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检测专题01 必修三复习案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秘籍.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80220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阶段检测专题01 必修三复习案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秘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阶段检测专题01 必修三复习案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秘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阶段检测专题01 必修三复习案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秘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阶段检测专题01 必修三复习案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秘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阶段检测专题01 必修三复习案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秘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阶段检测专题01 必修三复习案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秘籍.docx

《阶段检测专题01 必修三复习案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秘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阶段检测专题01 必修三复习案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秘籍.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阶段检测专题01 必修三复习案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秘籍.docx

阶段检测专题01必修三复习案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秘籍

专题01必修三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必备知识

◆什么是区域?

◆如何认识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

◆认识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有哪些作用?

一、区域

1.举例说明区域边界的特点

2.区域内部具有性,不同区域具有性。

二、地理环境对区域差异的影响

1.自然地理特征描述方法

自然要素

描述方法

2.比较长三角与松嫩平原农业发展的差异

农业地域类型

耕地特点

作物

熟制

长三角

 

松嫩平原

 

3.区域发展为什么会存在差异

4.我国南方与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及影响因素

差异

影响因素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墙体比南方厚

南方民居屋顶坡度较北方大,房檐较北方宽

北方楼间距较南方大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简析历史上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粮棉生产基地的原因

2.分析与松嫩平原相比,长三角粮食商品率下降的原因

四、地理信息技术

中文名称

英文简称

应用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必备知识

◆荒漠化的成因、危害、措施。

◆森林的分布、生态效益、开发方向。

◆湿地的形成、面积变化原因、生态效益。

一、荒漠化及防治

1.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

西北内陆

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

东南丘陵

东北平原

云贵高原

2.西北概况

主要行政区

气候类型及特征

 

河流特征

 

湖泊特征

植被类型

农业类型及分布

 

3.荒漠化

(1)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

(3)措施

二、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1.现在世界主要的原始森林的类型及分布

2.森林的环境效益

3.雨林生产力高的原因

4.雨林脆弱的原因

5.森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

三、湿地

1.东北沼泽广布的原因

2.沼泽(湖泊、沿海等)湿地鸟类众多的原因

3.东北黑土的成因

4.湿地的生态效益

5.湿地面积减小的原因

6.保护湿地的措施

四、水土流失

1.分布地区

2.成因

3.危害

4.措施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必备知识

◆评价资源开发的条件。

◆资源开发带来的问题。

◆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措施。

一、能源资源的开发

1.能源类型

可再生能源

非可再生能源

清洁能源

2.资源特点描述方法

3.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4.山西能源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5.山西省加强煤炭加工转换的方式有哪些?

与直接向外输煤相比各有什么利弊?

6.山西能源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二、流域的综合开发

1.流域的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2.航运开发条件的评价

3.流域的综合开发

(1)成立流域统一的管理开发机构的目的是

(2)流域梯级开发的自然条件

(3)流域综合开发的效益表现在

(4)流域梯级开发对第一、二、三产业有什么意义?

(5)一般情况下,河流上游地区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河流入海口附近修建大坝的主要目的是。

4.建坝带来的影响

(1)评价影响大坝选址的条件

(2)评价建坝带来的影响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必备知识

◆评价农业、工业、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

◆区域农业、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区域农业、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区域农业发展

1.评价东北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

气候

 

 

地形

 

水文

土壤

2.东北农业发展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3.东北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平原

山区

西部草原

4.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1)平原种植业区

(2)山区

(3)西部牧区

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1.珠三角工业化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

2.与长三角相比,珠三角工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3.工业化发展为什么会促进城市化发展?

4.常见的“城市病”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必备知识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及影响。

◆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影响

一、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

调入区

调出区

资源

经济

社会

生态

3.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选址的影响因素

二、产业转移

1.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产业转移的目的是寻找最佳,降低。

分析产业转移的原因,最好从下面的思路进行:

确定产业转移部门的主导因素→对比分析转入地和转出地的区位条件→确定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因素

转出地

转入地

劳动力

内部交易成本

市场

资源

地价

环境

政策

2.产业转移对转入地、转出地的影响

影响

转出地

转入地

产业

结构

 

 

生产

分工

 

 

环境

质量

 

 

就业

变化

 

 

【答案】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一、1.有的区域边界明显,比如:

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不明显,比如:

干湿区、气候区、地形区等。

2.相似性(整体性)差异性

二、1.自然地理特征描述方法

自然要素

描述方法

位置

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交通位置

气候

气温高低和变化;降水多少和变化

地形

地形类型和排列;地势高低、起伏;典型地貌

水文

河湖多少;流量大小;结冰期、含沙量状况;流速快慢

土壤

类型、厚薄

生物

类型

2.比较长三角与松嫩平原农业发展的差异

农业地域类型

耕地特点

作物

熟制

长三角

季风水田农业

水田;河网密布,耕地破碎;人均耕地面积小

水稻、油菜、棉花

一年两熟

松嫩平原

商品谷物农业

旱地;耕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大

小麦、玉米、大豆、甜菜

一年一熟

3.区域位置差异→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差异→人类活动差异→区域发展形成差异

4.我国南方与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及影响因素

差异

影响因素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采光

北方民居墙体比南方厚

气温

南方民居屋顶坡度较北方大,房檐较北方宽

降水

北方楼间距较南方大

采光

三、1.自然条件优越:

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网密布,灌溉水源充足。

生产力水平提高:

船被作为交通工具广泛运用,稠密的水网扩大了交通联系;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水稻种植业得到迅速发展。

劳动力丰富:

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人口大规模迁移。

2.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小,生产规模小;水网密布,耕地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工商业的发展促进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城市建设大量占用耕地,农村劳动力减少。

四、地理信息技术

中文名称

英文简称

应用

遥感

RS

资源勘查、环境与自然灾害监测

全球定位系统

GPS

定位导航:

野外考察、旅游、交通、军事

地理信息系统

GIS

利用软件将搜集的数据处理或加工形成人们容易读懂的文字、图片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一、1.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

西北内陆

荒漠化、盐碱化、水资源短缺

华北平原

盐碱化、水资源短缺

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

东南丘陵

水土流失

东北平原

黑土退化、湿地面积较小

云贵高原

水土流失(石漠化)

2.西北概况

主要行政区

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

气候类型及特征

温带大陆性气候:

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全年少雨;降水由东向西减少;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

河流特征

河流稀少,以内流河和季节性河流为主;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流量较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较小

湖泊特征

以内陆湖为主,湖水盐度较高

植被类型

草原、荒漠

农业类型及分布

畜牧业、灌溉农业、绿洲农业:

畜牧业主要分布在贺兰山以东,以西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山地草原;灌溉农业主要分布在宁夏、河套、河西走廊等沿河地区;绿洲农业主要分布在新疆盆地边缘山麓地带

3.

(1)深居内陆,周围高大山地和高原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植被少,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冬春季节多大风;气温和降水的变率大。

(2)人口增长;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过度开垦、樵采、放牧;道路、工矿建设。

(3)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好生态用水,发展节水农业;保护和合理利用天然草原(植被),恢复自然植被,封沙育草,禁牧禁樵禁采;调节农林牧用地的关系,退耕还林还牧,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使用太阳能等新能源等);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努力营造和谐的生态环境;大力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等。

二、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1.热带雨林:

赤道附近(亚马孙平原、印度尼西亚、刚果盆地);亚寒带针叶林:

亚寒带(欧洲北部、西伯利亚、北美北部)

2.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

3.高温多雨、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4.植被茂盛,大量养分存储在植被体内;生物循环旺盛,微生物分解作用强;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土壤贫瘠。

5.加强森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森林观光、生态旅游、特色农业等;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相结合;加强缓冲区的建设,退耕还林,防止过度性的开发;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加强国际合作

三、1.季风气候,夏秋多雨;河流众多,水量大;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土质黏重,多冻土,地表水不易下渗。

2.气候温和;沼泽广布,水草丰茂,鱼虾众多,食物丰富,利于栖息;人类活动少。

3.纬度高,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弱;沼泽广布,动植物众多,其尸体腐烂后,使得水中和淤泥中富含腐殖质,沼泽干涸后,土壤水分减少,泥土呈黑色。

4.提供(生物、水等)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体、维持生物多样性

5.降水少,蒸发大;入湖(沼泽)的河流少;入湖(沼泽)沉积物长期积累;破坏植被,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湖泊(或沼泽);大量引用湖泊(沼泽)的水(必须是淡水湿地)和注入湿地的河流水;围湖(海)造田等。

6.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止水土流失和过度引水;防治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的意识等;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等。

四、1.湿润半湿润山区

2.自然:

降水多,且集中;地表起伏大;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

不合理的开垦(陡坡开垦),破坏植被;工矿、道路建设等

3.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植被减少,农业减产;大量泥沙进入河道,河流含沙量增加,水质变差;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河湖淤塞,面积缩小,通航能力下降,调蓄洪涝灾害能力下降;地表破碎,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多发;人地矛盾加剧,制约经济发展。

4.工程措施:

建坝淤地、修建水库、平整土地、修筑梯田;生物措施:

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技术措施:

轮作套种、选育良种、地膜覆盖等。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一、1.能源类型

可再生能源

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地热能等

非可再生能源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清洁能源

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地热能、天然气等

2.分布(数量)、类型、品质、开采难度

3.资源条件:

数量多少、品质高低、种类多少、开采难度难易的评价;市场条件:

市场需求大小、距离市场的远近的评价;交通条件:

交通是否便利的评价。

4.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运力不足;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新能源开发使市场压力加大;煤炭开采成本上升,技术和设备更新缓慢;环境问题突出。

(其他地区资源开发问题思考方式一致)

5.方式:

建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为冶金工业提供能源。

加工转换:

利—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就业;利于相关产业发展;缓解交通压力,降低交通运输成本;减少能源消费区的大气污染。

弊—造成本地环境污染。

直接向外输煤:

利—减小对本地环境的影响。

弊—交通压力大且运输过程中损耗大,运输成本高;对能源消费区大气污染严重。

6.

(1)能源基地建设:

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晋煤外运能力;逐步形成以铁路为主、公路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建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发展炼焦业,为冶金工业发展提供能源,并输出焦炭。

(2)综合利用能源——产业结构调整:

构建了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

(3)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加强矿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三废的治理发展以洁煤技术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调整产业结构:

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发展深加工、附加值高的产业;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的比重。

二、1.自然背景

2.自然条件:

①水文状况:

流量大小;流量季节变化状况;有无结冰期和结冰期的长短;河流泥沙是否大量淤积,抬高河床;落差大小对水流速度的影响。

②水系状况:

流程长短、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大小对通航里程的影响;河道宽窄和曲直状况。

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城市、资源、经济状况对航运的需求大小;是否形成河海联运;是否与其它交通运输方式形成交通运输网。

3.流域的综合开发

(1)流域跨多个行政区,涉及多方面的利益,由国家唯一授权机构才能协调各行政区、各部门的利益,并从河流整体进行综合整治,以实现整治效益最大化。

(2)地势落差大;水量丰富。

(3)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养殖、旅游、矿产资源开发、土地开发

(4)农业:

梯级开发为种植业和林业、牧业提供了灌溉水源;消除了洪涝灾害隐患,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同时也为水产养殖提供了场所;发展水运,利于农产品外运。

工业:

梯级开发提供了廉价的电力,改善了航运条件,使其成本降低。

第三产业:

梯级开发为其提供了旅游资源和便利的交通。

(5)发电灌溉防止海水倒灌

4.

(1)落差大小和水量多少看水能是否丰富;地质构造是否稳定,看安全性好不好;是否位于峡谷河段,看筑坝工程量大小;经济、人口等状况看市场需求大小和距离市场的远近;资金是否充足,技术是否发达;移民多少,淹没耕地多少,生态破坏大小;交通是否便利,是否利于物资运输。

(2)有利:

调节径流,减小河流季节变化,防止旱涝灾害,改善通航条件;为农业发展提供灌溉水源;开发水电,为工农业生产、生活提供能源;发展库区养殖,增加收入;改善库区气候(增加空气湿度,减小昼夜温差)等。

不利:

下游泥沙含量减少,土壤肥力下降;河口处营养物质减少,影响沿海渔业发展;河流下游流量减小,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导致海水倒灌,海岸遭到侵蚀加剧,影响河流和地下水水质,导致土壤盐碱化加剧;大坝影响洄游性生物洄游;水库可能诱发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干旱半干旱区库区附近盐碱化加剧;库区淹没农田、村庄,导致大量移民等。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一、1.评价东北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

气候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昼夜温差大,纬度高,作物生长期长,品质好;冬季低温,病虫害少;冬季时间长,利于有机质积累;春季多积雪融水,利于增加土壤水分。

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多发;纬度高,气温低,只能一年一熟,作物品种少且多低温冻害;冬季漫长,需要解决牲畜御寒和饲料问题。

地形

平原面积广,耕地面积大;类型多样,利于发展多种经营;山地阻挡冷空气减少低温冻害

山区易发水土流失;地形对降水的阻挡,导致某些区域降水少。

水文

河流众多,灌溉水源充足

易发洪涝灾害

土壤

黑土广布,土壤肥沃

冻土广布、沼泽广布导致土质黏重

2.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大;机械化水平高;工业基础好;交通便利;环境好,污染小;靠近俄罗斯、蒙古、朝鲜,利于发展边境贸易。

3.东北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平原

黑土退化

山区

水土流失、森林锐减

西部草原

草场退化、荒漠化、盐碱化、水资源短缺

4.

(1)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农产品品质;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专业化发展水平;发展交通,加大宣传,开拓市场;治理环境问题,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2)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保护植被,防治水土流失;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业,发展立体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

(3)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围栏放牧、划区轮牧、建人工草场;培养良种,加强牲畜病害研究;发展交通和保鲜技术;发展相关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

二、1.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机构的调整;国家对外开放的政策;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海运便利;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著名侨乡。

2.政策优势逐渐减弱、产业基础差、科技实力落后、人才较缺乏、经济腹地小。

3.工业化发展促进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人们的收入,改善人们的生活,促使人们从农村迁往城市;工业化发展占用大量耕地,扩大城市规模,使农村用地变为城市用地;工业化发展改善交通条件,加强区域联系和人口的流动与迁移。

4.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交通拥堵、湿地面积减小、城市热岛等。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一、1.分布不均;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一致;自然状况下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

调入区

调出区

资源

缓解资源短缺问题;促进资源消费结构调整

促进资源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经济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社会

增加就业

增加就业;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

改善生态环境

可能导致生态破坏

3.资源供应状况;市场需求大小;线路长短、施工难易、建设成本高低;安全系数;对沿线生态的影响;能否加强区域协作等。

二、产业转移

1.区位生产成本

因素

转出地

转入地

劳动力

价格高

丰富、廉价

内部交易成本

市场

饱和、需求变化、避开政策

需求大

资源

原料、能源不足

原料、能源丰富

地价

用地紧张、地价昂贵

土地租金低

环境

环境污染严重,国家政策限制

环境条件较好,治理费用低

政策

国家政策调整

经济亟需发展,国家政策优惠

2.产业转移对转入地、转出地的影响

影响

转出地

转入地

产业结构

为产业升级腾出空间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工业化进程,促进城市化发展

生产分工

发展处于开发期和增长期的高新技术或高附加值产业

发展处于成熟和衰退期的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产业

环境质量

环境污染减少

环境污染加剧

就业变化

短时间内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上升

就业机会增加,缓解就业压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