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驾驶员与乘客的心理管理讲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62140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1章 驾驶员与乘客的心理管理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11章 驾驶员与乘客的心理管理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11章 驾驶员与乘客的心理管理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11章 驾驶员与乘客的心理管理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11章 驾驶员与乘客的心理管理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1章 驾驶员与乘客的心理管理讲解.docx

《第11章 驾驶员与乘客的心理管理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章 驾驶员与乘客的心理管理讲解.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1章 驾驶员与乘客的心理管理讲解.docx

第11章驾驶员与乘客的心理管理讲解

第十一章 驾驶员与乘客的心理管理

学习目标

1.了解疲劳、心理疲劳的概念,掌握驾驶员心理疲劳产生的原因及具体表现。

2.掌握驾驶员心理疲劳的预防措施和消除方法。

3.理解乘客投诉心理产生的原因,掌握乘客投诉的形式、类型,掌握处理乘客投诉的技巧。

学会处理乘客投诉。

第一节 驾驶员心理疲劳的预防和消除

导入案例

大巴司机疲劳驾驶存安全隐患 一天开16小时

据了解,A城市有的运输公司实行单班制,某些线路的大巴司机在工作日要连续开车十六七个小时。

某记者进行了一整天的全程跟踪采访,体验了这些大巴司乘人员的工作状况。

没有片刻休息立即踏上回程

早晨6点20分,记者乘坐上S路公交车,开始了一天的体验生活。

6点27分,车子准时从起点站出发。

记者从后视镜里静静地观察着大约40岁的司机,他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本能地操纵着方向盘,瞻前顾后地观察每一个拐弯的角度。

7点15分,车上的乘客越来越多。

由于乘客太多,车厢里很吵闹,乘务员报站的声音太小,司机经常要扯着嗓门帮着乘务员报站。

途中遇上塞车,车子缓慢地前行,司机偶尔会用手揉揉眼睛,时刻留意如何在车群中突出重围。

8点24分,两个小时单调的车程后,S路公交车终于到达终点站。

等候了两分多钟,几乎没有休息,这辆大巴就继续开始返程。

中午休息吃饭只有18分钟

由于交通状况不是很好,在到达检查站之前的1个多小时车程中,司机滴水未沾,双手紧握方向盘,抓紧每一次交通畅顺的机会。

有时候等待红灯时,司机微微弓着背,轻轻地支撑在方向盘上稍作歇息。

记者留意到,在停车等候时,司机会习惯性地用手掌抹一抹额头和嘴巴,揉一揉眼睛,扭一扭脖子,帮着乘务员扯着嗓子报站。

车子在检查站停留片刻,司机才匆匆地离开驾驶位,走下车。

5分钟后,司机上了车,继续起程。

大巴返程至起点站只有几站之遥时,司机明显加快了车速。

在等候红灯时,司机伸出了两个小时车程中的第一个懒腰,原先紧绷的脸庞有所放松。

10点33分,S路车返程到达起点站。

记者看到,很多公交企业都在此处设置了调度室,在停车场旁边的一个狭长角落里,很多司乘人员拿着饭盆,在拥挤的空间内排队盛饭菜。

然后捧着饭盆,随意地找个地方,有的站着,有的蹲着,大口而匆忙地吃饭,有的人吃饭时还不时看着手表。

记者乘坐的S路公交车司机和乘务员则是捧着饭盆,边吃饭边走向车厢。

没多久,待记者走近车辆时,司机和乘务员已经在清扫车厢了。

10点47分,司机准备起程时,乘务员提醒他赶紧去接水,司机这才拿起水杯跑下车接水。

10点50分,S路公交车开始了下一趟行程。

记者了解到,司机和乘务员每天早晨6点钟左右上班,最后一班车是在晚上9点30分发出,回家的时间则要视回程的时间长短而定。

当记者询问乘务员有没有时间午睡休息,乘务员很疑惑地说:

“晚上能多睡会儿就不错了,哪有午睡?

狂跑50米奔向洗手间

10点50分,记者乘坐的大巴第二次出发。

  12点40分,S路顺利到站。

大约13点,S路公交车返程。

午后阳光很温暖,记者看了看车厢,发现很多乘客都靠着座椅打盹,记者也有点昏昏欲睡,司机仍专心地开着车。

14点45分,S路大巴车缓缓地进站。

乘客刚下车,乘务员一整理完车票和票款,马上又拿起拖把清洁车厢,司机则坐在乘客座位上,贴着椅背,头微微扬起,手轻轻地盖在额头上休息。

做完车厢的清洁,乘务员飞奔至50米外的洗手间,不到2分钟,又飞奔赶回车厢。

15点4分,S路公交车第三次出发。

据大巴司机介绍,S路每隔4分钟便会从始发站出发,大约2小时后到达终点站,每天来回往返4次。

由于发车时间紧凑,工作强度大、时间长,大巴司机基本上得不到休息。

“我们一天工作16小时,尽管公司实行工作两天休息一天的制度,仍然感到十分疲劳。

”车上的乘务员半开玩笑称:

“现在师傅每天和我在一起的时间,远远多于在家陪老婆和孩子!

”而一旁的司机师傅则无奈地摇摇头。

一顿晚餐分两次吃

记者一路跟随S路大巴,发现尽管工作时间超长,但司机师傅开起车来还是十分认真,从他脸上看不出一丝的倦意,只是在堵车的时候才会伸一伸腰,稍微活动一下,这可能是司机一天在车上最满足的时候了。

17点15分,在经过2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后,S路再次到达了终点站。

此时公司食堂工作人员早已等候在路边,这是一个小小的打饭点,一个盛饭的木桶和一些小菜被摆放在桌子上。

奔波了一天的司机和乘务员一进站便拿着饭盒从车中飞奔过去,从他们的脸上记者看出,紧绷了一天的神经在这一刻得到了真正的放松,尽管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时间。

司机和乘务员直接打饭上了车,此时陆续有乘客开始上车。

而司机则将打好的饭放在一边,乘务员简单地吃了几口后,两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工作。

17点20分,发动汽车继续上路返程。

1小时后,18点44分,S路进入检查站。

由于这里上下乘客较多,司机趁着这段空余时间,拿起饭盒迅速地跑下车,坐在站旁的小凳子上,一阵狼吞虎咽。

3分钟后,18点47分,司机端着剩余的半盒饭再次出发了。

19点40分,S路返程至起点站。

乘务员对车里简单地打扫了一下,司机走下车匆匆吃完剩余的半盒饭。

19点50分,他们又出发了。

最后一趟车司机打哈欠

19点50分,S路公交车从起、点站第四次出发。

记者发现,司机明显有点紧张,车速不断在加快。

21点3分,在一个十字路口,与另一辆S路公交车相遇,司机很不满意对方不按时发车,双方发生了一些口角。

很快,司机又加快车速。

21点30分,司机又遇上一辆S路公交大巴,两司机都下车对照了发车时间,趁下车的时候,司机抽了根烟,精神状态不是很佳。

21点35分,S路公交车到达起点站,一刻不停又拐到马路对面上客。

21点40分,该辆大巴最后一趟返程。

此时,车上只剩下十来个乘客,大家都闭着眼睛睡觉,车厢内很安静。

一有停车的空当,司机连伸懒腰,打着哈欠。

乘务员告诉记者,他们这一趟车不会把乘客送到起点站,最远只走一半路程,司机要开车去加油,然后回家。

22点45分,记者看着司机开着车前往加油站,车渐行渐远。

请思考

1.驾驶员长时间驾驶会导致驾驶疲劳,案例中驾驶员的疲劳体现在哪些地方?

2.驾驶疲劳除了生理疲劳,还会导致心理疲劳,心理疲劳是如何产生的?

3.如何预防和消除驾驶员的心理疲劳?

对于驾驶员来讲,驾驶技能固然重要,可是安全驾驶的心理因素成熟与否更为重要。

疲劳驾驶中的“心理疲劳”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汽车交通事故中的“隐形杀手”,必须引起驾驶员的高度重视。

一、驾驶员心理疲劳的产生

(一)疲劳与驾驶疲劳

疲劳是指由于体力或脑力活动使人产生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降低、活动效率下降的现象。

疲劳不仅局限在人体的生理方面,即疲劳产生时所发生的生理变化、或由于生理变化而产生的疲劳。

除了生理变化影响导致疲劳的产生外,还有心理因素影响而产生疲劳的现象。

因此,可以说疲劳是人们高强度或长时间持续活动后,产生的一种生理或心理现象,表现为身体困倦、精神倦怠、注意力减退、工作效率下降。

驾驶疲劳是指驾驶员在行车中,由于驾驶作业使生理或心理上发生某种变化,而在客观上出现驾驶机能低落的现象。

也就是指驾驶员在连续行车后产生的生理、心理功能以及驾驶操作功能下降的现象,如腰酸背痛、眼睛模糊、手指和身体不灵活、反应和判断速度缓慢等现象。

驾驶疲劳常常伴以倦怠感、单调感和饱和感。

在不同条件下,还往往伴以人际关系的失和感,有时也会产生无力和虚脱的感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无力感。

驾驶操作主动性下降,或无法按规定的要求继续工作。

例如,驾驶员在正常状态下,认真和集中注意安全驾驶,但疲劳时,手握方向盘就变得晃晃悠悠。

第二,感觉功能失调。

感觉器官会发生混乱。

这就是由于长时间坐在固定的驾驶座位上,会出现视觉模糊,听力下降,判断迟缓等症状。

第三,注意功能失调。

疲劳后引起视力功能下降,注意力分散、判断能力降低,视野逐渐变窄,漏看、错看信息的情况增多。

第四,记忆和思考能力下降。

疲劳有损于驾驶员的思维过程,造成思维能力下降,头脑不清醒。

在过度疲劳的情况下,往往会忘记操作程序。

第五,动作不灵活,不协调。

由于生理、心理节律失调,动作自动化程度降低。

第六,自制力减退。

疲劳后驾驶员的决心、耐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减退,缺乏坚持不懈的精神,易于激动,急躁和开快车。

第七,困倦。

过度疲劳会在行车过程中产生困倦,甚至打瞌睡。

驾驶疲劳产生的原因是个复杂的问题,它与很多因素有关。

第一,驾驶疲劳受到人的昼夜生理节律的影响,夜间行车的驾驶员很容易疲劳,对夜间交通事故的调查表明,很多重大事故与驾驶员的疲劳、行车打瞌睡有关。

第二,驾驶疲劳的出现与连续行车时间有关,长时间连续行车容易引起驾驶疲劳。

连续开车2小时以后,由于连续不断地处理交通驾驶信息的结果,脑氧气减少,中枢神经疲劳,感觉迟钝,知觉减弱,调节肌肉收缩机能衰退。

若再继续开车,神经中枢为保卫自己,自动地遮断“感觉的刺激”,结果驾驶员的注意力变得散漫,不愿再做麻烦的动作,省略正规的运转操作,甚至在开车时打盹。

第三,道路与交通条件对驾驶疲劳也有影响,如驾驶车辆通过无交通标志且视距不足的道路;交通堵塞,过交叉点以及意外被超车时;上坡的视距不足时;路面条件过差的道路;驾驶车况太差的汽车等。

凡是加剧驾驶员精神紧张的道路和交通条件都会加速驾驶疲劳的出现。

总之,导致驾驶疲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产生驾驶疲劳的主要原因来自驾驶员的生活情况、行车情况和驾驶员本人情况三个方面,其中长时间连续驾驶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

一般来说,驾驶员每天驾驶车辆超过8小时或者从事其他体力消耗过大的劳动或睡眠不足等状况下进行的车辆驾驶,都属于疲劳驾驶状态。

疲劳驾驶会产生诸如头痛、肌肉酸痛、全身乏力、精神恍惚、注意力涣散、驾驶能力下降、对操作缺乏信心、驾驶动作协调受到破坏等现象。

但驾驶过程中,有时候并没有达到如此的高负荷,却也有很多驾驶员会产生诸如上面所说的各类反应,那就说明“心理疲劳”已经悄然袭来。

(二)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

从疲劳表现来看,疲劳一般可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两种。

两者互为消长,不可分离。

生理疲劳通常由于体力劳动所致,人体连续不断地活动使肌肉产生超负荷能力而引起,表现在身体方面活动水平下降,包括运动性疲劳和脑力疲劳。

心理疲劳是由于脑力劳动所致,使个体心理系统发生一定变化从而引起工作能力下降的现象,表现在精神方面活动退化,包括智力性疲劳、情绪性疲劳和单调性疲劳。

生理疲劳是由于运动而引起的肌肉或脑产生的疲劳;心理疲劳则是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反映在心理现象方面的疲劳。

一般来说,它们产生疲劳的紧张刺激源不一样。

生理疲劳的紧张刺激来源于肌肉的长时间或高强度的运动;而心理疲劳的紧张刺激则主要来源于心理因素引起的紧张产生的疲劳。

生理疲劳产生之后,表现为“力不从心”,它是客观的,表现为感觉迟钝、腰酸背痛、动作失调、姿势拙劣、肌肉痉挛等。

而心理疲劳产生之后,表现为“心不从力”,它是主观的,表现为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反应速度降低,尤其突出的是情绪上的倦怠、厌烦、焦躁、无聊等。

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虽然有区别,但却是密切联系的。

一方面,生理疲劳不仅降低直接参加活动的运动器官的效率,而且,首先影响到大脑的心理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心理疲劳不仅使各种心理反应变得迟钝起来,而且也会减弱生理活动的能力。

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但是,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并不一定是同时产生的。

有时身体上并不感到疲劳,而心理上却感到十分疲倦;有时身体上感到十分疲劳,但却由于某一活动的兴趣、爱好或工作的责任感,仍乐此不疲,继续工作,但工作时间不能过长,如果超过了某种限度,勉强工作就会引起过度疲劳。

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疲劳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日积月累,在心理上造成心理障碍、心理失控甚至心理危机;在精神上会造成精神委靡、恍惚甚至精神失常,引发多种心身疾患,如紧张不安、动作失调、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工作效率下降等。

(三)驾驶员心理疲劳产生的原因

引起心理疲劳的因素很多,如情绪、动机水平等,单调、乏味的工作也特别容易引起心理疲劳。

驾驶员产生心理疲劳现象的原因常见的有以下四种情况。

一是来自对自身驾驶技术的过分自信而产生的麻痹心理。

有些驾驶员对自己的技术水平缺乏客观评价,因而对必要的安全教育、行车规定、车辆检修等,觉得是老生常谈,久而久之产生“习以为常”之感,因而使自己大脑处于抑制状态,自信如果走向极端就容易变成自负。

二是来自对自身从未发生交通事故的侥幸心理。

有些驾驶员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大风大浪”见过不少,也没有出过事故,只要运气好就可万事大吉。

在这种心理的干扰下,遇到险情时很难全神贯注、沉稳操作,不是惊慌失措,就是反应迟缓。

三是来自对驾驶工作单调、机械、重复产生的倦怠心理。

一旦娴熟掌握驾驶技术,驾驶员所要从事的就是千百次驾驶动作的不断重复。

单调、乏味的长时间从事一件事情会引起操作者极度厌烦,它能引起和加速驾驶员心理疲劳的产生。

特别对于年轻的驾驶员来讲,会感到缺乏挑战,难以体现自身价值。

于是夸大工作不利效应。

虽然驾驶工作并不紧张,消耗的能量不多,仍觉得非常疲劳。

四是来自现实生活的心理困扰而产生的压抑心理。

驾驶员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心情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驾驶员多为青壮年,正是人生中扮演社会角色最为集中、各种事务较为繁重的时期。

比如这一时期面临婚恋问题,交往双方生活方式、习惯爱好都处于磨合期,极易产生各种矛盾。

到了中年,上有老下有小,除了繁重的工作外,还要面对住房紧张、经济拮据、扶老携幼等难题。

如果驾驶员遭遇了如此困难和挫折,找不到合适的宣泄方式,久而久之,心理上出现异常,行为上出现偏差,时常出现身体不适、情绪不佳、心理不安的现象。

(四)心理疲劳对驾驶员产生的影响

心理疲劳对驾驶员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迅速捕捉外界信息,注意的范围变狭窄,注意力不能持久,甚至分散注意力,使之只注意不必要的事物,忽略必要事物。

(2)知觉和判断力迟钝、错误,使意识模糊,记忆力降低,以致不能产生所需的经验和结论。

主要表现为判断错误和操作错误增加。

判断错误多为对道路的交通量情况,对潜在事故的可能性以及应付措施考虑不周,在特殊道路上车速不当等。

操作错误多为掌握方向盘、刹车、换挡不当等。

严重者可发生手足发抖、肌肉痉挛、动作失调等,对驾驶产生严重影响。

(3)反应迟钝和不稳定,手脚不灵活,动作的协调性、准确性下降,致使不能敏捷操作车辆。

这在制动、转向方面表现得较为明显。

例如,开车时,看见前车制动灯已亮,本应立即踏制动踏板。

可是,反应迟钝,动作不灵,待踏下制动踏板,已为时过晚,碰上前车。

(4)打瞌睡。

心理疲劳易使人产生疲倦,不知不觉进入梦乡。

驾驶员即使有几秒钟的睡意也会使车辆失去控制,招致行车肇事。

(5)感情易冲动。

小孩困倦想睡时,总爱哭闹。

开车会因小事引起情绪急躁,失去理智和谦让,易与他人发生争执或斗气,从而发生行车事故。

因驾驶疲劳所导致的交通事故,除外观所见或长时开车等容易分辨的生理疲劳情况外,通常是极难准确地判定。

有些交通事故往往因驾驶员无明显过度疲劳症状或无据可查是生理疲劳所致,在确定事故性质和作事故统计分析时,又往往忽略心理疲劳这个主要因素,于是难以判定属驾驶疲劳所诱发。

所以,对心理疲劳的危害常常被驾驶员和车管部门所忽视,尤其个体和集体运输企业更不重视此事。

二、驾驶员心理疲劳的具体表现

(一)智力性疲劳

智力性疲劳是一种由于长时间或紧张的智力(脑力)活动而引起的疲劳。

智力是大脑的机能,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一种最重要的能力,它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中所形成的认识方面稳定的心理特征。

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等,当疲劳发生时,这些能力都随之下降。

在驾驶活动中,对路况信息的观察,以及在各种变化情况下的注意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驾驶过程中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直接影响着行车安全,对车外情况长时间、高强度地注意力集中,势必引起驾驶员注意力的下降。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智力性疲劳。

(二)情绪性疲劳

情绪性疲劳是由于在驾驶过程中,驾驶员情绪紧张和冲突所引起的疲劳。

情绪是多成分组合、多维量结构、多水平整合,并为有机体生存适应和人际交往而同认知交互作用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动机力量。

其中,情绪紧张是造成情绪性疲劳的主要原因。

(三)单调性疲劳

单调性疲劳是指由于长期、长时间单调的动作、操作而引起的疲劳。

我们知道,驾驶员的驾驶活动,是娴熟、不断重复、简单的机械化操作,最主要的操作是手对方向盘、脚对加速踏板和制动踏板的重复操作与控制。

这些都会伴随着单调性疲劳的产生。

长期的驾车生活,往往会使一些驾驶员产生单调性的厌倦情绪而导致疲劳。

此外,在景观单调,交通量稀少的平直道路上行驶时,由于外界信息过少、单调,同时也无须很多驾驶操作,驾驶人的中枢神经缺少刺激,逐渐进入抑制状态,如高速公路以它宽、平、直、分道行驶、全立交、全封闭的良好道路条件,给行车提供了很大的安全系数,驾驶员行驶一段路程后,思想易分散,精力不集中,会因缺乏感官刺激(单调)而昏昏欲睡,反应能力会随之下降,出现驾驶单调性疲劳。

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在交通事故原因分析中,驾驶单调性疲劳的交通违法事实是不易确认的,即便当事人承认出现单调性疲劳驾驶现象,也不能轻易确认疲劳驾驶违法。

驾驶员的心理疲劳由于消极情绪的不良作用,影响神经活动的协调性,使反应迟钝、记忆衰退,动作准确性下降,感知敏感度减弱,其他心理机能也发生多种变化。

严重的会导致神经系统受影响,反应迟钝、判断失误、操作失准而发生各类事故。

三、驾驶员心理疲劳的预防措施

意识到“心理疲劳”的危害,驾驶员就要注重积极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预防产生心理疲劳,避免其对自身及驾驶工作的不良影响。

 

(一)激发浓烈的职业自豪感,提高工作兴趣

浓厚的兴趣是避免心理疲劳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旦对某一活动产生兴趣,就能使大脑皮层形成兴奋灶,就会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热爱驾驶工作,明确自己职业的责任,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就能使心理处于一种良好的应激状态,从而避免心理疲劳的产生。

(二)培养和营造知足常乐、健康向上的良好心境

要在学习、工作上不知足,在生活、享受上常知足。

树立远大的事业目标,不断激励自己为之不懈努力,使自己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就会情绪饱满,精神振奋,这样心理机能就会处于积极运转状态而不至于产生心理疲劳。

(三)注重劳逸结合

活动要有节制、劳逸适度,不能使自己无休止地处于紧张状态中。

在紧张度较大的活动中要学会调节,如伸伸懒腰、观观景象、听听音乐、停车休息片刻,以使精神得到必要的松弛,待精力充沛、头脑清醒,再继续活动。

在持续一天的辛劳后,应及时松弛自己的神经。

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和爱好,通过各种活动来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

例如散步、看电影、聊天、读书等,从而避免因从事的工作过于单一而产生单调、消极的心理,提高肌体的活力和人体应付复杂枯燥工作时的适应能力。

(四)学会正确处理家庭和社会矛盾,和自己的同事、领导处好关系

只有生活在融洽、快乐的气氛中,才能有愉快的心情、开朗的性格、健康的体魄,才能保证精力集中、旺盛,反应敏捷,开好安全车。

四、驾驶员心理疲劳的消除方法

对于驾驶员的心理疲劳,通过注重职业保健、学会心理调节等积极的预防措施,很大程度上可以预防心理疲劳产生。

但是,长期的、超负荷的驾驶活动,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心理疲劳也是无法避免的,当驾驶员产生了心理疲劳现象,就必须采用有效方法消除心理疲劳。

(一)要适度宣泄不良情绪

驾驶员一旦产生不良情绪,要积极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使不良情绪得到缓解,以防止不良情绪对安全行车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要磨炼坚强的意志

意志坚强的人不仅在生理疲劳时能继续顽强地生存下去,而且能够克服惰性,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务,达到所确立的行动目标。

因此,驾驶员平时要注重从小事做起,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

(三)以下方法值得一试

①健康的开怀大笑是消除疲劳的最好方法,也是一种愉快的发泄方法;②高谈阔论会使血压升高,听别人说话同样是一件惬意的事情;③放慢生活节奏,把无所事事的时间也安排在日程表中;④沉着冷静地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有助于舒缓紧张压力;⑤做错了事,要想到谁都有可能犯错误,不要耿耿于怀;⑥不要害怕承认自己的能力有限,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说“不”;⑦夜深人静时,悄悄地讲一些只给自己听的话,然后酣然人梦;⑧遇到困难时,坚信“车到山前必有路”。

第二节 乘客投诉心理的分析与乘客投诉处理

导入案例

和乘客打交道要度量大

“80后”小段常遭投诉,向同事管师傅倾诉时却颇感委屈,“那次,有个老太太有座不坐,我好意提醒反而招来她不满。

后来,我因避让行人急刹车,造成她跌倒受伤。

我埋怨几句,可她家人却说我出了事故还态度恶劣。

你说,这事能怪我吗?

“整天和乘客打交道,一定要度量大。

”管师傅开导说,“你不能要求所有乘客都有涵养,但我们做服务工作的就必须要有修养。

”她继续分析:

“你提醒那个老人,确是出于好心,不过坐不坐是人家的自由,不能成为你埋怨的理由。

问题倒是在于,既然知道有老人站着,为什么开车还不谨慎?

要是不开快车,要是注意观察,那用得着急刹车吗?

日前,小段又见到管师傅时,一脸高兴神情:

“管师傅,刚才车上有个乘客讲了不少难听话,可我一句都没回。

你看,我脾气改好些了吧?

请思考

1.驾驶员小段为何遭受乘客投诉?

什么是乘客投诉心理?

2.乘客投诉的动机是什么?

3.如何处理乘客投诉?

乘客在乘车过程中,都期待着享受到优质:

舒适、便捷与安全的交通运输服务。

然而,交通运输服务主体,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遇到乘客的投诉,这是在所难免的非常正常的现象。

关键是针对乘客的投诉,如何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补救服务的失误,提高服务的水平,从而提高乘客的满意度,保障交通运输过程的安全与顺畅。

一、乘客投诉心理的分析

乘客投诉是指乘客在接受乘车服务过程中,由于驾驶员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而引发的矛盾和冲突,或者在乘客的权益受到损害时,向驾驶员或上级主管部门反映情况,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要求的行为,是对乘车服务不满意的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乘客投诉心理是指乘客对即将进行或已经进行的投诉行为的心理反应。

乘客投诉心理随时受到社会环境及个人情绪、情感的影响。

人在情绪比较正常的状态下,投诉心理不容易发生;乘客心里不舒服、正憋着气,芝麻豆皮小事也容易引发投诉心理,因而驾驶员和乘务员就要有充分的准备,在适当时机寻求最佳途径让他们释放心中怒气,把投诉消灭在萌芽状态。

(一)乘客投诉的原因

乘客投诉一般是因为乘客主观上认为由于驾驶服务工作上的差错,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而向有关人员和部门进行反映或要求给予处理。

投诉是不可避免的,尽管驾驶服务人员不希望出现这种情况。

乘客的投诉既可能是驾驶服务工作中确实出了问题,也可能是由于乘客的误解。

乘客投诉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会影响驾驶服务方的声誉,另一方面,如果从积极方面考虑,投诉也是契机,能使驾驶服务方从投诉中发现自身问题,从而弥补工作中的漏洞,提高驾驶服务质量。

引起乘客投诉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主观方面的,如驾驶员、乘客自身因素引起的,也有客观方面的,如硬件设施因素引起的。

1.驾驶员原因

(1)驾驶员服务质量。

由于驾驶员的素质不高,说话没有修养、粗俗、冲撞乘客甚至羞辱乘客,不尊重乘客,或缺乏沟通技巧,不能快速有效地解决乘客的疑问等,乘客如果受到驾驶员的轻慢就会反感、恼火并可能直接导致投诉。

(2)驾驶员服务态度。

长期以来,服务态度是乘客投诉的直接或间接原因。

大部分投诉是由于驾驶员缺乏主观能动性,对乘客缺乏热情,呆板,照章办事,回答问题冷漠、简单等。

如公共汽车前门上后门下的规定,但乘客因携带大件物品需要从后门上,驾驶员却一味地严格按照规定办事。

有时还不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说话随意、不分轻重,很容易让乘客产生误解。

所有这些都是不尊重乘客的表现,都会引起乘客的反感,甚至发生冲突,从而导致乘客投诉。

(3)驾驶员服务行为。

不良的驾驶服务行为也表现在各个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