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49558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吉林市普通中学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50分)和第Ⅱ卷(材料解析题,50分)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在第5页的答题卡内。

1.史载:

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

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A.强化王室对地方的控制B.推动诸侯扩充疆域

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

2.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政治制度的运作。

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

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分封与宗法关系的说明,最为恰当的是

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不再以周天子为大宗

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小宗

C.周天子是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内部再分封诸侯国的大宗

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

3.仔细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

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

A.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B.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

C.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D.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

4.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这样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该政治制度突出的特点是

A.权力高度集中B.浓厚的部族色彩  

C.皇帝非常勤政D.严格的等级制度

5.刘邦认为:

“(秦始皇)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通“无”)骨肉根本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

”汉初统治者为此而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分封制B.分封诸侯王C.颁布推恩令D.设置尚书令

6.“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材料中的“它”是指

A.西汉中、外朝制度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元朝行省制度D.明朝内阁制度

7.马端临《文献通考》载:

“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

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

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

”由此可见宋朝

A.相权进一步削弱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

C.众相制初步确立D.内阁与枢密院分掌实权

8.《元史》载:

“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

下列选项中符合“大新制作”的是

A.“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B.“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

C.“有行省,统郡县,镇边鄙”

D.“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

9.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

“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

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

”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10.为加强君主专制,自秦汉直至明清,都采取集权于上而分权于下的方式,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国家机关,取消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

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方式的是

A.御史府 内阁 军机处B.中朝 内阁 军机处

C.中朝 中书门下 军机处D.尚书台 都察院 内阁

11.最终在雅典确立民主制的是

A.梭伦B.伯利克里C.克里斯提尼D.苏格拉底

12.倒霉的雅典公民帕帕迪在参加无数次抽签后,终于如愿以偿地抽中了黄豆而不是黑豆,他成为民众法庭6000名审判员中的一名。

这一现象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A.任期制B.代议制C.任人唯贤D.轮番而治

13.一个公民是一个士兵、一个法官,并且还是政府会议中的一分子,他所有的公共职务要亲自去做,不能用代表,必须亲自发言与投票。

以上生活观说明了古雅典

A.所有人必须参军保卫城邦B.法官大多来自于下层公民

C.公民享有较为充分的民主权力D.公民大会时每人必须发言

14.有人形容某国的近代政治体制:

“(议会)首先是作为特别措施召集的,然后发展为一般惯例,最后变成了一种义务。

……大臣在开始是作为书记官或秘书辅佐国王的,然后是以国王的名义作为国王的代表行事,最后则是代表自己行事,在必要时才向国王请示。

”该国是

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

15.某教科书以“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为题,叙述美国建国时期的制度创新。

在人类政治文明长河中,美国1787年宪法的创新之处首推

A.建立统一的联邦政府B.全体官员由选举产生

C.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D.白人享有全部选举权

16.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如征税、募兵、发行钱币、宣布对外和战以及使用武力恢复地方秩序等。

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

这段文字反映出

A.美国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权力结构

C.三权分立的原则

D.共和政体的实质

17.某国的宪法中有以下一些条文:

“皇帝任命帝国宰相”;“皇帝任命帝国官吏……可决定其免职”;“帝国的全部陆军组成一支统一的军队,在战时、平时均由皇帝统率”;“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结束”。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颁布该宪法的国家最有可能是

A.英国B.德国C.日本D.俄国

18.对比近代英、德两国政治制度,选择正确的内容填入表格空白处

比较项

英国君主立宪制

德国君主立宪制

权力中心

议会

君主

君主权限

统而不治,无实权

内阁产生途径

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

君主任命,对君主负责

A.君主凌驾议会之上,掌握国家实权

B.议会至上,君主是国家的象征

C.君主权力有限,只掌握行政权

D.君主代表容克地主和大资产阶级利益

19.钱乘旦说:

大革命后法国“社会持续动荡……工业化进程缓慢。

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

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这说明作者

A.否定法国大革命的作用B.强调兴民权的重要性

C.强调政治协商的重要性D.反对大规模社会变革

20.恩格斯在评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指出:

“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

”“对俄国有利”的主要原因是

A.割占中国土地B.强迫中国赔款

C.开放通商口岸D.破坏关税自主

21.太平天国一方面宣布“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

”另一方面对四书、五经也只是删去鬼神祭祀之类的字句……把儒家思想中的基本内容如等级制、三纲五常、天命论等,都保留了下来。

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仍未摆脱旧式农民起义局限B.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C.以“拜上帝会”为理论武器D.动摇了清朝统治基础

22.某条约规定:

(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

(二)从上海驶进吴淞口沿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

”“……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3.德国工人阶级政党的报纸《前进报》在1900年6月19日的社论《铁拳》中说,“如果说有所谓‘神圣的战争’,那么,中国奋起抗击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的战争,正是这样一个‘神圣的’民族战争”。

“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指的是

A.侵华英军B.英法联军

C.发动甲午战争的日军D.八国联军

24.有人认为:

“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的中华通史,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

”在“从君主到民主”的历史转型中,你认为可以作为开端的是

A.洋务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C.甲午战争D.辛亥革命

25.下表内容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文件,其前后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

中共“一大”(1921年)

中共“二大”(1922年)

中国社会性质

未阐述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

最低纲领:

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最高纲领:

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革命对象

资产阶级

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革命力量

工人、农民和士兵

无产阶级、农民、其他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A.从幼稚走向了成熟B.摆脱了苏联革命模式的影响

C.初步认识了中国国情D.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选择题答题卡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题号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题号

15

16

17

18

19

20

21

答案

题号

22

23

24

25

答案

 

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道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20分,第28题12分,共50分)

26.(18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

……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

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

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选举二》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

唐人杨绾云:

“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

”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

……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重要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

(6分)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4分)说明两者的关系。

(2分)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

(4分)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2分)

 

27.(2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

“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

”“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

材料二 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罗马法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制定了解决各类债务纠纷时适应的条款,而且特别明晰地规定了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材料三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

”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特别是其中关于动产的那一部分)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十二铜表法》的特点。

(6分)

 

(2)简要说明“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罗马法的一项重要内容”的原因。

(6分)

 

(3)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及其影响。

(8分)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数量表(万箱)

年代

1799

1830

1838

1840

1842

1848

数量

0.4

2.0

4.0

2.0

3.3

9.6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40年英国对华输入的鸦片呈现何种趋势?

(1分)分析其原因为何?

(2分)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的中英贸易(万英镑)

年代

1840

1842

1845

1850

1857

数量

52.4

96.9

239

140

216

(2)根据材料二,在1845年后,中英贸易状况有何趋势?

(2分)导致这种状况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高考资源网首发

 

材料三1773年,第一任印度总督哈斯丁斯说“鸦片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种有害的奢侈品,除仅仅对外贸易的目的外,这是不被容许的,明智的政府应严格限制鸦片的国内消耗。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为什么要开展禁烟运动?

(2分)有人说“鸦片战争纯粹是林则徐偏激的禁烟运动所导致的。

”你觉得这种观点对吗?

(1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

 

命题、审校:

史淑艳

2013年——2014学年度上学期吉林地区高一历史期中测试考试参考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50分)和第Ⅱ卷(材料解析题,50分)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在第5页的答题卡内。

1.A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提取关键词为“面积很小”、“也没有王畿大”可知。

2.C考查学生对宗法制的理解能力。

A错在“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不再以周天子为大宗”,B错在“周天子则为小宗”。

D错在“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

3.A考查学生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理解。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说明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4.A皇帝制度的突出特点就是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

5.B考查学生对汉初郡国并行制度的理解,汉高祖刘邦错误地吸收了秦朝灭亡的教训,认为秦朝短期而亡的原因在于没有进行分封。

因此本题选B。

6.B可以从题干中提取关键词“排除丞相的专断”、“增强了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即可做出正确判断。

7.A可从题干中提取关键词“政事堂”、“枢密院”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B项叙述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制度,C项叙述的是唐代的制度,D项叙述的是明代的情况。

8.C“大新制作”也就是制度创新的意思。

属于制度创新的就是C项。

A项叙述的汉武帝时期的,B项叙述的是宋代的,D项叙述的是唐代的制度。

9.A由材料中“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等信息可知,在明代,内阁成员往往会与文官阶层利益一致,往往不会因考虑皇帝的意志而得罪大臣。

这种害怕得罪人的心理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故选A。

内阁的设立并未加强对百官的监察,排除B;内阁并非丞相,设立内阁并不能弥补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排除C;D项与史实不符。

10.B“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说的是中朝;“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是内阁,“取消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说的是军机处。

11.C梭伦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伯里克里时期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发展到

12.D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历史现象及其特点的能力,切入点是雅典的民主政治。

抽签选举是雅典民主政治实行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式,抽签选举体现的是雅典民主政治轮番而治的特点。

13.C

14.A可提取关键词“议会”、“大臣”,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5.C美国1787年宪法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把三权分立固定下来并付诸实践,是其最突出的创新之处。

而A项体现联邦制,不是制度创新,B、D两项错误。

16.B题干论及的是美国中央政府与各州的关系问题。

A是政党政治问题,C是权力结构问题,D是美国的政治实质问题,均与题干问题不符,只有B是美国中央政府与各州的关系问

17.B材料反映帝国皇帝可以任免宰相、官吏、统率军队、主宰议会等,皇帝拥有极大的权力,根据对教材的掌握可知这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宪法标志德国成为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迈入资本主义时期,但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18.A《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

帝国元首是皇帝,由普鲁士国王担任,有任命宰相和高级官吏、召集和解散议会、宣战、媾和的权力,同时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帝国宰相由普鲁士首相担任,只对皇帝负责。

因此A项符合题意。

19.C抓住材料关键信息“用协商手段”,由此容易判断出C项正确

20.A 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没有出动一兵一卒却得到更多的利益,即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北方大片土地,故答案为A。

21.A从材料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其依然保留并实行等级制,在意识上信奉三纲五常、天命论,反映其浓厚的封建色彩。

材料没有体现反帝的内容,也没有“拜上帝会”的信息,动摇清朝统治基础没有依据,排除B、C、D三项。

22.C 从材料可知开放了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以及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这是《马关条约》的内容。

23.D 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即1900年,此时西方列强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答案为D。

24.D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5.C“一大”目标过高,当时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二大”目标的制定符合中国的实际。

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道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20分,第28题12分,共50分)

26.(18分)

(1)演变:

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6分)

(2)察举制:

考试并不决定取舍,而只决定高下(2分)。

科举制:

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

(2分)科举制由察举制发展而来。

(2分)

(3)原因:

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打破门阀世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4分)

特点:

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

(2分)

27.(20分)

(1)条文内容明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过去习惯法的痕迹。

(6分)

(2)罗马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经济问题复杂多样;随着扩张和版图的扩大,罗马公民与非公民的矛盾上升,财产纠纷增多。

(6分)

(3)作用: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稳固了帝国的统治。

(2分)

影响:

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罗马法的影响还涉及亚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中国清末和民国时期都受罗马法的影响。

罗马法中蕴含的公民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

(6分)

28.(12分)

(1)减少(1分);禁烟运动。

(2分)

(2)徘徊。

(2分)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2分)

(3)鸦片的输入严重危害了清政府的统治。

(2分)不对。

(1分)根本原因:

英国为了获取更多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而发动战争。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