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县扶贫开发工作的回顾与思考.docx
《竹山县扶贫开发工作的回顾与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竹山县扶贫开发工作的回顾与思考.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竹山县扶贫开发工作的回顾与思考
2011年竹山县扶贫开发工作的回顾与思考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颁布实施的第一年,做好今年的扶贫工作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
开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指导下,我们抢抓新一轮扶贫开发机遇,深刻领会新政策、研究新形势、理清新思路、强化新举措,奋力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目前,全县已形成“抢抓机遇抓扶贫、凝心聚力促发展”的共识,“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正有序推进,今年启动实施的11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全面启动,已完成和正在实施项目90个,占规划项目93个的96.7%,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专业村,基本实现了“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的良好开局。
(一)抓谋远,理清思路求发展
当前,扶贫开发正处于新旧十年规划的重大转折点,国家、省、市对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作出了重大调整和战略部署,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文件)对我国未来10年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战略任务、工作重点、战略举措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是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行动纲领。
一是认真学习,深刻领会。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竹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坚持把学习贯彻国家、省、市扶贫会议精神特别是《新纲要》作为当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重要工作抓紧抓好。
今年元月4日、4月12日、7月11日,竹山县委、县政府先后4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县“四大家”领导联席会议、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会议、扶贫工作现场会议,专题听取扶贫开发工作情况,学习传达国家、省、市扶贫开发政策精神,研究部署扶贫开发工作,进一步明确提出把扶贫开发作为“十二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三农”工作最有效抓手,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各项重点工作,坚决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二是吃透精神,科学规划。
根据国家、省、市政策精神,竹山县在总结经验、审视县情的基础上,按照“产业第一、能力至上、基础先行、社会进步、脱贫到户”原则,精心组织,集中精力,科学规划,集思广益,认真编制“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明确提出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贫困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区域,以贫困人口为对象,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整合扶贫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努力实现“农民收入产业化、技能培训制度化、通村道路水泥化、人畜饮水安全化、基本农田标准化、广电通讯网络化、村容村貌整洁化、社会发展和谐化”目标。
与此同时,全力抓好重大政策、项目的争取。
在认真编制“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的基础上,我们坚持把“十二五”规划项目与国家重大政策相对接、与国家、省、市“十二五”规划相对接,积极争取,主动衔接,使一批重点项目进入国家、省、市规划笼子,赢得了国家、省、市各级各部门的宝贵支持,为“十二五”县域经济发展赢来重大机遇。
(二)突重点,强势推进促发展
一是认真抓好新一轮整村推进工作。
根据国家、省、市扶贫开发政策要求,我们按照“统一规划,分批实施,突出产业,先难后易,稳步推进”的原则,认真做好“十二五”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规划编制工作,狠抓规划项目实施。
在重点村的确定上,按照国家、省重点贫困村确定测算指标体系,据实确定测算指标、分乡初选贫困村,在此基础上共筛选出全县“十二五”重点贫困村55个,并通过“公开竞选”方式,确定今年全县启动重点村11个。
在规划项目的编制过程中,坚持把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竹房城镇带建设、全县六大特色产业等有机结合,科学编制今年启动实施的11个重点贫困村扶贫开发规划,从而使扶贫规划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工作重点、贴近群众需求。
在重点村项目实施上,县委先后2次召开专题会议,并形成会议纪要(竹专[2011]1号、8号),明确部门责任、分工负责,我县今年首批启动实施17个重点村,财政扶贫资金负责11个,每村投入不少于100万元,以工代赈资金负责6个,每村投入不少于50万元,全力推进规划项目实施,并于7月12日召开了全县整村推进现场推进会,现场督办,推进工作。
截止目前,首批启动实施的11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全面启动,已完成和正在实施项目90个,占规划项目93个的96.7%,已新建茶叶、烟叶、花生、蔬菜等特色产业基地面积9530亩,维修茶叶加工厂5个,新建养殖场2个,培育养殖大户16户,新修村级水泥路20公里,新修堰渠12000米,铺设人饮管道10000米,整村推进呈现出谋划早、启动快、效果好、特色鲜明的良好态势。
二是突出产业扶贫。
紧紧围绕全县产业发展布局,按照“产业第一”的理念,着力抓好主导产业的培植,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今年以来,各乡镇重点贫困村紧紧围绕全县产业板块,着力抓好以茶叶、烟叶、花生、设施蔬菜等主导特色产业,形成了以潘口乡魏沟村花生、擂鼓镇田垭村油茶、秦古镇西庄村无性系茶园、上庸镇红庙村特色养殖等一批特色产业专业村。
截止目前,今年启动实施的11个重点贫困村已新建茶叶、烟叶、花生、蔬菜等特色产业基地面积9530亩。
溢水镇船舱村是潘口水电站重点移民安置村,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204户874人,有贫困人口148户441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山高坡陡,水资源匮乏,80%的农户饮水困难,村弱民穷,被列为2011年启动实施的重点贫困村。
该村抢抓机遇,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整村推进工作的首要任务,突出抓好以茶叶、花生为主的特色产业,已新建茶叶基地500亩,发展花生1000亩,花生产业成为该村群众增收脱贫的主导产业。
官渡镇楼房村是该县南部山区最偏边高山村,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该村依托区位、气候优势,突出抓好以烤烟为主的主导产业,已种植烤烟1270亩,预计今年可实现产值250多万元,可实现税收近60万元,成为该村的强村富民产业。
三是突出扶贫搬迁。
县政府继续将扶贫搬迁作为为民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与整村推进、危房改造等政策结合,摸清对象,选好点,办好示范,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截止目前,全县已组织实施扶贫搬迁320户1300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上庸镇红庙村地处竹山县南部,全村5个村民小组,由于山高坡陡,全村315户1227人分布在高山峻岭之间,该村抢抓重点贫困村建设机遇,坚持把扶贫搬迁作为整村推进工作的重点,已组织实施扶贫搬迁30户,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生存和发展问题。
四是突出能力建设。
按照“能力至上”的要求,我们坚持把加强贫困农民技能培训作为一项根本性举措,加强政策宣传,强化引导,扎实开展农村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极大地提高了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截止目前,已组织开展“雨露计划”转移培训670人,在重点村开展以茶叶、花生、烟叶、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1500人次,提高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五是认真抓好扶贫试点。
今年是该县连片开发试点实施的第3年,我们按照国家、省、县有关要求,依托圣水茶场有限公司,进一步组织动员茶园核心区茶农,将茶园整体流转给圣水茶叶公司规模经营,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之路,探索和总结的“以连片开发为契机,以土地流转为手段,以培植特色优势产业为抓手,形成企业带动农户增收机制,实现农民、企业双赢目标”的基本经验,得到国家和省市充分肯定。
截止目前,连片开发试点项目已完成投资8500万元,占总投资的98%,完工项目53个,占规划项目的95%,基本完成了试点任务。
与此同时,认真抓好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服务农民增收的新方式。
2009年、2010年我县先后有6个村被纳入扶贫互助资金试点村,通过健全组织,制定章程,加强监管,规范运作,6个村按照试点要求成立了扶贫互助社,选举产生了理事会和监事会,共发展入社社员488户,其中贫困户249户,贫困户入社率达51%;共筹集互助资金96.26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90万元,社员入社缴纳资金6.26万元。
截止目前,社员累计借款44.85万元,还款22万元,在互助资金的大力支持下,6个试点村的主导产业有了新发展,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三)建机制,凝心聚力求突破
一是建立领导联系机制。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坚持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的“一把手工程”,建立和健全扶贫开发工作例会制,坚持定期听取和研究扶贫开发工作,协调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的相关问题。
在年初召开的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与各乡镇党委书记、镇长和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签订年度扶贫开发目标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
县委行文明确提出,每名县级领导联系1个乡镇、主抓1个重点贫困村,并从县直一级单位、重点企业,抽调优秀干部,组建扶贫工作队,各工作队长兼任重点贫困村第一书记,明确帮扶责任,强化帮扶措施,确保工作成效。
二是整合资源,加大投入。
坚持把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竹房城镇带建设、移民新村建设、主导产业建设有机结合,以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为平台,以规划项目为统领,整合农业、交通、水利、林业、畜牧、国土、民政、教育等各项惠农政策,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充分发挥了扶贫资金的杠杆、磁场效应。
我县每年投入重点贫困村建设财政扶贫资金1000多万元,通过整合各类惠农资金,每年实施的重点贫困村资金投入村平达到300万元。
三是探索经营机制,巩固扶贫开发成果。
在产业发展上,全县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走出了一条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
各乡镇、重点贫困村按照依法、有偿、自愿原则,坚持“稳定所有权、搞活经营权”,通过开展转包、承包、互换、租赁等多种形式,实行土地流转,搞活经营,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村、农村经济示范户统一组织流转,实行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完善配套相关政策、措施,通过企业带动、能人引导、样板示范,实现了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多赢目标。
秦古镇西庄村围绕全县产业板块,突出抓好以无性系茶叶为主的茶叶产业,通过实行土地流转、规模种植,使173户500亩水田集中流转到大户手中,实行集约化经营,已高标准新建无性系茶叶基地500亩,并完成配套沟渠、作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该村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是强化监管,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根据国家、省、市扶贫政策要求,我们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竹山县扶贫项目运行程序》、《竹山县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竹山县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扶贫项目资金管理的政策性文件,严格执行扶贫项目申报制、公示报、报账制和审计检查制。
在规划项目确定上,坚持“海选”,由群众说了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
在扶贫资金投入上,坚持把扶贫开发与提高能力、自力更生有机结合,打破项目资金平均分配和“干好干坏、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安排方式,严格执行“先建后补、多建多扶、以奖代补、奖优罚劣”的资金使用办法,坚决杜绝“钓鱼”工程,还账工程。
在扶贫资金的拨付上,坚持“三结合”,即资金拨付与督查通报相结合、与项目实施进度相结合、与检查考核验收相结合,确保扶贫规划项目完成一批,验收一批,拨付一批,确保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扶贫效益。
2010年全县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情况得到了省财政扶贫绩效考核组的充分肯定,在全省29个扶贫开发重点贫困县中被评为A类等次。
(四)强基础,机关建设树形象
为确保年度扶贫开发任务目标顺利完成,奋力开创“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开年以来特别是县扶贫办新领导班子调整到位之后,以创先争优为目标,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效能建设和廉政建设,进一步修订完善机关管理制度,以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提出和坚持每周一例会制、分工协作制、一段时结帐制、一线工作法制等措施,努力构建“团结、民主、高效、廉洁、和谐”的扶贫机关,树立了扶贫部门新形象,为全县扶贫开发工作顺利推进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回顾今年以来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基本实现了时间、任务“双同步”目标,但与上级要求、贫困群众期望相比,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整村推进工作不够平衡。
有极少数乡镇和部门对扶贫开发认识不足,片面地认为是某个部门的事,在领导摆布、人力、资金投入上跟不上,影响项目实施效果。
二是产业发展有待加强。
由于产业具有周期长、风险高、见效慢等特点,部分乡镇和重点贫困村存在着重基础设施建设,轻产业项目发展,致使产业发展缓慢,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弱,特色产业有待加快推进。
三是扶贫项目的后续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今后两个月,是确保目标、奋力冲刺的关键时节,我们将围绕全年扶贫开发任务目标,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力求“四个突破”,确保全年扶贫开发任务目标的完成。
1、在思想认识上实现新突破。
进一步认真学习领会国家、省、市扶贫开发政策精神,特别是加强对国家《新纲要》、省纲要和“十二五”规划的学习,全面把握,吃透精神,结合我县实际,进行再组织、再动员,鼓干劲、出实招,进一步增强做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在重点工作推进上实现新突破。
全力抓好重点村建设,抢抓秋冬农业开发时节,狠抓规划项目实施,确保完成今年首批启动实施的11个重点贫困村年度建设任务。
用好用活扶贫到户财政贴息资金、互助资金、培训资金,加强产业基地建设,支持种、养、加等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集中精力,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扎实推进扶贫搬迁,全面完成524户2096人的搬迁任务。
规范实施雨露计划,确保完成1300人的培训转移任务。
3、在加强扶贫项目监管上实现新突破。
认真落实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公示制、报账制和审计检查制,确保资金规范运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加强检查督办,及时发现典型,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加强整改,推进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平衡推进。
4、在机关自身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进一步加强调查调研,为县委、县政府决策当好参谋;进一步加强协调联络,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凝聚各方力量,提高工作效果。
进一步加强扶贫部门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廉政建设,着力构建“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团结协作、创先争优”的工作团队,为开创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提供强有力保证。
(竹山县扶贫办储勇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