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心理学-第四讲.ppt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1666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1.9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心理学-第四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传播心理学-第四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传播心理学-第四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传播心理学-第四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传播心理学-第四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心理学-第四讲.ppt

《传播心理学-第四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心理学-第四讲.ppt(8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播心理学-第四讲.ppt

第四章受传者心理活动规律,第一节受传者的信息接收与理解,一.受传者心理的特点受传者心理是指影响受传者对媒介信息的接触、理解以及评价等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和。

现阶段我国的受传者心理大致有以下特点:

1.突出自我的个性化心理受传者在参与传播的过程中,更加强调个性,更加注重自我需要和精神生活的实现与满足;在对媒介信息进行接触、理解和评判时,更多地依据自我的标准,以自我的价值观或者符合自己利益的认识态度为准则来评判是非善恶;希望主动地参与到传播过程中去,自由地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和主张,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喜怒哀乐,把传播活动当成是进行自我表现的舞台。

2.追求现实感和时代感的务实心理他们更关心具有时代感的内容,更关心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更关心同自己具有利害关系的内容。

总之,凡是在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上同受传者接近的信息内容,都容易引起受传者情绪情感上的共鸣,引发更多的关注。

3.希冀获得好处的获益心理受传者主动地参与传播过程,自觉地维持传播关系,是抱有一定的功利性目的的。

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获取能帮助自己进行经济或其他决策的信息、建立或维持对自己有利的人际关系、给人留下具有“君子之风”的良好形象、赢得别人的尊重、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免受损害等,都可能是促使受传者主动参与传播过程的功利之心。

4.追新猎奇的新奇心理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人皆有之,好奇心的存在使人们不仅对新异的事物产生注意(朝向),还促使人们进一步地去进行探究,打破沙锅问到底。

任何内容题材新颖、表现手法不落俗套的传播都能够满足受传者新奇心理的需要,受到受传者的喜爱。

有了受传者的喜爱,实现传播目的的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基本就不存在了。

5.反对弄虚作假的求真心理被人欺骗、受人愚弄,相信是每个人都不愿意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了解事实真相的愿望和权利。

作为传播者要认真对待受传者的求真心理,所传播的信息要确有其事,切忌为了个人的目的或者暂时的利益而去编造甚至捏造虚假的信息,不要把想象或希望同事实相混淆,把想象或者希望当作事实来传播。

二受传者的选择性心理1960年,美国学者克拉伯大众传播效果一书中将受众的选择性心理归纳为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方面,是保护受众的三道防线,抵御任何可能引起认知失调的信息。

(一).选择性注意(接触)1.概念人们在接收信息时,总是不由自主地、自动地把那些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信息排除在自己的注意范围之外,同时也会主动地回避那些与自己固有观念相悖的或自己不感兴趣的信息,只注意那些与自己固有观念一致的,以及自己需要和关心的或者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2.影响选择性注意的因素

(1)受传者原先的态度和立场;人们出于认知和谐、自我确认的需要,总是更乐于注意那些支持其态度和立场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有助于其认知的和谐和自我确认;当然,对相反的信息则会加以排斥和回避。

(2)信息内容同受传者的接近程度如何。

即信息内容是否同受传者有关,是否会对受传者产生影响。

如有关儿童保健和教育的信息内容对正有孩子处于儿童期的母亲就比对于未婚妇女或虽然已婚但没有孩子的妇女更为接近。

而信息内容同受传者越是接近就越有可能成为受传者选择性注意的内容。

(二)选择性理解1.概念选择性理解意味着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对同样的讯息作出解释和反应。

通常,人总是依照某些经验来接受和理解传播内容,或根据自己已有的观念来理解信息,对那些与自己原有观念相反的内容则加以排斥或歪曲,使它符合自己已有的观念和立场。

2.影响选择性理解的因素()受传者的需要和动机有时受传者之所以对信息做出自己的理解,就是在某种动机推动下试图满足自己的某一种或某几种需要。

理解的目的往往是想通过理解得到某些东西。

美国学者麦克莱勒和阿特金森(McClelland和Atkinson,1948)的实验表明了对于一些似乎隐约可见的东西,处于高度饥饿状态的被试把它们理解成同食物有关的东西的概率很高,而不太饥饿的被试则较少地把它们理解成同食物有关的东西。

可见只有外界刺激与内在需要相一致时,外界刺激才能起作用,也才能被受传者注意和理解。

否则,就可能被回避或歪曲。

()受传者原有的态度受传者原有的态度或立场也是导致选择性理解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受传者的情绪状态,卢奔和卢卡斯(Leuba&Lucas,1945)利用催眠术将被试引领进入不同的情形状态后,给他们看一张一群年轻人在一片沼泽地里挖掘的图片,发现由于个人所处的心境不同对图片的描述有极大的差异。

同一个被试处于愉快心境时对图片的描述是:

看起来很有意思;唤起了我对夏天的记忆。

这就是生活的目的;在野外锻炼-挖掘泥土、种植、看着它们成长。

当他处于批评性心境时则述为:

相当可怕的地方。

对处于这种年龄的孩子来说应该做些更有益的事情,而不是挖掘这种东西。

不干净、肮脏、毫无益处。

在被引领进入焦虑心境时对同一幅图片的描述为:

他们会弄伤自己。

应该有大人在旁看护以防事故。

我真想知道水有多深。

()、受传者的个性特点受传者的个性特点也会对人的理解产生影响。

有一个故事说一位父亲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非常乐观,另一个儿子极端悲观。

父亲觉得过于乐观或过于悲观都不好,于是,父亲在一间房间里堆满了马粪,让乐观的儿子在里面呆一天;在另一间房间里堆满了各种各样吸引人的玩具,让悲观的儿子在里面呆一天。

到了这一天的晚些时候,父亲进到堆满马粪的房间,看见乐观的儿子正喜气扬扬、挥汗如雨地刨着马粪,丝毫没有沮丧或悲伤,他告诉父亲在马粪的下面肯定藏着好东西。

父亲又到另一间房间,发现悲观的儿子坐在玩具堆前伤心地哭着。

儿子告诉父亲他担心这些好玩的玩具会打坏。

选择性理解的存在,使得在实际的信息传播过程中,编码和解码两个过程并不对称,所受的信息常常并不等于所传的信息,二者可能相去甚远甚至相反。

传播者在组织传播活动时应该充分考虑受传者的选择性理解,控制和引导传播内容,尽量减少和消除受传者对传播内容可能产生的歪曲,提高传播的质量。

(三).选择性记忆1.概念指人们根据各自需求,在已经被接受和理解的信息中挑选出对自己有用、有利、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储存在大脑中。

往往是一种无意识行为。

2.如何增强受传者对重要内容的记忆

(1)创造良好的记忆环境。

如接受信息的场所与休息、娱乐的场所分开,对环境加以布置使受传者不受其他信息干扰和刺激。

(2)重视受传者的最初和最后印象。

(3)组织座谈讨论。

(4)进行必要的奖惩(大棒加胡萝卜)。

二受传者的从众心理1.从众行为从众行为是指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和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俗称“随大流”。

受传者在传播活动中也经常表现出从众的行为,即受传者常常不知不觉地受到一个群体的真实的或臆想的压力的影响,从而按照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意愿去接受和理解信息。

阿什有关群体压力的研究发现人们往往不顾自己的正确判断而遵从群体的意见回答问题,即使群体的意见与他们自己感觉到的信息相矛盾。

阿什向被试出示两张卡片。

一张上有一条线段(标准线段),另一张上有分别标为a、b、c的三条线段。

他把被试分为八人一组,而事实上八人中只有一人是真正的被试,其他七人都是实验者的助手,他们的任务是在给出了两、三次正确答案后开始给出错误的答案。

他们要给出一个共同的错误答案,让被试听到每个人似乎都公认某条线段与标准线段同长,只有他所判断的那条是错的。

在这样的情境中个人会怎么办?

对123名被试实验的结果表明有76%屈从了群体的压力。

即使在线段长度的差别非常显著(达到7英寸之多),以致没有人再那么容易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的情况下,仍然有一些人屈从于群体压力。

2.引发从众行为的因素

(1)群体因素群体的规模从众倾向的强弱往往随着群体规模的增长而增长。

研究表明,无论男女,面临的群体规模越大,产生的从众量也就越大。

群体的一致性群体的分歧将有损于群体的力量,会削弱群体迫使个人从众的力量。

一个群体愈不一致,它使人从众的力量就愈弱。

群体凝聚力研究表明,群体凝聚力越强的群体,其成员彼此之间的关系就越密切,成员自觉维护群体利益的意愿就越强,于是其成员就会愈感到应该对群体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由此导致的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就愈多,相应地越轨者失去群体信任的程度也越大。

(2)个体因素个体的地位与能力个体在社会上或群体中的地位越高、能力越强、或在某个问题的具有专长,就越具有独立性,在心理上和行为上也就越容易影响别人而不容易被别人所左右。

个体的个性特征一般来说,那些具有强烈的需求的人,只要从众能够满足或部分满足其需求,他就容易产生从众行为,否则,他可能要竭力抵制;独立性强的人,不易受暗示,倾向于更多地利用内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因而更少地遵从大多数人的错误观点,相反,独立性差的人就可能更多地表现出从众行为;外向型性格的人随和、重视外部世界,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内向型性格的人偏重主观世界,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陶醉之中,一般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外向型性格的人比内向型性格的人更容易出现从众行为。

个体的性别特征有关从众行为的早期研究似乎证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从众,其原因可能是我们的文化鼓励妇女驯服和遵从,而鼓励男子侵犯和独立。

结果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更趋向于遵从他们不熟悉的项目,而对自己可能了解多一些的项目则表现得较为独立。

利用从众行为促成传播目的在传播时,传播者如果懂得强化或削弱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因素。

如,如果传播者向受传者介绍社会集体对所传递的观点的态度,那么他就能够利用这个集体的威信来达到说服个别受传者的目的。

但是,如果受传者对这个集体持否定的态度,那么就会给传播带来相反的效果,造成受传者对所传递的观点持否定态度。

三受传者的逆反心理

(一)逆反心理及其表现1.含义逆反心理就是指人们对某种观点、立场或结论等具有抵触情绪,进行反方向的思维,表示怀疑和不信任,并进而得出与原结论相反的结论,表现出相反的行为。

在信息传播中,受传者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对于传播者极力提倡的观念反而加以反对,而对传播者所批评或禁止的东西却加以赞赏和接受。

2.受传者逆反心理的表现

(1)强化原有态度当受传者原有的态度非常坚定,传播者所传播的观念或态度又与受传者原有的态度尖锐对立时,受传者对传播的内容将产生十分强烈的对立甚至抵制情绪,认为传播者的观点很不可信,而更加坚定不移地确信自己原来的立场和态度。

(2)做出逆向选择受传者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往往会对传播的内容和观点反着听、反着看、反着想、反着做。

总之在行为表现上同传播者唱反调。

(3)贬损传播者受传者的逆反心理有时还会进一步延伸到对传播者的看法和认识上,对传播者予以贬损或攻击。

如认为传播者并不客观公正,也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而是屈从于权力,沦为权力的走狗和传声筒;或者认为传播者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为了经济利益而出卖原则,对事实加以歪曲;或者认为传播者只是为了追求某种轰动效应而不顾客观事实,只求能够耸人听闻。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1传播者方面的原因

(1)信息内容虚假失实任何虚假的传播内容都会令受传者有一种受欺骗、被愚弄的感觉,从而引起受传者的反感。

特别是在传播内容多次失实以后,受传者心理上就会形成强烈的逆反心理,对特定的传播者或传播媒介失去信任,而且这种不信任感会演变成具有倾向性的心理定势,使受传者不加思索地就对特定的传播者或传播媒介进行反向思维。

(2)以偏概全用片面的、偶然的、孤立的事实来说明全体,同样会导致受传者产生逆反心理。

因为个别情况并不代表事物的主流,更加不能用来代表事物的本质。

传播中任何以偏概全、以点代面的做法同传播虚假信息一样都是失实,这种做法一旦被受传者所识破,在受传者心理上所引发的反感和不信任感并不亚于传播虚假消息所导致的不良后果。

2008年十大假新闻巨蟒吞噬中国维和士兵【刊播媒体】西安晚报【发表时间】2008年3月2日【作者】郑广辉【“新闻”】刚果(金)的官方语言是法语,既懂法语又懂英语的张逸被选为赴刚果(金)维和工兵分队随队翻译。

一到酒店,张逸就拿起一份西安本地的报纸“贪婪”地阅读起来。

他说在刚果(金)的一年半时间里没有看到报纸,现在看到报纸有些激动。

张逸向记者讲述了赴刚果(金)维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