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55717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霜降阅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霜降阅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霜降阅读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霜降阅读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霜降阅读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霜降阅读答案.docx

《霜降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霜降阅读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霜降阅读答案.docx

霜降阅读答案

霜降阅读答案

【篇一: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阅读答案】

txt>到了霜降的时候,黄蜂陆续坠落阳台了。

一只又一只,总是不断地出现。

却又不会大批地同时死亡,有时候扫地,扫帚前面就蠕动着一两只。

秋日的阳光温厚无力地照耀着,像摊开四肢时缓缓输送的血脉。

秋的日子将尽,前面似有一堵无力逾越的无形的墙,在秋风的驿马来往传送急件的时候,挡住了那些没有办好移民文件的小生命。

黄蜂的家族里。

大部分没有办好移往冬天的手续。

在阳台上,我听见一个细嗡嗡的声音说:

生活着多么好啊。

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我听见了这声音,不忍把这只蜂扫进尘土和枯叶里,便用扫帚挑起它,轻轻放到窗台上,它像一个打秋千的小孩一样紧紧抓住扫帚尖,然后落在一片宁静的秋天里。

a秋天的阳光罩住这个小小生命。

仿佛舞台的灯光罩住一个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

它的翅膀像裙子般垂落,透明地遮住它的小身躯,身躯在阳光下异样地鲜明美丽。

它蠕动,欲飞,颤抖,然后停住。

仿佛它已经明了生命的期限似的,开始整顿自己。

用毛茸茸的两只小手收拾整理自己的触须,像吕布拨弄两根长长的花翎那样,认真而又骄傲。

那是两根多么漂亮的触翎啊,它捋着它,一遍又一遍,如同一个清洁的爱美的人儿。

小家伙!

你原来是如此自爱呢!

可是我们原来是怎么认识你的呢?

我原来还以为你是个四处寻衅的亡命之徒呢!

你的屁股后面总是挂着一支毒箭,随时准备刺向仇敌,我以为你是好斗的。

黄蜂尾上针么,我至今记得童年捅鸟蜂窝时,几只毛茸茸的小爪子紧紧抠住鼻子上的毛孔,然后狠狠一刺,?

?

至今鼻子还大着。

黄蜂就是马蜂,春天时竟在阳台的墙缝里筑了巢,嗡嗡营营,不时地有起飞和返航,小小阳台一下成了热闹的空军基地,给一家人造成威胁。

如果要想毁掉这个基地和里面的众多“歼击机”也很容易,晚上用一团泥巴糊住墙缝,就全数“闷”死在里面了。

但是?

?

何苦呢,毕竟是一些没有攻击过人的小生命,即便是黄蜂,也不忍去荼毒无辜。

“到了秋天它们自己就完了。

”我说。

从春天到夏天,它们天天从我们的头顶、脸前飞来掠去,人无伤害之心,蜂子也决不主动攻击,连误会也没发生。

相安无事之下,我忽然发现了这些小家伙是非常有灵性,非常善解人意的,它们仿佛看得见你的心里没有存着歹意。

后来,我越看越觉出它们的可爱、团结、忙碌,甚至把观察它们的活动当做了我每天的乐趣。

金色蜂群仿佛是阳光锋芒变幻孵化而出的生命,连同那嗡嗡的声音也像是夏日阳光的声音呢?

?

这些一粒一粒的、飞翔的小光芒啊!

再后来,就是寒露、霜降了。

它们挣扎在季节的墙边,坠落在时限的海关前,无限珍惜,异常温柔。

它们当中没有一个使用过上天配发给自己的箭。

我听见这些陆续坠落阳台的小生命说:

生活着多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明日立冬。

明年请务必再来聚会呵,小家伙!

(选自《周涛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1.文中两次较详细地写黄蜂走向死亡时的“举动”,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情感。

阅读文章,填写横线处。

黄蜂的“举动”

作者的情感第一次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第二次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2.文章写黄蜂“筑了巢”的生活?

突出了黄蜂哪些性格特点?

此间,作者对黄蜂的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把黄蜂的生命历程与人类联系起来看,你认为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

(至少写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章a、b两处画线语句写得很精彩,请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

黄蜂的“举动”

作者的情感第一次抓住扫帚尖

怜惜(不忍、同情)第二次整理触须(整顿自己、整理自己)

怜爱(赞叹、赞赏)2.特点:

勤劳无伤人之心(不主动攻击)变化:

原以为黄蜂好斗(是亡命之徒)忽然发现它有灵性,善解人意。

3.答到两点即可答案示例:

(1)面对死亡要乐观、坦然;

(2)对生活要热爱;(3)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4)人类应该向动物学习;(5)人类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生死观。

4.示例:

a处:

(1)语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垂死的黄蜂比作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黄蜂临死前优雅的形态,表现了黄蜂面对死亡的坦然、平静。

(2)语段抓住秋日阳光鲜明美丽的特点,写出了黄蜂临死前环境的优美,突出了黄蜂的优雅与凄美。

b处:

语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黄蜂身上黄黑相间的色彩比作套色版画纯金之黄与无月之黑融合在一起,色彩鲜明,突出了黄蜂外形之美。

【篇二:

2015通州区中考初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

txt>语文试卷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1)—

(2)题。

2015年3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见中外记者时指出:

书籍和阅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精.

神财富,可以说终身受益。

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

?

人们不仅在追.

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希望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而阅读能打开我们每个人的空间,让我们意识到天空的宽广和大地的辽阔。

阅读能够不断地唤醒我们的记忆,让那些早已遗忘的往事和体验重新回到我们的身边,并且_________。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横线处应填的词语均正确的一项是(2分)

(2)阅读可以影响人,而坚持阅读,不断地思考才是改变人的关键所在。

只有我们每个人坚持阅读,才能不断地增长知识,提升修养。

下面与强调“要坚持阅读”这个观点一致的一项是(2分)

a.“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b.“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叶圣陶

c.“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郭沫若

d.“一日无书,百事荒芜。

”——陈寿

2.下面语段中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

在白公馆、渣滓洞,在英雄受难的地方,人们仿佛还可以看到许云峰在老虎凳上的坚贞不屈;可以听到陈然朗诵《我的自白》时的______;可以感受到江姐怒斥叛徒时的______。

捧起《红岩》,重读那段满含悲壮而又令人_______的历史,真是感慨万千。

红岩烈士们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凝聚起一座_______的丰碑,用他们的生命铸就了不屈的红岩精神。

a.气势磅礴视死如归心潮澎湃流芳百世

b.大义凛然义正辞严肃然起敬永垂不朽

c.抑扬顿挫锲而不舍肃然起敬流芳百世

d.大义凛然慷慨激昂心潮澎湃永垂不朽

初三语文模拟试卷第1页(共8页)

3.下列选项中对语病修改有误的一项是(2分)

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河文化激发出更大的活力,呈现出新的载体和形态。

②由于刘白羽、刘绍棠、王梓夫等人的影响,使通州出现了“运河文学现象”。

③在通州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学爱好者,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以运河文化为创作题材和汲取养分的源泉。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通州宋庄逐渐聚集了一批现代画家。

④他们共同选择了通州大运河畔这块土地,生息创作,不仅深深影响了通州的艺术领域,还带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这就是著名的“画家村现象”。

这些都是运河文化与新的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新产物。

a.①句中的“激发”应该改成“焕发”。

b.②句中应该去掉“使通州出现了‘运河文学现象’”的“使”字。

c.③句中应该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学爱好者”后面加上一个“群体”。

d.④句中应该把关联词“不仅?

?

还”改成“不是?

?

而是”。

4.你去拜访一位书法前辈,他刚写完一幅作品(如下图)。

你想由衷地对这幅作品进行赞美,下面四句话,你认为最合适的一项是(2分)

a.笔画敦厚,沉着稳健。

b.丹青妙笔,入木三分。

c.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d.字字珠玉,酣畅淋漓。

6.古人写山的诗句不胜枚举,想必你一定积累了不少这样的诗句。

如王湾在《次北固山下》写到“,行舟绿水前”;杜甫在《望岳》中写高山险峻,分割南北的句子是“造化钟神秀,。

”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写登上山巅、清晨望日的句子是“飞来峰上千寻塔,。

”(每空1分,共3分)

7.祝枝山,明代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是明代“四大才子”之一。

相传有一次,他去拜访朋友。

朋友请他留一幅字。

他当即泼墨,写下“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朋友读完,大为生气。

祝枝山一笑,说:

“不必生气,你念错了。

”于是大声地念了一遍,朋友转怒为喜。

朋友和祝枝山都是怎么读的?

请为这句话分别加上标点。

(2分)

朋友读: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祝枝山读: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8.阅读唐代诗人杜甫《八阵图》这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5分)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八阵图》赞美了一个人物,在杜甫另一首诗歌《蜀相》中也概括了这个人物的功绩,下列选项中同样描述此人的诗句是()(2分)

a.温侯神射世间稀,曾向辕门独解危。

b.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

c.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

d.生能决策扶刘氏,死尚遗言保蜀民。

(2)《八阵图》中所赞美的这个人物让你感受最深的品质是什么?

并结合古典名著中有关该人物的情节简要分析。

(3分)

答:

初三语文模拟试卷第2页(共8页)

二、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9—12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二章》)

(乙)

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

“去兵。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

“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丙)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9.下列词语中的“道”与“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环而攻之翻译:

包围起来攻打这个国家

b.民信之翻译:

使百姓互相信任

c.亲戚畔之翻译:

父母兄弟都会背叛这样的统治者

d.所欲与之聚之翻译:

(百姓)想要的就给他们,并为他们聚集起来。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

译:

12.上面三个文段,所提出的主要观点有共同之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对此观点的理解。

(4分)答:

三、现代文阅读(共37分)

(一)阅读文章,回答13—18题。

(共12分)

惊蛰响起春天的前奏

肖复兴

①我国二十四节气的名字,起得很有意思,都是两个字,简洁、平和。

在所有用动词标识的,比如立春立秋的“立”,夏至冬至的“至”,或处暑的“处”,霜降的“降”,无一不是平和,很客观、中立的表明节气到来的意思,是一种诉说而已。

唯一富有动作感和感情色彩的,是惊蛰。

一个“惊”字,凸显这个节气的来头与气势与众不同,有一种惊叹的意思在内。

初三语文模拟试卷第3页(共8页)

②小时候,老师在讲解惊蛰这个词的时候,说是天空打雷惊动了地底下的虫子要拱出地面了。

老师的这个解释,强调了雷、虫和土地这样三者的关系。

现在想想,觉得很有意思。

如果不打雷,便惊动不了睡了一冬的虫子;如果睡了一冬的虫子没被雷声惊醒,便不会从冰封冻了一冬的土地里拱出来;而虫子能够从冰冻的土地里爬出来,是因为这时候的土地里的泥土已经变得松软了。

雷、虫和土地这三者,皆因这个惊蛰的节气到来,而发生了如此密切互动的关系。

也就是说,只有在这个节气中,雷、虫和土地这三者才从静止状态变为动态,活了起来,有了生命。

③其实,在北京,很少能够听得到惊蛰时打雷的。

惊蛰的雷声,应该出现在南方。

但是,没有雷声的惊蛰,还能够叫惊蛰吗?

那些小虫子怎么能被惊醒呢?

惊蛰的雷声,应该像是起床的铃声,上课的钟声一样,准点准时出现才对。

那时候,惊蛰的雷声,只出现在我的想象里。

想象着雷声响了——小虫子从泥土里钻出来了——春天到了,这样一幕戏的三部曲,有声有色,次第出场,动画片一样。

④小时候,不懂得这个生命就是春天的生命,是大自然万物开始生长的生命,是唐诗里早就写过的“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的生命。

⑤那时候,就知道这个节气到了,冬眠的各种小虫子,该开始活过来了。

那时候,在我居住的北京大杂院里,松软的泥土里开始有蚂蚁出来了,湿漉漉的墙上开始有小肉虫蠕动了,回黄转绿的蒙蒙树枝上开始有破茧而出的飞蛾,也开始有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飞来了。

⑥即使后来到北大荒插队,这个印象依然很深,北大荒这个节气里,春雪还在,依然很冷,但我相信蹲仓蹲了一冬的熊瞎子也该醒过来了,能够从树洞里出来找食吃了。

更重要的是,春耕开始备耕了。

生产队的铁牛——拖拉机,一色火红的车身,拖着铁犁耙,列阵村头,就要下地翻耕土地了。

⑦在我小时候,有一个惊蛰吃梨的传统,觉得就像立春那一天要吃萝卜一样,是一种民俗,但我不明其意。

老人们说,春天到了,这时候乍暖还寒,天气又燥,吃点儿梨,败败火。

那时候,鸭梨存放一冬,都已经变蔫儿,要不就是心里发黑了,我们常吃的是一种叫做红肖梨的梨,那种梨水分充足,甜中带酸,黄色的皮上有红红的光晕,很鲜艳,很适合春天的色彩,应该是属于惊蛰的颜色吧。

⑧今年的节气有意思,雨水赶上和春节大年初一同一天,惊蛰又紧挨着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后一天。

雨水那一天,北京下了一冬以来最大的一场雪,叫做“百年不遇水浇春”,惊蛰的这一天,莫非也能出现这样的奇迹,让我听到春雷鸣春的声音吗?

那可是真的如放翁诗中所写的那样,雷动风行惊蛰户,湖海春回发兴新了。

⑨其实,不管这一天有没有雷声,惊蛰,前有雨水,后有春分,夹在这两个节气之间,它的角色就是来奏响春天的前奏曲的。

(2015年3月人民日报海外版)

13.古人于节气日,多会吟诗赋词,寄托情怀。

结合文章内容,判断下面诗句属于表现“惊蛰”节气的一项是(3分)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d.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

14.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联系文章②—③段,比较分析原文②③段与链接材料之间表达效果的不同。

(不少于80字)(5分)

【链接材料】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气温回升,雨水增多。

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白雪覆盖的冬日景象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春光了。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

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初三语文模拟试卷第4页(共8页)

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

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

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

“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答:

15.文章题目“惊蛰响起春天的前奏”寓意丰富,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写自己的阅读体验。

(不少于80字)(4分)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6—19题。

(共14分)

海上丝路

①古老的中国以丝绸而著名。

中国借丝绸打开了通往世界各国的大门,并且通过丝绸贸易与世界各国进行了广泛的文明交流。

提起丝绸之路,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张骞出使西域而开辟的横贯欧亚大陆的陆上通道。

其实,除了陆上通道,古老的中国还经由海路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

与“陆上丝绸之路”相对应,这条海上通道被后来的学者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尽管“海上丝绸之路”不被众人所知,但实际上它比“陆上丝绸之路”延续的时间更长,所经过和到往的国家和地区更多,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更大。

②“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记载始于秦汉。

秦始皇为寻求长生不老药,遣徐福东渡,开辟了最早的东海丝绸之路。

到了汉武帝时,中国的海船已经能远航印度洋,与南亚、东南亚各国进行丝绸贸易,这是南海丝绸之路的最早记载。

但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我们的古人还不具备与狂风恶浪做斗争的能力,海上事故频频发生,因此,在唐代以前,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主要还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来完成。

唐宋两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期。

唐朝“安史之乱”后,唐朝势力退出了西域地区,陆上丝路被阻断,海路成为主要的交通枢纽。

而唐宋两代特别是到了宋代,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便随之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

元明两代,统治者更是在经济上采用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迅猛发展。

约15世纪初,明成祖派遣郑和先后七次率领大规模船队下西洋(指苏门答腊岛以西的印度洋),航行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规模之大,前所未有,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③“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分东海和南海两条航线。

其中,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航线。

第一,南海航线:

据史书记载,唐代时,我国的商船就已经可以到达阿拉伯地区。

当时的南海航线主要从我国南部港口城市广州出发,向南连接东南亚,途经马六甲海峡,到达天竺(今印度半岛各国),再穿越印度洋、阿拉伯海,最后到达大食(阿拉伯帝国)。

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也在不断拓展。

元代南海航线已经拓展到了非洲,而到了明代,中国商船已经可以航行到美洲。

南海航线把中国和三大地区即以室利佛逝(今印尼苏门答腊)为首的东南亚地区、以印度为首的南亚地区、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

这些地区是当时中国丝绸贸易的集散地,也是世界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中心。

中国的丝绸以及“四大发明”主要是沿着南海航线,通过阿拉伯、波斯等国商人传播到欧洲的。

因此南海航线是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

第二,东海航线:

最初的东海航线主要从山东的登州、莱州出发,向东经渤海到达朝鲜半岛,再绕朝鲜半岛到达日本。

两宋时,由于北方为辽、金所占,港口城市随之南移,逐渐形成由泉州、明州等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到达朝鲜和日本的直航路线。

④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对外输出最多的商品除了丝绸外,还有瓷器,因此“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器之路”。

在思想文化方面,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儒学对日本、朝鲜以及欧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虽然不是佛教的发源地,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就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结合,成为华夏的一部分,并随同华夏文化一道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家。

初三语文模拟试卷第5页(共8页)

【篇三:

快乐阅读答案】

1、斯韦思林;2、南非共和国;西班牙;3、广州;中;八;4、杨扬;500;1000;5、巴黎;李娜;130;6、本州岛;福岛;7、保障住房;收入分配;稳定物价;惩治腐败;就业公平;8、农民;农业;农村;9、军事;外交;10、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11、六;12、长沙;株州;13、2008;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14、嫦娥一号;嫦娥一号;东方红;15、抢盐;16、酒泉

二、判断

三、选择

1、a;2、d;3、a;4、b;5、a;6、b;7、b;8、c

四、选择正确的答案填空

1、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

2、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

3、理解;沟通;欢聚;合作

4、鱼;大熊猫;奥林匹克圣火;燕子;藏羚羊

5、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

6、肖形印;中国字;五环徽

7、不乱吐乱丢;不乱穿马路;不说脏粗话

8、元旦;春节;清明;端午;中秋

胡锦涛——中国国家主席;梅德韦杰夫——俄罗斯总统;李明博——韩国总统;潘基文——联合国秘书长

李鸿忠——湖北省省长;徐守盛——湖南省省长;郭金龙——北京市市长;唐良智——武汉市市长

二、社会常识

一、填空

1、90;2、京剧;唱;念;做;打;3、十六;广州;2;4、1949;北京;五星红旗;胡锦涛;温家宝;5、四川;湖南;贵州;6、武汉;广州;长沙;武汉;7、春城;8、鹳雀;9、蹴鞠;10、长江;武昌;汉口;归元寺;11、联合国;韩;12、龙门石窟;秦陵兵马俑;13、湖北;汉;省会;14、青龙;玄武;白虎;朱鸟;15、13.39;一;16、田汉;聂耳;五星;天安门;谷穗;齿轮;17、海南;18、湖南;19、五;红;香港;白;20、赌城;1999;12;20;21、长城;嘉峪关;山海关;居庸关;22、三峡水电站、秦山核电站;23、2;日;3;日;24、圣诞;25、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26、河北赵州桥、广州潮州广济桥、北京卢沟桥;27、虎;兔;龙;蛇;猴;鸡;猪;28、5;11;29、许海峰;陈燮霞;30、3月22日;3月12日;31、奥斯卡金像奖;32、岳父;33、元谋人;170万;34、中国人民银行;元;角;分;35、五;5;20;100;5;硬币

1、印度——南亚;日本——东亚;伊拉克——西亚;越南——东南亚;乌兹别克斯坦——中亚

2、滇——云南省——昆明市;黑——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湘——湖南省——长沙市;豫——河南省——郑州市;粤——广东省——广州市

3、上海——水陆交通要冲;大连——北方工业明珠;兰州——石油化工城;广东——孙中山先生故里;长春——汽车城

4、3月22日——世界水日;9月21日——国际和平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

5、森林——地球的肺;煤炭——工业的血液;水——生命之源;河流湖泊——地球的血液;大地——地球的肌肤

6、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重阳节——登高望远;清明节——踏青扫墓

7、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内蒙古平原——我国最大的草原;黄土高原——世界最大的黄土分布地区;东北平原——我国最大的平原;华北平原——“粮仓”和“棉乡”

8、第一幅图——埃菲尔铁塔——巴黎;第二幅图——胡夫金字塔——埃及;第三幅图——大竞技场——罗马;第四幅图——古奥运会赛场——希腊;第五幅图——时代广场——纽约

9、第一幅图——禁止通行;第二幅图——禁止驶入;第三幅图——禁止机动车驶入;第四幅图——禁止运输危险物品车辆驶入

10、第一幅图——奥林匹克会旗;第二幅图——中国红十字会;第三幅图——中国志愿者标志;第四幅图——2010世博会会徽

11、第一幅图——日本;第二幅图——美国;第三幅图——加拿大;第四幅图——英国

12、第一幅图——哈密瓜——新疆;第二幅图——龙眼——福建;第三幅图——甘蔗——广西;第四幅图——红橘——河南;第五幅图——红枣——山西

13、第一幅图——北京万里长城;第二幅图——西安兵马俑;第三幅图——桂林山水;第四幅图——澳门大三巴牌坊

14、泼水节——第四幅图——傣族;长鼓舞——第三幅图——朝鲜族;清真寺——第二幅图——回族;赛牦牛——第一幅图——蒙古族

三、选择

1、b;2、c;3、b;4、c;5、b;6、d;7、a;8、d;9、c;10、a;11、a;12、c;13、a;14、c;15、d;16、b;17、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