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83219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2.docx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2.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2.docx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2

南安一中2016~2017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

历史科试卷

本试卷分第

卷(选择题)和第

卷,共11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

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英语科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4.保持答题纸纸面清洁,不破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自行保存,答题纸交回。

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

“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草原与滨海地带,其所凭以为资生之地者不仅感其不足,抑且深苦其内部之有阻害。

”钱穆认为各种文化形成的根源是(  )

A.需求差异            B.民族差异             C.生活方式            D.自然环境

2.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

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

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

“佛图户”的大量存在导致了(  )

A.

政府赋役征发

受到影响                        B.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

C.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                        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3.有学者在谈到唐初的经济政策时,认为唐初不仅轻摇薄赋,更侧重为民制产,通过国家的计划分配,使社会下层能够享受基本水准以上的生活,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政策是(  )

A.重农抑商            B.均田制                 C.一条鞭法                D.摊丁入亩

4.“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

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

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

”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分工过细            B.利益内耗             C.管理僵化            D.外部竞争

5.《文献通考》记载了宋代全国岁入情况如下表,材料反映了(  )

 

北宋

南宋

时间段

真宗天禧宋

仁宗嘉佑年间

神宗熙宁年间

宁宗时期

全国岁入

(单位:

贯)

3600万

3680万

5060万

6000万

A.南宋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B.宋朝财政开支巨大

C.南宋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北宋      

          D.宋朝人民负担沉重

6.据历史记载:

中国历史上的金银比值一直很稳定,在明朝初年及以后很长一段时期,一直维持在1:

6上下,到崇祯(1628—1644)年间,这一比值已达1:

15之多。

对此,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天启中权阉用事,百官献媚者皆进金卮,金价渐贵”。

事实上,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因素是(  )

A.明朝政治腐败,官员行贿受贿        

    B.海禁造成对外贸易大幅萎缩

C.明朝政府推行赋役征银政策的影响    D.新航

路推动全球贸易时代来临

7.某一时期,中国国民党在政策纲领中陆续写进“徐谋劳资间地位之平等”、“确认妇女与男子地位之平等”、“徐谋地主佃户间地位之平等”等保障“人民”权益等内容。

这些政策(  )

A.宣传了推翻帝制的民主思想                B.奠定了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

C.顺应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热情                D.促进了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8.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

这反映了国民党(  )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9.曾国藩、李鸿章以及直接受太平军威胁的地方官吏何桂清、薛焕等人感知,在军事上,太平天国借用了西洋技法,因而需“借洋兵助剿”,在中央的奕、桂良等人也力主改变国策

,向西方学习长技。

材料主要说明(  )

A.清政府已认识到“借师助剿”的重要性B.洋务派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壮大了势力

C.太平天国间接地影响了洋务运动的发生D.太平天国运动给予列强侵华以可乘之机

10.1932年11月,国民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后改为“资源委员会”)

,下设“计划部”,并制定了《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

该计划要求3年内投资27120万元,在湘、鄂、赣一带建立一个国有化重工业区,兴建冶金、燃料、化学、机械、电气等30余个国有化大中型厂矿,奠定中国重工业基础,并适应国防建设的需要。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

是(  )

A.日本侵略中国的形势推动B.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工业结构和产业分布格局

C.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D.推动了西部开发

11.以下为近代中国产业结构变化表(根据王玉茹等《制度变迁与中国近代工业化》绘制)统计数字表明(  )

产业部门占(%)

国民收入

就业人口

1887年

1936年

1887年

1936年

农业

69.62

64.50

80.00

75.52

工业和服务业

30.38

35.50

20.00

24.48

A.近代工业取得长足发展                        B.农业主导地位没有改变

C.经济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D.社会动荡损害农业发展

12.1878年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出任驻英法公使,出行前与法国沟通,提出公使女眷只能跟对方的女宾往来,不与对方男宾握手、同宴,指出这是中国“名教攸关”。

法方表示接受,眷属往来,敬礼有加,而绝不干预跳舞宴会。

这主要反映出(  )

A.中国外交官对西方礼节缺乏了解        B.政治斗争决定中外礼仪

C.中外文化冲突中的“求同存异”        D.纲常名教扼杀女性独立

13.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

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14.中共中央在一份关于农村工作的文件中规定:

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集体所有的牲畜、家具,公社和大队都不能抽调;有些生产大队,现在仍然作为基本核算单位,只要群众同意,就应该积极办好。

这一文件的主要精神(  )

A.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B.落实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有利于当时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D.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15.侨汇是海外侨胞给国内眷属的汇款、瞻家费。

1957年7月,国务院批准了“关于争取侨汇问题”的指示,根据侨汇额核发一定比例的

侨汇券给国内收汇人以购买商品。

其主要目的是(  )

A.促进商品消费    B.增加外汇收入     C.扩大对外贸易    D.鼓励华侨投资

16.有数据表明,我国1986年户均土地规模为9.2亩,1990年下降为8亩,1997年又下降为7.65亩。

随着农村人口的日益增长,越来越少的人均土地面积和最初15年的承包权限的政策使农民不可能把太大的经营成本投入到土地中,所以我国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力还是低级的人畜力的水平。

这一现象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B.实际上是小农经济的回归

C.已经不适应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D.不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17.近年来,台湾的一些入主张借国际法意义上的“民族自决原则”组织台湾岛上的居民进行所谓“统独公投”以决定台湾的前途。

国际法专家认为:

“国际法上的民族自决是指一切处于外国殖民统治、外国占领和外国奴役下的民族,具有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政治地位和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权利,并且这种权利应该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

”据此可见,上述材料中“台湾的一些人”的主张(  )

A.严重挑衅了“一个中国”的原则        B.符合国际法中“民族自决原则”

C.基于台湾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原则        D.强调解决台湾问题应遵循国际法

18.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奇迹源于市场的逻辑,即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

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

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

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

A.开放浦东,打造活力上海                    B.加入世贸,融入全球经济

C.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活力                    D.包产到户,提高农民收入

19.英国商人托马斯·孟(1571—1641)是当时欧洲流行的贸易差额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对外贸易必须做到商品的输出总值大于输入总值,以增加货币的流入量。

其理论(  )

A.适应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B.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生活

C.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D.阻碍了英国工业的发展

20.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泰勒提出“裙边理论”:

“经济增长时,女人会

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

”一个时期的时尚和流行因素是当时时代特征的反映和缩影。

下列时尚现象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超短裙在欧洲广泛流行

B.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超短裙成为引领全球的时髦装束

C.20世纪60、70年代,超短裙传入中国,受到中国女性的追捧

D.20

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流行色彩灰暗的长裙

21.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水平平均上涨了4倍多,粮食上涨了5倍,英、法、德等国的物价水平平均上涨了2至2.5倍。

这一现象导致了(  )

A.西班牙成为殖民大国                            B.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C.封建主力量得到加强                            D.欧洲普遍陷入贫困

22.下表是英国出口值(单位:

百万镑)

年份

纺织品

有机铁、废铁(包括机器)

1865—1870

54.2

26.3

5.4

1886—1888

59.5

35.3

10.4

1895—1897

55.9

37.9

15.8

1907—1909

87.6

76.5

40.3

从表中能得出的信息是(  )

A.英国的纺织业在世界市场上保持优势B.自由贸易促使英国工业结构发生变化

C.欧洲国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日益扩大D.英国逐渐丧失了世界贸易的领先地位

23.从1848至1875年,德国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一直超过轻工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始终领先于消费资料的生产。

到1870年时,德国的煤产量达到3400万吨,生铁产量139万吨,钢产量17万吨,分别比1850年增长了4.l倍、5.6倍和28倍。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原有的重工业基础较好                        B.德国的科技和人才优势

C.德国工业资本较为雄厚                        D.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

24.“爱情已从家庭关系的外沿变成它的首要的正当的核心”……相对于前工业化时代因经济关系,或为生存而组成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据此说明工业革命后(  )

A.社会分工渐趋细化                                B.平等观念日益加强

C.社会分配日趋合理                                D.家庭稳定性逐渐提高

25.爱迪生告诫助手:

“我们必须拿出成果,不能像有些德国教授那样,毕生研究蜜蜂身上的绒毛。

”历史学家哈罗德·埃文斯认为,爱迪生的出类拔萃在于:

他清楚一点,必须找出一个途径,把灯泡整合进一个经济实用且安全可靠的电气系统之中,否则他发明的电灯泡就纯粹是个新玩意儿而已。

埃文斯旨在强调(  )

A.没有创新的发明只不过是一种消遣    B.创意转变为商业现实的重要性

C.科技创新的时代到来                            D.爱迪生发明了实用电灯泡

26.莫斯科郊外某农庄章程规定:

每户家庭可以有一小块供自己使用的“自留地”,其面积不能超过四分之一公顷,并要以在农庄做的工作日来交换,未完成每年规定工作日的家庭,自留地将被没收。

它并不算农民

的私有财产,却要用钱或实物缴税。

它体现了(  )

A.1861年改革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27.1932—1933年,苏联在国内出现严重饥荒的情况下仍然向国际市场出售了281万吨粮食。

这样做的目的或后果是(  )

A.为了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B.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有助于缓解当时国际上粮食短缺状况D.实际上有利于国际关系趋向缓和

28.1978年后,中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形势马上改观。

苏联的

农村人口只占1/4左右,戈尔巴乔夫提出把土地出租给他们50年,却没人愿意承包,因为他们无钱投资购买机器,靠人力有宅旁园地就够了。

材料表明(  )

A.“包干到户”不适合苏联                      B.苏联改革走“中国模式”

C.经济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D.苏联改变单一的公有制

29.在1926年以前,苏联只从西方得到数量不大的短期公司贷款,而且利率高速15%—20%。

1935年,苏联从德国获得它历史得到的第—笔财政贷款,期限5年,利率仅6%。

1936年英国给予苏联的—笔贷款利率又下调为5.5%,西方国家在30年代主动降低对苏贷款利率的背景是(  )

A.斯大林模式具有优越性                        B.英德试图争取苏联结盟

C.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成功                        D.西方国家发生经济危机

30.下图是1928年4—6月美国汽车销售付款方式、汽车档次分类比例(单位:

%)图表反映的汽车消费主流方式对美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主要隐患是(  )

 

已成交高中档车

已成交低档车

未成交

小计

信贷

26.3

11.2

23.9

61.4

现金

20.9

6.2

11.5

38.6

累计

47

.2

17.4

35.4

100

A.汽车销售商大打“价格战”                B.汽车生产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C.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D.美国丧失世界金融中心地位

31.图6是1927~1930年美国社会离婚率的统计情况,据图和史实分析,“大萧条”(  )

A.导致美国人家庭观念淡化                    B.推动了美国人口迅速增长

C.使美国的离婚率先增后减                    D.缓减了美国人的婚姻危机

32.胡佛政府在1929—1933年任期内,提出了复兴计划大纲,建立了复兴金融公司,扩充了农业信贷银行,要求联邦储备银行为企业界借款提供方便,敦促国会增加对公共工程的

拨款。

这说明面对经济危机胡佛总统(  )

A.采取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B.积极推行以工代赈的经济政策

C.一定程度上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D.经济措施的实施效果显著

33.有学者认为:

“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

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

后者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

”下列表述不符合这“两个方向”的是(  )

A.建立欧洲共同体                                    B.实行国家干预经济

C.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D.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34.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撤销了前工党政府的3000多个项目,使公共部门的借贷削减大半。

为了鼓励民众工作的积极性,1

979年个人所得税基本税率从33%降到30%。

1981~1987年,英国政府将1/3的国有企业转为私有

撒切尔夫人政府的这些举措(  )

A.促使“混合经济”得到发展                B.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开创了“新经济”发展模式                D.造成了经济“滞胀”局面

35.尼克松在就任总统之前指出:

“美国是自由世界的领导者,而自由世界在共产主义面前不容退却。

”他上台之后却认为:

“动听而又和解的言辞对强硬而又实用主义的苏联领导者不能产生持久的影响,而是谋求在军备控制、贸易、处理危机和科学技术等不同问题领域中达成协议”。

这一认识的变化(  )

A.阻碍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                B.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

C.基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成功                D.使冷战局面暂时得到缓和

36.1960年,经济学家特里芬指出:

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就导致美元外流,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

由此可知,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变化的原因之一是(  )

A.经济危机的爆发       B.国际贸易的发展C.世界银行的建立        D.世贸组织的建立

37.1994年12月,墨西哥爆发了金融危机,以美国为首的主要发达国家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反应迅速,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向墨西哥提供了大笔贷款援助,墨西哥很快稳定了国内的金融秩序,大大缓解了经济危机。

1997年7月,泰国出现经济危机,一个多月无人问津,导致泰国货币危机逐渐升级,发展成整个东南亚的货币危机。

材料说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A.应对危机的能力有限                            B.宗旨是促进经济恢复发展

C.运行过程中存在弊端                            D.贷款对象主要是发达国家

38.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39.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很难结成经济集团,因为两者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过大,民族经济利益往往矛盾尖锐。

即使能够达成某种经济或贸易协定,发展中国家必然难以摆脱发达国家的控制。

突破这一理论障碍的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欧洲从欧共体发展到欧盟

C.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                        D.欧佩克国家的团结与协作

40.国际企业管理学会主席阿兰·鲁格曼断言:

“虽然存在着一些推动全球化的经济力

量,但是更存在着极强的文化和政治壁垒……对于大多数(跨国公司的)其他生产部门和所有的服务业而言,区域化比全球化的意义更大。

三极区域(美、欧、日)以异质性而不是同质性为特征。

”由此可见,他认为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

A.并行不悖            B.矛盾对立             C.相互促进            D.目标趋同

 

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本大题共3小题,合计40分。

41.(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汉代以来,通过区域内部贸易交流、构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古代东亚经济圈。

……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古老的东亚经济圈走向解体。

据统计,1830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额约29.8%,尚可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但50年后,下降到只占世界总额的12.5%。

这与蒸蒸日上的欧洲形成鲜明对照。

——摘编自《对东亚经济圈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1860—1900年世界主要工业国或区域工业生产发展占世界份额表

年份

区域

1860

1880

1900

联合王国(英国)

19.9

22.9

18.5

法国

7.9

7.8

6.8

德意志(日耳曼各邦)

4.9

8.5

13.2

美国

7.2

14.7

23.6

材料三如今,全球银行业遭遇到空前困境不是个别现象,应该是一个普遍性问题。

最大的影响还是互联网新经济新金融大发展对传统银行带来的挑战。

目前除了中国的支付宝、微信支付外,Applepay与谷歌、三星支付已经在全球开始普及。

传统银行如果继续跟不上新经济新科技新金融步伐,很可能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摘编自《国际银行业遭遇空前困境的警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亚经济圈形成和解体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到19世纪后半期,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时代背景。

4分)

 

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国民素质与民主政治的关系问题的争论。

梁启超强调: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

无新政府?

无新国家?

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孙中山则主张:

“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

我不信有这话,……人民是民国的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象(像)坐汽车的一般。

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

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

——摘自梁启超《论新民为今曰中国第一急务》《孙中山文集·关于民主政治》

结合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