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44354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docx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docx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

分册)》(第6版)第12篇短期经济波动

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衰退(recession)

答:

衰退指收入减少与失业增加较为缓和的经济时期。

一般的衡量标准是国民生产总值连续两个季度下降。

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

在繁荣阶段,经济活动全面扩张,不断达到新的高峰。

在衰退阶段,经济在短时间保持均衡后出现紧缩的趋势。

在萧条阶段,经济出现急剧的收缩和下降,很快从活动量的最高点下降到最低点。

在复苏阶段,经济从最低点恢复并逐渐上升到先前的活动量高度,进入繁荣。

2.萧条(depression)

答:

萧条是真实GDP严重减少的时期,指商业周期的紧缩阶段。

经济处于萧条阶段时,经济活动远低于正常水平,企业和消费者的严重悲观情绪持续很长的一个时期,它紧接着在达到一个高峰之后,以周期的低谷而告终。

其特点是:

生产急剧缩减,资本投资减少,信用规模收缩,价格持续下滑,失业增多,就业水平降低,企业家与消费者的情绪悲观。

在美国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严重的萧条,一次发生在1873~1879年,一次发生在1929~1933年。

政府采取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的目的在于缩短或消除这种经济萧条。

3.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modelofaggregatedemandandaggregatesupply)

答: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指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来分析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及其变动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在图33-3中,横轴代表国民收入(),纵轴代表价格水平(),代表原来的总需求曲线,代表短期总供给曲线,代表长期总供给曲线。

最初,经济在点时实现了均衡,均衡的国民收入为,均衡的价格水平为。

这时点又在长期总供给曲线上,所以,代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

在短期内,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增加了总需求,从而使总需求曲线从向右上方平行地移动到了。

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于,这样,总需求的增加使国民收入水平从增加到,并使价格水平从上升到。

但是,价格的上升必然引起工资增加,总供给减少,短期总供给曲线从向左上方平行移动到,与相交于。

这样,国民收入水平从减少到,价格水平从上升到。

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与相交于,国民收入水平为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而价格水平上升到。

这一模型是用总需求来说明国民收入决定的收入—支出模型的发展。

它说明,总需求与总供给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同时运用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的政策。

图33-3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4.总需求曲线(aggregate-demandcurve)(山东大学2003研)

答:

总需求曲线指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间的依存关系的曲线。

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国外需求构成。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价格水平提高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下降;当价格水平下降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上升。

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其机制在于:

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将会同时打破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上的均衡。

在货币市场上,价格水平上升导致实际货币供给下降,从而使曲线向左移动,均衡利率水平上升,国民收入水平下降。

在产品市场上,一方面由于利率水平上升造成投资需求下降(即利率效应),总需求随之下降;另一方面,价格水平的上升还导致人们的财富和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以及本国出口产品相对价格的提高,从而使人们的消费需求下降,本国的出口也会减少、国外需求减少、进口增加。

这样,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总需求水平就会下降。

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反映价格水平变动一定幅度使国民收入(或均衡支出水平)变动多少。

曲线斜率不变时,曲线越陡,则移动时收入变动就越大,从而曲线越平缓;相反,曲线斜率不变时,曲线越平缓(即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越敏感或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则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动越大,从而曲线也越平缓。

当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如政府支出扩大)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

5.总供给曲线(aggregate-supplycurve)

答:

总供给曲线是总供给函数的几何表示,表示经济中的生产总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

一般地,生产总水平与价格总水平变化方向相同,也就是说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延伸的。

总供给曲线可以通过劳动市场和总量生产函数的分析得到。

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取决于价格总水平如何影响劳动市场上的均衡就业量。

如果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以相同的方式影响劳动的需求和供给,那么它对均衡就业量不产生影响,也就不会对产出量产生影响。

这时,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

如果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劳动的需求和供给产生不同的影响,则供给曲线就会具有其他形状。

例如,如果价格总水平只影响劳动的需求而不影响劳动的供给,那么价格总水平提高将使得劳动需求增加,从而均衡就业量增加,并最终导致产出量增加,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短期和长期的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有:

①在短期内,随着总需求的不同,经济可以处于萧条和高涨的状态。

此时,政府可以通过调整总需求使得经济位于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

②在长期中,经济保持在潜在产出的水平,需求管理政策不能改变国民收入,只能改变价格总水平。

6.自然产量率(naturalrateofoutput)

答:

自然产量率是指一个经济在长期中当失业率处于其正常率时达到的物品与劳务的产量。

自然产量率是经济在长期中所趋向的生产水平,因而有时也称为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它表示了一个经济长期中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经济中任何改变资产产量增长率的变动都会使长期供给曲线移动。

7.滞胀(stagflation)(深圳大学2011研)

答:

滞胀又称为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指经济生活中出现了生产停滞、失业增加和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同时存在的现象,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一般表现为:

物价上涨时期经济繁荣、失业率较低或下降,而经济衰退或萧条时期的特点则是物价下跌。

西方经济学家据此认为,失业和通货膨胀不可能同时发生。

但是,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或衰退、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以及物价持续上涨同时发生的情况。

西方经济学家把这种经济现象称为滞胀。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者直接批判凯恩斯主义的通货膨胀政策,认为滞胀是长期实施通货膨胀的必然结果,以增加有效需求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实质上是过度发行货币,而且经济中的自然失业率是无法通过货币发行来消除的。

二、复习题

1.写出当经济进入衰退时下降的两个宏观经济变量。

写出当经济进入衰退时上升的一个宏观经济变量。

答:

衰退指收入减少与失业增加较为缓和的经济时期。

当经济进入衰退时,实际GDP和投资支出会下降(还有其他变量也会下降);当经济处于衰退时期,失业率会上升。

2.画出一个有总需求、短期总供给和长期总供给的图,仔细并正确地标出坐标轴。

答:

图33-4表明了总需求、短期和长期总供给曲线。

图33-4总需求与总供给

3.列出并解释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三个原因。

(深圳大学2007研)

答:

总需求曲线是表示物价水平和收入关系的曲线,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原因有以下三点:

(1)庇古的财富效应。

较低的物价水平增加了家庭所持有的货币量的实际价值,使他们更富裕,从而增加消费支出,总需求增加。

(3)凯恩斯的利率效应。

较低的物价水平,减少了家庭购买所需的货币量,当家庭把多余的货币用于借贷时会使利率下降,从而刺激投资支出,总需求增加。

(3)蒙代尔-弗莱明的汇率效应。

较低的物价水平导致了较低的利率水平,投资者将把资金从国内转移到国外投资,增加了外汇市场上的本币供给,使本币贬值,真实汇率的下降增加净出口,从而增加了总需求。

4.解释为什么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

答:

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原因如下:

(1)在长期中,一个经济的物品与劳务的供给取决于它的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的供给,以及用来把资本与劳动变为物品与劳务的生产技术。

由于物价水平并不影响这些实际GDP的长期决定因素,所以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即经济的资本、劳动和技术决定了物品与劳务供给量,而且,无论物价水平如何变动,供给量都是相同的。

(2)垂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实际上只是古典二分法与货币中性的一种运用。

古典宏观经济理论根据实际变量不取决于名义变量的假设。

长期总供给曲线与这个思想是一致的,因为它意味着产量(实际变量)不取决于物价水平(名义变量)。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在研究一个时期的经济时,这个原则很适用;但当研究逐年的变动时,就不适用了。

因此,只有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才是一条垂线。

5.列出并解释为什么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三种理论。

(深圳大学2009研)

答:

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三种理论有:

(1)新古典主义的错觉理论

该理论认为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会暂时误导供给者。

当物价水平下跌到预期物价水平以下时,供给者认为他们生产的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了,就会减少产品的供给。

因而,物价水平的降低减少了总供给。

(2)凯恩斯主义的黏性工资理论

该理论认为由于名义工资的调整是缓慢的,物价水平下降增加了实际工资,这将使企业减少雇佣工人和减少生产,从而使总供给减少。

(3)新凯恩斯主义的黏性价格理论

该理论认为有些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的调整是缓慢的,如果某些经济因素使物价总水平下降时,这些商品和劳务的价格由于黏性而难以立即做出调整,这就使这些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最终使厂商减少生产。

所以,物价水平的降低会减少总供给。

6.什么因素可能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用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来探讨这种移动对产量和物价水平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答:

(1)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的因素有:

①消费支出减少。

在物价水平既定时,使消费者支出减少的事件(如增税、股市下跌)都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②投资支出减少。

在物价水平既定时,使企业投资减少的事件(如对未来的悲观、由于货币供给减少引起利率上升)都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③政府购买减少。

政府对物品和劳务购买的减少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④净出口减少。

在物价水平既定时减少净出口的事件(如国外经济出现衰退、本币升值)都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⑤货币供给减少。

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减少货币供给,在货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利率上升,使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减少,总需求减少。

以上因素中的一个或几个共同作用都会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2)如图33-5所示,经济最初在点实现均衡,此时总需求为,短期总供给为。

总需求减少使总需求曲线向左从移动到。

在短期中,经济沿着原来的短期总供给曲线,从点移动到点,产量下降,物价水平也下降。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调整预期,物价水平和工资下降,短期总供给曲线从移动到,经济从点移动到点,产出恢复到长期均衡水平,但物价下降了。

图33-5总需求向左移动的影响

7.什么因素引起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用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来探讨这种移动对产量和物价水平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答:

引起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的因素有:

经济的资本存量下降、劳动供给减少、生产率下降、自然失业率上升。

这些因素都会引起长期和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预期价格水平的上升会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不是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影响如图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