静脉产业这一概念。

后藤典弘认为,物质来源于自然界,并经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流向广大的消费者。

将这样以生产为中心的流动,比喻成人体的“动脉流”。

大部分的物质通过社会消费,在经过一定的时间后,会以原来的形态,或者改变的形态、状态,再次还原于自然界,这就是废弃物的物流。

废弃物的处理由收运一中间处理一最终处置三个阶段组成。

从物流的观点看,这三个阶段中废弃物的物流,刚好与第一、二、三产业的物流是完全对称的。

这个过程被称为“静脉流”。

如果将一般的制造业称为动脉产业,处理、处置以及循环利用从这些产业中排放的废弃物的产业相当于人体的静脉,因此被称为静脉产业或第四产业。

  循环经济理论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模式,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它要求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运作,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反馈式流程。

在这个反馈式流程中,从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一部分经废物利用等技术加工分解形成新的资源返回到经济运行中;另一部分经无害化处理后形成无污染或低度污染物质返回自然环境中,由自然环境对其进行净化处理,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建立与实施,依赖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大原则(3R原则)。

这三个原则虽然分别属于经济活动的不同阶段,但三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在循环经济体系中,根据物质流向的不同,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过程:

即从原料开采到生产、流通、消费的过程和从生产或消费后的废弃物排放到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分解分类、资源化或最终废弃物处置的过程。

仿照生物体内血液循环的概念,前者可以称为动脉过程,后者称为静脉过程。

相应地,承担动脉过程的产业称为动脉产业,承担静脉过程的产业称为静脉产业。

但是,在传统的循环经济流程中,没有融入静脉产业这个环节,充其量可以看成是包括静脉部门的循环经济。

它强调的废弃物排放到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分解分类、资源化或最终废弃物处置的过程都是在动脉产业内部进行。

只有把静脉产业融入循环经济体系之中,成为循环经济流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循环经济流程才是真正完整的经济循环流程,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才是现代意义上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为研究方便,将现阶段我国倡导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称之为传统循环经济模式,将融入静脉产业的未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称之为现代循环经济模式。

同时,以此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在循环经济的理论框架下,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及实现路径进行探索,比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种不同路径模式--传统循环经济模式和现代循环经济模式,分析两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的实践,洞悉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引擎,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及实现路径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

  

  世界经济发展遇到的两大难题--“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瓶颈”。

但是,人类真正开始重视环境问题,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

1962年美国环境学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出版,引发美国的生态运动,从而掀起了环境保护运动的浪潮。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这是人类在环境保护认识和实践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人类对生存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在此基础上,1987年4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长篇报告,在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立即在国际社会中产生了强烈影响,并得到广泛的响应和支持。

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署工业与环境规划活动中心制定了《清洁生产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推进清洁生产,这是人类第一次不局限在末端治理,而将治理污染的视线扩展到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产生。

清洁生产彻底改变了过去被动的、滞后的污染控制手段,强调在污染产生之前就予以削减。

通过在产品生产过程及服务中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从而减少源头污染物的产生量,而不是只减少末端污染物的排放量。

直到此时,人类对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短缺”问题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循环经济只是一种理念。

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第一次将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表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标志着“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两大问题从人类认识的边缘走进了认识的中心,人类开始正视这两大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可持续发展道路明确了具体内容: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经济、社会、环境等相互协调的发展,即代际均衡。

它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社会持续三个基本内容。

生态持续指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为基础,使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指可持续发展在经济上要求摒弃传统的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最高限度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生产废弃物;社会持续指可持续发展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简而言之,可持续发展是要求人类在改造自然、谋求发展的同时,应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崭新的科学发展观。

  

  

(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路径探索

  

  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认识的深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路径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在工业化初期,经济社会发展流程可以概括为:

“自然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排放”单向开放式经济流程。

然而,自然资源(包括自然再生资源)不仅不是无限的,而且其净化能力也不是无限的。

为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协调,人类逐渐认识到:

必须改变工业化初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单向直线流程,从废弃物中寻找可以再利用的资源,减少物质需求对自然资源的索取数量,与此同时也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量,减缓了自然净化的压力,从而可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经济社会发展流程可以概括为:

“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排放一再资源化”闭合式经济循环流程,这就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路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类已经认识到应该采用资源化方法处理废弃物,把循环经济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

20世纪90年代,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随着可持续发展和技术革命的进一步深化,循环经济从一种理念开始走进经济活动之中。

1993年,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逐渐在世界各国推广,“3R”和“6R”实践应然而生.极大地促进了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

1999年10月,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在调查报告《为人类和地球彻底改造城市》中指出:

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发展要走生态化道路;同时,日本提出了与生态工业类似的“零排放社会”概念。

2008年,中国政府制定了《循环经济促进法》,标志着循环经济发展已经纳入法制化轨道。

表1为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进程表。

  纵观人类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索过程,可以将其分为两个阶段:

简单循环经济(1993年以前)阶段、生态工业园区推广阶段。

简单循环经济指清洁生产,通过在产品生产过程及服务中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从而减少源头污染物的产生量;生态工业园区则是仿照生态学原理,遵从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尽量减少区域废弃物,将园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产生的副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弃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物“零排放”。

它通过成员之间的副产物和废弃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来实现园区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方面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层面循环经济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实践。

这两个发展阶段的共同特点是:

动脉产业的废弃物再利用和资源化处理过程只是在动脉产业内部的静脉部门中进行。

即便是生态工业园区,企业之间也是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实现循环经济的目标,没有与围绕废弃物的处置和再生资源的销售市场产生关系,因此,其静脉过程可以看成是生态工业园区生产的内部化。

其经济循环流程(见图一,下页)可以概括为:

动脉产业的原材料来源于自然界和处置废弃物的再生资源,在动脉技术力的作用下,经过生产、消费满足于人类的需求,产生废弃物,这个过程称为动脉过程;不可再生的废弃物经过无害化处理直接返回自然界,可再生的废弃物流入动脉产业的静脉部门,在静脉技术力的作用下,一部分转化为可以利用的资源返回到动脉生产过程之中,另一部分不可以利用的废弃物经过无害化处理,返回自然界,这个过程称为静脉过程。

为研究方便,将这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称为传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表l:

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进程表

年份

提出者

代表作

主要思想或实践

1962

卡尔逊

《寂静的春天》

生物界和人类所面临的危险

1965

鲍丁尔

Earthasaspaceship

循环经济概念,宇宙飞船理论

197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与生物圈

生态城市概念

1972

罗马俱乐部

《增长的极限》

破坏生态城市导致人类灭亡

1976

欧共体

无废工艺和生产

消除造成污染的根源

1979

欧共体理事会

推行清洁生产政策

 

1987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我们共同的未来》

循环使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1989

福罗什、加劳布劳斯

《可持续发展战略》

生态工业园区新设想

1986

德国

《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

生活废弃物反复利用和再生循环

1993

 

 

生态工业园区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1999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

《为人类和地球改造城市》

城市发展要生态化

2001

日本

《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

零排放工业园和循环型社会

2008

中国

《循环经济促进法》

循环经济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

  

   

  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引擎--静脉产业的发展

  

  

(一)现代循环经济模式与传统循环经济模式比较

  

  把静脉产业融入循环经济体系之中,就构成了现代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见图二),即在传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融入静脉产业作为静脉过程的载体,它与动脉过程一起构成完整的循环经济闭合回路。

其经济循环流程可以概括为:

传统循环经济过程之后的废弃物以市场交易或其他方式进入静脉产业,经过静脉技术力作用,可再生资源返回动脉生产过程,不可再生资源无害化处理返回自然界。

不仅实现了废弃物最大限度的利用,而且也减轻了动脉产业对废弃物处置分解的压力,从而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承载力之间关系的协调。

静脉产业的始端是动脉产业的末端,终端是废弃物经过静脉技术力作用后,可再生资源返回动脉产业和不可再生资源无害化处理后返回自然界。

在现代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闭合回路中,必须有链接两个产业的链接方式,保证闭合回路的畅通。

研究产业运行的规律不难看出:

静脉产业活动应该包括废弃物回收、再资源化、最终处置和再生资源销售四个阶段。

静脉产业活动的四个主要阶段,决定了静脉产业可能存在四类不同的参与者。

日本学者吉野敏行认为:

静脉产业的核心业务应该主要由收运者、中间处理者、再生资源经营者、最终处理者承担,四者之间形成了与动脉产业中供应链关系一样的网链结构,共同完成静脉产业活动的全部过程,因此,他们可以看作是静脉产业的主体。

静脉产业围绕着如何处理废弃物这个问题开展产业活动,这样就出现了两种相关的“产品”:

一是关于废弃物最终处置的各项服务,二是重新获得使用价值的再生资源。

与此相对应,就形成了以静脉产业为中心的“废弃物市场”和“再生资源市场”。

从静脉产业和经济物质流的特征来看,在动脉产业过程中,废弃物的排放者和一般生产者内部对自身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再利用的部门也属于静脉活动的范畴,由于没有与围绕废弃物的处置和再生资源的销售市场产生关系,因此,这些静脉活动,只能看作是动脉产业的延伸,只能称为动脉产业中的静脉部门,而不属于静脉产业的范畴。

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到:

传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没有把静脉产业融入循环经济的过程之中,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将静脉产业融入循环经济的过程之中,与动脉产业首尾相接,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图一:

传统循环经济模式

图二:

现代循环经济模式

  

  深入研究两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还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现代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传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延伸。

现代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的静脉过程如果能够将传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产生的最终废弃物进一步再资源化处理,不仅实现了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利用,而且也减轻了动脉产业对废弃物处置分解的压力,从而可以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现代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还可能包含另一种情形,动脉产业中没有静脉部门或者静脉部门能力很弱。

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企业发展能力的差异性,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不可能包括所有的生产企业,例如广大农业和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其动脉过程中很可能没有静脉部门或者静脉部门能力很弱,现代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的静脉产业将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道“防线”。

  

  

(二)两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的实践

  

  1999年以来,国家环保总局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作为提高区域环境质量、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和环境“双赢”的一个重要举措,积极试点,稳步推进,在宣传、技术研究、理论探索、政策引导和试点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截至2008年底,经过验收命名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3家,分别是苏州工业园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批准建设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有贵港等27个,其中综合类的15个、行业类的11个、静脉产业类1个。

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数据看,现代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属于起步阶段。

除青岛新天地静脉产业园(静脉产业类工业区)外,其他工业园区都是按照传统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运行。

例如,广西贵港生态工业园,该园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生态工业园。

贵糖集团利用甘蔗榨糖,在此成功地建设了一个生态工业园的雏形,该生态工业园现由两条主链组成:

甘蔗-制糖-废糖蜜制酒精-酒精废液制复合肥-复合肥回施甘蔗田,以及甘蔗一制糖一蔗渣造纸一碱回收。

这样一个多行业综合性的链网结构,使得行业之间优势互补,达到园区内资源的最佳配置、物质的循环流动、废弃物的有效利用,将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大大加强园区整体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这不仅促进了工业水平的大幅提高,而且也带动了当地第一产业的发展,实现了与地区经济及自然生态的整体协调,很大程度上解决广西制糖业的结构性污染问题。

它的静脉过程在行业内部进行,属于传统循环经济模式。

如果利用现代循环经济模式中的静脉产业,能够将广西贵港生态工业园的最终废弃物再进行资源化处理,达到最大限度地利用,这才是现代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真正意义。

不同于广西贵港生态工业园的青岛新天地集团属于静脉类工业园区。

业务覆盖许多领域,例如,危险废弃物处理处置,医疗废弃物处理处置,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弃机动车、废旧机电产品资源化利用,污染土壤修复,废水、废气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建设与运营,环保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等。

青岛新天地集团能够为企业和城市运行提供全方位的环境服务。

特别是当区域动脉企业无力进行内部静脉过程或静脉能力很弱时,青岛新天地集团能够为这些企业进行废弃物静脉化处理,提高资源的再利用效率,把环境污染降到最低程度。

  

  (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引擎--静脉产业的发展

  

  从两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看,传统循环经发展济模式仅包含静脉部门,它可以以生态工业园区的实践形式,建立相关产业的集聚区,通过企业成员之间的副产物和废弃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来实现园区内的经济循环,实现废弃物的再循环和资源化利用,由静脉市场将最终废弃物转移到静脉产业之中,利用静脉产业的静脉技术对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再利用;现代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包含静脉产业,它的原材料包括没有进入生态工业园区的动脉企业的废弃物、生态工业园区的废弃物和广大消费者生活废弃物等,可以对静脉产业分门别类,让废弃物各归其所,通过静脉技术力的作用,实现废弃物的再资源化利用,对不可以再利用的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后返回自然界。

从两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关系看,传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形式主要是生态工业园区,它不可能包络万象,现代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对各个方面的废弃物进行“把关”,而静脉产业的发展是现代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效运行的关键。

因此,静脉产业必将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引擎。

同时,以下三方面分析也将印证静脉产业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引擎这一结论。

  1.静脉产业在我国发展具有应然性

  科斯的企业边界理论能够科学地解释这一问题。

科斯认为,由于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组织成本的双重作用,企业将倾向于扩张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

在传统的循环经济中,要求动脉产业中的企业产生的废弃物由其静脉部门进行再资源化处理。

企业是追求最大利益化的主体,当较高成本成为这种经济行为的障碍时,必然影响经济循环的过程,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这时,需要通过市场交易来转移或者部分转移企业内部的静脉过程,客观上要求有新的企业或组织完成其废弃物的再资源化处理。

例如:

陕西凤翔铅污染、湖南浏阳镉污染、山东临沂砷污染等。

因此,建立现代循环经济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已经迫在眉睫,静脉产业的发展必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引擎。

  2.静脉产业的发展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客观要求

  产业结构同经济发展相对应而不断变动,在产业高度化方面不断由低级向较高级演进,在产业结构横向联系方面不断由简单化向复杂化演进,这两方面的演进不断推动产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产业演进的瓶颈转化规律认为:

经济社会的不平衡发展使得一个发展瓶颈解决了,下一个关联的瓶颈又出现了,这种欲求解决“瓶颈”的力量推进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动脉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质量,接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人类开始探索用技术创新方法改变这种“瓶颈”,踏上了循环经济的征程。

在这个征程中,又出现了新的“瓶颈”:

需要攻破资源用途开发技术、资源回收分类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垃圾分离运输技术、清洁生产技术、产业与系统间的联合技术和循环经济分析评价预测技术等。

正是这种欲求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的力量推动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催生静脉产业的发展,形成现代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因此,有理由认为:

随着这些新的技术“瓶颈”的突破,静脉产业一定有长足的发展,静脉产业的发展必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引擎。

  3.静脉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具有可行性

  发展现代循环经济模式必须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循环经济每一个原则的贯彻都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撑。

减量化原则的实施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出让消费者最满意的产品;再利用原则的实施需要通过技术创新生产出可以重复利用的产品,并对产品的零部件进行标准化设计,当产品的生命周期结束后,其中的一些零部件还可再次利用;资源化原则的实施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将废弃物转变为可以利用的资源,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可见,技术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性因素。

然而,发展循环经济的客观实践对技术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技术创新活动改变过去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模式,逐渐向生态化方向发展,把生态化目标贯彻到整个技术创新过程中,既追求经济效益也追求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随着科技革命的发生,科学技术不仅提高了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而且也提供了人类把自在的自然变成为我的自然的工具和途径,使人类更大范围和更大程度地影响自然系统成为可能。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实践已经证明我国科技能力比以往任何时间都要高,只要各级政府能够把发展静脉产业的理念提高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上去考虑,静脉产业的技术“瓶颈”一定能够突破,静脉产业的发展一定会蒸蒸日上,静脉产业的发展必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引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