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我国最神秘的绵阳风洞群亚洲最大航空风洞试验中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56408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曝光我国最神秘的绵阳风洞群亚洲最大航空风洞试验中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曝光我国最神秘的绵阳风洞群亚洲最大航空风洞试验中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曝光我国最神秘的绵阳风洞群亚洲最大航空风洞试验中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曝光我国最神秘的绵阳风洞群亚洲最大航空风洞试验中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曝光我国最神秘的绵阳风洞群亚洲最大航空风洞试验中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曝光我国最神秘的绵阳风洞群亚洲最大航空风洞试验中心.docx

《曝光我国最神秘的绵阳风洞群亚洲最大航空风洞试验中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曝光我国最神秘的绵阳风洞群亚洲最大航空风洞试验中心.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曝光我国最神秘的绵阳风洞群亚洲最大航空风洞试验中心.docx

曝光我国最神秘的绵阳风洞群亚洲最大航空风洞试验中心

曝光中国最神秘的绵阳风洞群:

亚洲最大航空风洞试验中心

曝光中国最神秘的绵阳风洞群:

亚洲最大航空风洞试验中心

出处:

作者:

akaaaa时间:

  可能很多军迷对大大们发的一些图片茫然不知所云,有些人还嗤之以鼻,对此大大们又懒得科普。

不过作为军迷,大家要报以学习的态度,所以就需要科普贴的出现,本菜就在拿来些资料和大家一起学习,讨论。

  绵阳风洞群——亚洲最大的航空风洞试验中心

  按气流速度分,风洞有亚音速风洞和超音速风洞两类。

  小型风洞采用高速风扇提供风力,其风速都在两小时1200千米之内。

  而中型与大型风洞采用事先储存的气体在短暂的几秒,甚至几毫秒中释放,形成威力巨大的冲击风力。

测试的对象越是先进高级,其检测的难度越大,风洞的规模也越大。

例如美国和俄罗斯,他们的风洞内可放进整架飞机,不像其他国家的中小型风洞只能蚂蚁啃骨头似地以零代整分别测试。

美国为了检测当前最昂贵的F一22隐形战斗机的特殊的菱形机身,动用了22种不同的风洞检测,得出机身表面每平方米的阻力系数仅为0.034。

而美国的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反反复复做各种不同的风洞俭测达3万多小时,点点滴滴丝毫无误,确保了其飞行的安全与正常运转。

然而建立一个大型风洞耗资非常巨大,美国在1968年建的一个大型风洞,就耗费了5。

5亿美元巨资,风洞是高科技设施,施工难度大,例如2.4米超音速风洞,仅在基础施工中便需浇注8000多吨水泥,打进地下的水泥柱多达700多个,最粗的达33米,其安装设备的难度也非常之高。

  风洞检测除了应用于航空、航天器之外,在国民经济其他领域里也同样大显身手。

例如用于各种材料的抗压抗热试验,汽车、高速列车、船只的空气阻力、耐热与抗压试验等等。

2。

4米跨声速风洞巨大的圆形导流孔,高度超过两层楼

  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安县的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是我国最大的空气动力学研究、试验机构。

主要运用风洞试验、数值计算和模型飞行试验三大手段,广泛开展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和风工程诸领域的研究工作。

中心建有一个总体规模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风洞群。

其中2。

4米跨声速风洞等8座为世界领先量级,可开展从低速到24倍超高声速,从水下、地面到94公里高空范围的气动试验研究。

此外,这个中心还具有每秒14万亿次运算能力的计算机系统及各类飞行器彷真计算的应用软件体系;具备飞机和飞艇带飞、火箭助推的模型飞行试验和飞行力学研究能力,在无人飞行器的研制方面也取得重要成果。

中心有一支实力雄厚的高科技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各1名,高级职称300余人,出站博士后10人,博士50余人,硕士200余人,中青年专家5人。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科技人员90余人。

中心设有研究生部,有博土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力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目前,我国已经开展了47万余次风洞试验,成功解决了包括神舟载人飞船返回舱、逃逸飞行器的气动力和气动热等大量关键技术,以及其他航空航天飞行器和武器装备的关键气动问题。

我国自行研制的各种航空航天飞行器和导弹、火箭都要在这里进行风洞试验。

NF-3全机低速风洞对“运-8”飞机模型进行吹风试验  航空风洞发展简史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个风洞是英国人于1871年建成的。

美国的莱特兄弟于1901年建造了风速12米/秒的风洞,从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风洞的大量出现是在20世纪中叶。

德国在1907年就成立了“哥廷根空气动力试验院”,并在此后不惜巨资修建了一批低速、高速、超高速和特种风洞,在世界上率先研制出喷气式飞机、弹道导弹;美国于1915年成立了国家空气动力研究机构。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成配套齐全功能完备的各类风洞140余座,在风洞试验、数值计算、模型飞行试验等领域取得长足进步,空气动力学设备、技术和人才均跨入国际先进行列。

  1936年,清华大学建造了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的风洞。

风洞采用回流式,最大直径为3米,试验段剖面为圆形,直径1。

5米。

4月24日,风洞第一次开车试验成功。

该校王士倬等4人关于此风洞的论文被评为1936年中国工程师学会论文第一奖。

1937年,该校在南昌建造成4.5米回流式大风洞,圆形剖面试验段正常直径为4.57米,可以缩小一半,也可放大到6米,最大气流速度58米/秒。

1947年至948年,该校在北平又设计制造了铁壳风洞,椭圆形剖面试验段尺寸为0.762平方米×1.016平方米,气流速度约为40米~50米/秒。

  在我国四川西北的群山深处,有一个总体规模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风洞群,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

我国自行研制的各种航空航天飞行器,都要在这里进行空气动力试验。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自主设计、建设了亚洲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备的风洞群,拥有50余座配套的低速、高速、超高速气动力和气动热试验设备和特种试验设备主要有:

8m×6m/16m×12m、4m×3m低速风洞和Φ3。

2m亚声速风洞;Φ5m立式风洞、2。

4m×2。

4m跨声速风洞、1。

2m×1。

2m跨超声速风洞、Φ0。

5m高超声速风洞;Φ2m激波风洞、Φ1m高超声速风洞、Φ0。

3m高超声速低密度风洞、200m自由飞弹道靶等。

庞大的4米X3米风洞菱形导流片  探访绵阳风洞群  当时因为工作关系,我几乎见过中国所有的顶级风洞,包括大山里的那些风洞,以及中科院的一些特殊风洞。

现在就挑一些有趣的风洞,大家可能没有听说过的,讲一讲:

  当时我去参观山里的一个风洞,这是个不一般的风洞,叫做高温电弧风洞,是用来模拟火箭飞行或高超声速飞行器飞行的。

风洞本身并不大,这类模拟极端条件的风洞都不大(大的风洞都是低速风洞,我见过的最大的可以放进去两辆汽车),但是奇怪的是哪个实验室的墙上的结构钢梁很奇怪,极其粗大,就这麽个一层楼的房子,好像没有必要。

结果一介绍,原来那是输电“线”!

高温电弧风洞要用电力来产生电弧,这些电线要传输上千乃至上万安培的电流,注意不是上万伏特,而是安培!

要知道一般情况下,一安培就是不得了的电流了,那麽这几千上万安培的电流,通常意义上的“电线”根本承受不住,所以要用到这些很粗的钢梁来做输电“线”。

这高温电弧风洞可是个很了不得的东西,世界上没有几家有。

  给我们介绍的高工说,当时欧洲有个搞阿利亚娜火箭研究的代表团来交流,听说我们有这个东东,非要看一看,因为他们不相信我们能搞出这么个东西来。

结果我们给他们看了,时间久远,那些个数据的量级我记不清了,反正是我们给他们看的那个风洞,好像是某个瞬时功率六百千瓦的,他们(欧洲代表团)极度震惊,因为我们不但有,而且功率比他们还高!

高工说欧洲人之前说到他们的那个风洞的瞬时功率是四百千瓦,好像还挺得意的。

这听起来挺让人高兴佩服的。

可是事情没完,高工指着另外一间实验室里的风洞说,其实我们当时把这台风洞给遮住了,没给他们看,怕他们多问。

你知道这台风洞的瞬时功率是多少麽?

五万千瓦!

比欧洲人知道的足足高了两个数量级!

没办法呀,欧洲就是发个通信卫星什麽的,我们还要搞可以回收的卫星,还有要再入大气层后打到地上的洲际弹道导弹,那都是极度高温高速的飞行,没有这些个风洞,能行吗!

有人老是说什麽造火箭没有飞机难,呵呵,不懂就不要瞎说,这下明白了吧。

  还有某网友说到的用高速摄影机来记录的超声速风洞。

这个我要澄清一下,明白超声速风洞的原理,要知道一些空气动力学的知识。

超声速风洞不是在压缩段实现超声速的,反而是在扩散段,呵呵,去找本空气动力学的书看看吧。

用高速摄影机的那种风洞,其实不能叫风洞了,它实际上是一个大炮,用氢气把模型从一头打到另一头,这种风洞不是用来研究飞机的气动原理的,而是用来搞弹道导弹的。

在高超声速风洞中,还有一种风洞叫做激波风洞,当然,普通低超声速飞行也有激波问题,但是和高超声速飞行的激波问题不同,因为高超声速飞行中产生的激波中空气发生电离化,更加复杂。

在用于飞机的气动研究的风洞中,还有一种比较难搞的风洞叫做跨音速风洞,研究的是飞机从亚音速过渡到超音速的气动原理,这个水平很高,我当时见到的高工们都很自豪。

呵呵,十几年过去了,不知那些中国的气动人都怎么样了。

空天飞机气动外形验证试验 风洞介绍  风洞就是用来产生人造气流(人造风)的管道。

在这种管道中能造成一段气流均匀流动的区域,汽车风洞试验就在这段风洞中进行。

汽车风洞中用来产生强大气流的风扇是很大的,比如奔驰公司的汽车风洞,其风扇直径就达8。

5m,驱动风扇的电动功率高达4000kW,风洞内用来进行实车试验段的空气流速达270km/h。

建造一个这样规模的汽车风洞往往需要耗资数亿美元,甚至10多亿,而且每做一次汽车风洞试验的费用也是相当大的。

  低速风洞的种类很多,除一般风洞外,有专门研究飞机防冰和除冰的冰风洞,研究飞机螺旋形成和改出方法的立式风洞,研究接近飞行条件下真实飞机气动力性能的全尺寸风洞,研究垂直短距起落飞机(V/STOL)和直升机气动特性的V/STOL风洞,还有高雷诺数增压风洞等。

为了研究发动机外部噪声,进行动态模型实验,一些风洞作了改建以适应声学实验和动态实验要求。

为了开展工业空气动力学研究,除了对航空风洞进行改造和增加辅助设备外,各国还建造了一批专用风洞,如模拟大气流动的速度剖面、湍流结构和温度层结的长实验段和最小风速约为0。

2米/秒的大气边界层风洞,研究全尺寸汽车性能、模拟气候条件的汽车风洞,研究沙粒运动影响的沙风洞等。

8mx6m低速风洞,注意人员的身高比例

运七舰载预警机风洞模型  低速风洞  实验段气流速度在130米/秒以下(马赫数≤0。

4)的风洞。

世界上第一座风洞是F。

H。

韦纳姆于1869~1871年在英国建造的。

它是一个两端开口的木箱,截面45。

7厘米×45。

7厘米,长3。

05米。

美国的O。

莱特和W。

莱特兄弟在他们成功地进行世界上第一次动力飞行之前,于1900年建造了一个风洞,截面40。

6厘米×40。

6厘米,长1。

8米,气流速度为40~56。

3千米/小时。

以后,许多国家相继建造了不少较大尺寸的低速风洞。

基本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法国人A。

-G。

埃菲尔设计的直流式风洞;另一种是德国人L。

普朗特设计的回流式风洞。

现在世界上最大的低速风洞是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埃姆斯(Ames)研究中心的12。

2米×24。

4米全尺寸低速风洞。

这个风洞建成后又增加了一个24。

4米×36。

6米的新实验段,风扇电机功率也由原来25兆瓦提高到100兆瓦。

低速风洞实验段有开口和闭口两种形式,截面形状有矩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长度视风洞类别和实验对象而定。

60年代以来,还发展出双实验段风洞,甚至三实验段风洞。

图2为中国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的8米(宽)×6米(高)、16米(宽)×12米(高)闭口串列双实验段开路式风洞示意图。

中国气动积累验证风洞测试  高速风洞  实验段内气流马赫数为0。

4~4。

5的风洞。

按马赫数范围划分,高速风洞可分为亚声速风洞、跨声速风洞和超声速风洞。

  亚声速风洞  风洞的马赫数为0。

4~0。

7。

结构形式和工作原理同低速风洞相彷,只是运转所需的功率比低速风洞大一些。

2。

4米跨声速风洞喷流嘴  跨声速风洞  风洞的马赫数为0。

5~1。

3。

当风洞中气流在实验段内最小截面处达到声速之后,即使再增大驱动功率或压力,实验段气流的速度也不再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壅塞。

因此,早期的跨声速实验只能将模型装在飞机机翼上表面或风洞底壁的凸形曲面上,利用上表面曲率产生的跨声速区进行实验。

这样不仅模型不能太大,而且气流也不均匀。

后来研究发现,实验段采用开孔或顺气流方向开缝的透气壁,使实验段内的部分气流通过孔或缝流出,可以消除风洞的壅塞,产生低超声速流动。

这种有透气壁的实验段还能减小洞壁干扰,减弱或消除低超声速时的洞壁反射波系。

因模型产生的激波,在实壁上反射为激波,而在自由边界上反射为膨胀波,若透气壁具有合适的自由边界,则可极大地减弱或消除洞壁反射波系。

为了在各种实验情况下有效地减弱反射波,发展出可变开闭比(开孔或开缝占实验段壁面面积的比例)和能改变开闭比沿气流方向分布的透气壁。

第一座跨声速风洞是美国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在1947年建成的。

它是一座开闭比为12。

5%、实验段直径为308。

4毫米的开缝壁风洞。

此后跨声速风洞发展很快,到50年代就已建设了一大批实验段口径大于1米的模型实验风洞。

  超声速风洞  洞内气流马赫数为1。

5~4。

5的风洞。

风洞中气流在进入实验段前经过一个拉瓦尔管而达到超声速。

只要喷管前后压力比足够大,实验段内气流的速度只取决于实验段截面积对喷管喉道截面积之比。

通常采用由两个平面侧壁和两个型面组成的二维喷管。

喷管的构造型式有多种,例如:

两侧壁和两个型面装配成一个刚性半永久性组合件并直接与洞体连接的固定喷管;由可更换的型面块和喷管箱侧壁组成喷管,并将喷管箱与洞体连接而成的固块喷管;由两块柔性板构成喷管型面,且柔性板的型面可进行调节的柔壁喷管(图3)。

实验段下游的超声速扩压器由收缩段、第二喉道和扩散段组成(图4),通过喉道面积变化使超声速流动经过较弱的激波系变为亚声速流动,以减小流动的总压损失。

第一座超声速风洞是普朗特于1905年在德国格丁根建造的,实验马数可达到1。

5。

1920年A。

布泽曼改进了喷管设计,得到了均匀超声速流场。

1945年德国已拥有实验段直径约1米的超声速风洞。

50年代,世界上出现了一批供飞行器模型实验的超声速风洞,其中最大的是美国的4。

88米×4。

88米的超声速风洞。

  现在建设的许多风洞,往往突破了上述亚声速、跨声速和超声速单一速度的范围,可以在一个风洞内进行亚声速、跨声速和超声速实验。

这种风洞称为三声速风洞。

中国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的1。

2米×1。

2米跨声速、超声速风洞(图5)是一座三声速风洞。

60年代以来,提高风洞的雷诺数受到普遍重视。

跨声速风洞的模型实验雷诺数通常小于1×109,大型飞行器研制需要建造雷诺数更高(例如大于4×109)的跨声速风洞,因而出现了增高驻点压力的路德维格管风洞,用喷注液氮降低实验气体温度、提高雷诺数的低温风洞等新型风洞。

低温风洞具有独立改变马赫数、雷诺数和动压的能力,因此发展很快。

超声速飞行器气动验证试验  高超声速风洞  马赫数大于5的超声速风洞。

主要用于导弹、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的模型实验。

实验项目通常有气动力、压力、传热测量和流场显示,还有动稳定性、低熔点模型烧蚀、质量引射和粒子侵蚀测量等。

高超声速风洞主要有常规高超声速风洞、低密度风洞、激波风洞、热冲风洞等形式。

  如要在风洞中获得更高M数的气流(例如M≥5),一般来说单靠上游高压空气的吹冲作用还不能产生足够的压力差,这时在风洞下游出口处接上一只容积很大的真空容器,靠上冲下吸便可形成很大的压差,从而产生M≥5的高超音速气流。

不过气流在经过喷管加速到高超音速的过程中会急剧膨胀,温度会随之急剧下降,从而引起气体的自身液化。

为避免液化或模拟需要的温度,必须在高超音速风洞中相当于稳定段处装设加热装置。

高超音速风洞依加热原理和用途的不同有多种型式。

暂冲式常规高超音速风洞(图3)较为典型,它很像常规的超音速风洞。

其他型式的风洞有激波风洞、炮风洞、热冲风洞、长冲风洞、气体活塞式风洞、电弧风洞等(见超高速实验设备)。

中国气动力研究和发展中心的高压-引射驱动的暂冲式常规高超音速风洞实验段直径为0。

5米。

这个中心还建成一座实验段直径为2米的激波风洞。

  在十几倍音速的高超声速风洞内进行的热障检验-材料处理试验,高强度钢被吹融化

  在十几倍音速的高超声速风洞内进行的热障检验-材料处理试验,高强度钢被吹融化

200m自由飞弹道靶  常规高超声速风洞  它是在超声速风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常规高超声速风洞的运行原理与超声速风洞相似,主要差别在于前者须给气体加热。

因为在给定的稳定段温度下,实验段气流静温随马赫数增加而降低,以致实验段气流会出现液化。

实际上,由于气流膨胀过程很快,在某些实验条件下,存在不同程度的过饱和度。

所以,实际使用的稳定段温度可比根据空气饱和曲线得到的温度低。

根据不同的稳定段温度,对实验气体采用不同的加热方法。

在通常情况下,气体燃烧加热器加热温度可达750开;镍铬电阻加热器可达1000开;铁铬铝电阻加热器可达1450开;氧化铝卵石床加热器可达1670开;氧化锆卵石床加热器可达2500开;以高纯度氮气为实验气体的钨电阻加热器可达2200开;石墨电阻加热器可达2800开。

早期常规高超声速风洞常采用二维喷管。

在高马赫数条件下,喉道尺寸小,表面高热流引起的热变形使喉道尺寸不稳定,边界层分布也非常不均匀,都会影响气流均匀性。

所以,后期大多数高超声速风洞安装了锥形或型面轴对称喷管。

锥形喷管加工容易,但产生锥型流场,所以后来逐渐被型面喷管代替。

在马赫数大于7的情况下,对高温高压下工作的喷管喉道,一般用水冷却。

  常规高超声速风洞的典型气动性能以实验马赫数和单位雷诺数来表征。

以空气作实验气体的典型风洞的实验马赫数为5~14,每米雷诺数的量级为3×106。

为进一步提高实验马赫数和雷诺数,采用凝结温度极低(4开)的氦气作实验气体,在室温下马赫数可达到25;加热到1000开时马赫数可达到42。

世界上第一座常规高超声速风洞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建造的。

这是一座暂冲式风洞。

马赫数上限为10,实验段尺寸为1米×1米。

德国战败,风洞未能完全建成。

战后,美国建造了多座尺寸在0。

45米以上的常规高超声速风洞,少数为连续式,大多为暂冲式。

低密度风洞  形成稀薄(低密度)气体流动的高超声速风洞。

它为研制航天器提供高空飞行的气动环境,也是研究稀薄气体动力学的实验工具。

低密度风洞主要进行滑移流态和过渡流态下的实验,主要模拟克努曾数、马赫数、物面平均温度和滞止温度(气体速度变成零时的温度)之比(约为0。

06~1)等参数,以及高温低压下的真实气体效应。

低密度风洞的原理和结构同常规高超声速风洞相彷。

同常规高超声速风洞相比,它有以下特点:

稳定段压力和实验模型尺寸均较常规高超声速风洞成量级地减小;具有庞大的真空抽气系统和优良的风洞密封性能;普遍采用深冷拉瓦尔管或小孔自由射流实验技术,以解决由于低雷诺数、高马赫数而引起的喷管边界层加厚问题,从而能在更大的克努曾数下获得供实验用的、足够尺寸的稀薄气流区域;在相同的马赫数下预防工作气体液化的加热要求较一般高超声速风洞为低。

但在低密度风洞实验中,由于气流密度小,实验模型尺寸小,所以模型的气动力、热、压力等均甚微弱,测量技术难度大。

电磁悬挂天平、电子束装置等非接触测量技术已用于有关测量。

图8为低密度风洞示意图。

  激波风洞   利用激波压缩实验气体,再用定常膨胀方法产生高超声速实验气流的风洞。

它由一个激波管和连接在它后面的喷管等风洞主要部件组成。

在激波管和喷管之间用膜片(第二膜片)隔开,喷管后面被抽成真空。

图9为反射型激波风洞原理示意图。

激波风洞的工作过程是:

风洞启动时主膜片先破开,引起驱动气体的膨胀,产生向上游传播的膨胀波,并在实验气体中产生激波。

当此激波向下游运动达到喷管入口处时,第二膜片被冲开,因而经过激波压缩达到高温高压的实验气体即进入喷管膨胀加速,流入实验段供实验使用。

当实验条件由于波系反射或实验气体流完而遭到破坏时,实验就结束。

激波风洞的实验时间短,通常以毫秒计。

激波风洞的名称是赫兹伯格于1951年提出的。

它的发展与中、远程导弹和航天器的发展密切相关。

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由于急需研究高超声速飞行中出现的高温真实气体效应,激波风洞主要用于模拟高温条件。

  6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需要战略弹头在低空作机动飞行,它即转向于模拟高雷诺数,并于1971年首先实现了这种模拟的运行。

早期的激波风洞采用直通型(入射激波在喷管入口处不反射而直接通过喷管)运行,因而实验时间非常短(甚至短于1毫秒),难以应用,因此又发展出反射型激波风洞。

这种风洞有不同的运行方法,如适当选择运行条件,通常可取得5~25毫秒的实验时间。

激波风洞实验已确立为一种标准的高超声速实验技术,并已成为高超声速气动力数据的主要来源。

实验项目通常是传热、压力、气动力测量和流场显示,此外还有电子密度测量等特殊项目。

现有激波风洞运行的最高参数是:

驱动压力约为3400大气压(1大气压等于101325帕);可以模拟6。

7千米/秒的飞行速度;气流马赫数达24;雷诺数达108(当马赫数为8时)。

  热冲风洞  利用电弧脉冲放电定容地加热和压缩实验气体,产生高超声速气流的风洞。

基本结构如图10所示。

运行前储能装置储存电能,弧室充入一定压力的气体,膜片下游各部位被抽吸到真空状态(一般不低于105帕)。

运行时,储存的电能以千分之一毫秒到几十毫秒的时间在弧室内通过电弧放电释放,以加热和压缩气体;当弧室中压力升高到某个预定值时,膜片被冲破;气体经过喷管膨胀加速,在实验段中形成高超声速气流;然后通过扩压器排入真空箱内。

与常规高超声速风洞和激波风洞不同,热冲风洞的实验气流是准定常流动(见非定常流动),实验时间约20~200毫秒;实验过程中弧室气体压力和温度取决于实验条件和时间,与高超声速风洞和激波风洞相比大约要低10~50%。

所以要瞬时、同步地测量实验过程中实验段的气流参量和模型上的气动力特性,并采用一套专门的数据处理技术。

  热冲风洞的研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略后于激波风洞。

原来是要利用火花放电得到一个高性能的激波管驱动段,后来就演变成热冲风洞。

“热冲”这个词是R。

W。

佩里于1958年提出来的。

热冲风洞的一个技术关键是将材料烧损和气体污染减少到可接受的程度。

采取的措施有:

以氮气代替空气作为实验气体;减小暴露在热气体中的弧室绝缘面积;合理设计析出材料烧损生成微粒的电极和喉道挡板结构;适当选取引弧用的熔断丝;限制风洞在弧室气体温度低于4000开下运行等。

热冲风洞的储能装置有电容和电感两种方式。

前者常用于储存10兆焦耳以下的能量,后者多用于储存5~100兆焦耳的能量。

还有一种方式是电网直接供电,其能量一般为10兆焦耳量级,不同的电能利用方式要求有相应的充电放电系统。

热冲风洞的模拟范围一般可以达到:

马赫数8~22,每米雷诺数1×105~2×108。

长达上百毫秒的实验时间,不仅使它一次运行能够完成模型的全部攻角的静态风洞实验,而且可以进行风洞的动态实验,测量动稳定性,以及采用空气作实验气体(温度一般在3000开以下)进行高超声速冲压发动机实验。

  除上述风洞外,高超声速风洞还有氮气风洞、氦气风洞、炮风洞(轻活塞风洞)、长冲风洞(重活塞风洞)、气体活塞风洞、膨胀风洞和高超声速路德维格管风洞等。

产生人工气流并能观测气流或气流与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管道装置。

风洞是空气动力学研究和试验中最广泛使用的工具。

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同航空航天科学的发展紧密相关的。

风洞广泛用于研究空气动力学的基本规律,以验证和发展有关理论,并直接为各种飞行器的研制服务,通过风洞实验来确定飞行器的气动布局和评估其气动性能。

现代飞行器的设计对风洞的依赖性很大。

例如50年代美国B-52型轰炸机的研制,曾进行了约10000小时的风洞实验,而80年代第一架航天飞机的研制则进行了约100000小时的风洞实验。

  直流式闭口实验段低速风洞  直流式闭口实验段低速风洞是典型的低速风洞。

在这种风洞中,风扇向右端鼓风而使空气从左端外界进入风洞的稳定段。

稳定段的蜂窝器和阻尼网使气流得到梳理与和匀,然后由收缩段使气流得到加速而在实验段中形成流动方向一致、速度均匀的稳定气流。

在实验段中可进行飞机模型的吹风实验,以取得作用在模型上的空气动力实验数据。

这种风洞的气流速度是靠风扇的转速来控制的。

中国气动力研究和发展中心已建成一座开路式闭口串列双试段大型低速风洞,第一实验段尺寸为12×16×25米3,最大风速为25米/秒,第二实验段尺寸为8×6×25米3,最大风速为100米/秒。

回流式风洞实际上是将直流式风洞首尾相接,形成封闭回路。

气流在风洞中循环回流,既节省能量又不受外界的干扰。

风洞也可以采用别的特殊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