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心理我们能掌控自己吗.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76194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心理我们能掌控自己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微心理我们能掌控自己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微心理我们能掌控自己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微心理我们能掌控自己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微心理我们能掌控自己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心理我们能掌控自己吗.docx

《微心理我们能掌控自己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心理我们能掌控自己吗.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心理我们能掌控自己吗.docx

微心理我们能掌控自己吗

微心理:

我们能掌控自己吗

心理引言:

很多时候,我们做好了计划,却没有按计划执行;不该生气的时候,我们却生气了。

许多人都说:

“我知道怎么做,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你真的控制不住自己吗?

也许你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容易变得无助和茫然,不过那没有关系,自我控制能力也能越练越强。

——心灵咖啡网

 

很多时候,我们做好了计划,却没有按计划执行;不该生气的时候,我们却生气了。

许多人都说:

“我知道怎么做,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你真的控制不住自己吗?

也许你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容易变得无助和茫然,不过那没有关系,自我控制能力也能越练越强。

学会自我控制

知觉到的自我控制

知觉到的自我控制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自我控制能力强的人更容易成功。

此外,有意识的自我控制会消耗我们的意志力,但它也可以通过训练而得到加强。

【微心理1】自制力就是权力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里有这样一个镜头:

一个喝得醉醺醺的纳粹头子,摔倒在地上。

他歪歪扭扭地爬起来,结结巴巴地对坐在椅子上悠闲品酒的辛德勒说:

“知道吗?

我总是在看你,观察你,你从来都不会喝醉。

那是那就是绝佳的自制力!

”不管如何,这个杀人如麻的纳粹魔头,说对了一句话:

“自制力就是权力。

心理学家指出,知觉到的自我控制,也就是自制力,对个人的行为乃至人生,都存在着及其重要的影响。

如自制力较高的人,在面对困难时,会通过意志力压抑自己想要放弃的念头,坚持勇敢面对问题,这样,他们会比那些自制力弱的人更容易成功。

克制冲动的自制力,也被认为是成功所应具备的一种行为能力。

生活中,很容易出现各种误解,若是不及时消除误会,而是采取极端行为,就会造成冲突。

自制的人往往能够抑制自己的冲动,表现出更积极的处理问题的态度,而自制力不足的人却往往会使矛盾激化。

【微心理2】自我控制和肌肉力量一样,越练越强

在发生冲突后,我们总是会批评好斗者的暴利、攻击行力,怪他们不控制自己。

但心理学家发现,并不是好斗的人不想控制自己,他们只是不善于控制自己。

研究发现,在有冲突发生时,比如,在有人侮辱某个好斗者时,使用脑部扫描仪查看好斗者被人侮辱时的脑部活动就会发现,涉及自我控制的那部分实际上比好斗性较低的人的活动更积极。

可见,好斗者其实很想控制住自己。

鲍迈斯特和艾克斯林推断,自我控制类似于肌肉力量:

两者都会因为不断的使用而变得比较虚弱,但可以通过休息得到补充,并且随着练习而加强。

新南威尔士州大学的托马斯.丹森说,通过练习用自己不惯用的另一只手使用鼠标、搅拌咖啡、开门等,可以练习自我控制,进而能很好地限制人们的攻击性。

他的另一项实验也证实,那些练习了自我控制的人对于侮辱者的回应具有更少的攻击性。

所以,如果你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不妨尝试着练习,因为“练习自我控制和打高尔夫球或者练钢琴没有什么区别”。

【微心理3】不再好逸恶劳

人们倾向于好逸恶劳,是因为惰性是人的本能。

但是,惰性在很多时候是有害的,比如在遇到困难时,人们倾向于回避。

惰性也会导致个人行动拖延,态度消极,甚至影响整个人生的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坚强的意志力,克服惰性。

美国著名盲聋哑女作家海伦.凯勒坚强的意志感染了几代人,给世界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激励。

海伦.凯勒在她仅仅19个月大的时候就因为猩红热失去了视觉、听觉,不久,又丧失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虽然她只能在看不见、听不到、说不了的情况下生活,但她凭着顽强的毅力,尝试着学习盲文并与外界交流。

1898年,海伦.凯勒考入了哈佛大学附属剑桥女子学校,1900年秋,她又被哈佛大学雷地克里夫学院录取,1904年,她再次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哈佛大学文学学士学位。

像海伦.凯勒一样,通过坚强的意志力调节,我们就能战胜惰性,获得更多成功。

【微心理4】你其实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

一位美国商人从事的是一种很烦人的工作,于是他习惯在进餐前喝几杯葡萄酒,放松心情。

但酒和累人的工作又使得他常常一喝完酒就呼呼大睡。

这位商人意识到自己是借酒消愁,浪费光阴。

于是他决定把时间用在工作上,不再喝酒。

刚开始不习惯,总有冲动想去喝,但他一想到自己戒酒只会是得大于失,就马上放弃了喝酒的念头。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喝酒越少,工作的干劲也就越大。

心理上的麻木以及对危害的接受会导致意志力衰退,相反,当认识到意志力的薄弱会给自己造成巨大危害时,人的意志力就会提升。

我们要学会拒绝接受危害,并采用正确的方法提升意志力。

比如,我们可以在做事之前把可能要做的事、动机或理由呈现在脑海中,并在脑海中阐发充分的理由,然后依据充分的理由下定决心。

这样,我们就可以提升自身意志力。

【微心理5】你也能控制失败

让我们来看一些实例:

“飞人”迈克尔.乔丹上高中时曾被校篮球队拒之门外。

华特.迪士尼曾被认为“缺乏想象力”,所以被一家报纸的编辑解雇了。

J.K.罗琳的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遭到12家出版社的拒绝之后,才被伦敦的一家小型出版社接纳。

披头士乐队曾经被迪卡(Decca)公司拒绝签约,原因是披头士的声音不受他们的喜爱。

那么这些人为什么后来成为了成功人士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可以说,这些成功人士具备的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相信自己会取得成功的要素之一就是“自我效能”。

所谓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感受到自己能够做到或做好某件事。

自我效能通过影响自我控制能力进而影响个人行为。

当一个人感觉自己能够做到某件事时,他就会表现出高度的自制力,严格要求自己,并实现这一结果;反之,他就会轻易放弃对自己的控制,转而开始懈怠,最终放弃。

【微心理6】自我控制力过强不一定是好事

大多数人都认为,那些不顾自己的健康而选择抽烟、暴饮暴食、酗酒的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他们之所以做出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是因为自我控制失败。

然而,心理学家凯瑟琳.罗恩和凯思林.沃斯却指出,有时候这些不良行为正是个人成功地进行了自我控制的表现。

我们都知道,人们第一次喝啤酒、烈性酒和咖啡时,会觉得难喝;第一次抽烟的人也会觉得恶心。

他们认为,人们抽烟、喝酒只是为了达成某些目标,而这些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认同或接纳有关。

也就是说,为了获取人际交往中的利益,人们会靠着自我控制去做“不利于”自己的事。

所以,那些具有较强自我控制力的人往往更加容易迷恋上啤酒、香烟这类东西,因为只有较强的自我控制才能克服一开始的那种不舒服甚至可怕的感受。

可见,自我控制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帮你也可以害你。

我们不但需要加强自我控制能力,也需要提升自己的判断能力,知道如何合理地运用自我控制。

【微心理7】微妙的信息也会影响你的心理

前苏联心理学家利维发现,即使是一些微小的信息也能影响个人的自我效能,进而影响到个体行为。

利维对90个老年人以0.066秒的时间间隔呈现一系列词语,包括“下降”、“遗忘”和“衰老”,或者是“明智”、“聪明”和“有学问”。

这些被试仅仅下意识地知觉到了光的闪现和模糊的点。

但结果显示,呈现积极的词会提高他们对自己记忆的信心,而呈现消极的词则会降低他们对记忆的信心。

心理学家还指出,中国老年人普遍具有积极的、受人敬仰的形象,因而他们的记忆自我效能也较好,他们比在西方国家观察到的老人遭受的记忆丧失更少。

可见,即使是微妙的控制信息也能导致我们的心理变化,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积极的东西,给自己更多积极的暗示。

让自己逃脱无助的阴影

习得性无助和自我决定

自制力不强的人很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最终变得消极和任人摆布;然而,人们天生追求自由,所以,我们需要一定的自我决定权。

如果我们对某些事情失去控制,它们就可能会演变成让我们不愉快的压力事件。

【微心理8】是真的不行还是你自己认为不行

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

把狗关在笼子里对狗电击,每次电击之前一个蜂音器都会响起。

开始,狗上蹿下跳,试图逃出笼子逃避电击。

但经过多次努力,狗发现根本逃不出笼子。

于是,只要蜂音器一响,狗就安静地等待电击。

后来,塞里格曼把笼门打开,然后打开蜂音器。

结果,狗不但没有逃出笼子,反而躺在地上呻吟、颤抖。

塞里格曼指出,人和动物一样,在面临一种无法改变的客观条件时,都会产生一种无助感,久而久之,即使客观条件改变了,他们仍然不能从已形成的无助感中摆脱出来。

塞里格曼称这种消极悲观的心理状态为习得性无助,它使人们失去希望,放弃努力,被动地承受灾难和痛苦。

事物都是可变的,并不是静止不动的,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一点,不被感觉欺骗;学会克服习得性无助心理,我们会发现结果不会一直很糟糕。

【微心理9】世界并不像你想象得那么不可控制

经典的心理学教材上有这么一个事例:

一个40岁左右的单身男人对学临床医学的学生杰里.法里斯抱怨道:

“我从来没有社交生活。

”于是,法里斯介绍这位男子参加了一次舞会,舞会上好几个女士都与他跳舞。

但这位男士似乎仍然没有从沮丧中走出来,他随后说:

“我只是幸运一点而已,这可能不会再发生了。

生活中,很多人都和这位男士一样,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外部环境也就是外部归因,而不是自己的努力和技巧即内部归因,这会削弱个人对事物的控制力,令自己变得无助。

心理学家发现,我们如何解释挫折会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控制感。

那些有较强控制感的人,会认为自己的命运是由自己控制的,会表现出自我控制的意愿和能力,更可能在学校表现优秀,拥有更好的关系,能挣更多钱,并且可以延迟满足以实现长远目标。

所以,下次遇到挫折时,不妨将其看成一次意外,相信你能行。

【微心理10】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才快乐

心理学家兰格和罗丁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

他们将康涅狄格疗养院的老年病人分为两组。

一组的看护者对老人们强调:

“我们的职责是让你们为这个家感到自豪和幸福。

”他们给病人以正常的、好意的、有同情心的照顾,但病人们是被动的。

第二组的看护者对老人们说的却是:

“让你过任何想要的生活。

”它强调选择的机会,病人们可以做些小决定和履行一定的责任。

三周以后,报告显示,第一组的病人更加虚弱,而第二组93%的病人表现得更加机敏、活力和快乐。

兰格和罗丁从研究中得出结论:

对于一个被迫失去自我决策权和控制感的人,如果给他一种较强的自我责任感,提高他对生活的控制感,让他们可以自我决定,那么他的生活质量会提高,生活态度也会变得更加积极。

【微心理11】你想要的东西才能让你更快乐

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有一群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在老人的屋子边大吵大闹,破坏了清静的环境,也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

老人制止了无数次,仍然没有效果,最后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自己很喜欢他们到这里来玩,并说他们以后每天来玩都可以得到奖励。

孩子们逐渐习惯于获得奖励,老人却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到最后老人一分钱也不给了。

于是,孩子们觉得待遇不公正,认为“不给钱还想我们给你热闹,做梦”,再也不到老人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了。

老人很聪明,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快乐而玩”被金钱改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钱而玩”,他操纵着钱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这就是“德西效应”。

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我们应当多注意激发自己和别人的內酬动力,即积极主动、持之以恒的兴趣以及坚强的意志,而不是仅仅依靠外部物质激励。

【微心理12】必要的自我克制可以带来更大的快乐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在一所幼儿园做了有名的“糖果实验”:

他在一个班里找了数十名孩子,在每个孩子面前放一颗糖,并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糖,也可以等他回来再吃糖,但如果等他回来再吃糖的话可以得到另外一颗糖。

20分钟后,他重新回到了教室。

他发现,有的孩子虽然也想吃两块糖,但禁不起诱惑,等他一出去就迫不及待地把糖果吃掉了,而有的孩子则极力克制自己,以得到两块糖。

后来,那些能够耐住性子的孩子在青年时期也有耐性,做事不急于求成,易与同龄人相处,比较自信。

而另外的那些孩子却容易急躁,一受挫折便不愿与人交往。

这个实验表明,忍耐性也会对人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而忍耐就是行为心理学的“延迟满足”现象,它是自我控制的表现之一。

延迟满足让人们面对诱惑时,能暂时克制满足需要的冲动,以便在以后获得更有价值的、长远的利益和幸福。

正确地利用延迟满足效应,就能感受到更大的幸福和快乐。

【微心理13】爱上你所做的才是硬道理

我们常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比尔.盖茨也曾经给一个向他请教的中学生回信写道:

在最感兴趣的事物中,隐藏着你的人生。

可见,人生的最大幸福就在于能够把自己的精力付诸感兴趣的事情并有所成就。

然而,正是无数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事才交织成了生活,它们是复杂而不可分割的。

某个管理者可能讨厌公开会议,只喜欢私下指导,但他不可能永远逃离公开会议;某个大学生可能只喜欢几门课程,但他不得不学习所有课程,因为他不感兴趣的课程可能是必要的基础知识,可能会对他感兴趣的那些课程产生重要影响。

其实,是否感兴趣取决于我们自己,如果你将缺失兴趣归因于不可控制的外部因素,就会进一步丧失兴趣,最终对事物毫无控制力。

所以,遇到不感兴趣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时,不妨主动调整兴趣,爱上所做的事情,这样更有可能让我们突破自己,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微心理14】自我激励,内心的能量

被称为乐圣的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最著名的有《英雄》《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欢乐颂》等。

后人将他、莫扎特和海顿并称为“维也纳三杰”。

然而,贝多芬的命运并不平坦,他4岁时就被酒鬼父亲逼着练琴,有时甚至不能睡觉;他在26岁时又突然失聪,此后只能通过书写谈话册与他人交换意见。

即便如此,他仍然以惊人的毅力坚持音乐创作和演奏。

是什么让贝多芬从失聪的打击之中恢复过来,更多地表现自己对世界的关怀、对人的热情和对生命的执著呢?

除了对音乐的执著,自我激励起着更大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从来没有或者很少进行自我激励的人最多只能发挥自身全部能力的30%,而那些经常进行自我激励的人,成功的概率超过了80%,几乎是前者的三倍。

如同激励他人一样,常常进行自我激励能帮助我们提高情绪状态,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

面对失败、突如其来的困难和恐惧时,我们要学会对自己说:

“直面困难和恐惧,我的未来可以更美好。

”(文/孙科炎、李国旗)

很多时候,我们做好了计划,却没有按计划执行;不该生气的时候,我们却生气了。

许多人都说:

“我知道怎么做,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你真的控制不住自己吗?

也许你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容易变得无助和茫然,不过那没有关系,自我控制能力也能越练越强。

功归自己,错在他人

自我服务偏见

人们常常从好的方面来看待自己,当取得一些成功时,会很容易归因于自己,而做了错事之后,则把过失归因于外在因素,即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别人,自我服务偏见导致归因偏见。

【微心理15】争吵中存在的自我服务偏见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夫妻在家务活的分担中会存在明显的自我服务偏见,即他们对自己在清理房间、照顾孩子、洗衣做饭等方面承担的责任估计要远远大于配偶认为的。

通常妻子们对于自己所承担家务的比例,要高于丈夫们对她们的评估。

心理学家罗斯等跟踪调查了加拿大已婚年轻人,发现全国91%的妻子认为自己承担了日常大部分的食品采购工作,而只有76%的丈夫同意这一点。

其中,一位丈夫向调查者描述:

“每当晚上我和妻子把要洗的衣服丢到洗衣篮外面,第二天早上,她都认为这次该我来拣,当我弯下腰觉得十有八九都是我拣的时候,她却还在那唠叨:

总该轮到你一次,十有八九都是我来拣。

”同样,丈夫对于自己所承担责任的高估也会让妻子感到难以理解和接受,一旦争吵爆发,充满偏见性的话语就很容易导致夫妻反目、婚姻不合。

可以说,绝大部分婚姻破裂的根源就在于自我服务偏见。

【微心理16】偏见导致自利判断

自我服务偏见是指人们在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把自己看得比别人要好,会一边轻易地为自己的失败开脱,一边欣然接受成功的荣耀。

秘书们发现一个现象:

新领导上任,总能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追究原因,就会明显或隐晦地把过错归咎于前任,而当他卸任时,却总在强调自己在这个位置上做出的成绩。

自我服务偏见表明,即便人们只在一件事情中扮演很小的角色,也会经常把自己看作某件事情的主要负责人,放大自己的功劳,同时作出带有诸多自利色彩的判断。

例如当亲密关系出现问题时,个体通常会把责任更多地推到配偶身上,离婚的人很少责备他们自己。

可是当工作、家庭甚至游戏中的情况好转时,个体却往往会认为自己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

为了获取奖金,科学家很少低估他们自己的贡献。

1923年,班廷和麦克劳德因发现胰岛素而获得诺贝尔奖后,班廷声称,作为实验室领导者的麦克劳德更多的时候是他们的研究障碍而不是助手,麦克劳德则在有关该发现的演讲中删除了班廷的名字。

【微心理17】人性中无法调和的悖论

在人类身上存在着一种明显的悖论,那就是他们既饱受低自尊的折磨,像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指出的那样,人人都受自卑情结困扰,绝对没有自卑情结的人只是在伪装而已;然而,人们同时又坚定不移地对自己感觉不错、评价不低,连那些最悲观的人也是如此。

正如心理学家戴夫.巴里指出,“无论年龄、性别、信仰、经济地位或者种族有多么不同,有一件东西是所有人都有的,那就是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相信,我们比普通人要强。

一个对自尊的研究证实,即使是最自卑的人,在给自己打分时也基本使用中等的评分标准。

心理学家进行的全国性的伦理道德调查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在一个百分制的量表上,你会给自己的道德和价值打多少分?

”50%的人给自己打分在90分或90分以上,只有11%的人给自己打分在74分或74分以下。

可实际上,如果所有人都高于平均水平,那怎么可能呢?

【微心理18】都是运气不好惹的祸

自我服务偏见使人们在解释消极事件时,轻易地把失败和过失归咎于外在因素。

无数个心理实验证明,当得知自己成功时,人们会有乐于接受成功荣誉的反应,他们会把成功自然地归结为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一旦失败,运气不佳则是最常拿来一用的托词。

在那些既靠能力又凭运气的情境中,这种现象尤其明显。

考生考试失利会把原因归咎于题目出得太偏、老师根本就没说会考、突然间肚子很疼等外在因素;应聘失败通常是没有合适的衣服、主管故意刁难;公司利润下滑,领导们会认为这是经济不景气时的正常反应;比赛过后的采访,运动员会把失败解释为前一天没有休息好、不公平的判罚乃至对手发挥超常,总之是运气不好。

对于保险单上的事故原因调查,司机们通常这样描述:

“那辆车突然就钻出来了,应该事先发出一点儿声音嘛;刚到十字路口,一个路障突然弹过来挡住了我的视线;早上方向盘还好着呢,谁知一下就失灵了呢看起来,也都是运气不好惹的祸。

【微心理19】谦逊只是为了得到更多的表扬

中国人素来以谦逊为美,老子也说过,应该把自己置于最低地位,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然,这指的是真正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然而,现在你到处可以听见人们这种自谦的声音:

“我太笨了”、“我多希望我没这么丑”,等等。

这也许只是一种虚伪的谦逊。

为了得到更多的夸奖,人们很乐意这么自我贬低,因为朋友们大多会在你自谦之后告诉你:

“你做得很好!

同样的道理,大赛前的教练们公开夸奖对手只是为了“显得谦虚”,为的是给自己找台阶下。

赢了,当然是值得褒奖的成就;输了,则是因为对方太强大,早知道不如他们。

心理学家在一场大学生实验性的辩论中,发现学生们在公开场合都会夸奖他们的参赛对手,但在私底下,却把参赛对手损得一无是处。

看看,这就是人们的“良苦用心”对自己的实力轻描淡写,既减轻了表演的压力,又降低了评价表演成绩的基线。

【微心理20】虚伪的谦虚,自保的法则

心理学家鲍迈斯特等人曾要求学生们写一篇“一次重要的成功经历”的文章。

有些人被要求署名并当众宣读自己的故事,这些人常常提到他们得到的他人帮助和情感支持;而那些匿名写作的人则更多地描述自己如何通过努力获得了成功。

鲍迈斯特称这为“表浅的感谢”,它只是为了表示谦逊,在道谢者内心,荣誉还是归于自己。

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向来有得到别人的夸奖或看重后诚惶诚恐地辞谢的习惯,这一点在官场中尤其常见。

比如“小子何德何能!

”、“您过奖了,愧不敢当!

”、“哪里哪里!

”、“众位抬爱,实在是惭愧”等大量谦谢的用语,不胜枚举。

心理学家埃克斯林和罗贝尔认为这是人们在规避“获胜后的危险”,自己的成功往往会使别人产生嫉妒或怨恨心理。

可见,这种谦逊做法是人们继续在群体中取得归属、悦纳、支持的技巧,是一种当事人调节群体心理平衡的方式,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深刻的内在需要。

【微心理21】我们都在努力经营着自己的“面子”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非常注意自己在他人面前和社交场合中的形象,比如,在约会前,年轻姑娘和小伙子都要对镜梳妆,细心打扮一番;在求职招聘会上,每个人都尽量做到穿着得体、仪态大方,并且仔细考虑如何自我介绍、如何展示自己的才能;而参加重要的会议、会见重要的人物或做一个报告时,大家都会穿上正装,以保持好形象。

这就是自我展示,我们总是在向别人和自己展示一种受赞许的形象,努力管理自己的好形象,进行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认为,个体总是希望获得别人或社会的赞同,并想控制社会交往的结果。

所以,若是你碰巧看见了别人的窘迫,一定要注意处理方法,最好不要让别人觉得太难堪,给别人留点“面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