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剖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53084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剖析.docx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剖析.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剖析.docx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剖析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大纲

一、概述

1.太极

2.拳与太极拳

3.太极拳的来源

4.太极拳的社会价值

二、太极拳的起源和流派

1.太极拳的起源

2.太极拳的流派

三、太极拳的推广和普及

1.太极拳的推广

2.太极拳的普及

四、太极拳的现状

1.民间老龄化严重

2.比赛化、体操化、舞蹈化

3.动作缺少对科学理论依据的验证

知识点汇总

概念:

C01:

太极

原理和观点:

K01:

太极拳是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拳”。

太极拳来源于易、道、医、武四个方面。

太极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世界第一的有氧健康运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K02:

现传各式太极拳,出自陈式太极拳。

太极拳的流派还有杨式、吴式、武式、和式、孙式等。

K03:

在太极拳成为武术竞赛项目的同时,太极拳广泛地进入全民健身活动,而且正被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采用为健身锻炼项目。

K04:

太极拳的现状:

民间老龄化严重;比赛化、体操化、舞蹈化;动作缺少对科学理论依据的验证。

正文

一、概述

1.太极

(1)太极出处

“太极”一词最早出自于《易传·系辞上》,曰: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2)太极含义

“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义;“太极”就是至于极限,无有相匹之意。

意为宇宙万物的起源。

(3)太极图

太极(白上黑下顺时针方向)

从太极图可以得出结论:

太极图这个圆圈:

就是代表的一,代表的宇宙,代表的无极。

图象的黑白二色:

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两部。

黑白两方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

白中黑点:

表示阳中有阴;

黑方白点:

表示阴中有阳。

(4)文化价值

“太极”是一个哲学概念,意为派生万物的本源。

是华夏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影响了儒家、道家等中华文化各个流派。

2.拳与太极拳

(1)拳

“拳”者,技击之术也。

拳就是一种用于技击的技术,不能用于技击,就不能称之为拳。

拳有内家拳和外家拳之分。

拳是一种载体,可以去承载不同的思想、文化,而演变成独具特色的拳种。

(2)太极拳

太极拳是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拳”。

简单地说,太极拳就是把“太极”的阴阳之理,融到“拳”里的每个招式里面,而成为太极拳。

(3)时代性

时代不同和社会主流思想不同,对“拳”也赋予了不同的时代意义和社会要求。

3.太极拳的来源

(1)易

阴阳——太极拳就是把太极的阴阳之理,融入到拳里的每个动作里面。

(2)道

修心——人生无处不太极,强调在不平衡中找到平衡点。

(3)医

养生——太极拳是人体的运动,每一个动作都要吻合人体骨骼最佳受力状态,保证经络畅通。

(4)武

技击——太极拳是相互矛盾而统一的运动,强调节节贯穿、不丢不顶、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

4.太极拳的社会价值

(1)太极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气功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

太极拳是最能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武术拳种,也是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2)太极拳是世界第一的有氧健康运动

迄今为止,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约1.5亿人在习练太极拳。

太极拳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有氧健康运动。

(3)太极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太极拳富含丰富的哲学内涵,倡导以柔克刚,不丢不顶等原则,蕴含对立统一、辩证包容的理念。

边体悟,边心悟。

可以达到身心双修,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平衡。

坚持练拳,可以影响习练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二、太极拳的起源和流派

1.太极拳的起源

其中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

(1)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

许宣平,新安歙(xi)县(现安徽境内)人。

许宣平的太极拳功名曰“三世七”,据言因以三十七式而取名。

此拳又称长拳。

因为这套拳打法不分何式为先,何式为后。

只要将每式学会,打起来可以相继不断,绵绵不绝。

(2)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峰

在《王征南墓志铭》中,黄宗羲说,内家拳“盖起于宋之张三峰。

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

(3)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

张三丰为元末明初著名道士。

据张三丰自述,他曾任中山博陵县(今河北定县境)令,后弃官出家为全真道士。

曾游武当山,预言武当山异日必大兴。

张三丰与其徒在武当山披荆斩棘,创草庐以修道。

在修道炼丹过程中,观察蛇雀之争,探索龟鹤长寿之秘,由此创编了太极拳。

不久又离武当山云游四方。

(4)明朝(公元1644~1911年)王宗岳

王宗岳是明朝万历人,内家拳名家。

一位在太极拳传承史上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

所著《太极拳谱》中之《太极拳论》,被视为太极拳经典理论。

(5)现传各式太极拳,出自陈式太极拳

现在多数拳家以“现传各式太极拳,出自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

武术史研究者唐豪在实地考察了河南温县,并查阅了县志和《陈氏家谱》等后,得出结论:

追根溯源,太极拳的发祥之地在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陈王廷就是太极拳的创造者。

2.太极拳的流派

(1)陈式

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老拳师陈王廷初创太极拳,世代相传。

陈氏14世的陈长兴,在祖传太极拳的基础上再树里程碑。

他将陈王廷编的一至五路太极拳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陈式太极拳,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

陈长兴之曾孙陈发科(1887~1957年)于1928年去北京传拳,成为陈式太极拳的中兴者并确立了陈式太极拳的地位。

(2)杨式

杨露禅,河北永年人,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并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

(3)吴式

满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兴人,初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大架子,后拜杨露禅次子杨班候(1837~1892年)为师学杨氏小架太极拳,以善于柔化著名。

经全佑之子吴鉴泉进一步修润,定型为吴式太极拳。

(4)武式

武禹襄,清末河北永年人,从杨露禅学陈式太极拳。

后又从陈青萍学习新架太极拳,又严格按《太极拳论》参悟太极拳,于是以练拳心得归纳锻炼要领为《身法十要》。

从而创造了武式太极拳,经李亦畬(1832~1892年)进一步完善,最终定型为武式太极拳。

(5)和式

和式太极拳,始创于清末河南温县赵堡镇太极拳名家和兆元,因地域亦被称为赵堡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除具有一般太极拳的要点外,在理论、技术技法、强身养生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和式太极拳特点:

处处走圆,自然圆活。

(6)孙式

孙禄堂,清末河北完县人,擅长形意拳和八卦拳。

后又从师郝为真学习武式太极拳,之后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

三、太极拳的推广和普及

1.太极拳的推广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族武术遗产的研究、整理和推广,把太极拳作为重点武术项目来推行,并广泛应用于医疗体育方面。

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太极拳专家编制简化太极拳,也叫24式太极拳。

1957年,整理出88式太极拳。

1979年编成“48式简化太极拳”。

为适应竞赛需要,1989年,国家体委组织专家创编了陈式、杨式、吴式、孙式和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以及用于全国武术锦标赛的42式太极拳和42式太极剑竞赛套路。

从1986年起,正式举办每年一届的全国太极拳、剑、推手比赛。

国际武术联合会1990年成立后,翌年举办首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将太极拳设为比赛项目之一。

2.太极拳的普及

在太极拳成为武术竞赛项目的同时,太极拳广泛地进入全民健身活动,而且正被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采用为健身锻炼项目。

现在,太极拳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早在十多年前已有太极拳传习者逾百万。

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成立后,其注册会员已达1000万人,其中大多数参与太极拳传习。

四、太极拳的现状

1.民间老龄化严重

(1)缺少标准化的教学体系:

由于国家对太极拳的普及和推广,使得很多人练太极拳。

但是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许多年轻人和社会精英都不喜欢去公园练习,以及年轻人对外来文化的崇拜高于传统文化的学习。

现代年轻人练习跆拳道、瑜伽的特别多,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导致了太极拳好像是老年人的专利。

无法真正实现商业化,只能在公园进行锻炼和传播,成为老人锻炼的专利。

(2)缺少场馆化的运营模式:

缺少适合青少年锻炼的专业场地和教学方法,使得青少年市场没有真正打开。

2.比赛化、体操化、舞蹈化

(1)国内现行太极拳比赛的规则和标准,是长拳和体操的标准。

讲究的是动作难度的系数和动作的漂亮程度,而真正缺少太极拳的内涵。

太极拳比赛中拿到冠军,不等于就是真正的太极拳冠军。

(2)比赛化(强调:

规则和观赏)、体操化(追求:

难度系数)、舞蹈化(强调:

动作漂亮)。

3.动作缺少对科学理论依据的验证

(1)缺少准确性,没有完整的标准体系,导致“十位大师,十种拳架”的现状。

太极拳老师对拳的理解都是一知半解,往往把结果当成是过程来练,用过程当结果去比。

把结果当过程练:

比如说:

“用意导气”它其实是一个结果而不是一个过程。

意是一种信息,如果用意去导气,气会跟着意走。

前提是气从哪里来,通过特定的结果首先产生内气才可以用意去导气。

在练习的过程中首先就用意导气,往往导致身体的亏空。

把过程当结果比:

例如“太极推手”它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手,太极推手也绝对不是摔跤、磐手等项目,不适合用于比赛,是太极拳学习中用来检验太极拳架是否准确的一种方法。

推手是用来训练“知彼”的功夫。

(2)检验的模式:

例如“不丢不顶”,怎样检验“不丢不顶”呢?

我们要求在你练拳的过程中,让对方推你在使不出力的情况下完成结果。

如果在对方使出力的情况下完成动作可能就是顶。

为了不让对方出不了力,自己完不成动作而对方把你推出去了这个就叫丢。

检验动作的训练是一种“不丢不顶”的方法。

让对方推着你做动作其实也是太极推手一种简化的方法。

(3)缺乏对理论的研究:

如果缺乏理论研究的话,练完太极拳会有膝盖痛的现象。

所有的理论都在讲要结合中医的经络骨骼学说,也即所有的动作都要结合人体的生理特点。

膝盖痛的原因是使膝盖受力了,如果懂得人体的生理结构使力直接往下传膝盖不受力,那么膝盖是不会痛的。

一、中国传统养生文化

1.“上工治未病”与《黄帝内经》

2.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注重阴阳平衡

3.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修自然之心

二、太极拳的养生思想

1.准确的拳架

2.节节贯穿

3.阴阳虚实

三、太极拳的养生功能

1.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调节阴阳平衡

2.培养内气,濡养脏腑,精充、气足、神全

3.动静结合,身心双修

知识点汇总

原理和观点

K01: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及思想主要包括“上工治未病”的思想、注重阴阳平衡、倡导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修自然之心

K02:

太极拳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

准确的拳架,节节贯穿,阴阳虚实

K03:

太极拳的养生功能有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调节阴阳平衡;培养内气,濡养脏腑,精充、气足、神全;动静结合,身心双修

正文

一、中国传统养生文化

养生就是根据中医理论,运用调神、导引、四时调摄、食养、药养的方法来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1.“上工治未病”与《黄帝内经》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难经·第七十七难》:

“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

”“上工治未病”在中国传统的养生领域内是非常重要的观念。

“上工治未病”是指,好的医生不是等生病以后治疗,而是在没有生病的时候就采用一些方法预防疾病的发生。

“上工治未病”的思想与《黄帝内经》有很大关联。

《黄帝内经》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关于中国养生文化和中医文化最重要的一本书,详实阐述了养生文化的理论基础,主要通过黄帝和他的老师岐伯的对话形式来完成的。

(黄帝)乃问于天师(岐伯)曰: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

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2.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注重阴阳平衡

养生的目的是为了健康,健康从中医角度就是指阴阳平衡。

《黄帝内经》: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平衡讲究的原则: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哲学异于西方的最显著的特征。

《灵枢·刺节真邪》:

“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

”《道德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的气血规律要顺应天的气血运行规律,这样才能达到“同气相求,同类相应。

顺则为利,逆则为害”。

简言之,人的生命节奏要顺应天的自然节奏。

三个节奏:

(1)人一生的气血运行规律

人从出生至20岁是气血最旺的时候,之后逐渐衰减,这是气血变化的过程。

人的生活习惯、运动习惯必须顺应气血变化。

(2)一年的气血运行规律

人的气血是应跟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变化。

(3)一天的气血运行规律

人有十二条经脉,每条经脉在每个时辰走的地方不同。

例如,23点至1点走的是胆经,1点至3点走的是肝经。

如果顺着这三个节奏走,身体很容易达到健康的状态。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健康”的“健”代表了人体气血运行情况,“康”指经络通畅。

当人顺着这个节奏去走,身体上的气血很容易运行通畅,经络也很容易通畅,非常容易达到健康的状态。

气血运行不足、经络不通畅会使五脏六腑失去气血的营养,从而导致五脏六腑调节阴阳平衡的能力减弱,造成“亚健康”或“不健康”的状态,最终形成各种病变。

所以,养生的关键是调整好阴阳平衡。

3.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修自然之心

中国古代的养生方法借鉴《黄帝内经》中的思想,可以从“三个外因,一个内因”来解释。

三个外因:

一是好的生活习惯,即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二是心理健康,即恬淡虚无、志闲而少欲;三是养生的运动,做到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

一个内因是指先天秉赋。

其他养身文献中对养生观念也有表述,如《道机》中说:

“人生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

皆由将身不谨,饮食过差,淫泆无度,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

养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良好的生理状态,很好的运动。

那我们何时开始必须要重视养生?

《黄帝内经》中说,“女子: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男子: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也就是说,女子28岁后身体机能发展到鼎盛,35岁后身体机能开始衰退;男子32岁后身体机能发展到鼎盛,40岁后身体机能开始衰退,因此都需要开始重视养生。

养生的要诀:

(1)食饮有节

陈纪元方曰:

“百病横夭,多由饮食。

饮食之患,过于声色。

”声色可绝之逾年,饮食不可废之一日。

为益亦多,为患亦切(多则切伤,少则增益)。

如何做到饮食有节,在《黄帝内经-脏器法时论篇》中讲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现代人光吃水果、光吃肉的做法是都不符合传统养生观念的。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气:

问热凉寒;味:

酸苦甘辛咸)食物的气和味要和自己的脏腑相合。

例如,羊肉温补,但常吃容易上火。

因此冬天吃羊肉的时候加入萝卜或生姜可以将羊肉的火性去掉,吃羊肉不得加辣和醋。

羊肉适合虚劳怕冷、中气不足的人,不适合患口干、烦躁、大便干结、肝炎等热性病的人。

传统的饮食不光注重口味,也注重阴阳平衡。

另外,食饮有节也要注意节制、节气和节律。

节制。

《元阳经》曰:

“当少饮食,多则气逆,百脉闭。

百脉闭则气不行,气水行则生病。

”《传》曰:

“杂食者,百病妖邪锺。

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

”胰腺疾病从临床角度看,原因是不节饮食,蛋糕、肉食食入过度。

节气。

真人言:

“春宜食辛,夏宜食酸,秋宜食苦,冬宜食咸,此皆助五藏,益血气,辟诸病。

”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

如能不食此五藏,犹顺天理。

节律。

养性之道,不欲饱食便卧及终日久坐;故人不要夜食;食欲少而数,不欲多而顿。

(2)起居有常

要做到起居有常,首先要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春夏秋冬四时都要避风。

空调,人造贼风,夏天吹暖气,冬天吹冷气。

冬天室内开着空调很热,如果不注意保暖或者让汗收干,出门口寒气很容易侵入。

其次,要科学地睡眠。

古人云:

“一日不睡,三日不醒;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

”睡眠少、不规律、精神压力大是导致秃顶非常重要的因素;白癜风的诱因中不良精神因素占30.4%,睡眠因素占22.2%;糖尿病和睡眠少的关系非常密切。

做到科学睡眠,也要根据不同的时节,在该睡的时候睡,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也就是说在春夏时节可以少睡,而在秋冬时节要多睡。

具体来说就是,春生早睡早起,夏长晚睡早起,秋收早睡早起,冬藏早睡晚起。

而一天中的最佳睡眠时间则可以根据人气血的运行规律来判断:

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最旺

丑时(1点至3点),肝经最旺

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最旺

辰时(7点至9点),胃经最旺(吃早餐)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最旺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经最旺(内分泌系统)

因此,一般需要在21点睡觉,是最利于健康的。

(3)不妄作劳

道家认为“精”的作用是繁衍后代和用于养生,不应随意挥霍。

(4)心理健康

《黄帝内经》中说“志闲少欲”、“宠辱不惊”。

《小有经》曰:

“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此十二少,乃养生之都契也。

”这就提出了精神心理在养生方面的重要性。

孟子曰:

“养心莫善于寡欲”。

欲是生命的源动力,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靠欲在推动。

欲分为两种,一种是最原始的本能,二是追求名、权、利。

在追求名、权、利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上的变化,即贪、嗔、痴、怒、喜、思、悲、恐、惊、忧等,从而做出一些不合时宜的举动。

控制欲望的方法是减少分别心,不要太在意好与不好、长与短、高与矮等。

释迦牟尼在金刚经中谈到,他成佛之前有段时间是忍辱仙人,有天他在菩提树下打坐时,歌利王带着侍女从他身前走过,结果侍女都去听忍辱仙人讲经,歌利王一气之下将忍辱仙人肢解了。

“我与往昔解解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无欲无求是仙佛之道;欲望极度膨胀很容易进入魔道。

所以,人应学会管理自己的欲望。

(5)养生的运动

养生应该是动还是静?

《黄帝内经》曰: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吕氏春秋·尽数》曰:

“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

”我们要选择“养”的运动,而不是选择“耗”的运动。

《黄帝内经》曰:

“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

”《中经》曰:

“然静者寿,躁者夭,静而不能养,减寿;躁而能养,延年。

然静易御,躁难持,尽慎养之宜者,静亦可养,躁宜可养也。

健身房跑步、举杠铃等运动后需要通过摄入食物补充能量,这种运动是消耗能量的运动;而道家所指的运动是储存能量的过程。

这就是传统养生运动和现代健身房运动的区别。

养生运动的选择可以根据人一生的发展规律,《黄帝内经》中说,

“人生十岁,五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

二十岁时,人“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

三十岁时,人“五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

四十岁时,人“五藏六府,十二经脉,皆大盛已平定,故好坐”;

六十岁时,人“心气始衰,苦忧悲,气血懈惰,故好卧”。

也就是说随着人年龄的逐渐增大,人的气血会逐渐变弱,因此要通过养生的运动来增加体内的气血运行。

传统的“养生”运动包括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

二、太极拳的养生思想

“品味太极,享受生活”,通过习练太极拳可以改善全身气血运行。

人体生病是因为身体阴阳不平衡,阴阳不平衡是因为脏腑失濡养。

脏腑得到濡养的两个条件是气血充足和经络通畅。

人体由骨骼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肌肉系统等有形系统构成,有形系统构成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框架。

人还有一个系统是能量系统,也就是人体的经络系统。

人出现疾病是因为气血不足和经络不通,即能量系统出现问题。

当能量系统出现问题时,西医通过检查的手段很难发现,但是病人确实出现某些症状,西医给此冠名“亚健康”。

能量系统的疾病更严重后反映在形态学上,西医很容易发现,西医称之为“疾病”。

人要达到健康状态,应从源头上杜绝气血不足、经脉不通,而太极拳的习练可以从根源上解决这两个问题。

吻合人体经络学说和骨骼最佳受力状态的拳架系统,能够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

通过“准确拳架”的训练可以在技击上获得根劲。

这个体系的来源为《太极拳谱》中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太极养生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疏通经络;

(2)培养内气;(3)虚实变化。

1.准确的拳架

定义:

吻合人体骨骼最佳受力状态,保证经络畅通的拳架体系。

太极拳是以人体的经络骨骼为生理基础,以太极的哲学思想为其理论依据。

一个空间结构必须有一个稳定的框架,人体的稳定状态是符合人体骨骼和经络稳定的状态,当对身体施加力的时候,力能够从身体传导到脚,将人变成力的传导体。

通过反复的训练能够起到疏通经络的效果,从技击上还能获得根劲。

2.节节贯穿

定义:

劲从脚起,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身体各关节依次而动,一动全动的特定的运行方式。

从养角度来讲,产生内气,保证很好的气血运行。

道德经上将人比喻成一个风箱,通过向人体施加压力,如收腹、下沉、含胸、松肩、松肘、倒肩、倒肘等动作,让人体产生压力的变化,促进人体气血运行

3.阴阳虚实

定义:

身体的每个部分都要有阴阳。

当身体的每个部分都有阴阳后,会气血循环,周身充盈调达,脏腑得以滋养,也能在技击上体现五阴五阳的状态。

三、太极拳的养生功能

1.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调节阴阳平衡

太极拳通过疏通经络使内气气血流通增加,增强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即抵抗外邪的能力;太极拳改善脾胃功能,增加营养的吸收和转化;练太极拳有助于改善睡眠;练习太极拳脏腑濡养增加以后可以强腰护肾。

2.培养内气,濡养脏腑,精充、气足、神全

太极拳是一种“养”的运动,是一种储存能量的运动。

孟子:

“气以直养而无害,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气是一种能量的形式,人体只有气足才更具有生命力。

3.动静结合,身心双修

《黄帝内经》:

“两精相搏谓之神。

”神的基础是精和能量。

通过太极拳的习练能够做到内实精神、外示安逸。

养生的目的是健康长寿,而不是强壮。

改变生活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让内心宁静的方法是参透“欲”。

35-40岁后一定要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注意养生,养生的方法上最好采用“养”的运动。

正确的养生非常重要,看待养生的心态也要放端正。

养生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要把养生看作是一项长期的锻炼身体的运动而不是一时即兴的运动。

正如嵇康在《养生论》中说的:

害成于微而救之于著,故有无功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