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41217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研究.docx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研究.docx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研究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研究

■梁春艳(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近年来,志愿服务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种有效途径和创新性载体,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已成为实现高校育人目标的推力,成为促进全社会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力量。

因此,高校有必要有义务有责任积极探索、构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全面发展志愿服务活动,使志愿服务真正成为高校德育的手段及社会发展的助力。

[1]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机制建设包括完善志愿服务的组织机构,形成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项目体系,健全志愿服务管理的运行体系,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形成完整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及考核机制。

目的在于科学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志愿者的招募、服务定向、培训、配置、协调、支持、自我管理、后勤保障等系列活动。

其中缺少哪一个环节或者各个环节发展不协调都会产生负面作用,影响志愿活动的有效开展。

虽然志愿服务活动是自愿的不计报酬的公益活动,但适当的激励也是必备的保障及反馈措施。

组织者们应该有解决志愿者们顾之忧”的意识。

此外,志愿服务的学生也希望“得到学校的相关肯定”,例如颁发证书、评优等方面的精神奖励。

学生得到应有的鼓励,会更好地激励他们继续参加更多的志愿活动。

因此,志愿活动的激励机制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2]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激励工作现状

激励是“最伟大的管理原理”。

激励志愿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其中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效果在短期内较为明显,但长期效果还是要靠精神激励来实现。

组织应该及时肯定和赞扬志愿者,以使志愿者保持连续、积极的心理影响。

目前对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第一,给予物品的奖励,增强志愿者的荣誉感。

包括发给志愿者证书、集体照、衣服等;组织管理者或者受益方和志愿者共同参与一些活动,使志愿者觉得付出有所回报,以提供精神补偿,包括一起野餐、宴会、郊游、节日庆祝等。

这类奖励活动不仅能够增强荣誉感还能促进不常有机会聚在一起的志愿者们的团队精神的养成。

第二,酬谢。

这是一种日常活动,贯穿于整个志愿活动中。

应该对志愿者说声感谢,尊重志愿者和他们的劳动,允许志愿者对相关事宜作出决策,赋予志愿者更大的责任和权力。

酬谢侧重于荣誉本身,更加有助于对志愿者实现长期、有效的激励。

[3]

第三,提供免费食宿。

无论在本人所在地,还是去外地参加志愿活动,志愿者在从事志愿活动过程中,有时需要自己承担往返交通费、食宿费等费用。

这些对于没有收入的大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同时也可能是阻碍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门槛”。

同时,没有足够的后勤和费用保障,可能会直接影响志愿服务工作的质量。

所以,为志愿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是必要的。

为志愿者提供适时的用餐、场所、住宿地点等基本生活条件,保障志愿者身体健康,从而增强志愿者服务的热情,提高服务效率。

这就要求志愿组织结合实际,加强管理服务,走访志愿者服务的学校负责人,深入排查工作和生活困难,实地督导志愿者的食宿、安全、健康等情况。

做好大学生志愿者的后勤保障工作,做好志愿者的“志愿者”,切实解决志愿者的后顾之忧,使志愿者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志愿服务工作,出色、圆满地完成各项工作。

我们应切实为大学生志愿者营造一个安全、宽松、和谐的服务环境。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激励又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肯定。

正式肯定包括召开志愿者会议表扬等方式,形式可多样化,可颁发表彰证书、勋章和一些专用品等,明确志愿者身份的同时也是一种外在的表彰。

志愿者组织或者领导者能真诚地欣赏并感谢志愿者的工作,如领导接见等非正式肯定,也是对志愿者最有效的激励。

非正式肯定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包括口头表示感谢、实际行动表示关怀等。

在条件有限的志愿者活动中,正式肯定和非正式肯定的巧妙结合使用,对志愿者的激励作用意义深远。

二大学生志愿者激励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大学生志愿者参加志愿活动的积极性,会随着年级的不同有所变化。

大部分参加志愿活动的志愿者都是大一、大二的学生,他们希望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更多地了解社会,同时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

而大三、大四部分学生面临着考研或者是找工作,考研者可能因为抓紧时间备考而放弃志愿活动,准备找工作者为了获得志愿经历为就业增加砝码而参加志愿活动,从而使得有经验的成员逐渐减少,致使志愿活动积极,但实效不佳;学生志愿者新旧交替太快,熟悉工作又有一定经验的志愿者学生流失严重,阻碍了志愿者组织活动的开展和质量的提高。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很多,在激励机制中表现为:

(一)激励定位不准确

学校或志愿者接收单位不了解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真实需要。

学校为丰富学生的德育养成方式而开展志愿活动,不考虑是否与学生专业发展相关;而志愿者接收单位也只是愿意接受这种义务的无偿劳动力,而不会关心本单位的环境是不是有益于志愿者的发展,这些忽视会导致对志愿者身份的错误定位,不考虑志愿者的内在需求,同时也缺少对志愿服务者的技能培训,致使志愿者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影响志愿者坚持长期服务的意志。

(二)激励方式不恰当

大学生志愿者较为重视精神层面的回报,但是物质层面的激励也是必不可少的。

物质激励的实行一定要适度,不足的奖励或者口头许诺但服务后未兑现都会打消服务的积极性;而过度的奖励会使奖励的意义大于工作本身,扭曲了个人的内在动机,甚至因为竞争奖励而伤害了志愿者彼此之间的感情;志愿者管理方应该积极探索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协调运用的途径和时机,更好地促进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

(三)激励体制不完善

由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原因多种,所以激励体系很难顾全所有志愿者的各种需求,导致对志愿者的激励不足。

[3]三完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激励方策

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是一个综合的激励过程。

组织管理者需要充分了解,尽最大可能满足志愿者的内在需要,以诱发大学生遵循服务社会、关爱他人、和谐共生的道德价值为主,同时考虑其能力水平、认知程度、环境因素等作用,依据工作绩效,实施恰当的外部激励。

将组织目标、社会目标与学生志愿者个人利益、需要相连接,全面地为志愿服务保驾护航,从而实现激励的递延性和持续性。

(一)激发大学生志愿者的精神需求,强化服务动机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是建立大学生核心价值理念的重要平台。

他们有着强烈的上进心和荣誉感,有着承担民族复兴的志向。

要加强正面宣传,通过表彰大会、先进事迹报告会、组织宣讲等形式,弘杨先进,宣传志愿服务的精神、理念,使大学生知晓、理解志愿者服务的宗旨。

同时,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正确的行为疏导,激发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意识,使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得到统一,达到对志愿者的精神激励,更好地激发他们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巩固志愿者的行为动机,使更多的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去,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此外,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培养也要依靠外界支持。

现今社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人们普遍存在着拜金、拜权等自私心理。

这种不良的文化环境导致整个社会的公益事业发展缓慢,严重消蚀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力。

因此,应唤起全社会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特别是助人、爱人、奉献等精神的重拾,结合各级党团组织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志愿精神和志愿文化的教育,加大对志愿服务文化的宣传教育力度,从而使志愿服务深入人心,吸引更多优秀大学生加入志

愿者的行列。

[4]

(二)在激励中体现人文关怀,重视心理满足

激励措施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情感关怀始终要贯穿始终。

志愿活动的组织单位和接收单位坦诚地关心志愿者的需求是真正的嘉奖,是维系志愿者参与的重要原动力。

因此,通过协调组织氛围、提高志愿者的满意度,能够激励志愿者的工作热情,加强工作动力,从而提高志愿者管理的效率和组织的绩效。

大多数大学生都是带着美好的期望进入志愿组织的,但其在志愿服务中如果遇到与自己原来期望相悖的事,例如长时间的内容简单、重复的工作,没有及时的职业培训等,使大学生志愿者们改变了原有的看法,认为组织不能满足其心理需求,因此会选择退出。

对于怀着美好憧憬而进入组织的大学生志愿者,是否与组织建立良好的心理关系,是决定其去留的重要原因。

建立和谐的心理满足是增强凝聚力、建立良好关系的根本。

首先,在招募志愿者的过程中,应该向应聘志愿者真实地介绍组织现在的结构、活动的领域等,让大学生对自己即将进入的组织有个相对真实的总体印象。

其次,必须给志愿者抱怨和表达挫折感的机会,为大学生志愿者们“话语权”的行使提供正式或非正式的环境,以便及时了解志愿者的心理体验和感受,并因人而异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5]

(三)为志愿服务立法,切实保障志愿者权益

从社会大环境对志愿组织、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提供法律、规范上的支持,是法制化中国志愿行动发展的必然走向,也是志愿服务能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中国的志愿活动中存在着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不明确的问题,尤其是在志愿者权利方面,包括大学生志愿者在内的绝大多数志愿者接受相关教育、培训的机会不多,工作中获得的相应保障太少等问题成了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障碍。

志愿者投身志愿服务而造成自身利益损失的根本原因,就是国家法律法规对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志愿组织、志愿者所应享受的民事权利和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并未做出详细规定,因此,国家有义务为志愿服务制定相关的政策及创造一定的法律环境,使志愿者切身权

益得到合理的保障。

[6]只有真正地把志愿者服务纳入政府和社会保障体系及法律体系中,才能消除志愿者的后顾之忧,为志愿者及志愿服务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

这样,志愿行为才会成为越来越多公民的自觉行为,志愿者队伍才会日益壮大,对提升全社会的志愿服务意识和慈善意识也必然大有裨益。

在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组织管理中,各高校团委和学生工作部门要制定符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切实可行、合理公正的实施意见或条例,将大学生志愿者的吸纳条件、服务项目、基地设立、经费落实、奖惩条例和评价机制等作详细的规定。

在实施时要做到公正、公开,统一标准,保证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序开展。

(四)建立志愿服务的社会支持网络

首先,推动志愿活动不断发展,企业是支持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力量。

企业捐款是志愿组织持续开展活动的重要资金来源;同时,企业提供的社会实践岗位,能够开拓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领域;而且企业在招工时对志愿服务经历的倾斜,还能够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志愿活动。

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应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鼓励并监督企业支持志愿服务事业。

其次,推动志愿活动不断发展,高校是支持志愿服务活动的中坚力量。

高校是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推动志愿活动发展的根基,因此,高校不仅要通过宣传动员、会议表彰等形式激励大学生志愿者,而且应更注重将志愿服务活动与其成才和就业挂钩,以此来鼓励大学生全心全意地服务,以奖励的方式体现学校对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鼓励和支持。

再次,加强专业化培训。

大学生志愿者不仅应有志愿服务的态度,还要具备与所服务岗位相符的专业技能。

社会、经济等的变化,要求包括志愿活动在内的慈善事业应该而且必须成为专业化服务活动。

如何应对具体情境变化和如何对待特定群体等问题,都要求一些志愿行动的专业化。

因此,如果志愿者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将很有可能失去工作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满足于能够为社会、他人提供服务,大多数人都希望不断掌握服务知识和技巧,提高服务水平。

同时更希望通过学习和服务使自己的个性、心理得到改变,能力得到发展,否则许多志愿者会选择退出,因此培训是一种主要而必须的激励方式。

一套有效的培训措施能满足大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需要,可以避免大学生志愿者因缺乏专业指导而在志愿服务中产生困难和障碍,从而维持志愿者参与的兴趣和热情。

[6]

(五)设计优秀的服务项目,注重授权给志愿者本人

志愿者组织应注重志愿服务活动的设计,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聪明才智。

仓促和没有思想的项目会破坏志愿者加入的可能性和积极性。

志愿者主要是通过志愿活动来满足他们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因此,组织应以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为前提,提供优秀的志愿服务项目,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能够丰富他们个人经历以及发展机会的工作。

通过这些措施使大学生志愿者能够在志愿服务中发挥最大限度的自主性、创造性,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成就感。

志愿者作为志愿活动的主体,不是被动地进行服务,而是服务的同时还要思考问题,提高自身能力以求进步。

他们亲身参与其中,对活动的内容、形式等的优缺点是最有发言权的。

志愿组织方和志愿接受方理应在其提供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创造更开放、更平等的气氛,让志愿者不仅参与志愿活动,同时更能协力管理志愿活动,在可能的情况下,合理、灵活地授权给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由志愿者自行设计、策划、组织和管理志愿服务组织的运行模式,志愿服务组织只在资源上提供辅助、在管理上实行监督。

这样可以提高成员办事能力,适时完成工作计划及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建立志愿者档案库及“志愿服务储蓄”制度,提升大学生的参与愿望

志愿组织招募大学生志愿者时,可以根据大学生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分类保存他们的相关信息。

再按照组织的活动项目对档案库做第一个层次划分,然后依据大学生志愿者的意愿,将有意加入的大学生档案归入相应活动项目下。

再根据每个大学生的专业、爱好、特长,以及素质测评的结果、活动项目

需求等,作进一步细分、存档。

要适时对大学生志愿者档案进行更新和维护,及时记录大学生志愿者在本组织期间参加过的志愿服务活动以及服务中的表现。

同时,根据组织以及大学生志愿者个人的具体情况,设定对由于各种原因退出组织的志愿者档案的保管期限。

“志愿服务储蓄”制度是把提供志愿服务与优先享受志愿服务结合起来,为志愿者设立志愿服务的“特殊帐户”,把志愿者参加服务的时间(与服务质量、实效挂钩)记录储存起来,在志愿者自身需要社会提供帮助的时候,可以优先得到相应时间的志愿服务。

通过制定在全国高校甚至全社会具有普遍通用性的政策法规,把每个志愿者的公共服务业绩一一记录在志愿者档案库中,在将来必要或恰当的时候,由社会对做过志愿者的人提供应有的回报。

这能让志愿者自己看到服务成绩,鼓励他们多作贡献;同时也代表着被服务者和社会对志愿服

务的一种认可,是对志愿者荣誉的确认。

[7]

(七)引入科学的志愿服务退出机制,以更好地优化志愿服务队伍

志愿者通过参加校内志愿服务组织,充分感受志愿服务组织的志愿文化,在团队中得到强烈的归属感;同时,校园内志愿服务组织将志愿者志愿服务的效果反馈给学校学生管理部门,优秀大学生志愿者将得到推优入党、竞选班委等更高层次的锻炼和培养机会,从而激励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意识。

但是由于志愿者条件的限制,个别志愿者不再适合继续志愿服务了,对于个别不适合继续进行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志愿组织可进行劝退处理。

建立科学的退出机制,不是对志愿服务的简单否定,而是为志愿者搭建“在适合的志愿服务岗位上开心开展志愿服务”的平台。

被劝退者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到其他适合的志愿组织继续服务。

科学的退出机制是大学生志

愿者激励机制的重要补充。

[8]参考文献

[1]葛瑶瑶.北京城市学院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探索与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9(3).

[2]陈素文.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长效机制建立的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8(6).[3]侯蕾.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管理研究—以上海市两所高校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9.4.

[4]张纪花.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9(3).

[5]张乾坤.中国大学生志愿者激励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5.

[6]吴映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工作机制研究———以上海高校为研究实例[D].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2007.6.[7]李媛媛.浅析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J].商业经济,2010

(2).

[8]陈兆平.温江:

社区志愿服务引入科学退出机制[N].成都日报,2007.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