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第四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47279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docx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心理学第四章.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docx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

第一节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什么是感觉?

什么是知觉?

它们在幼儿心理发展中有何作用?

(一)感知觉的概念

1.什么是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如:

讲台,它具有色、形、凉、滑、硬等属性,这些个别属性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就是感觉。

感觉除了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

颜色、声音、味道、气味、温度等各种属性),也反映我们机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及机体内部的非常状态。

如:

我们可以感觉到身体的姿势,四肢的运动,以及自身的不舒服等。

在实际生活中,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时,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不仅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同时反映事物的整体。

如:

我们面前的一朵花,我们不是仅仅去反映它的黄色,香味和枝干……而是通过脑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从整体上同时反映出它是朵月季花。

这就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它和感觉一样,都是对直接作用于脑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又有区别:

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却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

各种感觉一经构成知觉,便有机地发生联系。

如:

音乐的旋律是由若干单音组成的,但听起来是一个完整的旋律,而不是若干的单音,因为每个单音已成为完整旋律中不可分割的成分了。

正是感觉和知觉有这样紧密的关系,所以在实际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是不存在的。

另外,知觉还包含其他一些心理成分。

如:

过去的经验以及人的倾向性常常参与在知觉过程中,因而当我们知觉一个对象时,可以作出不同的反映。

例如:

一座山,画家知觉它为写生对象,着重反映它的造型;地质学家知觉它为矿藏资源的特征,着重的兴趣在于如何去挖掘、开产;旅游学家知觉它为美丽的风景区,兴趣在于如何去开发这片丰富的旅游资源。

在生活中,当我们一经感觉某一事物的个别属性时,马上就知觉到该事物的整体及内在联系,因此,我们常把感觉和知觉称为“感知觉”。

2.感知觉与认识活动

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由感知觉开始的。

在感知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较复杂的心理过程,才能对客观事物作更进一步的认识。

如:

通过感觉认识了桔子及桔子和人类的关系。

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可能会有如何改进品种的想象和思维活动。

因此,感知觉虽然是低级的认识过程,却给高级认识过程提供了必需的材料。

所以,感知觉是认识客观现实的第一步。

(二)感知觉与幼儿心理的发展

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感知觉占据重要地位。

以感知和思维相比,可以说,3~6岁的幼儿是借助于形状、颜色、大小、声音等来认识世界的,而不是依靠语言交往所获得的知识来认识世界的。

幼儿的思维,此时虽有发展,但思维仍然紧紧依靠感知的形象。

比如:

在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守恒实验中,幼儿对物体的长短、大小,对液体的容量的多少等的判断,往往根据直接感知的形象,而不是事物的本质。

换句话说,幼儿的思维常受感知所左右。

同样,幼儿的记忆,也直接依赖于感知的具体材料。

对直接感知过的形象的记忆,比对语词记忆的效果好。

此外,幼儿的情绪和意志行为,也常受直接感知的影响而变化。

如:

看到别的孩子闹情绪,在哭,也会跟着哭起来。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不仅对整个认识活动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控制自己的行动有一定的意义。

感知的返回传导,即通过感知的纠正这个中间机制,能促进有目的的行动的发展。

如:

碰到尖的东西手会缩回等。

二、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视觉

幼儿视觉、听觉、方位知觉、时间知觉发展各有什么特征?

如何根据这些特征进行教育?

1.视敏度

视敏度即视觉敏锐度,是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有人认为,年龄越小,视力越好,此话对幼儿来说,并非如此。

对4~7岁幼儿视敏度进行调查,测量幼儿能看出某同一圆形图上缺口所需的平均距离。

不同年龄的幼儿,结果是不同的:

4~5岁幼儿平均距离为2米10厘米;5~6岁则为2米70厘米;6~7岁则为3米。

可见,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视觉敏度也在不断提高。

但发展速度不是均衡的。

5~6岁与6~7岁的幼儿视敏度水平比较接近,而4~5岁与5~6岁幼儿的视敏度水平相差较大。

2.颜色视觉

据实验研究,幼儿的颜色视觉发展有如下特点:

幼儿初期(3~4岁)已能初步辨认红、橙、黄、绿、蓝等基本色,但在辨认紫色等混合色和蓝与天蓝等近似色时,往往较困难,也难以说出颜色的正确名称。

幼儿中期(4~5岁),大多数能认识基本色,近似色,并能说出基本色的名称。

幼儿晚期(5~6岁),不仅能认识颜色,而且在画图时,能运用各种颜色调出需要用的颜色,并能正确地说出黑、白、红、蓝、绿、黄、棕、灰、粉红、紫等颜色的名称。

根据丁祖荫、哈咏梅于1983年作的幼儿辨色能力的研究,曾得到以下结果:

(1)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2)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因年龄班不同、颜色不同、辨认方式不同而有差异。

(3)幼儿辨认颜色主要在于

(4)幼儿对某些颜色,如“群青”、“天蓝”、“古铜”等所以不能辨认或不善辨认,并非完全缺乏辨色能力,主要是由于生活中接触机会少,成人没有进行有意识的指导。

(二)听觉

1.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

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

有的幼儿感受性高些,有的则低些。

这种个别差异并非天生不变,实际上,幼儿的听觉是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不断发展的,听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完善。

据研究,儿童在12~13岁以前,听觉感受性一直在增长,8岁比6岁儿童的听觉感受性几乎增加一倍。

2.言语听觉

幼儿辨别语音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幼儿中期可以辨别语音的微小差别,到幼儿晚期,几乎可以毫无困难地辨明本族语言包含的各种语音。

教师要注意幼儿听觉方面的缺陷,尤其注意“重听”现象。

“重听”是指有些幼儿虽然对别人所说的话听得不清楚,不完全,但是,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的动作及当时说话的情境,正确地猜到别人所说的内容。

这种现象往往为人们所疏忽,但

“重听”对幼儿言语听觉、言语能力和智力的发展都带来危害,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三)触觉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1.视触觉的协调

视触协调主要表现为眼手探索活动的协调。

眼手协调活动是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眼手协调动作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抓到东西。

产生这种动作所要求的知觉条件有三:

第一,知觉到物体的位置——主要是视觉。

第二,知觉到手的位置——主要是动觉。

第三,视觉指导手的触觉活动。

幼儿已能很好协调视觉,进而实现对客观事物的更精确的反映。

2.动觉

幼儿动觉的感觉性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具体表现为幼儿初期对物体的大小、轻重和形状等属性的感知错误率高,精确性差。

所采用的方法,往往是较低级的同时性比较法。

如:

同时出现两个物体进行比较,找出异同。

到幼儿末期,感知的错误明显减少,采用的方法也多为相继性比较法。

如:

先出现一个物体,给予感知,然后再出现一个物体,与前一物体进行比较,找到异同。

此外,反映唇、舌、声带等言语器官运动的言语运动觉也在幼儿的活动中不断发展。

(三)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方位知觉、距离知觉和形状知觉。

是用多种感官进行的复合知觉。

1.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包括辨别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中的知觉。

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趋势是:

3岁辨别上下,4岁开始辨别前后方位,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6岁幼儿虽然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以左右方位的相对性来辨别左右仍感困难。

因此,教师在音乐、体育等教学活动中,要用“照镜子式”的示范动作,即以幼儿的角度来做示范动作。

如教师面向幼儿,如果要求幼儿伸出右脚,教师自己就应伸出左脚来示范,否则,幼儿会顺着教师的方向,错误地伸出同侧的脚。

2.距离知觉

距离知觉是辨别物体远近的知觉。

幼儿可以分清他们所熟悉的物体或场所的远近,对于比较广阔的空间距离,他们还不能正确认识。

幼儿常常不懂得近物大,远物小,近物清楚,远物模糊等感知距离的视觉信号。

因此,他们画出的物体也是远近大小不分,在图画中,不善于把现实物体的距离、位置、大小等空间特性正确表现出来,不能正确判断图画中人物的远近位置。

如:

把图画中的远处的树理解为小树,把近处的树理解为大树。

为促进幼儿距离知觉的发展,教师可引导幼儿在现实中分析、比较,或用实际动作来配合。

如用手比一比,走步量一量,结合动作练习目测等。

3.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对物体形状的知觉。

它依靠运动觉和视觉的协同活动。

幼儿的形状知觉发展得很快。

通常3岁的幼儿能区别一些几何图形。

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有的研究发现,4岁至4岁半是辨认几何图形正确率增长最快的时期。

又有实验证明,5岁幼儿能正确辨别各种基本的几何图形。

幼儿叫出图形名称比辨认图形要晚。

总之,幼儿的空间知觉有明显发展,的影响下促进幼儿空间知觉的发展。

如:

但不精确。

教师要在实践活动和教育可通过教学活动、绘画、泥工等活动及拼板等玩具,利用散步等为幼儿提供认识空间特性的机会,教给其有关空间特性的语词。

(四)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

人总是通过某种衡量时间的媒介来反映时间的。

任何变化速度均匀的现象都可以作为时间的标尺,其中包括外界的变化,也包括人体内部的一些生理状态。

幼儿前期,主要以人体内部的生理状态来反映时间,如:

“生物钟”即以生物节律周期来反映“时间”,到点感到饿,想要吃。

幼儿期逐渐能够以外界事物作为时间的标尺。

幼儿初期,已有一些初步的时间概念,但往往和他们具体的生活活动相联系。

如:

他们理解的“早晨”就是起床,上幼儿园的时候,“下午”则是妈妈来接的时候。

有时也会用一些带有相对性的时间概念,如“昨天”、“明天”,但往往用错。

如:

会说“我明天去过奶奶家了。

幼儿中期幼儿可以正确理解“昨天”、“明天”,也能运用“早晨”和“晚上”等词,但是对较远的时间,如“前天”、“后天”等,理解起来仍感困难。

幼儿晚期,在前面的基础上,又开始能辨“前天”、“大后天”等;并能学会看钟表等。

但对更大或更小的时间单位,如几个月、几分钟等辨别,仍感困难。

鉴于上述特点,对幼儿讲时间问题,应该结合具体事情,如:

通知他们后天看表演,要解释“后天就是睡了一个晚上,过了一天,再睡一个晚上就到了。

”有规律的幼儿园生活常规,音乐、体育活动中有节奏的动作,观察自然界的规律性变化,对幼儿时间知觉的发展,都很有帮助。

第二节感知特性与幼儿活动

一、感受性变化与幼儿的活动

(一)适应

感受性可因刺激的持续时间而降低或提高。

如:

刚进入一个嘈杂的环境,会觉得声音喧闹,听觉感受不适应,可是过了一会儿,这种不适应就没有了。

这就是感受性的降低,甚至是完全消失。

睛什么也看不见,在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如:

去看电影迟到了,刚进去时,眼眼睛的感受性提高了,逐渐就能看清楚东西了。

这就是在弱刺激下,感受性提高了。

在组织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有效地利用幼儿的适应现象。

当班上幼儿在喧嚷时,教师不要更加提高嗓门,而要带头轻声说话,创造安静的环境,提高幼儿听觉的感受性;如果孩子看书的地方光线变暗,暗适应使他能继续看得见,但这时教师仍要及时把幼儿领到明处,或是开灯,以保护幼儿的视力。

(二)对比

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可以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

感觉对比有两种:

先后(相继)对比和同,时对比。

如:

吃了药后,再吃糖,会感觉糖更甜。

反之,吃了糖后再吃药,感觉药更苦。

这是先后(相继)对比。

再如:

同样明度的灰色长方形,放在白色背景和放在黑色背景上,感觉不一样。

在白色背景上要显得暗一些。

这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