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练习大全四.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60152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练习大全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练习大全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练习大全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练习大全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练习大全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练习大全四.docx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练习大全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练习大全四.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练习大全四.docx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练习大全四

圬者王承福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宝之乱,发人为兵发:

征调

B.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上下:

增加或减少

C.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特:

特别

D.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待:

依靠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弃之来归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食焉而怠其事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C.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薄功而厚飨之者邪何以番吾生而安吾性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承福是个有战功、可以获得官职的人,却放弃了做官回到家乡,操馒做工谋生,租住在雇佣他的人家中。

B.王承福认为社会是有一定分工的,也只有承认社会分工得必要性,才能安心于自己所做的事业,得到自己应有的利益而问心无愧。

C.王承福一直都是在富贵人家干活,见证了许多富贵人家由盛而衰的变化,借此劝告人们不可“食焉怠其事”。

D.选文记叙了王承福的事迹和言行,对王承福所言,世人应当一分为二的看待。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2分,每小题4分)

(1)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

(2)夫镘易能,可力焉。

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

(3)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

答案:

10.C(只不过)

11.C(介词,把。

A代词,它/取独;B代词,之/兼词,于此;D表转折,却/表递进,并且)

12.C(“王承福一直都是在富贵人家干活”错。

13.

(1)他寄居在街上的屋主家里,并付给屋主相当的房租、伙食费。

(得分点:

舍、归、屋食之当、大意各1分)

(2)粉刷墙壁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技能,可以努力做好,又确实有成效,还能取得应有的报酬,虽然辛苦,却问心无愧,因此我心里十分坦然。

(得分点:

镘、力、诚、直各1分)

(3)但是我对他还是有些批评,觉得他为自己打算得太多,为别人打算太少,这难道是学了杨朱的学说吗?

(得分点:

然、谓、自为、其……邪各1分)

 

1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其言,约而尽约:

简要

B.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理:

治理

C.然吾有讥焉讥:

讥笑

D.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亡道:

无道

1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世为京兆长安农夫

②窃为大王不取也

B.①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C.①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①吾以是观之

②吾从而师之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主人公王承福是个有战功、可以获得官职的人,却放弃了做官回到家乡,操镘做工谋生,租住在雇佣他的人家中。

B.本文先叙事后议论,简于叙事,重在议论,表面上是传记体,实际上是一篇借传记展开议论的杂文。

C.本文肯定自食其力的人,鞭挞“多行可愧”“食焉而怠其事”的“富贵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D.本文作者借一个弃官操镘、自食其力的圬者之口,提出“各致其能以相生”和“独善其身”的主张。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

(3分)

(2)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

(3分)

参考答案:

17.C(讥:

责备、批评。

18.B(A是,动词/认为,动词;B均为拿、用,介词;C至于,连词/如果,表假设;D这件事,指示代词/他,人称代词。

19.D(“独善其身”的主张有误)

20.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对一处得1分,对三处得3分,断错一处扣1分)

21.

(1)(3分)根据当时房租、伙食费的高低,来增减他粉刷墙壁的工价,归还给主人。

(译出“视”“上下”“佣”各1分)

(2)(3分)干体力活的人被人役使,用脑力的人役使人,也是应该(合理)的。

(被动句式1分,“使”1分,“宜”1分)

 

10.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劳:

劳动、劳作

B.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直:

通“值”,报酬

C.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乐:

高兴

D.然吾有讥焉讥:

讥讽、讥笑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王承福以泥瓦匠“自得”的一组是

①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

②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③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

④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

⑤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

⑥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

A.①②④B.③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承福是个有战功、可以获得官职的人,却放弃了做官回到家乡,操镘做工谋生,租住在雇佣他的人家中。

B.王承福认为从国君到百官责任有大有小,好像器皿的大小虽然不一,但是各有各的用途。

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做,而应该用尽自己的能力,与人互通有无。

C.文章记叙了王承福的事迹和言谈,讥讽了社会上那些本无才能却又贪图富贵且不尽力做事的人,规劝世人要量才度力,克尽职守,安守本分。

D.作者认为王承福不肯为成家、养活妻子儿女而费心,表现出他是个杨朱之道的奉行者,是不肯拔一毛而使天下得利的人,是个不值得肯定的人。

13.把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3分)

(2)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

(3分)

(3)其贤于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

(4分)

参考答案:

10.B(A劳:

辛劳、劳苦C乐:

为……感到高兴D讥:

指责)

11.A(③王承福自叙经历⑤是作者对他的指责⑥评其言警示作用)

12.D(作者虽然批评了王承福不肯成家的做法,但也充分肯定了他的安守本分的“自得”。

13.

(1)他寄居在集市上的雇主家里,并付给相当的房租、伙食费。

 (3分,“舍”、“当”及大意各1分)

 

(2)我从这些情况来看,(这些人)不正是(人们)所说的靠它吃饭而懈怠自己的事情,遭到了天降的灾祸吗?

  (3分,“食焉”、“怠”及大意各1分)

 (3)他比世上那些担心得不到好处,(得到好处)又担心失去,来满足自己生活的欲望,贪婪邪恶而忘记道义从而丧命的人,好得多啊!

(4分,“患”、“济”、介词结构后置及大意各1分)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业之业:

职业

B舍于市之主人舍:

寄居

C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强:

勉力

D余为之传而自鉴焉鉴:

照(镜子)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皆待人力而后完也蟹六跪而二螯

B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用力者使于人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D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15.下列对原文内容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泥瓦匠王承福认为用力者使于人,自己不做官而做低贱辛苦的泥瓦匠是应该的。

B泥瓦匠王承福认为那些富贵人家富不过二代三代是因为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正确的评价。

C泥瓦匠王承福认为一个人只能尽自己的能力做好一件事,劳心又劳力是圣人也做不到的。

D韩愈认为王承福虽然做到了独善其身,但一毛不拔,不利天下。

1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

1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2分)

(2)其贤于世者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

(3分)

参考答案:

13、A(以….为业)

14、D(D都是表反问语气,A前面是表承接,后面是并列;B前面是代词,后面是定语后置的标志;C前一个是表被动,后一个是“比”)

15、D(不利天下不对)

16、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

17、

(1)但是人不可能做所有的事,个人尽自己的能力来(相互协作以)求得生存也就是应该的(合适的)了。

(主谓倒装,“宜”是“应该”的意思。

(2)他比当世那些患得患失,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贪婪无道最终丧命的人高明得多了!

(“于”状语后置译时要恢复正常语序;“济”满足;“丧”注意使动用法。

 

段太尉逸事状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纵士卒无赖无赖:

横暴不守法纪

B.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货:

贿赂

C.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戢:

约束

D.其与存者几何几何:

几人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段太尉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一组是(3分)

①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

②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

③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

④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

⑤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

⑥杀一老卒,何甲也?

吾戴吾头来矣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⑤⑥

7.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开篇写汾阳王儿子郭晞军队无法无天,而邠宁节度使白孝德慑于汾阳王的权威而不敢过问,为段太尉的出场点明背景,渲染气氛。

B.段太尉斩杀了郭晞手下十七个暴卒,郭晞军中一时大噪,士兵们都披上了铠甲准备报仇,段太尉从容来到郭晞军营晓之以理,最终使全军无一不心服口服。

C.段太尉对朱泚的拉拢行贿早有提防,告诫亲属拒受贿赂,最终将女婿不得已收来的大绫原封不动地安放在治事堂的房梁上。

D.这段文字选取段太尉典型的事迹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临财而不苟取的正直官吏的形象。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孝德震恐,召太尉曰:

“将奈何?

”。

(3分)

(2)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

罪且及副元帅。

(4分)

(3)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

(3分)

参考答案:

5.D(几何:

多久。

6.A(④“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是段太尉用大义和利害晓喻郭晞的部分言辞。

⑤“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是郭晞被段太尉说服后约束手下士兵的言辞。

此两项均不能表现段太尉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特点。

7.B(“最终说服了全军”,选文中未作直接交代,且从郭晞用来约束手下士卒的言行和段太尉留宿军营中可以推知,并未全军被说服。

8.

(1)译文:

白孝德震惊恐慌,召见太尉说:

“你打算怎么办?

”(“震恐”“奈何”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译文:

现在您放纵士兵干凶暴不法之事,凶暴将导致变乱。

在天子身边制造变乱,要归罪于谁?

罪将连累到副元帅。

(“恣”“及”和特殊句式“欲谁归罪”各1分,句子通顺1分。

(3)译文:

第二天一大早,(两人)一起到白孝德住所,道歉说自己无能,请允许改正错误。

(“俱”“谢不能”各1分,句子通顺1分。

 

9、下列对“甲”字的意义和用法的比较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晞一营大噪,尽甲。

②甲者出,太尉笑且入③杀一老卒,何甲也?

  ④甲者愕⑤皆解甲,散还火伍中。

  A、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相同,⑤不同B、①②③句相同,④⑤句不同

B、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不同,⑤不同D、①③④句相同,②⑤句不同

10、“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

”一句正确的译文是

  A、太尉布置士卒捕捉了(那)十七人,都砍下头来,(把头)插在长矛上,竖立在市门之外。

  B、太尉的列卒捕捉了(那)十七人,都砍下头来,把鲜血浇在长矛上,人头埋在市门之外。

  C、太尉布置从士卒中捉了十七个人,全砍下头来,(把头)插在长矛上,竖立在市门之外。

D、太尉从列卒中取了十七个人,全砍下头来,把鲜血浇在长矛上,人头埋在市门之外。

11、以下几句话分为六组,全都表现段太尉坚持正义,不畏强暴,为人刚正的一组是

①太尉自州以状白府②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③太尉曰:

“无伤也,请辞于军。

”④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⑤甲者出,太尉笑且入⑥“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⑦命持马者去,旦日来

A、①②③B、②③④C、④⑤⑥D、⑤⑥⑦

1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组是

  ①郭晞的士卒驻扎邠州,暴横异常,人民的生命财产毫无保障,而官吏畏葸,不敢过问。

  ②邠宁节度使白孝德,因为汾阳王的功勋大,地位高,自己又属他管制,有所顾忌,心中忧虑却不敢说。

  ③郭晞倚仗汾阳王的权势,纵容士卒胡作非为,侵扰和祸害百姓,无人敢过问。

  ④段太尉为救百姓,自告奋勇代理邠州都虞侯,并严厉惩治了祸害百姓的士卒。

  ⑤段太尉冒死去军营告诫士卒,并只身留宿于彼,次日郭晞与段太尉一同去白孝德处,白孝德向郭晞道歉,说自己无能。

A、①③B、②④C、③⑤D、②⑤

参考答案:

9.A分析:

①句和③句相同,名词活用作动词;②句和④句相同,甲士;⑤不同于其他,名词,铠甲,甲胄。

10.A分析:

注意“列”、“注”、“植”等词语的翻译。

分别译为“布置”、“插”、“竖立”

11.B分析:

①为职责内的工作。

⑥是要求见郭晞时对士兵说的话。

⑦是为了表现段太尉的机智,意在安定人心。

12.D分析:

②中“自己又属他管制,有所顾忌”没有根据。

⑤中不是白孝德向郭晞道歉,说自己无能,而应是郭晞向白孝德道歉。

 

13.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督责益急

(2)垂死,舆来庭中

(3)汝诚人耶

(4)吾终不可以见段公

(5)一夕自恨死

14.翻译下列句子:

(1)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2)汝将何以视天地,尚不愧奴隶耶!

(3)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

15.这两段记载了段太尉哪件逸事?

反映了段太尉什么性格特点?

作者通过哪些描写来表现这一性格特征?

文中有关焦令谌和尹少荣的描写对塑造主人公段秀实的形象有何好处?

参考答案:

13.

(1)更加

(2)接近,将要;舆,抬。

(3)果真,还是。

(4)到底,终归

(5)遗憾,羞愧。

14.

(1)并把自己骑的马卖掉,买来谷子代农民偿还,还叫农民不要让焦令谌知道。

(2)你将怎样上对天、下对地,难道不为作为奴仆般的人而感到羞愧吗!

(3)马上自己动手取水洗去农民身上的血迹,撕下自己的衣服为他包扎伤口,亲自为他敷上良药。

15.仁愧焦令谌。

段秀实具有仁信爱民之心。

洗血、裹疮、注药、哺食、卖马、偿谷。

作者让第三者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出场,由他怒斥焦令谌的不敬、不耻、不愧,从侧面烘托了段秀实仁厚慈惠的爱民之心。

方山子传

1.下列句中的“于”与“余谪居于黄”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贤于材人远矣B.仓鹰击于殿上

C.舜发于畎亩之中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方山子是苏轼的朋友陈慥,年轻时是有侠义思想的人。

B.选文写了方山子少年、壮年和晚年时的不同遭遇和思想变化。

C.方山子在晚年隐居山林是为了不受世俗的困扰、过逍遥自在的生活。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自己被贬黄州“怀才不遇”的境况。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晚乃遁于光、黄间遁:

②因谓之方山子谓:

③适见焉适:

④余既耸然异之异:

4.翻译下面的句子。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参考答案:

1、B

2、C

3、①隐居;②称,叫;③适逢,正巧;④以……为异

4、简陋的居室空空荡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注意“而”和“妻子”的对译)。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

推崇B.稍壮,折节读书折节:

改变志节、行为

  C.方山子傥见之欤傥:

或许D.欲以此驰骋当世驰骋:

纵马奔跑

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余既耸然异之\他植者则不然

  C.晚乃遁于光、黄间\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D.呼余宿其家\其皆出于此乎

4.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欲以此驰骋当世②其后以博学宏诃,授集贤殿正字

B.①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②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C.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①呼余宿其家②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

吾其何择哉!

5.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

“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

”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B.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⑥

6.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

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

但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D.这篇文章虽称作“传”,实际上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了陈慥生活中的几个断面。

作为人物传记,其写法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如出一辙。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

“呜呼!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4分)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3分)

(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3分)

参考答案:

1、D(“驰骋”在文句中是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的意思)

2、A(A“而”:

都是连词,表递进。

B“然”: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代词,这样。

C“于”:

介词,在。

\介词,比.D“其”代词,他的。

\副词,大概,表推测。

4.A(A“以”均作介词:

凭借。

B①代词:

他②兼词:

在那里C①介词:

在②介词:

给D①代词:

他②副词表反问:

难道)

5.B(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6.C(A句陈述“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B句陈述“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D句“如出一辙”理解有误,本文是人物传记,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名为“传”,实际上是一篇蕴议论于抒情的散文。

二者写法明显不同。

7.⑴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

“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为什么会住在这里呢?

”(采分点:

“谪”、“适”、句式各1分,句意通顺1分。

⑵于是,他就在马上跟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采分点:

“马上”、“谓”各1分,语句通顺1分。

⑶(他)都放弃不要了,偏偏要来到这荒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这样的吗?

或这难道是因为他一无所得才这样的吗?

(采分点:

“穷”、“然”、反问语气各1分。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

尊奉

B.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妻子:

指男子的配偶,即夫人。

C.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从事:

任职

D.往往阳狂垢污阳:

佯,假装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方山子的“异”的一组是(3分)

①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④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⑤逐而射之,不获。

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他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他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B.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方山子。

他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已是四壁萧条

C.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

十年还是九年前,作者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

D.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按例应有官做,而且可以高官荣名,他却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做出舍弃富贵,甘守清贫的选择对于通俗意义上的人已经不容易,而能在清贫中活得怡然自乐,活得洒脱满足则更加难能可贵。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4分)

(2)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因谓之方山子。

(6分)

参考答案:

1:

B(妻子,两个单音节词,妻子儿女)

2:

A(③间接写 ④泛说光州黄州一带的“异人” ⑤随从所为)

3:

C(“前十有九年”,十九年前)

4:

(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三个短句一句一分,译出大意2分。

(2)这个句子中译出大意给2分;“著”译为戴、“遗像”译为遗留下来的样子、“谓之”译为称之为,每译对一处给1分。

点评:

本题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考查,都比较简单。

需要注意的是第2个小题,首先要能明确各个分句里说的到底是什么。

这种题型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障眼法,有的是直接表明,有的却是间接表明。

所以做这类题一定要细心。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

信、达、雅。

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

因为高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1.指出下列加线的字在使用时的特点。

A.而视茫茫          视:

B.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全:

C.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业:

D.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  父:

2.上文中“以为”、“虽然”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以为”、“虽然”有什么不同?

3.上文中多处使用了“而”和“其”,但用法、意义不尽相同,请举例说明。

而:

①                ②                

其:

①                ②                

4.概括每段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