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52882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docx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docx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说明:

本内容为文化概论课程的就复习资料,分为了填空、判断、简答、分析等题型,后面附的答案是要点,可作为参考,但是还要依据教材的香港相关章节。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儒家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主干,《大学》中的、亲民、止于至善就是三纲领,而格物、正心、、、、

、被称为八条目,为古人设计了一条人生道路。

2.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佛教在不同的地域与该地区文化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释加牟尼是在树下悟道的,因而该树为智慧的象征。

四谛说是佛家的基本理论,四谛指、、、道,是佛家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以及修养原则。

3.、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张角所创立的,张陵、张衡、张鲁所创立的是道教的重要源头,金元时期王重阳所创立的风靡中国。

4.中国古代科技曾创造过辉煌,自成系统。

《汉书·五行志》中的一段:

“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关于的记录。

《》是汉代产生的著名数学著作,是南北朝著名的数学家,对推算圆周率作出重要贡献。

5.中国古代历史记载的系统性、完备性举世无双,形成了自成系列的史学巨著。

《》是二十四史的开端,它是一部体通史;司马光的《》是一部体通史,与以后的续作形成了正史以外的又一系列;唐代杜佑的《》是体例制史书的第一部;宋代袁枢开创了

体系列。

6.中国学术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同的特点,先秦诸子学产生,东汉、西汉学发达,魏晋风行一时,隋唐佛学达到极盛,宋明开创了儒学的新局面。

7.五行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定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维工具,它们之间存在着和等关系。

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

1.百家争鸣中对逻辑分析方法及自然科学比较注重的学派是()。

A.儒家B.兵家C.道家D.墨家名家

2.《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称为“四大奇书”,代表了当时俗文学的最高成就。

A.《金瓶梅》B.《官场现形记》C.《红楼梦》D.《初刻拍案惊奇》

3.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B.印刷术C.火药D.指南针

4.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仰韶文化的陶文B.甲骨文C.金文D.石鼓文

5.“三武灭佛”之后,()成为中国佛教最为流行的宗派,它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的特征。

A.三论宗B.天台宗C.法相宗D.禅宗

6.我国少数民族也创造了优秀的文化,与汉族早期长篇史诗不发达的情况不同,少数民族中往往流传着反映其早期历史的长诗,《格萨尔》就是()族的著名史诗。

A蒙古族B藏族C维吾尔族D白族

7.周代实行()。

A.宗法制B.分封制C.谪长子继承制D.以上答案都正确

8.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首先在战国时期实施

B.源于战国的“耕战”政策

C.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全面推行这一政策,实行重要工商业的国家垄断

D.严重地束缚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个性

9.春秋以前史官的身份可能是()。

A.神职人员B.自然科学家C.政治家D.兼有上述三种身份

10.在《人间词话》中以“境界”概念总结中国诗歌文化特征的著名学者是()。

A.钟山嵘B.严羽C.王国维D.朱光潜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25分)

1.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已无作用,应该走进博物馆。

2.中庸是一种辨证思想。

3.王阳明的“心学”旨在加强儒家伦理道德,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明中叶以来的个性解放思潮。

4.在当前形势下,人文价值观与自然科学一样,不应具有民族性。

5.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自汉代董仲舒改造原始儒学以后,新的儒家政治伦理学即“三纲五常”成为历代遵循的金科玉律,五常是、、、、。

2.中国古代历史记载的系统性、完备性举世无双,形成了自成

系列的史学巨著。

司马迁的《史记》是第一部体通史;班固的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司马光的是一部体通史;唐代杜佑的是典制体史书的开山之作;唐代的《史通》为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宋代袁枢开创了体系列。

3.中国的佛教石窟艺术成就辉煌,其代表有洛阳的、大同的、敦煌的。

4.经学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学问,西汉讲微言大义的

占主导地位,东汉讲文字训诂的获得大发展,学者辈出。

5.佛教“四谛”是指、、、。

6.汉字是世界上古老而典型的表意文字,它的主要构造方法为

象形、、、。

7.东汉后期,张陵创立的与张角创立

的,为早期的民间道教。

北朝时,对道教进行改革,获得北魏统治者推崇。

金元时期王重阳创立,风靡一时。

8.元杂剧作者可知姓名者约有200人,其主要代表则是“元曲四大家”,即关汉卿、马致远、、。

二、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20分)

1.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且较成熟的文字是()。

A.陶文B.金文C.甲骨文D.石鼓文

2.把中国古代各门艺术加以综合并使之精致化的艺术形式是()。

A.音乐B.戏曲C.建筑D.园林

3.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总结性专著是()。

A.《廿二史考异》B.《十七史商榷》C.《文史通义》D.《廿二史札记》

4.唐代画家中被称做画圣的是()。

A.李思训B.吴道子C.闫立本D.韩干

5.下列史书中属于编年体的是(   )

A.《春秋》B.《史记》C.《汉书》D.《文献通考》

6.中国古代类书中,规模最大的是(  )

A.《太平广记》B.《太平御览》C.《永乐大典》D.《艺文类聚》

7.民间道教“天师道”的创始人是(   )

A.老子 B.葛洪 C.张陵 D.张角

8.主张五德终始学说的学者是(  )

A.孟子  B.荀子 C.邹衍 D.韩非

9.中国古代科学中,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的唯一传统学科是(  )

A.天文学 B.数学  C.农学 D.中医学

10.佛教中国化之后,()成为中国佛教最为流行的宗派,它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的特征。

A.华严宗B.天台宗C.法相宗D.禅宗

11.我国少数民族也创造了优秀的文化,与汉族早期长篇史诗不发达的情况不同,少数民族中往往流传着反映其早期历史的长诗,《格萨尔》就是()族的著名史诗。

A.蒙古族B.藏族C.维吾尔族D.白族

12.周代实行()。

A.宗庙祭祀B.分封制C.谪长子继承制D.以上答案都正确

13.百家争鸣中对逻辑分析方法及自然科学比较注重的学派是()。

A.儒家B.兵家C.道家D.墨家名家

14.《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称为“四大奇书”,代表了明代俗文学的最高成就。

A.《金瓶梅》B.《官场现形记》C.《红楼梦》D.《初刻拍案惊奇》

15.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B.印刷术C.火药D.指南针

16、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法家中提出“法、术、势‘的是()。

A、韩非B、商鞅C、申不害D、李悝

17、元杂剧作品有700多部,其中被称为“天下夺魁”的剧作为()。

A、窦娥冤B、赵氏孤儿C、墙头马上D、西厢记

18、中国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在晋、唐、宋、明各有不同,大致说来,唐人()。

A、尚意B、尚态C、尚法D、尚韵

19.“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理学家()提出的颇有特色的学说。

A.朱熹B.程颢C.王守仁D.王夫之

20.中国高度发达的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有的国家曾长期使用汉字,并借鉴汉字创造了本国文字,如()。

A.日本B.朝鲜C.越南D.上述三国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2.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3.道教对中国文化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4.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是什么?

5.经学的地位及对文化的影响。

简述“文化”名称的来源。

  

(1)关于“文”的解释:

①“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②“文”的引申义:

在人类认知领域,“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在政治领域,“文”引申为“文治教化”,主张利用礼乐教化提高人们的修养而使国家安定,与诉诸军事征服他国的“武功”相对;在天文和人文的区别上,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2)关于“化”的解释:

“化”的本义是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3)“文化”合起来的解释:

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

  (l)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

  中下游的中原大地;

(2)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3)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什么是两个文化层面,它们的相互关系如何?

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

(l)上层文化:

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2)底层文化:

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3)两个文化层面的关系:

两个文化层面就其来源,都是原始文化的传承,它们虽在后代有所分化,产生了差异甚至对立,但深究其内在的精神又相互关联、互相补充。

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都是由这两个文化层面联合构成的。

两个文化层面缺一不成其为完整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两个层面文化精华的苦奉。

  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

(l)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

文化的历史传播:

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以文化的特质变化为前提,用有关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典籍事象为界限,文化流变的历史阶段划分是可以操作的。

(2)我们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历时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区别。

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中国文化概论课立足于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和阐释。

在中国文化领域里,它不仅要关注一切上层文化的研究成果,也要研究吸取底层民俗文化的诸多成果。

它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学的人门课程。

  简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

(l)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

中国文化概论在文化的外延问题上与大文化的概念一致,但在对具体问题的论述上尽量注意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出发。

(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

本课程所阐述的地理环境,是就曾经影响中华文化发生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概况而言,不是某一个历史时期具体地理环境的描述。

(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

文化发展本当有自己的分期,但是由于文化发展与中国通史的基本一致性,本课程阐述历史发展脉络仍按朝代分期。

(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

本课程采用四分法:

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简述我国历史上复杂的人口分布。

(1)历史上,青藏高原地区曾居住过吐藩和羌人。

靠近青海地区羌族人居住较多,一部分居住在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

吐藩民族主要居住在今西藏地区。

  

(2)西南地区崇山峻岭,地势复杂,是古代所谓“西南夷”杂居的地区。

(3)四川盆地,盆地的周围是林立的高山,居民成分复杂。

南面大体属于西南夷;北面是大巴山地区的古巴人、氐人、羌人分布的地区。

(4)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居住过蒙古人等。

(5)东北居住着许多以狩猎和耕种为生的民族。

几个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人群,如契丹、金人、满族等,都起源于这一地域。

  (6)珠江水系和闽江水系是两个较大的水系。

这一带是秦汉时“百越”民族居住地,后来还有溪、俚、僚等族,此外还有台湾岛、海南岛及漫长的海疆领土。

  简述河套地区的要冲地位。

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这是一个草原、沙漠、戈壁交错的地带,历来也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

特别是今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从来都是中原人群与草原人群的必争之地。

  简述关中地区的地理条件:

关中地区地处黄土高原,是黄河及泾、渭流过的地区,沃野千里,是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历史上许多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养育过辉煌的古代文化。

这一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他的西北东三个方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备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真可谓表里山河!

而且南接巴蜀汉中,东联伊洛地区,有丰富的经济后方,又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古代王朝都在此建都,的确是这里有得天独后的地理条件。

  为什么历史上山西居有“天下形势”之说山西高原的两侧是太行山和吕梁山,中间夹着一条宽平的谷地,既汾河谷地谷地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难与渭河平原相接,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的发祥地、陕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连接,这个地区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太行山脉中某些断裂处,也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的四大时期:

1、约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属于温暖期。

这个时期的时间下限正好是商朝末年。

那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有野象等亚热带动植物。

2、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1400年是寒暖交错期。

这个时期是西洲到明朝的初期。

(1)其中西周前期为温暖期,之后进入寒冷期。

(2)春秋至西汉时期,又进入第二个温暖时期。

(3)东汉、三国至南北朝,是第二个寒冷时期。

(4)从隋唐至北宋时期,又进入第三个温暖期。

(5)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第三个寒冷期(6)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进入第四个温暖期。

3、从公元前1400年到1900年为寒冷时期。

也称为“方志时期”

(1)第一冷时期为50年,从明成化六年(1470年)到正德十五年(1520年)。

(2)第二冷时期从明秦昌元年(1620年)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长达100年之久。

(3)第三冷时期从清道光十六年(1837年)到光绪十六年(1890年),共50年。

4第四个大的气候使其从1900年开始,竺可桢称之为“仪器观测时期”。

  简述中国古代的“九州”:

中国古代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分为冀、兖、青、蓄、扬、荆、豫、梁、雍九州。

1、古济水、黄河之间为兖洲;2、渤海,泰山之间为青洲;3、黄海、泰山、淮河之间为徐州;4、淮河以南、大海以西为扬州;5、荆山以南、衡山以北为荆州;

  6、荆山以北、黄河以南为豫州;7、华山以南、怒江以东为汉中、四川盆地为梁州;8、西河以西黑水以东为雍州;9、西河以东、东河以西为冀州。

  形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1、自然环境。

他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生存质量和状态。

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于其它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4、典范人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秦汉时期实施文化的“大统一”,将全国分为哪四个地域文化?

1、“山西”地区。

沃野千里,这里的人民好稼穑,殖五谷,有“先王”之遗风。

自从秦朝将都城定在此地,汉初又将东方民众迁移至此,好“玩巧末业”的风气也随之形成。

西部虽然戎狄间杂,但畜牧业很发达,又有巴蜀作为后方,所以关中人口不过全国十分之三,地不过当时天下的三分之一,但其财富,却占全国十分之六。

2、山东地区。

齐鲁多鱼盐、桑麻之利,邹、鲁、泗上地区有周公遗风,好儒习礼。

3、龙门一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4、江南地区。

  简述孟子的以时观念:

1、在保护自然方面,孟子提出不违天时观念。

2、《孟子。

梁惠王》

  篇谈到如何实施王道政治时说过这样的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用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人山林木,林木可胜用也。

3.、这些话谁染时强调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但还是包含着明显的自然保护意识在内。

4、孟子所言的古代有相当的代表性,例如;先秦时期大规模的狩猎活动都安排在冬天进行,砍伐树木也一般在同样的时候,都含有以时的观念在内。

  历代各种起到环境保护功效的措施:

1)山岭资源归王朝所有,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森林不受滥砍滥伐的伤害。

(2)汉代长安一带皇家大规模的园囿,对保护西北环境有相当大的意义。

(3)

  历代的皇帝贵族的灵寝,都讲究植树造林。

(4)秦汉时期为防止匈奴的进犯,在一些边关要塞处广种榆树,用来遮拦敌人的骑兵,也同时起到了绿化作用。

(5)在保护西北环境方面起作用最大的,还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马场地的广布。

唐朝在西北甘陕交界地带,设有规模庞大的养马场,以支持国家的装武备;那一地区,正是黄河几个重要支流的上游地区。

所以,在从东汉到唐朝中期近八百年的时间里,黄河有一个长时间的安流期,主要是因为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状态好。

  简述明初的植树活动:

1)明洪武23年朱元璋为准备建找一支海军船队,在南京周围种植了近5000万棵梧桐树合棕榈、漆树。

(2)第二年还下令移民到淮河一代的居民,每家必须种植200棵桑树、200棵枣树和200棵柿子树。

(3)明洪武年间的种树总量在10亿颗左右。

  简述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

  1过分开垦土地。

(1)过分开荒破坏了植被生态,结果引起沙化。

(2)开垦土地破坏环境的事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有。

过分追求粮食生产,大片土地围湖造田,致使两湖一带湖泊水的吞吐量急剧下降,每当长江汛期一到,中下游地区水患变得十分严重。

同时由于上游地区森林的采伐过重,长江水的泥沙含量也不断的逐年增加。

2林木的滥砍滥伐。

(1)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森林资源的损失,即意味着黄河流域的水灾总体看上去呈逐渐增加加重的历史趋势,主要因素是泥沙含量越来越大,一支下游平原地带形成地上悬河。

公元10世纪以前,黄河虽有改道现象,但不严重,基本是稳定的、安流的从10世纪到唐五代开始,黄河下游迁徙变为常态。

主要原因就是中上游地区森林被砍伐,牧场被开垦成耕地,自然植被破坏严重。

(2)与黄河迁徙互为因果的是北方原有的大量湖泊的淤塞以至消失。

没有这些湖泊的吞吐作用,黄河的危害更为严重。

到了明清以后,黄河夺淮河入海,又造成淮河流域的大灾难;而淮河在此以前,一直是一条河床很深便于航运的“利河”。

明清统治者片面地保护大运河交通,不从根本上对黄、淮加以治理,最终酿成了更大的灾害。

  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化成就:

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1.农业的发生是人类历史划时代的大事。

在世界为数不多的几个农业起源中心中,中国独有其二,即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耐旱谷物农业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作农业。

2.石器的磨制和钻孔,体现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磨制石器的发展与农业发生同步。

3.陶器的制造是贯穿于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手工业。

制陶技术经历过贴塑、泥条盘筑及慢轮加工和快轮加工几个大的阶段。

快轮加工陶器在仰韶文化时就已经出现,经过不断提高,到龙山时期已遍及黄河及长江流域。

陶器的烧制还带出了另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手工业-青铜器制造。

龙山文化时代,除良渚文化外的所有文化遗址,都曾发现过铜器,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夏商文化特点:

1.夏的文化特点《礼记。

表记》说:

“夏道遵命,事鬼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遵命”、“近人”而“远鬼神”,即所谓的“夏上(尚)忠”。

(l)从鲧、禹治水的故事,可以略作推测。

鲧因治水不当被治罪,而禹仍然恪尽职命,劳形天下,这就是忠。

(2)从夏人与土地的关系中也可以得到认识。

《国语》说夏在虞舜时期专门负责“单平水土”,孔子也从禹的“卑宫室而尽力于沟洫”去赞美他。

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说:

“河南登封告成镇王城岗城址,据说是‘禹都阳城’所在。

……或因‘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城垣一度被……大水冲毁,处于安全防卫原因,人们在紧傍原城西部又再筑其城,后又遭山洪,北垣外出现一条东西向大冲沟,城垣东北隅被冲垮。

面对洪水再三肆虐,人们仍‘尽力沟洫’,没有轻弃故地,在治理自然环境方面作出了前赴后继的不懈努力。

  这绝不是禹或某个人的“尽力沟洫”,而是一个人群脚踏大地,在大自然的风浪中百折不挠精神的体现。

  勇于与洪水搏斗,在大地上开辟生存空间的实干精神,是夏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气质。

  分封制的历史作用(特点、意义)1.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

西周王朝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孵化”出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中华民族的基于由此生成,后世一切统一家国社会的建立,都仰仗这一基础。

2.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

周朝的分封,各诸侯国有自己的土地、军队和人民,是实体性的政权存在。

王朝要使诸侯有效地捍卫周室,必须向它们让渡权力,而诸侯要想保证自己的存在,必须捍卫王朝的利益。

分封制是一种富于“弹性”的制度,与后代王权专制有重大区别。

3.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分封制超出制度本身的意义,是多姿多彩的上古文化局面的开辟。

到春秋战国时期,个性鲜明的地域文化重新汇集、相互吸收,激荡出灿烂的“百家”文化。

  简述儒家文化的主要内容: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

(l)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的含义在孔子的言论中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但通观《论语》及其他儒家文献,‘仁者,人也“的说法最为基本。

”他人也是人“,所以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是”仁者,人也“的最基本的要求。

(2)孔子也很看重”礼“,并反对把”礼“看成”钟鼓玉帛“的形式,而是维系社会和谐、上下关系的保障物,实际也关乎人的生存,所以他强调人们应当用真诚之心去尊礼。

”人而不仁如礼何“即是这样的意思。

孔子特别强调为政者的道德感化力,如果上层人物以仁道治理社会,就会像天上的北辰那样,成为世人道德的方向。

(3)孔子”仁“的观点,由孟子发展而为”仁政“,就是要求君主”制民之产“。

孟子面对的现实与孔子不同,孔子时代是旧贵族普遍地堕落,而孟子面对的是残暴嗜杀的新贵,所以”救弊“方略有不同。

但他们都把救世的理想,与掌权者的道德觉悟连在一起考虑。

这是儒家学说中”救时弊“的内容,它基本是后代描绘社会蓝图的价值尺度,也是思想家社会批判的思想武器。

(4)儒家学说还有关于人生理想的内容。

孔子不谈超越形上问题。

  用仁道仁心善待他人就是道德就是善,儒家认为这种善、道德根源于“天地之大德”。

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即人是天地创生的,含有天地之德。

但这种德,只是一种根芽,需要加以培养,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最终成贤成圣。

这就是儒家“修身之学”。

另一部儒家重要的典籍是《大学》,认为最有价值的人生是从“修身”开始,一直到“治国”、“平天下”。

儒家的人生哲学,是伦理的也是宗教的,对中国人的人生观有莫大的影响。

  简述道家文化的主要内容:

道家先秦道家重要的人物是老子、庄子,老、庄之间在思想倾向上有相当大的差异。

(l)老子①在人生观上,老子“清虚自守,卑弱自持”;②在政治上崇尚“无力而无不为”。

即以“无为”的状态达到“无不为”的效果。

“无为而无不为”的最高境界是天地自然,所以老子说“道法自然”。

取法“自然”,就需要“治心”,需要“清虚自守,卑弱自持”。

只有摆脱~己的成见,矜持、私心等主观的障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