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音乐史考试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76115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方音乐史考试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西方音乐史考试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西方音乐史考试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西方音乐史考试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西方音乐史考试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西方音乐史考试复习重点.docx

《中西方音乐史考试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方音乐史考试复习重点.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西方音乐史考试复习重点.docx

中西方音乐史考试复习重点

中西方音乐史

1.六代乐舞:

保留在周代宫廷中的六个代表性的乐舞,包括黄帝时代《云门大卷》;尧时代的《咸池》;舜时代的《大韶》;夏代的《大夏》;商代的《大濩》以及周初的《大武》,这六部规模宏大的典礼音乐,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歌颂统治者的文德武功。

2.雅乐:

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分为大雅与小雅。

大雅是大典的乐歌,主要用于天子祭祀、大射、视学及两君相见等重要典礼中。

小雅较接近民歌,根据民歌加工、改编而成。

小雅用于诸侯的大射、典礼及七大夫乡饮酒礼等仪式中。

3.雅乐:

是周代宫廷中音乐的一种,也是大典的乐歌,内容近似大雅,所用场合为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君相见等重要典礼中。

4.房中乐:

宫廷音乐的一种,起于周代。

大型房中乐用于殿堂,设乐悬、房中乐、用于宴享宾客,亦有用于后宫。

5.四夷之乐:

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其“四夷”则指秦、楚、吴、越以及北方地区。

上述地区的民间音乐被收集在宫廷,称为“四夷之乐”,并设“鞮鞻氏“掌管。

它用于祭祀与宴乐,以炫耀其政教远被。

6.九歌:

周代流行于楚国南部的一种巫风性的大型歌舞曲,在祭典之时所使用的歌舞。

诗人屈原整理,写成了全部歌词,全曲由十一首祭祀歌组成,命名为九歌是言其多的意思。

7.八音:

周代乐器分类,以制作材料为准,分金、石、土、革匏、竹八类。

谓之“八音”各类代表乐器:

金类:

钟、镈、铃、铎等。

石类:

磬等。

土类:

埙,缶等。

革类:

鼓、搏拊等。

丝类:

琴、瑟、筝、筑等。

木类:

柷、敔等。

匏类:

竽、笙等。

竹类:

籥、箫、篪、笛、管等。

8.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

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9.三分损益法:

在周代正式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其按振动体长度来进行音阶或十二律的相生。

其求五音之法为:

先求得一个标准音“黄钟”作为宫音,然后就宫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即得低四度的徵音。

10.儒家的音乐思想:

崇尚音乐,主张礼乐,孔子曾经就“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

儒家音乐一般庄严古朴,是由其仁礼崇古思想决定的。

(1)关于音乐的本源,提出“物动心感”说。

(2)关于音乐与政治的关系强调音乐与政治、社会关系紧密。

(3)关于音乐的社会功能,主张使用音乐与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礼治、伦理、教育等相配合,以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

(4)关于对音乐的美感认识,强调音乐给人们愉悦感受是人。

11.墨家的音乐思想:

在音乐上主张“非乐”,音乐不但不能治理天下,可使统治者丧失江山,认为音乐会加重人民的痛苦和灾难,浪费人力和物力,可能使国家濒临衰亡。

12道家的音乐思想:

反对音乐,《老子》:

“五音令人耳聋”,反对享乐。

但是,道教曲目比较恬淡,隐逸,幽静,空灵,这是由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思想决定的。

13.汉代乐府:

乐府是封建王朝管理音乐的一个官署,始于秦代。

汉承秦制,在公元前112年亦设立乐府。

乐府的任务是收集民间音乐;创作和填写歌辞、创作与改编曲调、编配乐器、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14.相和歌:

概括了汉代在北方各地民间流行的各种歌曲,其中有原始民歌,有根据民歌进行加工改编而形成的艺术歌曲,也有以此发展的大型舞曲——“相和大曲”。

15.鼓吹:

从汉代开始受北狄乐影响,而在汉代形成的器乐形式,在汉代已形成四大类:

鼓吹、横吹、短箫铙歌、箫鼓。

16.北狄乐:

古代北方民族的马上之乐。

汉代北狄乐就影响中原,唐以前北狄乐总归鼓吹署,成为我国古代鼓吹乐的一部分。

17.京房十六律:

京房,西汉律学家。

他因为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中仲吕不能回到黄钟律,因而继续推算下去,成为“六十率”。

18.嵇康《声无哀乐论》;嵇康,魏末著名的思想家、诗人与音乐家,反对晋代统治者司马氏的封建礼教。

《声无哀乐论》其基本观点即是:

音乐不能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

19.清商曲:

又叫清商乐,简称清商、淸乐,是在南朝乐府中新兴起的歌曲及歌舞曲,通常按产生地区分为“吴声歌”和“西曲歌”两大类。

20.但曲:

古代器乐曲一般是根据歌曲及歌舞曲加以改编,称为“但曲”。

21.何承天的“新律”;何承天,南朝宋时郯人,他在乐律学史上,第一次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十二等差率”的理论。

不但完全解决了古律仲吕还生不能得黄钟本律的问题,而且缩小了古律大、小半音之间的差距,已接近十二平均律,是乐律史上一大贡献。

22.歌舞戏:

是南北朝后期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角色化妆、歌舞兼具,并有伴唱和乐器演奏的戏曲雏形。

代表剧目《大面》、《钵头》、《踏谣娘》、《苏中郎》等。

23.教坊:

是唐宋元明时管理教习音乐、领导艺人的宫廷所用俗乐机构。

24.梨园:

唐玄宗时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歌舞机构,以教习法曲为主。

宫廷梨园艺人被称为“皇帝梨园弟子”。

是培养和选拔音乐人才的基层机构。

25.隋唐七、九、十部乐:

是隋与初唐宴乐分类,它是按地区或国名分的。

隋初分为清商伎、国伎、龟兹伎、安国伎、天竺伎、高丽伎、文康伎七部。

炀帝又增加了康国与疏勒合为九部。

初唐时增加燕乐和扶南二部。

太宗时又加入高昌伎为十部乐。

26..坐部、立部伎:

是晚于七、九、部乐形成的唐代宫廷燕乐。

其中大多数乐舞具有西域音乐相融合的新风格,龟兹伎、西凉伎在其中占有较大比重。

坐部伎用丝竹乐伴奏,有《景云乐》、《破阵乐》。

立部伎用鼓、锣等打击乐器伴奏。

有《安乐》、《太平乐》。

27.法曲:

又叫法乐,应用于佛教、道教法会而得名,唐代法曲被纳入宫廷音乐中,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一种歌舞俗乐。

重要法曲有《霓裳羽衣曲》等,法曲在中唐后渐衰。

28.燕乐:

古代宫廷音乐,起源于周代。

广义燕乐泛指统治阶级在宴会中所用的音乐,故隋唐七、九、部乐以及坐部、立部伎等均可称为燕乐。

狭义指唐代九部乐、十部乐中的第一部,受西域少数民族音乐影响,音阶运用“清角”和“闰”的七声音阶,这种燕乐使用有二十八种调式。

28.变文:

佛教寺院里为宣传教义而设的一种说唱音乐,把佛教经文用散文和韵文相结合的体裁说出来,因听众不同而分“僧讲”与“俗讲”,所用讲唱本子就是变文。

如《法华经变文》、《维摩诘经变文》、《目莲救母变文》。

29.瓦子:

宋元时城市中的游乐处,其中有音乐、歌舞等演出的场所。

30.勾栏:

宋元时瓦子里专门演出的场所。

31.散曲:

在元杂剧兴盛前后,流行于市井、勾栏,后世相沿使用的一种歌曲形式。

在形式上分小令和套曲两种。

常用于抒情、写景、叙事,有戏剧情节时亦不用代言体。

其音乐比较单纯,要求抒情与优美,唱时不用锣鼓,只以弦索、笙、笛拍板等乐器伴奏。

32.鼓子词:

是宋代一种以支曲叠唱为基本形式的曲艺,鼓子词用渔鼓伴奏而得名。

供宴会使用,其结构简单,亦无故事情节。

现存唱本有北宋赵德麟《崔莺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和无名氏的《刎颈鸳鸯会》两种。

33.唱赚:

是宋代说唱的一种。

是在北宋缠令、缠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唱赚的曲本叫“赚词”。

所用曲牌范围极广,既包括慢曲、曲破等传统歌曲,又博采当时汉族及少数民族流行歌曲,如嘌唱、耍令、番曲、叫声等。

唱赚的伴奏以鼓、板、笛为主,唱者自击鼓和板。

34.诸宫调:

诸宫调是中国宋、金、元时期的一种说唱艺术。

因集若干套不同宫调的曲子轮递歌唱,故名。

现存有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无名氏的《刘知远诸宫调》、王伯成有《天宝遗事诸宫调》三种。

诸宫调所用的乐器,开始大抵是鼓板一套,唱者自己击鼓。

南宋时大概加了琵琶等弦乐器。

元杂剧蓬勃兴起,诸宫调渐衰。

但他用多种不同宫调的套曲以叙述故事的结构原则却给元杂剧以极大影响,其乐曲也广为元杂剧所吸收。

35.鼓板;宋元时民间音乐合奏形式之一。

用箫、管、笙、嵇琴、方响等几种乐器,音韵清美,别有风味。

36.弹词:

是明代中叶兴起于南方的一种板腔性的曲艺,唱词以七言诗赞为主,伴奏乐器主要是琵琶或三弦。

著名唱本有《珍珠塔》、《再生缘》、《倭袍传》、《玉蜻蜓》、《义妖传》等。

37..牌子曲:

又叫清曲、清音、小曲、曲子等。

它是继承宋元南北散曲的艺术成就并不断吸收明清民歌小曲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曲牌性的曲艺。

牌子曲有小曲与大曲之分。

小曲为一般民间小调,不作单独演唱之曲目。

大曲除结构长大外,音调比较婉转,拖腔也较多,可单独用来演唱一段故事。

常用乐器有琵琶、筝、弦子、月琴、笙、笛、鼓、板等。

38.弋阳腔:

为明代四大声腔之一,起源于江西弋阳,现在的高腔,就是弋阳腔系统。

其主要特点是不用管弦,只以锣鼓伴奏,并采用民间常用的“一唱众和”的演唱形式。

曲调刚健高亢,句法自由,唱腔灵活,富于口语化。

39.昆山腔:

又叫“昆曲”,改进后的新昆山腔发展了南曲字少声多与清柔婉转的特点,伴奏形式以曲笛为主,箫,管,三弦等多种乐器配合的新型伴奏乐队。

最著名的为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的《长生殿》。

40.明代四大声腔:

即为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

41.梆子腔:

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因以硬木梆子击节而得名。

秦腔高亢激越的基调,长于表现雄壮、悲愤的情绪。

伴奏包括二弦、呼胡为主,配以月琴、梆笛以及锣鼓等打击乐。

梆子腔确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板腔体戏曲音乐形式,对近现代戏曲产生了深远影响。

42.皮黄腔;是四大声腔系统之一,是“西皮”“二黄”两种腔调的合称。

二黄腔在湖北与西皮合流,形成汉剧。

皮黄腔向西、向南发展,演变成川剧、滇剧中的胡琴腔。

他俩进一步发展,吸收昆、高、梆子诸腔,在北京形成京剧。

43.京剧:

是以皮黄腔为主的戏曲剧种,因形成在北京而得名。

初期主要演员有余三胜、张二奎、程长庚三位著名老生。

成为“三鼎甲”,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又有谭鑫培、汪笑侬、余叔岩等,更有四大名旦梅兰芳、陈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名角。

演唱时讲究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文场以京胡为主,辅以月琴、京二胡等,武场有鼓板、大锣、钹、小锣等。

44.秧歌:

是民间舞蹈的一种,流行于汉族北方地区,也称“社火”。

宋代也称之为“村田乐”。

明清时极为流行。

每年春节、元宵节都有秧歌表演。

表演时有“过街”、“大场”、“小场”几部分。

明清时也出现简单情节的秧歌小戏。

45.木卡姆:

维吾尔族传统音乐的一种,是由民歌、歌舞和器乐组成的大型套曲。

因现保存在十二套,故又称“十二木卡姆”。

清代进入宫廷音乐,共包括《思那满》、《塞勒喀思》、《察罕》,乐器伴奏有达卜、哈尔扎克、喀尔奈、塞它尔、巴拉满等八种。

晚近流行的木卡姆通常由《木卡姆》、《穹拉克曼》、《达斯坦》、等四部分组成,其歌词多为民间传说、爱情题材的叙事诗为主,曲调为七声音阶。

节奏多变,复拍子为其主要特征。

46.《弦索十三套》:

原名《弦索备考》,是清代荣斋所编的一部以弦乐器为主的合奏曲选集,共收乐曲13部,故称《弦索十二套》。

主要乐曲有《十六板》、《将军令》、《月儿高》,《普庵咒》、《海青》、《舞名马》、《阳关三叠》等。

有的曲日用了复调手法,如《十六板》。

47.朱载埔及十二平均律:

朱载埔,安徽风阳人。

毕生写下了大量关乐律学、音乐史及数学、历学等方面著作,井编订了供实际应用的《乐舞全谱》,改编创作了《豆叶黄》、《金字经》等歌舞作品。

他的十二平均律理论,最初发表于《律历融通》。

48.、学堂乐歌:

是20世纪初我国学堂里“乐歌课”所教唱歌曲,其生产与当时社会、文化大有关系。

学堂乐歌是近代民主主义文化的开端,它使集体歌唱这一新形式得到确立和传播;普及了简谱,介绍五线谱和西方音乐知识;其歌曲体裁对其后音乐创作影响报大,所以这一切都具有启蒙时期的开创意义,它直接影响了我国“五四”运动以后的音乐文化发展。

49.沈心工:

我国最早编写乐歌教材的作者之一。

并于曾志忞创办“音乐讲习会”,曾编辑出版《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心上唱歌集》等。

他的乐歌创作通俗流畅,注意儿童歌唱特点,《体操一兵操》、《铁匠》、《竹马》、等很受欢迎,广泛流传。

他在进行大量的选曲填词过程中,也尝试了为数不多的歌曲创作,其中以《黄河》、一曲影响较大。

50.李叔同:

曾留学日本主修绘画、兼习音乐。

曾与曾孝谷创办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并演茶花女等角。

他一个人创办了我国第一个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他为当时美术、音乐、书法、篆刻等方面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其歌曲创作多见于《李叔同歌曲集》,其中以《祖国歌》、《送别》等影响较大。

他的大部分歌曲都是反映了青少年学校生活,有些实际是他个人的触景牛情的抒发,他的歌曲大多选自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填写歌词,曲调优美、流畅,文辞生动秀丽,又富有意境和韵味。

51.曾志忞:

1903年八东京音乐学校学习,曾参加由沈心工发起的“音乐讲习会”,1904年他将该组织建为“亚稚音乐会”。

他的音乐活动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致力于开展普及音乐的社会音乐活动;2.致力于学章乐歌的编写,有《练兵》、《游春》、《扬子江》、《海战》、《新》、《秋虫》等。

编印了《教育唱歌集》.3.致力地音乐方面的著述,这是他最重要的贡献,出版了《乐理大意》、《唱歌及教授初学者》、《乐典教科书》《音乐全节》、《和声略意》,并发表《音乐教育论》沦文。

他在我国早期肯乐教育中,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

52.程砚秋:

1915年开始登台,后又得王瑶卿、梅兰芳等名师指点。

1921年独立组班赴沪演出,取得成功。

1927年曾为筹组中国戏曲音乐院作了不少努力。

1932年赴欧洲考察各国的戏曲音乐。

在艺术表演方面,他主张要改变过去京剧创腔过分强调“以字就腔”的作法,提出要用“以腔就字”的原则大胆_创新腔。

他唱腔既婉转曲折,又刚劲有力,有“程派”之称。

53.梅兰芳著名京剧演员,四大名旦之一。

成功地突破了原来京剧旦角中青农与花旦的严格区分和一些陈规,使青衣与花且两种角色统一,创造了许多以旦角为土的“古装新戏”,如《黛玉葬花》、《洛神》、《嫦娥芥月》等。

对中国京剧的发展贡献很大。

54.华彦钧人称“瞎子阿炳”,他经常同民间吹鼓手交往,并参加他们的吹奏活动。

后因到产变卖殆尽,沦为街头流浪艺人。

解放初期被发现于无锡街头,曾录音留下二胡曲三首《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三首《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

55.王光祈:

曾是“五四”时期著名的。

他除大量发表了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等方面的文章外完成出版了16种音乐专著,14篇音乐论文和14篇用德、英等文字编写的有关研究和介绍中外音乐的论著。

王光祈理论研究范围比较宽。

首先,是研究中国与东方音乐,其中比较重要音乐理沦著作有《中国音乐史》、《东西乐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音乐》、《中国诗词曲之轻重律》、《翻译琴谱之研究》等。

第二:

系统地介绍西洋音乐学理论和技术理沧,他编写《魄洲音乐进化论》、《西洋音乐史纲要》、《西洋音乐与戏剧》、《西洋制潜学提要》《对谱音乐》等十几种专门著作,这对我国了解西洋音乐及理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第三,他还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第一个以外文向世界各国介绍中国音乐的学者。

56.萧友梅,音乐救育家、作曲家。

担任教学工作,编写了《普通乐学》、《中两音乐的比较研究》等书,对当时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有促进作用。

除音乐教育活动外,他还创作发表了一百多首歌曲和钢琴曲《新霓裳羽衣舞>、《哀悼引》、大提琴曲《秋思》、合唱曲《春江花月夜》和弦乐四重奏<小夜曲》(op20)等。

他的学校歌曲周学堂乐歌有显著的不同点是他所有的歌曲都是自己创作的,均配以钢琴伴奏,井广泛运用了各种演唱形式,从而改变了学堂乐歌那种“选曲填词”的方式,这标志着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已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57.黎锦晖:

作曲瘃。

他主要创作了12部儿童歌舞剧和24部儿童歌舞表演曲,还有许多歌曲、器乐曲等。

重要的儿童歌舞剧有:

《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月明之夜》、《神仙妹妹》、《小小画家》、《晟后的胜利》等;他的作品绝大多数是由他自己编写脚本写歌词的。

他善于理解儿童的生活,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兴趣来选择题材,构思情节。

58.刘天华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民族器乐家,有多方面贡献。

他主张“把音乐普及到一般民众中去”,主张“一方画采取本国固有的精梓,一方面容纳外来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

他认为“音乐的粗鄙与文雅,全在演奏者的思想与技术及乐曲的组织”。

他除了教授二胡、琵琶外还从事创作、演奏、采集民间音乐、编订民族音乐曲谱、改进传统工尺谱、撰写音乐论著、教材。

组织“国乐改进社”,井创办《音乐杂志》等。

59.青主:

是30年代在音乐理论著述方面有影响的音乐家代表,对音乐的本质、音乐与现实生活关系、音乐的社会作用等问题发表了看法,重要著作是《乐话》与《音乐通论》。

其主要观点是“音乐是上界的语言、“音乐是最高、最美的艺术”,他的声乐创作(几乎全是抒情独唱曲,代表作有《我仕长江火》、《大江东去》等)多分别收集在《音境》和《清歌集》两本歌集中。

60.黄自,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作品

有反映爱国热忱的歌曲如《抗敌歌》、《旗正飘飘》、《热血歌》、《九一八》等,具有激动人心的情感和雄伟的气势:

具有社会性题材的歌曲,如《天伦歌》、《农家乐》、

《牛》、《养蚕》等,这螳歌曲感情丰富、曲凋流畅,

总之,黄自在创作中沣意了音乐形象的鲜明,曲调的流畅、优美,注意了歌词与曲调声乐与伴奏的结合:

注意了创作构思的细致、集中和乐曲的简洁、严谨;也有意识对音乐的

民族风格进~步作了创造性的探索。

他的创作对当时及以后我国专业音乐有较大的影响。

61.刘霄庵曾入国立音专从萧友梅、黄自学作曲。

先后在江苏师院、中国音乐学院等校任教授。

抗战前写过《早行乐》、《何臼君再柬》等歌曲。

“七七”事变后,写了《长城谣》、《流亡三部曲》之二《离家》、之三《上前线》等广为流传的执战歌曲。

他以古诗词写的艺术歌曲《春夜洛城闻笛》、《枫桥夜泊》、《红豆词》等,和以现代诗词写的抒情独唱曲《飘零的落花》等,以及刑琴曲《中国组曲》、《摇篮曲》等。

62:

江文也中国当代作曲家。

江文也是我国三四十代一位比较突出的多产作曲家。

他一生_完成了15部大型管弦乐曲、l部钢琴协奏曲、4部歌剧及舞剧、6部室内乐、17部钢琴曲集、10部歌集、4部宗教音乐,以及相当数量的合唱曲、台湾民歌改编曲集。

汀文也的音乐风格早期曾受现代乐派和民族乐派的影响,作品大都以祖国的风十民情、唐诗宋词为题材,突出音调的五声性手法简练乐风含蓄,具有浓郁的乡上气息。

63.聂耳作有歌曲《义勇苹进行曲》等36首,民族器乐合奏曲《会蛇狂舞》等四首,舞

台剧《扬子江暴风雨》一部。

聂耳的歌曲创作比较重要,其主要是群众歌曲和抒情歌曲两个方面。

在群众歌曲方面,以《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前进歌》、《自卫歌》等进行曲件的爱国歌曲最为重要。

这些歌曲的题材内容鲜明地反映了当时最迫切的主题——人民大众反帝爱国斗争。

其次像《大路歌》、《开路先锋》、《码头-=人歌》、《打长江》等劳动歌曲,也是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些歌曲深刻揭示了当时处在帝国丰义和国内反动统治双重压迫下,我国无产阶级劳动群众的生活和想感情。

他的歌曲有丰富的音乐语言又适于大众传唱。

他常用短促有力的音符和休止符,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又以此概括地反映了紧张、动荡、搏斗的年代。

64.冼星海-一生创作了数百首歌曲,四部大台唱、两部歌剧、两部交响乐,一部管弦乐曲、四部交响乐曲。

歌曲创作是冼星海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中以群众歌曲(包括齐唱及小型合唱曲)数量最多,此外进有抒情的独唱曲、儿童歌曲、劳动歌曲以及室内性的艺术歌曲等等。

他的群众歌曲创作从性格上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富有号召性、雄伟的进行曲,其中以《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游击军》、《反攻》、《路是我们开》等作品为突出。

这类作品以鲜明有力的节奏、富于棱角悱的、宽阔的旋律,来表现一种坚决果断的气势

和激昂慷慨的情绪。

另一类是抒情性与战斗性相结合的歌曲,如《茫茫的西们利亚》、《做棉衣》、《打倒汪精卫》、《在太行山上》、《赞美新中国》等,总之,冼星海的音乐创作,给中国人民留下极其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

65.麦新(1914-1947)原名孙默心,上海浦东人。

“九一八”事变后在上海从事抗日歌咏活

动。

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

后在反动军队袭击下壮烈牺牲于途中。

麦新写过60多首歌曲,代表作为《大刀进行曲》、儿童歌曲《马儿真正好》等。

还写了不少歌词。

66.秧歌剧是在新秧歌运动中,以旧秧歌中的“小场子戏”作为基础,冉广泛吸收当地的民歌、地方戏曲、民间歌舞以及话剧、舞蹈等因素综合而成。

秧歌剧的题材内容十分广阔,几乎涉及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但主要是反映当时解放区的生产斗争(如《儿妹开荒》、《动员起来》、《刘顺清》等);反映解放区农村中的阶级斗争。

从作品类型来看,秧歌剧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形式和剧情都比较简单,用叙述式的演唱来表达剧情发展的,如《兄妹开荒》、《货郎拟》等;另一类是形式比较杂、角色较多、情节比较曲折、戏剧性较强的大型秧歌剧,如《牛永贵负伤》、秧歌剧的音乐,大多采用陕北地方戏曲和陕北民歌的曲调加以填词改编。

67.歌剧《白毛女》创作于1945年初,由贺敬之,丁毅作词编剧,马可、张鲁、;李之、瞿维、向隅、陈紫、刘织等人作曲,歌剧《白毛女》成功在。

l.对剧中人物形象有具体而细致的刻画,井以音乐很好地传达了人物的性格,对正面反面人物以音乐作了本质的区别。

.2.在民间音乐的吸收与发展上,有较高的成就。

3.在歌剧中采用许多两洋歌剧齐唱、重唱与合唱的手法,为创造中国新歌剧的重要手段,但并不拘泥干西洋歌剧,创造了同整部歌剧音乐风格相协调的音乐风格。

4,在乐队伴奏上,也成功地运用管弦乐队来民旗音调的歌剧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

象,揭示剧情发展,作了大量的铺垫,并丰富了歌剧的音乐。

歌剧《白毛女》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民族歌剧的成熟,它为中国民族歌剧怎样适应中旧人审美习惯做了很好的尝试,对借鉴西方歌剧形式反映中国人民现实生活内容方面,为其它歌剧做出了成功的范例,为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8.马可(1918-1976)江苏徐州人,作品有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秧歌剧夫妻识字》、管弦乐《陕北组曲》,以及歌曲《南泥湾》、《我们是民手青年》、《咱们工人有力量》等。

此外,他还长期进行有关民族音乐和冼星海的研究工作,留下不少理论文章。

1976年病逝于北京。

69.郑律成(1918-1976)原籍朝鲜,1950年入中国籍。

作有各类音乐作品三百多首(部)。

作有《八部军大合唱》等大型作品十几部。

歌曲《延水谣》、《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曲》、《延安颂》、《八路军进行曲》(解放战争时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解放后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采伐歌》、《娄山关》等都广为传唱。

70中世纪音乐的概况:

公元476年-1460年)

“中世纪”时间的上、下限是一个学术争论的问题。

中世纪,宗教支配着社会意识,宗教音乐占有统治地位,如哥利圣咏是天主教仪式中重要的圣歌。

但世俗音乐仍然/j\断地渗透到宗教音乐之中。

音乐开始获得复杂的节奏,单音音乐逐渐走向复音音乐,产生了最初的对位法。

14世纪一-种新的音乐风格出现——“新艺术”(ArsNova)使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各图的音乐发生了很大变化。

中世纪乐器的种类增加了,管乐器有小号、长号、短号、横笛、长笛、角号等;拨弦乐器主要有琉特琴(Lute)、索尔特里琴(Psaltery)、竖琴(Harp)等;弓弦乐器主要有维埃拉琴家族

乐器,足中世纪代表性乐器。

打击乐器有钟琴、三角铁、铃鼓和鼓;键盘乐器有管风琴等。

中世纪最重要的音乐理论家是博埃蒂乌斯(A.Boethius,480-524),他改进了记谱法和乐器调音的方法,并用科学的方法整理传统的音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