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生物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54667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8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生物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生物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生物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生物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生物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生物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学案.docx

《学年高中生物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生物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学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生物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学案.docx

学年高中生物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学案

第1、2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__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1.我国人口的现状是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老龄化速度也较快。

2.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还应加大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力度。

3.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有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4.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的。

5.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潜在价值、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三个方面。

6.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①就地保护;②易地保护;③利用生物技术保护濒危物种;④加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等。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自读教材·夯基础]

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1)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

(2)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3)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口数量仍会持续增长。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人均耕地减少,粮食需求增加。

(2)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

(3)环境污染加剧等。

3.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1)控制人口增长。

(2)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①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防治沙漠化。

②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③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建立自然保护区。

④推进生态农业。

1.阅读教材P118“资料分析”并分析曲线,探究下列问题。

(1)我国人口近几百年来为什么会明显增多?

提示:

①我国人口基数大。

②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医疗条件逐步改善,出生率水平较高,死亡率逐渐下降。

(2)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吗?

提示:

①人是生物界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的一面。

②人不同于一般生物,能主动调控人口的增长,所以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

2.计划生育是如何起到控制人口数量的作用的?

它的实施使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发生怎样的变化?

提示:

计划生育是通过降低出生率来控制人口数量过快增长的。

它的实施使我国人口出现老龄化的特点,且老龄化速度逐步加快。

3.能否说人口增长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

说明理由。

提示:

不能。

人口增长是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压力,但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没有有效地保护环境所致。

[跟随名师·解疑难]

1.人口增长与其他生物种群增长规律的关系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做一个种群,它同样具有种群的特征,其相互关系如下:

(2)人口增长规律与其他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并不完全相同。

①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消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

②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

人具有发达和善于思维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主动调控人口增长以及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

因此,人口增长规律又有其特有特点,如实行计划生育。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带来压力。

(1)人类生存的资源,如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能源等,都是有限的,过度利用使资源减少。

(2)人口增加,人类需求也不断增加,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的要求和经济发展,污染物的总量增大,大量工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影响了环境的纳污量以及对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能力,加剧了环境污染。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自读教材·夯基础]

1.关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连线]

2.生物的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①遗传(基因)多样性。

②物种多样性。

③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连线]: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①就地保护。

②易地保护。

③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进行保护。

④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3.可持续发展

(1)含义:

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2)实现措施:

①保护生物多样性。

②保护环境和资源。

③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1.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提示:

(1)原因:

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过多而使水质恶化。

(2)危害:

①藻类死亡后,遗体被好氧细菌分解时需消耗水体中大量氧气,使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下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

②这些生物遗体被厌氧型微生物分解时,产生硫化氢、甲烷等有毒物质,致使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2.分析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的原因。

提示:

就地保护不仅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而且还保护了生物的栖息地即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3.探讨利用克隆技术繁殖濒危动物,能否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提示:

克隆技术是一种无性繁殖技术,是对某一动物的复制,不能够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跟随名师·解疑难]

1.生物多样性的层次、价值及保护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层次

每层次相关的内容

遗传多

样性

基因携带着遗传信息,基因控制性状,基因突变等是遗传多样性之源

物种多样性

种群是进化的单位,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库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保持和发展,物种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的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①直接价值:

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研价值、文学艺术创作、旅游、美学价值等。

②间接价值:

生态功能,如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

③潜在价值:

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但将来可能有重要作用,一旦这些生物从地球上消失,就永远无法再生。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①就地保护

a.含义:

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

例如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b.对象:

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等。

c.意义:

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②易地保护

a.含义:

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例如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

b.对象:

因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等原因,其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

c.意义:

易地保护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它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了最后的生存机会。

2.外来物种入侵

(1)外来物种入侵就是某物种从它的原产地,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

人们把在新侵入地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对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外来种,特称侵入种。

(2)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

破坏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生态平衡;使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即引发生态危机。

(3)侵入种引发生态危机的原因:

占据空的生态位;如果迁入地环境条件适宜,侵入种由于缺少天敌的控制,传播能力特别强,一旦传入,能迅速传播蔓延开来,在短时间内呈现种群的“J”型增长。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下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曲线图中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最大承载能力

B.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Ⅰ、Ⅱ、Ⅲ

C.据图可知人类能改造环境,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

D.现在的人口问题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

[解析] 通过对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的分析,很容易发现Ⅰ曲线是最理想的,可以说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Ⅱ、Ⅲ曲线表示当人类的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环境就会对人类产生反作用,人类的数量会大幅度下降,特别是Ⅲ曲线表明的情况最严重。

[答案] C

1.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确定:

到21世纪中叶,我国总人口将不超过15亿,顺利实现人口零增长,然后缓慢下降。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B.优生优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

C.禁止近亲结婚可减少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D.我国人口增长符合“J”型曲线,K值为15亿

解析:

选D 在理想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变化呈“J”型增长,在自然条件下,人口的增长不可能符合“J”型曲线,到21世纪中叶,我国总人口将不会超过15亿,并不是说我国人口的K值为15亿。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下列关于江苏省境内发生的几个生态事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

B.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原产美洲,经由日本引入南京地区后迅速扩散,对农田有一定危害,但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不属于生物入侵

C.麋鹿原产我国,但后来在国内绝迹,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易地保护

D.丹顶鹤在我国东北等地繁殖,迁徙到江苏沿海滩涂越冬,在盐城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

[思路点拨]

 

[解析] 互花米草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后在与本地物种的竞争中占优势,使本地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小龙虾由日本引入后在与本地生物的竞争中占优势而大量繁殖,迅速扩散,属于生物入侵;麋鹿是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而被保护起来的,属于迁地保护;盐城的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是在其越冬地进行的就地保护。

[答案] B

归纳拓展

生物多样性原因分析

(1)从分子水平看:

―→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即生物多样性)

(2)从进化角度看:

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的自然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2.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是(  )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

B.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

C.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的导航仪

D.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

解析:

选B 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调节气候等,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1.探究富营养化的原因及危害。

2.探究酸雨对农作物的危害。

典例剖析

氮、磷等无机营养物质大量排入水体,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时可引发蓝藻爆发,使水域生态遭到破坏。

控制蓝藻疯长的同时“变废为宝”是减轻“绿色灾害”的有效途径。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很多蓝藻可以同时进行__________和固氮作用,这在生物界是十分独特的,对整个生物圈的______________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蓝藻与其他水生生物构成了该水域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由于某些蓝藻具有气囊,在水域中有趋表聚集的现象,从群落的________角度看,这些蓝藻处于其上层。

(3)下表为某湖泊不同营养状态的各种藻类种群组成情况。

 

营养

状态

藻类种群组成

铜绿微

囊藻

鱼腥藻

斜生

栅藻

汉氏菱

形藻

薄甲藻

小定鞭

金藻

重度富

营养

50%

25%

14%

10%

0.5%

0.5%

中度富

营养

5%

40%

42%

12%

0.5%

0.5%

轻度富

营养

0

25%

60%

14%

0.5%

0.5%

贫营养

0

0.5%

10%

11.5%

10%

68%

据表分析,检测水体中重度富营养化的指示生物是__________,在中度富营养化水体环境中,竞争最激烈的是____________。

(4)采用浮床生态工艺法(如下图所示)可治理水体污染,改善水质,下列对其机理叙述正确的是(  )

①植物吸收水中悬浮物 ②植物吸收水中的NO

、PO

等,降低水中氮、磷等含量 ③浮床遮光,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繁殖,防止水华发生 ④浮床下方水体氧浓度升高,减少微生物种类和数量

A.①④       B.②④

C.②③D.①③

[解析] 

(1)蓝藻属于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型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其中蓝藻直接参与了生物圈内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水域中的全部生物(含蓝藻及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该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群落中各种生物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3)根据表中数据不难确定在重度富营养化水域中铜绿微囊藻占绝对比例,说明该种藻类适宜在这类环境中生存,因此,可以作为污染指示植物;而在中度富营养化水体环境中鱼腥藻和斜生栅藻比例相当,且数量比较多,说明两者之间的竞争最激烈。

(4)浮床生态工艺法的实质是利用水生植物吸收利用水体中的N、P等矿质元素,以及上层植物遮光以抑制浮游植物(藻类)的生长繁殖。

[答案] 

(1)光合作用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生物群落 垂直结构 (3)铜绿微囊藻 鱼腥藻和斜生栅藻 (4)C

归纳拓展

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及后果

(1)富营养化产生的原因:

(2)引起的后果:

“水华”(发生在池塘和湖泊中)和“赤潮”(发生在海水中)发生。

[随堂基础巩固]

1.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B.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C.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

D.农田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

解析:

选B 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创造出更多空间,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会使生物种类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无经济价值的物种可能具有间接价值或潜在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对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清除农田中的杂草是为了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农作物。

2.将江苏某地当年收获的小麦秸秆剪成小段,于7月20日开始分别进行露天堆放、水泡和土埋3种方式的处理,3次重复,每隔15天检测一次秸秆腐解残留量,结果见下图。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秸秆还田后翻耕土埋应是利用秸秆的合理方法

B.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分条件不利于多种微生物对秸秆的分解

C.如果将处理开始时间提早30天,则3条曲线的位置将呈现上移趋势

D.从堆放、水泡2条曲线可以推测好氧性微生物分解能力高于厌氧性微生物

解析:

选A 由图可知,土埋方式下秸秆残留量下降最快,因此秸秆还田后翻耕土埋是利用秸秆的合理方法;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实质是细胞呼吸,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分条件有利于细胞呼吸的进行;图中纵坐标为秸秆残留量的百分比,如果提前处理,曲线位置不会上移;堆放时氧气相对充足,但残留量的减少速率最慢,可推测好氧性微生物的分解能力弱于厌氧性微生物。

3.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解析:

选B 复合菌剂中含多种微生物,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该菌剂中的微生物能降解农药,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农药被降解产生的无机物可进入农作物进行物质循环;土壤中有毒物质减少,则农田动物的种类增加,不同种动物之间的竞争增强,故害虫的数量会减少,导致害虫的优势度降低;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细胞代谢需要基因控制合成的酶的催化,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4.大闸蟹学名中华绒螯蟹。

下表显示中华绒螯蟹某三个群体间某基因片段的差异率,从中可以看出,这三个群体的中华绒螯蟹之间表现出(  )

群体间

群体1与

群体2

群体2与

群体3

群体1与

群体3

某基因片

段差异率

15.1%

16.2%

15.3%

A.生态系统多样性B.物种多样性

C.生物多样性D.遗传多样性

解析:

选D 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表中所列中华绒螯蟹之间基因片段的差异,本质是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的不同,属于遗传多样性。

5.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解析:

选C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其中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经过漫长的进化历程而逐渐形成的,所以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有关;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物种的多样性都在升高;遗传多样性也就是生物的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任何一个物种或一个生物个体都保存着大量的遗传基因,因此,可被看做是一个基因库,一个物种所包含的基因越丰富,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物种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就越稳定。

[课时跟踪检测]

(满分50分 时间2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

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D.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

解析:

选A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保护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都要从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出发。

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是指其生态功能。

国外物种的引进要谨慎,以免造成外来物种入侵,大量引进更不可取,易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降低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天然林的物种多样性更丰富,抵抗力稳定性较人工林强,不易受到病虫害影响。

2.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

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C.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

D.人口过度增长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密切联系

解析:

选D 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目前人口数量还没达到环境容纳量;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不能完全适用人口的增长的情况,人口的增长情况还受到社会因素以及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科技的进步固然可以缓解因人口增长而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但却不能完全解决,例如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不可能因科技的进步而得到解决的。

3.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等的大量燃烧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氟氯烃制冷剂 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被大量破坏 ④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D.②③④

解析:

选C 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气体过多。

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水体中氮、磷等矿质元素增多造成的。

4.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人工生态林中适当增加植物的种类,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生物圈内所有的生物、所有的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C.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禁止开发和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

D.外来物种入侵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会造成一定的威胁

解析:

选C 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5.下图甲为某清洁水体在遭受一次性有机物轻度污染后污染物含量的变化。

水体中好氧性微生物数量变化的曲线最可能接近于图乙中的哪条曲线(  )

A.Ⅰ          B.Ⅱ

C.ⅢD.Ⅳ

解析:

选D 污染开始时,水体中有机物的含量较高,好氧性微生物大量增加,达到一定限度后,随有机物含量和水中溶解氧的减少,水中好氧微生物数量又逐渐减少。

6.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一般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潜在价值、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

下列哪个选项体现了间接价值(  )

A.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

B.科学家利用野生水稻培育高产杂交水稻

C.结构简单的微生物通常作为实验材料

D.形态各异的动物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材料

解析:

选A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的重要调节功能,也叫生态功能。

7.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生物多样性做法的是(  )

A.为美化城市环境,可随意引进物种

B.为保护草原,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将华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保护,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

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泛滥成灾,应引入其天敌

解析:

选C 盲目引进物种,势必威胁当地其他生物的生存;不能人为破坏食物链的某个营养级;要用科学的方法切实做好多样性的保护工作。

8.国家林业局为恢复秦岭大熊猫的数量,将采取以下措施:

大面积退耕还林、建立保护区、大面积养竹和构建秦岭大熊猫不同保护区之间的走廊等。

采取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

A.使大熊猫得到更多的食物

B.使大熊猫得到更大生存空间

C.增强大熊猫的变异性

D.提高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

解析:

选D 题中所述的这些措施可分别达到A、B、C三项所述效果,但是,它们都是恢复秦岭大熊猫数量的具体效果或措施。

而环境容纳量就是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故提高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才是采取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

9.下列有关生态内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在果园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解析:

选D 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而不是直接价值。

10.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

A.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

B.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

C.秋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数量最少的季节

D.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

解析:

选A 由题图可知,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浮游藻类的种类数不同,说明温度可影响藻类种群的变化。

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类会大量繁殖,导致其数量增多,但其种类一般不会增加,甚至会减少。

由题图可知,秋季水体中浮游藻类的浓度最大,以浮游藻类为食物的浮游动物的数量可能也会最多。

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相邻的两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而不是浮游藻类中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10分)简要回答生物多样性的有关问题。

(1)性状表现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分子水平看,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进化的角度看,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