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六代乐舞传承发展.docx
《西周六代乐舞传承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周六代乐舞传承发展.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周六代乐舞传承发展
西周六代乐舞传承发展之解读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态,都有不同的乐舞表现形式。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的乐舞文化。
乐舞艺术在中国古代史上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成就,它是中华乐舞文化诞生的源头,它以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点点滴滴记载着中国早期的先进文化的发展,记录了早期乐舞对周边各国文化艺术的影响。
我国乐舞文化
是进入成熟期的里程碑。
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一、政治生活中的六代乐舞一一示礼通政、天下归一
中国历史上的周代分西周和东周,这个时期是奴隶制社会由鼎盛不断走向衰亡的时代,封建制社会因素日趋增长的历史时期。
是当时世界奴隶制国家中最强盛的文明大国,不仅生产上处
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乐舞水平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是我国历史上乐舞文化最鼎盛的时期。
其中西周是中国封建制的成熟时期,它是君主统治日趋增长的历史时期。
西周时期宫廷首先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
在宴享娱乐中,不同地位的官员规定有不同的地位、乐舞的队列、乐器的配制、乐舞的选用、舞队的编制等,具有强烈的象征性。
周朝初年,从周公开始,到周穆王,制定了一整套形式丰富、内容充实的礼乐制度。
其中“六舞”和“六小舞”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支柱。
经数代逐渐完善了一种渗透到周代社会各个方面,并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制度,其间经历了一百年左右的时间。
周代的乐舞集中整理了前代的乐舞遗产《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大?
c〉〉,又新创制了《大武》,合称《六代舞》。
六代乐舞把由原来的崇拜“图腾”、歌颂祖先改变为宴会和祭祀活动的形式,各种新的乐器的出现和乐律学等方面的成就以及周代音乐机构的设置,音乐教育事业纷纷兴起创办。
在周代国家大事中,祭祀和战争成为礼乐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体现出一种象征性文化艺术精神。
所以这时乐舞已成为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其特点是等级森严。
相传周初,武王伐纣成功建立周朝不久后,为了建立和巩固新的政治秩序,就命令周公旦“制礼作乐”,因袭夏、商的礼仪乐制,建立了周王朝的礼乐制度,也就是所谓的“雅乐”。
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乐舞就被当作“载道”的手段,发挥着政治作用。
舞蹈被纳入了雅乐体系,成为“礼治”“乐治”的工具。
统治者用乐舞来纪功德,祀神祗,成教化,助人伦。
“舞以像功”“舞以像德”成了雅乐的宗旨。
作为一种统治手段,乐舞艺术的地位和作用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上古尧、舜时代(约前23-前22世纪)起,直至清代末年(1911年),雅乐舞伴随着历史朝代的多次兴衰变化,经历了四千余年之久,始终居于中国乐舞的正统地位。
周代的“六大舞”“六小舞”等都充满着强烈的象征意味,体现出象征性艺术精神。
礼乐文明最原始的雏形,来自于远古先民的原始图腾。
礼乐文化一开始就起源于祭祀活动,带有很浓郁
的神性色彩,西周时期是一个重视礼仪,同时又文化等级分明的社会,“制礼”就是在封建宗法制度的基础上,将法律、秩序实行了具体的落实。
周代的各种“礼”大约有:
冠礼、丧礼、聘礼、乡饮酒礼、士相见礼、燕礼、觐礼、朝礼、飨礼、祭礼、军礼等。
这些“礼”主要应用于上层社会的行事规矩,所以有“刑不上大
夫,礼不下庶人”之说。
而“作乐”则是为了配合这种外表上的做法,加强内在修养的辅助措施,所以它非常强调“乐”的教化作用,相对而言则不够尊重和追究“乐”本质上的独特与个性,这个做法带有一厢情愿的非理性特征,又充满着专制政治的理性
色彩。
每一部乐舞都有明确的主题,都是表彰某个圣明先王的功德。
西周统治集团政治文化结构的等级森严、不可逾越,又带有封建宗法制度的理性与强制色彩。
二、审美意识中的六代乐舞一一陶冶性情、尽善尽美
在乐舞艺术中陶冶情操、磨练性情,对乐舞在艺术层面追求
“尽善尽美”,是自六代乐舞开始整个中华民族一直追求的艺术审美观。
六代乐舞不仅影响了中华民族艺术形式的演变和艺术家自身的情感追求,更是为两千多年乐舞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调。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乐舞高度发达的时期。
周朝的历代君王都
对乐舞予以高度重视,把“音乐”和“礼教”同时看作是治理国家、教化国民的两大法宝,实行“礼乐治国”。
他们认为,乐舞是完善人生修养的重要手段,人生修养应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在统治者对乐舞的高度重视下,乐舞得到了迅速的发
展。
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乐舞是雅乐。
这种雅乐是由钟鼓乐队和歌舞表演共同完成的音乐,场面宏大,十分奢华。
《诗经》《楚辞?
九歌》曾记录了当时民间音乐的发展与繁荣状况。
周朝为中国乐舞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为中国乐舞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周代还有采风制度,收集民歌,以观风俗、察民情。
赖于此,保留下大量的民歌,经春秋时孔子的删定,形成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一一《诗经》。
它收有自西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入乐诗歌一共三百零五篇。
《诗经》中最优秀的部分是“风”。
它们是流传于以河南省为中心,包括附近数省的十五国民歌。
此外还有文人创作的“大雅”“小雅”,以及史诗性的祭祀歌曲“颂”这几种体裁。
就其流传下来的文字分析,《诗经》中的歌曲可概括为十种曲式结构。
作为歌曲尾部的高潮部分,已有专门的名称“乱”。
在《诗经》成书前后,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根据楚地的祭祀歌曲编成《九歌》,具有浓重的楚文化特征。
至此,两种不同音乐风格的作品南北交相辉映成趣。
周初就建立了礼乐制度,并形成了一整套雅乐体系,标志着中国“宫廷舞”的正式诞生。
子谓《韶》:
“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
“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曾经非常喜欢《韶》,曾经有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记载。
孔子认为,《韶》这个乐舞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很不错,听了之后会使人忘掉尘世间的凡俗体验,进
入一种忘我的境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而对《武》这个作品,孔子认为形式很好,但是表现内容还不够完美。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一直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为历代统治者所推
崇,其思想中对乐舞的个人体验和形式追求也作为对乐舞艺术的审美标准广为传播。
六代乐舞是以音乐和人的形体动作为媒质的人类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以表现人类浓缩而升华了的感情为追求目标的社会艺术活动。
六代乐舞的动作源于生活,又经过加工、提炼、选择与组织而具有超常化的特征,富于节奏感,韵律感;经过长期传衍积淀,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乐舞语言,据此抒情、表意,实现其审美功能,深含着周代民族文化底蕴,呈现出早期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三、文治教化中的六代乐舞——强体修身、祀神彰德
周代的最高等级乐是六代乐舞,简称为《六乐》,所谓
“六代舞”,也就是为六个朝代帝王纪功的舞蹈。
大多是先帝流传下来的古乐舞。
“六舞”主要用于周代宫廷祭祀礼仪,表演的
场合隆重,人数众多。
周代除了建立起系统的雅乐体系,制定了严格的礼乐制度,还设立了专门的乐舞机构一一“人司乐”,管理乐舞的演出,并负责乐舞教育。
人司乐就是我国最早的舞蹈学校,它设立的时间和当时舞蹈教育所达到的水平是其他国家所不能企及的。
《六代舞》主要用于祭祀。
各司所职,分门别类,章法分明。
六舞》是历代雅乐舞蹈的主要内容。
六代乐舞以《云门》用以祭祀天神,歌颂黄帝“大施天下道而行之”。
《大咸》用以祭祀地神,歌颂尧之大德彰明于天下。
《大韶》用以祭祀四望,即四方,也有人认为是指名山大川或日月星辰、歌颂舜以文德治邦。
《大夏》用以祭祀山川,歌颂禹治水之功。
《大?
C》用以祭祀周的始祖姜、歌颂汤灭夏桀以拯救万民。
《大武》用以祭祀周的祖先,歌颂武王伐纣灭商的伟大功绩。
目前这些乐舞已经失传很久,具体面貌无从了解,但从各种有关的传说和文献记载,约略推知一些乐舞的基本原型如下:
《云门》据说是歌颂黄帝创制万物。
天之所生,地之所载,功德普照天下,世间万物没有不受到他的恩泽的,黄帝团聚万民,盛德就像天上的祥云一般。
这个乐舞也叫《咸池》,唐人司马贞认为,咸池是西宫星名,“主五谷,其星五者各有所职”,和农作物的丰歉有关。
根据这些记载,可以设想这一乐舞原形是黄帝族祭祀云图腾的一种图腾舞,用来讴歌黄帝的功德,作为祭祖和祈求丰收的祭祀舞蹈。
《大章》相传是歌颂尧帝领导天下时仁德如天、智慧若神,百姓依附他就像依附人阳、敬仰祥云一样。
“大章”,寓意是尧帝之德足以彰明天下。
这部乐舞和氏族传统的原始舞蹈有着血脉关系。
《大韶》舜乐,简称《韶》,是六乐中最著名的一部,孔子
在春秋末年还曾见过。
传说这个乐舞的创制者是一只脚的悭兽“噬”,内容是歌颂舜帝能继承并发扬光大尧的功德,而它的表现形式则是“击石拊石”“凤凰来仪,百兽率舞”,可见它原来也是氏族社会中的原始舞蹈。
《大夏》禹乐,主要是歌颂禹治水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功绩。
据说演出时,舞者每8个人站成一行,称为一“佾”。
舞者头上戴着毛皮帽子,袒露上半身,下身穿着白色短裙。
右手持羽毛,左手持乐器,边唱边舞,颇为质朴、粗犷。
《大?
C〉汤乐,传说是商汤在灭夏桀以后,命令部下伊尹创作的。
内容为歌颂商汤承衰晰起,如天降甘霖,救护万民,故名“大?
C”或“大护”。
这个舞的舞曲也极为宽厚温和。
《大武〉剧乐,是武王伐纣胜利后商周公创编的,充满了武力战斗的气氛,内容就是表现武王克商的丰功伟业。
据春秋时孔子所见,这个乐舞开始先有一段长长的鼓声作引子,舞者持兵器屹立待命。
接着是六段舞蹈:
第一段舞队由北边上场,这是描写出兵的情形;第二段表现灭了商朝;第三段继续向南进军;第四段表现平定南部边疆;第五段舞队分列,表示周公、召公的分疆治理;第六段舞队重新集合,列队向武王致敬。
舞蹈虽然用的象征性手法,并不像舞剧那样描绘人物和矛盾过程,但无疑这是一部表现当时重大事件的叙事性舞蹈作品。
周公将这六部乐舞加以集中、整理、规范,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作为国家的礼制,用于祭祀、庆典等活动。
并对其演出仪制、祭祀对象、服饰道具、乐歌宫调和舞者身份、演出场合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比如,演出时舞队的人数就有着严格的等级界限。
这种规定体现着礼仪制度,绝对马虎不得。
稍有不慎,失了礼,就是莫大的政治错误。
《六舞》可分为两类,前四种属于文舞,后两种属于武舞。
文舞时,舞蹈者手里拿着乐器“筲”(排箫)和鸟羽“翟”;武舞时,舞蹈者手里拿着“干”(盾)和“戚”(斧)
四、当代生活中的六代乐舞一一传承精神、和谐发展中华民族在几千年传承、积淀和发展的过程中,历经艰险、不断奋进、逐渐壮大,成为日益受到世界重视的一支力量。
这与中华民族精神的产生和发展是分不开的。
它既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社会思想和社会风尚,又反作用于特定社会的生活、思想和风尚,表现出特定的民族精神。
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熏陶下的理想人格既是一种道德境界,也是一种审美境界。
因此,中国历代统治者非常重视乐舞的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作用。
乐舞文化是在手舞足蹈中完成从蒙昧到文明的漫长跋涉的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多变的时代,可以感受到周围在动荡,我国乐舞事业的发展与西方未来学家有着一样的感受,教育改革,这个重大的命题摆在国人面前,关闭在“象牙塔”中的乐舞王国如今也在它的冲击波中震颤。
就像在舞人宁静的思维中注入了催化剂,产生了化学反应,使舞人开始思考。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社会的和谐和人身心的和谐,-直是人类的憧憬。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
乐舞艺术作
为文化的一个重要门类,从它诞生的原始时代开始,就对社会、对人类发生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乐舞艺术有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时时刻刻都在对社会、对人类产生着影响。
追求和谐是乐舞艺术永恒的主题。
在西方发达国家,乐舞教育早已渗透在普通教育中,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都设有音乐舞蹈课,他们认为乐舞不仅有强身健体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和仪表形态等,我
们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普及乐舞教育和建立健全体系等方面已落后一个世纪,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步伐,迎头赶上。
所以单从这一方面来讲,用发展观来建设乐舞学体系工程,是及时雨,是历史的需要,是整个教育活动的需要,是乐舞教育学本身的需要。
从历史到现实,从中国到外国,从客观到微观的分析,笔者认为这门学科的建立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创建中国乐舞学体系这个目标,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是乐舞改革的呼唤,是乐舞事业发展的超级信息符号,是为了把乐舞推向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乐舞文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弘扬发展,把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乐舞文化推向世界,让各国人民通过乐舞这扇门窗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增进与各国人民的友谊。
并且使中国各民族的乐舞艺术在新世纪中得到更大更快的发展。
活和国家礼仪方面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中国历代的乐舞吸引着千百万人,因为它是来自人类的生活,是从千百万人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艺术,其将和人类生活共存。
和一切艺术的发展历史一样,乐舞的历史,也是随着每个时代的特点,人类的生活方式、感情色彩以及艺术概念等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其历史并不是技术
和形式的编年史,而是人类在为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生活观念的变迁史。
从原始到今天,随着人类的进步,人们逐渐地努力去认识自己的生存环境,积累了经验,学会了识别,增加了思考力和观察力,同时促进了宗教、科学、电子技术、道德规范、信息媒体等的发展,也再一次发现,这些智慧和社会上的变化,又直接反映到人类的乐舞上。
那么,乐舞到底是什么?
它在历史的发展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它走过怎样的历史轨迹?
它对人类的发展有什么贡献?
所以,今天音乐家和乐舞家走在一起共同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乐舞艺术的范围非常广泛,我们要从人类发展的高度上加以研究,看一看乐舞艺术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从中应得到哪些启发,要研究其所以能存在下来的条件是什么?
它在社会发展中的贡献以及人类生存中所处的地位等。
六代乐舞发展到今天,证明了早期乐舞艺术的生命力是无穷的。
它为我国乐舞文化镌刻出一幅与众不同、丰富多彩的厚重的书卷。
人民真实的满意是评价艺术优劣的标准。
中国的乐舞文化是
人民群众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的、积极的实践活动。
这个文化运动,对老百姓个人来说,不仅是丰富的业余活动,锻炼了身体,而且增长了科学知识和文化艺术修养,提高了自身的内涵素质和民族凝聚力。
对国家来说,全民素质的普遍提高,是建设中国和谐小康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深厚的人本基础。
对世界来说,一个13亿人口群体的全民普遍素质的提高,是世界和平发展、共同进步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力量。
老百姓不是乐舞专家,但老百姓知道尊重科学,尊重真才实学,知道区分优劣。
老百姓不是中国专业的乐舞家,但是老百姓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知道自己作为当代中国人,对中国当代乐舞文化发展所承担的一份责任。
老百姓观看、鉴赏、创作的过程,正是中国乐舞发展的过程。
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表达真切的情感,才能引发更多人的共鸣,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在老百姓中广为传颂,中国乐舞文化才会发展得越好,越具有世界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