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精华30句原文加感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53129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阳明心学精华30句原文加感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王阳明心学精华30句原文加感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王阳明心学精华30句原文加感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王阳明心学精华30句原文加感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王阳明心学精华30句原文加感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阳明心学精华30句原文加感悟.docx

《王阳明心学精华30句原文加感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阳明心学精华30句原文加感悟.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王阳明心学精华30句原文加感悟.docx

王阳明心学精华30句原文加感悟

王阳明心学精华30句

中国传统士人之三不朽者——立德、立功、立言。

据说,历史上能做到这“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

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王阳明,曾国藩只做到了半个“三不朽”。

王阳明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被誉为“真三不朽者”。

他非但精通儒、释、道三家之学说,而且上马能战,下马能文,曾官至明代南京政府的兵部尚书,是一位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全能大儒。

今日与大家分享王阳明的30句话,我们一起走近心学大境界。

  1.不忙不乱,不焦不躁

  原句:

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

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

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大意:

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

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

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

  感悟:

修身养性的最高之境,在于无论面对何事都能不急不焦保持内心的宁静。

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

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2.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原句:

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大意:

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一举一动都合乎人类本性),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感悟:

依王阳明之见,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3.欲修身,先养心

  原句: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大意:

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感悟:

自古以来,圣人都在为我们讲述一个真理:

心为天地万物之主。

王阳明也不例外,因而他在《与杨仕德薛尚谦书》一文中写道: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说的正是心力于人的强大作用。

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

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4.至诚胜于至巧

  原句:

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大意:

唯有天下的至诚,方能确立天下的大本。

  感悟:

著名翻译家傅雷曾说:

“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

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

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

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都不会对你怎么样的。

”此外,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假如我们没有诚意,就会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5.克己才是真功夫

  原句:

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大意:

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感悟:

人活在世上,做什么不需要克己呢?

为人处世的功夫,明白道理只是基础,能够做到克己才能实现。

但克己不是压抑自己,因为克己的实质,不是源于外在的压迫,而是源自内心的不平。

人心若平,世间便无不平之事。

所以克己的真正指向,是修炼自己的心,修养自己的境界。

克己,如同道家的戒律,只要观念上不要跑偏成压抑欲望,而是明白这是为了修炼散乱之心、萃取出本心中真正美好的品质,便正是心灵修养的功夫。

  

  6.心是快乐的根

  原句:

常快活便是功夫。

  大意:

能做到常常自在快活,就是功夫。

  感悟:

保持一颗快乐的心很难,人总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生病了、降职了、失恋了、失业了等等,这些让人很难快活起来。

世人多以为快乐与否在于外境,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快乐只在于心,而且要从心着手去做功夫。

说白了,一切还要落回到自心修养上去,这便是良知功夫的内涵。

心的修养越深,受外境影响的程度就越小。

  

  7.做人如玉亦如铁

  原句:

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

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大意:

名与实相对,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

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之心。

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哪来好名的功夫?

  感悟:

“谦谦如玉”与“铮铮若铁”,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君子人格的两种特质。

当今之世,纷繁复杂,在不同的时候需要运用不同的品质。

我们应当学习王阳明,学做君子,讲究方圆之道,既养铮铮铁骨的一身正气,处世有底线,为人讲原则;又取谦谦如玉的圆融为人,包容四方。

如此,才能在熙熙攘攘的人世间游刃有余。

  

  8.不奢恋身外物

  原句:

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大意:

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弃。

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属于我的,不可以留藏起来。

  感悟:

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同时精神也越来越与自己的心灵分离,人们心灵深处愈感孤独、苦闷、烦躁、矛盾。

如何使人们荒芜、紧张的精神得以纾解、提升?

王阳明指出的路,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来为人处世,不要让所遇之物成为心中羁绊,不做声色货利的奴隶。

这不仅是一种洒脱,更是参透万物后的一种平和。

  

  9.泰然面对荣辱毁誉

  原句: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

何曾有善恶之分?

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

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

  大意:

天地化生,如花草一般。

何曾有善恶之别?

你想赏花,即以花为善,以草为恶。

若要利用草时,又以草为善了。

这些善恶都是由人心的好恶而产生的,所以从形体上着眼看善恶是错误的。

  感悟:

是非善恶,只在一念;澄然本心,本是不动。

一切功名利禄、悲欢离合都不过是过眼烟云,得而失之、失而复得等状况都是经常发生的。

能看到这一层,就能把那些缭乱自心的东西,看淡些。

  

  10.尘世是修行的道场

  原句:

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

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大意:

人必须在事上磨练,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

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

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感悟:

一切困苦,皆是磨砺。

唯有靠世间种种难处的磨练,心才能得以调整。

磨到最后,就是境界。

天行健,君子大可自强不息,全心入世。

  

  11.少一些心机,少一些痛苦

  原句:

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

  大意:

你如果对色、财、名、利等心,全都像不做盗贼的心一样,都铲除了,完完全全只是心之本体,还何来闲思杂念?

  感悟:

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他自己造成的。

一个人心中充满机心,就会因机心而衍生出困难、恐惧、怀疑、绝望、忧虑等情绪。

如果一个人心中充满了这些,境地怎会不悲愁、痛苦?

人生如白驹过隙,生命在拥有和失去之间很快就流逝了。

心灵空间需要自己去经营,机心太多、太重,心灵哪还有空间去承载别的呢?

  

  12.悔悟是人生良方

  原句: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大意:

悔悟是去病的良药,贵在改正。

如果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感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这就是人生的常态,稀松平常得很。

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里。

这就是完整的成长过程。

  

  13.要活得轻快洒脱

  原句: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

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大意:

我们做事情,但求日减,不求日增。

减去一分人欲,便又多得一分天理,如此,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捷便易啊!

  感悟:

生活中,很多人往往自寻烦恼,自己给自己套上枷锁。

这是内心装了太多的欲望、得失和放不下,自然处处受其牵累。

摆脱这些,就是王阳明所说“减”的功夫。

减到最后呢?

就是回归自己的本心。

本心是简单的,也是轻快的,洒脱的。

  

  14.慎思之,笃行之

  原句: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大意: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的初始,行是知的结果。

  感悟:

所谓“三思而后行”,要思考在前、行动在后,必须经过多番仔细周密的考虑才能有所行动,如此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和麻烦。

思考与行动,对于一个正常人而言,是人生至关重要的一件事,小到处理家庭琐事,大到掌握国家命运,轻率与认真的效果都将立竿见影。

所以要走向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使知真能经得住三思的考验,行真能成为一种功夫,那么知行就自能成为智慧与功业的完美合一,就像王阳明那样。

  

  15.人最怕一个傲字

  原句: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从恶之魁。

  大意:

谦虚是一切善的基础,傲慢是一切恶的源头。

  感悟:

谦为什么是众善之基?

因为一个能谦虚的人,他的心必定是宽容的,他的人必定是有涵养的,他的行为必定是有教养的。

那么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语,必定都是合乎仁义礼仪的,自然都是善的。

而傲慢者恰恰相反,他的心必定狭窄阴鸷、封闭自恃,言行之间充满私心私欲,从而挤压和伤害到他人,不恶又会怎样?

一谦一傲,值得深思。

16.天理即是仁心

  原句:

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

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

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

有这个性,才能生这性之生理,便谓之仁。

  大意:

所谓的心,并非专指那一团血肉。

如果心专指那团血肉,现在有个人死去了,那团血肉仍在,但为什么不能视、听、言、动呢?

所谓真正的心,是那能使你视、听、言、动的“性”,亦即天理。

有了这个“性”,才有了这“性”的生生不息之理,也就是仁。

  感悟:

人之为人,须有情、动情、重情。

《周易》中说:

方以类聚,人以群分。

你是什么样的人,便能感应到什么样的人,乃至什么样的处境和人生。

比如交朋友,你是有情人,才可能交到真情义的朋友。

推而广之,万事莫不如此。

莫作无情人,天佑有情人。

做有情人,才能得有情人生。

  

17.不开是非之口

  原句:

以言语谤人,其谤浅。

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大意:

用言论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

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这样就严重了。

  感悟: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这是因为,“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你以为所有让自己不舒服的事,都是由于别人和环境,其实都是源于自己的心太窄,容量太小,修身太浅,德性不深。

所以做人要把向外的眼睛收回来,盯在自己的心上。

就算世界我们无能为力,我们的心也可以放开而坦然从容。

  

  18.人人皆可为圣贤

  原句:

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大意:

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但由于不相信自己能够达到圣人的境界,所以都为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了。

  感悟:

这句话有三个层次的含义。

第一层是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为尧舜。

第二层是说,人要成为圣人,必须反求诸己,向本心里致良知,寻求万事万物之理。

第三个层次是说,人心中的“圣人”为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圣,则必须除掉这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

  

  

19.只求力所能及

  原句:

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大意:

大凡谋求力所不及的事,勉强做智力不能完成的事,都不为致良知。

  感悟:

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才能不自取志大才疏、好高骛远的辱,并使自己远离困顿疲累、痛苦挣扎的境地。

这就是自知之明,即使做不了大事,可是心是大的,境界是大的。

  

  20.不动心,不烦恼

  原句:

心之本体,原自不动。

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

性元不动,理元不动。

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

  大意:

心的本体,原本不动。

心的本体即为性,性即理。

性原本不动,理原本不动。

集义就是恢复心的本体。

  感悟:

世间的事,纷至沓来,只有做到不动心,才能得到真正超然物外的洒脱。

在生活中,同样多的事情,有人焦头烂额,有人却泰然处之,就是因为生活的智者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之外,存一颗闲静淡泊的心,寄寓灵魂,即使因忙碌而身体劳累,仍然能够洒脱自在。

  

  21.坦然面对得失

  原句:

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大意:

处理事情出现有时好有时不好的情况,并伴有困顿失序的弊端,这都是由于被毁誉得失的心所连累,不能实际地获得他的良知。

  感悟:

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脚乱、越忙越乱,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自己也困顿不已、狼狈不堪。

为什么会这样?

王阳明一语道破天机——那只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

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态度。

  

  22.待人需谦让

  原句: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大意:

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感悟:

是人都有私心,都会注重自己的利益,每个人的付出都是需要得到回报的,这是人之常情。

所以朋友之间以彼此谦让为基础,不仅每个人的利益不会受损,双方在互帮互助、互利共赢中还能使彼此获得更大的利益。

两人之间的交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深。

  

  23.静时存养,动时省察

  原句: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大意:

省察是有事时的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的省察。

  感悟:

人如果不能看清自己,就容易骄傲自满。

心中若装满了骄傲,便很难听取忠告,吸取经验教训,长此以往只会固步自封、止步不前。

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昏昏然、飘飘然,摆不正位置、找不准人生支点,驾驭不好生命之舟。

怎样自明?

就需要做好对自己的省察,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王阳明说,就算笨拙的人,如果能做好省察,那么愚蠢也会变成聪明,柔弱也会变成刚强。

人贵有自知之明。

  

  

24.反观自身,自我提升

  原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则不至于责人已甚,而自治严矣。

  大意:

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这样就不会过分的责备别人,而对自己要求严格。

  感悟:

自省是一面镜子,能够照见心灵上的污点,继而照亮前进的路途。

工作中,有很多人经常怨天尤人,就是不在自身上找原因。

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反省,才会不断地提高;进步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也体现在反省的能力上。

自省还能帮助自己找到自身优势。

有时候,人生的悲剧不在于没有用好自己的优势,而是连自己的优势是什么都没找到。

  

  25.不做便是不知

  原句:

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大意:

没有知道而不去做的事情。

知而不行,就是没有真正了解与明白。

  感悟:

我们自己以为懂得了一个很好的道理,但却未能付诸行动。

王阳明认为,原因只有一个,你只是知道了这个道理,却并未真正用“心”去体悟它。

无独有偶,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无人有意做恶,恶只是来自于无知。

王阳明这里虽然没说恶,但观点与苏格拉底却是一理。

根据这种观点,一个人如果真的知道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

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

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同样,坏人作恶,原因也是对于善的无知,或者没有真正认识到善。

  

  26.路,尽管去走

  原句:

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

  大意:

好比人走路,走了一段才认识一段,到十字路口时,有疑问就打听,打听了又走,才能慢慢到达目的地。

  感悟:

人生如果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内心的愿望就会被忽略,心中的梦想就会被埋没,即使走得很顺畅,却不真实,因为少了太多的尝试——哪怕是失败,以及少了太多缘于亲身经历的深切体悟。

所以,人要敢于大胆尝试,在实践中体悟一份真正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人生智慧。

  

  27.为人切忌轻浮傲慢

  原句:

知轻傲处,便是良知;除却轻傲,便是格物。

  大意:

知道轻浮傲慢处,便是良知。

除去轻浮傲慢,便是格物。

  感悟:

能够看到自己的轻浮傲慢,那么此人还算有救。

如果还能反省自己的轻浮傲慢,并着手破除,那么他正在得救。

这其实是为自己的心以及自己的人生,打开一条广阔天地的大门。

  

  2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原句:

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大意:

善念萌发之时就要认识到去扩充它;恶念萌发之时就该意识到去遏止它。

  感悟:

古人讲,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意思是顺着自己的恶念去行动很容易,就像山崩一样,一下子就爆发出来,不可收拾;而顺着自己的善念去行动,就像登山那样困难,需要持之以恒的信心、毅力。

所以在这里,王阳明告诉我们,当自己的善念萌发的时候,要善于及时发现,并将其放大,最终成为善行;当恶念萌发的时候,更要及时察觉,尽早将其遏止。

王阳明说这就是圣人修身之道。

  29.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原句:

夫学,莫先于立志。

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

世之所以因循苟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

  大意:

求学问,首先在于立志。

不去立志,就好像植树,不深埋其根,只是培土灌溉,徒然劳苦,终究无成。

世上凡是庸碌无为,随波逐流而最终流于污下的人,都是不立志造成的。

  感悟:

王阳明曾说“天下一等事乃是做圣贤”,他从12岁那年立下这个志愿,从未改变。

在创立心学以后,他对立志也异常重视,他说:

“志向不能定立,天下便没有可以做成的事。

”在王阳明看来,立志并非是随意地定立志向,而是立下志向后,眼里心里都只有自己的志向,内心永远专注于此,如此立志,方算立志!

  

  30.自省方能自明

  原句:

学须反己。

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

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大意:

学习应该反躬自省。

如果只去指责别人,就只能看到别人的错误,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

若能反躬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

  感悟:

自省是一次自我解剖的痛苦过程,需要巨大的勇气。

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难,但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它却不容易。

懂得自省,是大智;敢于自省,则是大勇。

《论语》中说: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人人都看得见,但是改过之后,就能得到人们更大的尊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