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带传动实验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70883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设计带传动实验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机械设计带传动实验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机械设计带传动实验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机械设计带传动实验心得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机械设计带传动实验心得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械设计带传动实验心得体会.docx

《机械设计带传动实验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设计带传动实验心得体会.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机械设计带传动实验心得体会.docx

机械设计带传动实验心得体会

机械设计带传动实验心得体会

  篇一:

机械设计实验报告带传动

  实验一带传动性能分析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带传动试验台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掌握转矩、转速、转速差的测量方法,熟悉其操作步骤。

3、观察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及打滑现象。

4、了解改变预紧力对带传动能力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与要求

  1、测试带传动转速n1、n2和扭矩T1、T2。

  2、计算输入功率P1、输出功率P2、滑动率?

、效率?

3、绘制滑动率曲线?

—P2和效率曲线?

—P2。

  三、带传动实验台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传动实验台是由机械部分、负载和测量系统三部分组成。

如图1-1所示。

  1直流电机2主动带轮3、7力传感器4轨道5砝码6灯泡

  8从动轮9直流发电机10皮带图1-1带传动实验台结构图

  1、机械部分

  带传动实验台是一个装有平带的传动装置。

主电机1是直流电动机,装在滑座上,可沿滑座滑动,电机轴上装有主动轮2,通过平带10带动从动轮8,从动轮装在直流发电机9的轴上,在直流发电机的输出电路上,并接了八个灯泡,每个40瓦,作为发电机的负载。

砝码通过尼龙绳、定滑轮拉紧滑座,从而使带张紧,并保证一定的预拉力。

随着负载增大,带的受力增大,两边拉力差也增大,带的弹性滑动逐步增加。

当带的有效拉力达到最大有效圆周力时,带开始打滑,当负载继续增加时则完全打滑。

2、测量系统

  测量系统由转速测定装置和扭矩测量装置两部分组成。

(1)转速测定装置

  用硅整流装置供给电动机电枢以不同的端电压实现无级调速,转动操纵面板上“调速”旋钮,即可实现无级调速,电动机无级调速范围为0~1500r/min;两电机转速由光电测速装置测出,将转速传感器(红外光电传感器)分别安装在带轮背后的“U”形糟中,由此可获得转速信号,经电路处理即可得到主、从动轮上的转速n1、n2。

(2)扭矩测量装置

  电动机输出转矩T1(主动轮转矩)、和发电机输入转矩T2(从动轮转矩)采用平衡电机外壳(定子)的方法来测定。

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外壳支承在支座的滚动轴承中,并可绕转子的轴线摆动。

当电动机通过带传动带动发电机转动后,由于受转子转矩的反作用,电动机定子将向转子旋转的相反方向倾倒,发电机的定子将向转子旋转的相同方向倾倒,翻转力的大小可通过力传感器测得,经过计算电路计算可得到作用于电机和发电机定子的转矩,其大小与主、从动轮上的转矩T1、T2相等。

只要测得不同负载下主动轮的转速n1和从动轮的转速n2以及主动轮的扭矩T1和从动轮的扭矩

  T2,就可计算出不同的负载下的弹性滑动系数?

以及效率?

以P2为横坐标,分别以不同负载下的?

和?

为纵坐标,就可以画出带传动的弹性滑动曲线和效率曲线。

3、加载装置

  在发电机激磁线圈上并联电阻,每按一下“加载”键,即并联上一个电阻,使发电机负载逐步增加,电枢电流增大,随之电磁转矩也增大。

由于发电机与电动机产生相反的电磁转矩,故此发电机的电磁力矩对电动机而言即为负载转矩。

因此每并联一个电阻,发电机的负载转矩就增大,从而实现了负载的改变。

  4、电器箱:

实验台所有的控制、测试均由电器控制箱(其原理参见图1-2),旋转面板上的调速旋纽,可改变主动轮的转速,并由面板上的显示装置上直接显示。

直流电动机和直流发电机的转矩也分别由设在面板上的显示装置显示。

  图1-2电器箱电路原理图

  四、实验原理

  传动带装在主动轮和从动轮上,直流电动机和发电机均由一对滚动轴承支撑,其定子(外壳)可以绕转子轴线摆动。

通过转速测定装置和专据测定装置,可以得到主动轮和从动轮的转速n1、n2及主动轮和从动轮的转矩T1和T2。

  n1-in2

  ?

100%(i为传动比)带传动的滑动系数:

?

?

n1

  由于实验台的带轮直径D1=D2=120mm,i=1,所以?

?

  n1?

n2

  ?

100%n1

  ?

?

  带传动的传动效率:

  p2T2n2

  ?

?

100p1T1n1

  (P1、P2分别为主动轮的输入功率和从动轮的输出功率)

  随着负载的改变,n1、n2和T1、T2值也将随之改变。

这样,可以获得不同负载下的?

和?

值,由此可以得出带传动的滑动率曲线和效率曲线。

改变带的预紧力F0,又可以得到在不同预紧拉力下的一组测试数据。

  显然,实验条件相同且预紧力F0一定时,滑动率的大小取决于负载的大小,F1与F2之间的差值越大,则产生弹性滑动的范围也随之增大。

当带在整个接触弧上都产生滑动时,就会沿带轮表面出现打滑现象,这时,带传动已不能正常工作。

所以打滑现象是应该避免的。

滑动曲线上临界点(A和B)所对应的有效拉力即不产生打滑现象时带所能传递的最大有效拉力。

通常,我们以临界点为界,将降曲线分为两个区,即弹性滑动区和打滑区(见图1-3所示)

  图1-3带传动滑动曲线图1-4带传动效率曲线

  实验证明,不同的预紧力具有不同的滑动曲线。

其临界点对应的有效拉力也有所不同。

从图1-3和图1-4可以看出,预紧力增大,其滑动曲线上的临界点所对应的功率P2也随之增加,因此带传递负载的能力有所提高,但预紧力过大势必对带的疲劳寿命产生不利的影响。

  五、带传动实验台主要技术参数

  直流电机功率为355W调速范围50~1500rpm

  初拉力最大值为3Kg皮带轮直径D1?

D2?

120mm

  六、实验步骤

  1、接通电源前,先将实验台的电源开关置于“关”的位置,检查控制面板上的调速旋钮,应将其逆时针旋转到底,即置于电动机转速为零的位置。

  2、将传动带套到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上,并在预紧装置的砝码盘上加2Kg重量的砝码。

3、打开电源开关,顺时针方向缓慢旋转调速旋钮,使电动机转速由低到高直到电动机的转速显示为n1?

900转/分为止(同时显示出n2),此时,转矩显示器也同时显示出电机的转矩T1和发电

  机的转矩T2。

  4、待稳定后,记录皮带传动的实测结果,同时将这一结果记录到实验指导书的数据记录表中。

5、点击“加载”按钮,使发电机增加一定的负载,待稳定后,记录测试结果n1、n2和T1、T2到数据记录表中。

重复本步骤,直到?

?

16~20%为止,结束本实验。

6、增加皮带预紧力到3Kg(增加砝码重量),再重复以上实验。

经比较实验结果,可发现带传动功率提高,滑动率系数降低。

  7、实验结束后,首先将负载卸去,然后将调速旋钮逆时针方向旋转到底,关掉电源开关,然后切断电源,取下带的预紧砝码。

  8、整理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

  七、实验数据记录及计算结果

  F=2kg

  F=3kg

  ?

P2?

P2用获得的一系列n1、n2、T1、T2值,通过计算可获得一系列?

、?

和P2(P2?

n2T2)的值然后可

  在坐标纸上绘制?

—P2和?

—P2关系曲线,如图1-5所示。

  1滑动系数曲线2效率曲线

  图1-5滑动曲线和效率曲线

  从图1-5上可以看出,?

曲线上的A0点是临界点,其左侧为弹性滑动区,是带传动的正常工作区。

随着负载的增加,传动效率增大,滑动系数逐渐增加,。

当载荷增加到超过临界点A0后,带传动进入打滑区,传动效率降低,滑动系数突然增加很快,带传动不能正常工作,所以应当避免。

  九、思考题

  1、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有何区别?

它们各自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

现象区别:

(1)弹性滑动是带传动的固有特性,是不可避免的。

打滑是一种失效形式,是可以避免的,

  而且我们必须避免;

(2)打滑发生在小带轮的全部包角内,而弹性滑动只发生在离开主、从动轮前的一段弧(即滑动弧)上;(3)打滑有过载保护的作用,但会加剧带的磨损,而弹性滑动会影响传动精度。

  产生的原因:

弹性滑动是由带的拉力差引起的,带的拉力差就越大,就导致弹性滑动区增大,滑动现象越明显;打滑时过载引起的,当载荷过大,带和轮之间的摩擦力小于带拉力时就会出现打滑。

  2、带传动的预紧力对带的传动能力有何影响?

  答:

预紧力越大,带与带轮之间的的正压力就越大,最大有效拉力Fmax越大,带传动的最大拉力会增加。

但当预紧力过大,将导致带的磨损加剧,带寿命缩短;当预紧力过小,带的工作能力将不足,工作时会打滑。

  3、带传动的滑动率如何测定?

带传动的效率如何测定?

  答:

(1)滑动率的测量:

通过转速测量装置和转矩测量装置,可以得到主动轮和从动轮的转速n1和n2、转矩T1和T2。

带传动的滑动系数为:

?

?

  n1-in2

  ?

100%(i为传动比)n1

  n1?

n2

  ?

100%n1

  由于实验台的带轮直径D1=D2=120mm,i=1,所以?

?

(2)传动效率的测量:

  P2nT

  ?

100%?

22?

100%Pn1T11

  式中,P1、P2分别为主动轮的输入功率和从动轮的输出功率。

带传动的传动效率为:

?

?

  4、分析滑动率曲线与效率曲线的关系。

  答:

不同的预紧力具有不同的滑动曲线。

其临界点对应的有效拉力也有所不同。

从滑动率曲线和效率曲线可以看出,预紧力增大,其滑动曲线上的临界点所对应的功率P2也随之增加,因此带传递负载的能力有所提高,但预紧力过大势必对带的疲劳寿命产生不利的影响。

  篇二:

带传动实验报告

  带传动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测定滑动率?

和传动效率?

,绘制?

?

T2滑动曲线及?

?

T2效率曲线

  2、测定带传动的滑动功率。

  3、观察带传动中的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

  二、设备和原理

  

(一)实验设备的主要技术参数

  1、直流电机功率:

2台×50W

  2、主动电机调速范围:

500~XX转?

  3、额定转矩:

T=0?

24N.M=2450g?

cm

  4、实验台尺寸:

长×宽×高=600×280×300

  5、电源:

220V交流

  

(二)实验设备的结构特点

  1、机械结构

  本实验的机械部分,主要由两台直流电机组成,如图14-1所示。

其中一台作为原动机,另一台则作为负载的发动机。

  对原动机,由可控硅整流装置供给电动机电枢以不同的端电压实现无级调速。

  图14-1实验台机械结构

  1、从动直流电机2、从动带轮3、传动带4、主动直流电机5、主动带轮6、

  牵引绳7、滑轮8、砝码9、拉簧10、浮动支座11、固定支座12、底座13、拉力传感器

  对发动机,每按一下“加载”按键,及并上一个负载电阻,使发电机负载逐步增加,电枢电流增大,随之电磁转矩也增大,即发电机的负载转矩增大,实现了负载的改变。

两台电机均为悬挂支承,当传递载荷时,作用于电机定子上的力矩T1(主动电机力矩)、T2(从动电机力矩)迫使拉钩作用于拉力传感器(序号13),传感器输出的电讯号正比于T1、T2,因而可以作为测定T1、T2的原始讯号。

  原动机的机座设计成浮动结构(滚动滑槽),与牵引钢丝绳、定滑轮、砝码一起组成带传动预拉力形成机构,改变砝码大小,即可准确预定带传动的预拉力F0。

  两台电机的转速传动器(红外光电传感器)分别安装在带轮背后的环形槽(本图未表示)中,由此可获得必需的转速讯号。

  三、实验步骤

  1、不同型号传动带需在不同预拉力F0的条件下进行试验,也可对同一型号传动带,采用不同预拉力,试验不同预拉力对传动性能的影响。

为了改变预拉力F0,如图14-1所示,只需改变砝码8的大小。

  2、接通电源

  在接通电源前首先将电机调速旋钮逆时针转至“最低速”(0速)位置,揿电源开关接通电源,按一下“清零”键,将调速旋钮时针相向“高速”方向旋转,电机由起动,逐渐增速,同时观察实验台面板上主动论转速显示屏上的转速数,其上的数字即为当时的电机转速。

当主电机转速达到预定转速(本实验建议预定转速为1800转?

分左右)时,停止转速调节。

此时从动电机转速也将稳定的显示在显示屏上。

  3、转矩零点及放大倍数调整

  在空载状态下调整机台背面(参见图14-2)调零电位器,使被动转矩显示(参见图14-4)上的转矩数0~0?

030N?

M,主动轮在0?

050~0?

090N?

M。

  待调零稳定后(一般在转动调零电位器后,显示器跳动2~3次即可达到稳定值)按加载键一次,最左地1个加载指示灯亮,待主、被动轮转速及转矩显示稳定后,调节主动轮放大倍数电位器,使主动轮转矩增量略大于被动轮转矩增量(一般出厂时已调好)。

显示稳定后按清零键,在进行调零。

如此反复几次,即可完成转矩零点数放大倍数调整。

  4、加载

  在空载时,记录主、被动轮转矩与转速。

按“加载”键一次,第一加载指示灯高,待显示基本稳定后记下主、被动轮的转矩及转速值。

再按“加载”键一次,第二个加载指示灯亮,待显示稳定后再次记下主、被动轮的转矩及转速。

第三次按“加载”键,三个加载指示灯亮,记录下主、被动轮的转距、转速。

  重复上述操作,直至7个加载指示灯亮,记录下八组数据。

根据这八组数据便可作出带传动滑动曲线?

-T2及效率曲线?

-T2。

  在记录下各组数据后应及时按“清零”键。

显示灯泡全部熄灭,机构处于空载状态,关电源前,应将电机调速至零,然后再关闭电源。

  四、实验数据及处理

  1.实验数据

  2.滑动率曲线

  五、结果分析

  随着负载的增大,主轴转速逐渐降低,滑擦率逐渐增大,工作效率先有突变,后逐渐减小。

  六、思考题

  1、为什么从动轮的实测转速会比计算转速略小?

  答:

由于带的弹性变形,引起带与带轮之间的微量弹性滑移,将使从动轮转速小于计算转速,这种现象即所谓的弹性滑动。

  2、打滑与弹性滑动有何区别?

产生的原因?

  答:

  

(1)现象区别:

弹性滑动是带传动的固有特性,是不可避免的。

打滑是一种失效形式,

  是可以避免的,而且我们必须避免;打滑发生在小带轮的全部包角内,而弹性滑动只发生在离开主、从动轮前的一段弧(即滑动弧)上;打滑有过载保护的作用,但会加剧带的磨损,而弹性滑动会影响传动精度。

  

(2)产生的原因:

弹性滑动是由带的拉力差引起的,带的拉力差就越大,就导致弹性滑

  动区增大,滑动现象越明显;打滑是过载引起的,当载荷过大,带和轮之间的摩擦力小于带拉力时就会出现打滑。

  3、影响带传动工作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答:

  

(1)预紧力:

预紧力越大,传动能力越强,但应适度,以避免过大拉应力;

  

(2)包角:

包角越大越好,一般不小于120度;

  (3)摩擦系数:

摩擦系数越大越好。

  篇三:

机械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机械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范文一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我终于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做完了.在这次作业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一遍又一遍的计算,一次又一次的设计方案修改这都暴露出了前期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经验不足.刚开始在机构设计时,由于对Matlab软件的基本操作和编程掌握得还可以,不到半天就将所有需要使用的程序调试好了。

可是我从不同的机架位置得出了不同的结果,令我非常苦恼.后来在钱老师的指导下,我找到了问题所在之处,将之解决了.同时我还对四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传动系统的设计时,面对功率大,传动比也大的情况,我一时不知道到底该采用何种减速装置.最初我选用带传动和蜗杆齿轮减速器,经过计算,发现蜗轮尺寸过大,所以只能从头再来.这次我吸取了盲目计算的教训,在动笔之前,先征求了钱老师的意见,然后决定采用带传动和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也就是我的最终设计方案.至于画装配图和零件图,由于前期计算比较充分,整个过程用时不到一周,在此期间,我还得到了许多同学和老师的帮助.在此我要向他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整个作业过程中,我遇到的最大,最痛苦的事是最后的文档.一来自己没有电脑,用起来很不方便;最可恶的是在此期间,一种电脑病毒”Word杀手”四处泛滥,将我辛辛苦苦打了几天的文档全部毁了.那么多的公式,那么多文字就这样在片刻消失了,当时我真是痛苦得要命.

  尽管这次作业的时间是漫长的,过程是曲折的,但我的收获还是很大的.不仅仅掌握了四连杆执行机构和带传动以及齿轮,蜗杆传动机构的设计步骤与方法;也不仅仅对制图有了更进一步的掌握;Matlab和AutoCAD,Word这些仅仅是工具软件,熟练掌握也是必需的.对我来说,收获最大的是方法和能力.那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我发现像我们这些学生最最缺少的是经验,没有感性的认识,空有理论知识,有些东西很可能与实际脱节.总体来说,我觉得做这种类型的作业对我们的帮助还是很大的,它需要我们将学过的相关知识都系统地联系起来,从中暴露出自身的不足,以待改进.有时候,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合众人智慧,我相信我们的作品会更完美!

  范文二

  接触机械原理这门课程一学期了,而这学期才是我真正感受到了一个学习机械的乐趣以及枯燥,被那些机械器件、机件组合而成的机器所吸引,尤其是汽车、机器人、航天飞机等机械技术所震撼,感慨机械工作者的伟大,。

然而这种激动就在接近本学期结束之时,终于实现了,我们迎来了第一堂机械课程设计。

  由于第一次做这样的事情,脱离老师的管束,和同学们分组探讨自动送料冲床的结构设计,把学了一学期的机械原理运用到实践中,心中另是一番滋味!

  在设计之前,指(来自:

小龙文档网:

机械设计带传动实验心得体会)导老师把设计过程中的所有要求与条件讲解清楚后,脑子里已经构思出机构的两部分,即送料机构和冲压机构,把每一部分分开设计,最后组合在一起不

  就完成整体设计了吗?

这过程似乎有点简单,可是万事开头难,没预料到这个“难”字几乎让我无法逾越,如槽轮间歇机构,要满足送料间歇条件,就必须按照规定的运动规律即参数,设计一个满足运动条件的槽轮机构,这是机械原理课堂上没有讲过的,因为这部分只是课本了解内容,但涉及这个槽轮机构对整个课程设计来说又是势在必行的,所以我跟郑光顺跑到图书馆,恨恨地找了一番,终于借到与这次课程设计有关的六本参考资料书,拿回来后一本一本地看下去,把槽轮有关的内容一一浏览,结果,令我们欣喜的是这槽轮机构的各种参数都被罗列出来了,而且还有一道例题,按照例题的思路很快地设计出了槽轮机构,即送料机构设计完成。

  做成了槽轮送料机构,我们的冲压机构有存在很大的难题,将凸轮机构和连杆机构组合完成一个特定的运动,这是没有学过的,凸轮机构倒是很容易地算出来了,但是连杆机构既要满足角度条件又要满足高度条件,解析法是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弄懂的,为了争取时间我们只能选择图解法了,组长张瑞朋和郑光顺大晚上的坐在电脑旁边,用CAD作图,用QQ语音进行交流,高科技显然被引进了我们的课程设计,两位“工程师”边做图边把存在的问题说出来,最后在他们二位加夜班的情况下,与第二天早上突破了这个难题。

与此同时我们另外五人也拿出了两套备用方案,各自完善了参数。

一周后方案基本完成,进入作图阶段。

但在作图之前经过七人反复讨论决定采取第三套凸轮连杆组合方案,因为这套方案可以很好地满足急回这一特性,而其他两套方案都在这一特性上欠缺,方案的选择就这样尘埃落定了。

  作图可以说是学机械的家常便饭,不过这最基本的功夫又是最耗时、最考验人的耐心和细心的。

从本周一起2张2号图纸必须在周三完成,将我们设计机构完全呈现出来。

由于我们组合机构比较复杂,所以除作最基本的结构件图外还得完成结构件图的侧视图,以便答辩时老师能够读懂我们的作业,这一任务无疑加大了我们的工作量,最为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周二下午一点钟到工作室后,为了在晚上离开前完成图纸,一直作图到晚上九点钟,下午五点那时肚子实在饿得不行了,就干脆把快餐叫到工作室,几个人在一起呼呼呼地吃了一顿特殊的作图晚餐,这样的事情在毕业后也许将成为同学之间的一段美好的回忆了。

  周三完成课程设计报告,完善图纸。

准备好一切后,等待周四的答辩到来。

只希望我们组能够在答辩中取得好成绩,即过程与结果的双重完美,当然这是本次课程设计的最完美的结局。

  范文三

  经过紧张而有辛苦的三周的课程设计结束了.当我快要完成老师下达给我的任务的时候,我仿佛经过一次翻山越岭,登上了高山之颠,顿感心旷神意,眼前豁然开朗.

  课程设计是我们专业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着是我们迈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前一个必不少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深深体会到这句千古名言的真正含义.我今天认真的进行课程设计,学会脚踏实地迈开这一步,就是为明天能稳健地在社会大潮中奔跑打下坚实的基础。

  说实话,课程设计真的有点累.然而,当我一着手清理自己的设计成果,漫漫回味

  这3周的心路历程,一种少有的成功喜悦即刻使倦意顿消.虽然这是我刚学会走完的第一步,也是人生的一点小小的胜利,然而它令我感到自己成熟的许多,另我有了一中”春眠不知晓”的感悟。

  通过课程设计,使我深深体会到,干任何事都必须耐心,细致.课程设计过程中,许多计算有时不免令我感到有些心烦意乱:

有2次因为不小心我计算出错,只能毫不情意地重来.但一想起周伟平教授,黄焊伟总检平时对我们耐心的教导,想到今后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想到世界上因为某些细小失误而出现的令世人无比震惊的事故,我不禁时刻提示自己,一定呀养成一种高度负责,认真对待的良好习惯.这次课程设计使我在工作作风上得到了一次难得的磨练.短短三周是课程设计,使我发现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真正如此的缺乏,自己综合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力是如此的不足,几年来的学习了那么多的课程,今天才知道自己并不会用.想到这里,我真的心急了,老师却对我说,这说明课程设计确实使我你有收获了.老师的亲切鼓励了我的信心,使我更加自信.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老师们,是您严厉批评唤醒了我,是您的敬业精神感动了我,是您的教诲启发了我,是您的期望鼓励了我,我感谢老师您今天又为我增添了一幅坚硬的翅膀.今天我为你们而骄傲,明天你们为我而自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