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集128定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39018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第三集128定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3第三集128定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3第三集128定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3第三集128定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3第三集128定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第三集128定稿.docx

《3第三集128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第三集128定稿.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第三集128定稿.docx

3第三集128定稿

 

第三集

 

(南京,近代史博物馆)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悍然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并下令“清党”。

不久,蒋介石就搬进了当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这个地方。

(武汉,南洋大楼)

这时候,国民党中央的大部分委员都在武汉。

宁汉分裂,何去何从,南洋大楼的会议室里每天都吵吵嚷嚷,有的主张东征讨蒋,有的主张继续北伐联合冯玉祥,向西北发展。

(武汉,中共五大旧址)

中共中央的领导人也都集中到了武汉。

1927年4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会议虽然提出了争取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建立革命民主政权和实行土地革命的一些正确原则。

但对如何争取领导权,如何开展土地革命,如何对待武汉国民政府和国民党等等,都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自然就难以承担起挽救革命的任务。

形势在急剧恶化。

(风中的树、沉雷滚滚)

4月下旬,何键在汉口召集秘密会议,决定发动叛乱。

5月14日,独立14师师长夏斗寅联合四川军阀杨森在鄂南叛乱,通电联蒋。

(历史影像:

逮捕工农群众)

5月21日,在何键指挥下,驻长沙的第35军33团团长许克祥发动叛乱,捣毁了湖南省总工会和省农协。

一夜间,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害了100多人,其后又连续屠杀了一周之久,史称“马日事变”。

在舆论的压力下,武汉政府曾派唐生智回湖南查处。

(徐焰——国防大学教授)

唐生智是湖南军阀的首领,唐生智回去之后做出个模棱两可的态度,说许克祥擅自行动,但是湖南农民运动也有过火之处,对他们予以取缔也是有道理的,这就明显地袒护这些反动军官了。

(历史影像:

武汉的反共游行、南昌街头的乱象)

反共势力得到助长愈发嚣张。

5月底6月初,江西省主席朱培德用所谓“礼送出境”的方式,将共产党领导人和国民党左派驱逐出江西,明令禁止工农运动。

(武汉,国民政府会议室)

6月2日,汪精卫说,“正如一只船,有两个把舵的”。

现在“已经到争船的时候了,已经到争把舵的时候了”。

要么“把共产党变做国民党,否则只有消灭共产党。

(历史影像:

北伐战争)

国共两党在反帝反封建旗帜下组成的联合,在北伐战场上紧密团结,解放了大半个中国,在革命向深度发展的历史关头,因为蒋介石向共产党人举起了屠刀,汪精卫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破裂成为了趋势。

(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人物照片)

7月12日,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共中央改组成立了由张国焘、李维汉、周恩来、李立三、张太雷组成的中央临时常委会。

陈独秀从此离开了中共中央最高领导岗位。

(文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政局的宣言》)

第二天中共中央发表的宣言,揭示了中山舰事件以来的历史演进,宣布撤回参加国民政府的共产党员,强调:

中山先生光荣的旗帜不能被盗窃,共产党人的意志与决心不会泯灭。

(暴雨中的小巷,一辆黄包车飞奔而来)

1927年7月15日,以汪精卫做出分共决定的这一天为分水岭,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破裂。

汪精卫开始了对共产党员、革命群众实施抓捕、屠杀。

(徐焰——国防大学教授)

据当时的军委工作人员回忆,在汪精卫7月15日正式做出分共的决定的前一天,7月14日晚间,周恩来赶到军委机关,正式通知军委机关的人讲,说汪精卫决定跟我们分手了,我们下一步只有组织武装暴动了。

(子弹推入枪膛)

但是,第一枪应该从哪里打响?

怎样打响?

当时并没有具体的计划。

7月中旬,中央派李立三、邓中夏、谭平山、恽代英去九江,准备组织国民革命军中一部分由共产党掌握和影响的力量,联合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重回广东,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实现土地革命。

(李思慎——李立三秘书)

要动员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从江西返回广东,在广东再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历史影像:

声势浩大的北伐军入城式)

当时共产党人能掌握和影响的武装力量,都集中在第二方面军中。

他们是叶挺兼任师长的第11军24师,以原叶挺独立团扩编的第4军25师,以及贺龙任军长的暂编第20军,共2万多人。

(1955年授衔仪式、将帅照片)

值得记载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1十位元帅中的五位元帅,十位大将中的六位大将,当时都集中在第二方面军中。

五位元帅是:

贺龙、叶剑英、徐向前、林彪、陈毅。

六位大将是:

张云逸、许光达、粟裕、徐海东、谭政、罗瑞卿。

(历史影像:

北伐军进城)

1927年入夏以后,九江城头旌旗招展,第二方面军的部队都驻扎在这里。

但是,李立三到九江的当天,就了解到张发奎在政治上已经倒向了汪精卫。

(李英男——李立三之女)

当时就像我父亲在报告当中写的那样,他被派到江西九江的时候,当时临时政治局还没有具体指明要在南昌发动起义。

那么到那以后,经过调查发现张发奎已经不可靠了,不能像原来考虑那样利用张发奎的势力,再进行南征去广东,所以就提出来了,父亲就想到自己行动。

(李立三照片、湖南醴陵李立三故居)

李立三,性格刚烈。

当年留学法国,同学们给他起了个“坦克”的绰号。

后来回乡探亲,父亲李镜蓉问他,回来准备干什么?

李立三答,我要干共产!

父亲说:

这纯属胡来,是自己找死。

人家督军有那么多兵,那么多枪,凭你们几个娃娃,一千年也搞不成!

李立三说:

“军阀有枪,我们有真理,有人民。

父子俩为此吵了一个春节。

李镜蓉逢人便说:

“只当是没生这个儿子吧”。

他少了一个叛逆的儿子,革命却多了个不妥协的猛将。

(九江海关旧址)

7月20日,在九江召开的会议上,李立三认为靠张发奎已不可能了。

即使张发奎回到广东,也由于我党实行土地革命,同他的破裂也不可避免。

于是,李立三提出独立发动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行动,即南昌起义。

这是举行南昌起义的最早建议。

会后,李立三上了庐山,鲍罗廷、瞿秋白正在那里。

(李英男——李立三之女)

当年从我父亲嘴里我听说过,就是说他在南昌起义前夕他去过庐山。

我说你怎么去的,他说还是坐轿子去的,可是那时候坐轿子,因为共产党人认为坐轿子是很不光彩的事情,是人剥削人的一个经过,但是因为事情又比较紧急,他说他要上山去见鲍罗廷和瞿秋白,那么专门请示中央批准,然后就批准可以坐轿子,他就坐着轿子就上山了。

急匆匆赶上山汇报的李立三,却碰到了心灰意冷的鲍罗廷。

(李英男——李立三之女)

当时也是搞党史的一些同志找到他,我记得他们也还问过他这件事,说你们当时,就是他和鲍罗廷和瞿秋白会面谈了些什么,他说是讲了关于这个准备发动南昌起义。

人家问他鲍罗廷是什么反应,他说鲍罗廷当时心思已经不在这了,他已经准备离开中国了,他就没有多少反应,就是面部好像是无动于衷,瞿秋白同志当时赞成。

(国民革命军20军军部旧址、贺龙旧照)

不论鲍罗廷是否同意,南昌起义的准备工作已经开始。

7月23日,当谭平山告诉贺龙,“共产党要在南昌举行武装暴动,希望他能率二十军一起行动”时,贺龙当即就回答说:

“我只有一句话,赞成!

在时局最为黑暗的时刻,共产党人找到了贺龙,贺龙也找到了共产党。

他对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说:

“我完全听共产党的命令,党要我怎么干就怎么干。

”周恩来说:

“共产党对你下的第一个命令,就是委任你为起义军总指挥!

(庐山一座建筑)

汪精卫也在庐山上开了一个会,会议通报了“中共一批要员已云集九江,有进行暴动的倾向”,并决定“先下手为强”,“调贺龙和叶挺上山开会,对他们实施软禁,再把他们的部队集中起来解决。

(建筑外面走廊、小划子会议油画)

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四军参谋长叶剑英就是共产党员。

叶剑英得知这个消息后,出了一身冷汗,立刻悄悄地从庐山赶到九江,约了叶挺、贺龙等人,去了离军部不远的甘棠湖。

看似划船赏景,实则商量对策。

(湖泊上一只游船)

在一只小划子里,他们做出决定:

贺龙和叶挺不上庐山。

不执行将所部集中到德安的命令;并决定叶挺部队先走,贺龙部队随后,迅速开往南昌。

甘棠湖这次聚会,被称作“小划子会议”。

有人说,一只小划子决定了历史的大命运。

(历史影像:

九江车站军列待发,动画演示南浔地理方位)

中央同意了起义,部队也开始向南昌集中,但在起义地点选择上,又出现了另一种意见,认为应该选南浔,而不是南昌。

南浔在哪里呢?

南浔在九江的附近。

改南昌暴动为南浔暴动,大家都不赞成。

(肖燕燕——南昌起义纪念馆馆员)

当时的南昌因为比较偏僻一点,如果举行起义的话,敌军没有那么快合围过来,把我们击败。

还有一个原因,当时敌军的驻兵,南昌相对来说比九江要少很多,更有取胜的把握,所以在综合这几个方面的原因,就选择了在南昌举行起义。

(南昌,江西大旅社旧址——南昌起义纪念馆)

7月27日,根据中央决定,由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组成中共前敌委员会,周恩来任书记。

但是一波未平又起一波,正当起义紧张准备之时,共产国际给中共中央回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电报,指出“如有成功的把握,我们认为你们的计划是可行的”,“否则不可动”。

国际代表罗明纳兹坚持要执行这个指示,主张一定要得到张发奎的同意方能举行起义,并派张国焘到南昌传达。

(李思慎——李立三秘书)

张国焘主持会议,就讨论这个事,李立三这个性格在我们党内同志都知道,他是有什么事他都是敢于及时表达出来。

所以在张国焘传达了共产国际电报以后,李立三第一个起来反对,说我们一切都准备好了,没有什么可以讨论的,不能讨论。

(情境再现:

起义指挥部会议)

讨论还是反复了几次,一直没有结果。

这下子,周恩来火了,他说:

“这种意思与中央派我来的意思不符。

不准起义,我就辞职不干了!

事后他对别人说,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拍桌子。

这些过去常常被忽略的细节,恰恰体现了关键时刻,共产党人的无私无畏。

没有苦难,何来辉煌!

(历史影像:

南昌起义)

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革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一道刺破阴霾的闪电,一把穿透黑夜的火炬。

在周恩来为首的前敌委员会领导下,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率领两万多起义军,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激战,全歼守敌3000多人,占领了南昌。

(历史影像:

军列驶出车站、马队在两侧开进)

南昌起义爆发第二天,被中央军事部派到二十五师做发动工作的聂荣臻,成功地带着起义部队3000多人从马回岭出发赶往南昌。

得到报告,张发奎亲自追到马回岭,想阻拦他们,却遭到了起义部队的猛烈反击,缴了张发奎卫队营的枪。

林彪,当时就是起义部队的一名连长。

(历史影像:

江汉关码头,国民革命军登船)

信仰决定了选择。

南昌起义当天,在第二方面军教导团特务连任文书的陈毅,正随部队从武汉乘船开往九江,作为部队里中共党组织的负责人,他虽然还不知起义的事情,却感到了山雨欲来的气氛。

(陈小鲁——陈毅之子)

张发奎觉得这支部队不稳,赤色分子太多了,就把他们给截住缴了械了。

(月光下的脚步)

张发奎宣布清共,陈毅果断决定迅速脱离旧部队,毅然踏上了追赶起义军的道路。

(陈小鲁——陈毅之子)

他追上部队以后,周恩来就让他到73团当政治指导员,那么开始跟他讲了,说你不要嫌官小,我父亲当时的回答就是说,只要拿起枪敢打反动派,当兵也可以。

(南昌起义雕塑群像)

“只要拿枪打反动派,当兵也可以”,陈毅的话,道出了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的心声。

当时,在二方面军指挥部当参谋的共产党员徐向前,也是在得知南昌起义的消息后,毅然脱掉旧军装,去寻找党组织的。

(徐焰——国防大学教授)

南昌起义的部队在起义五天之后,就离开南昌南下,这是根据跟共产国际事先研究的计划,因为南昌是四战之地不宜久留。

起义成功之后,赶快把军队拉到广东占领海口,得到苏联的武器援助、扩充部队,再进行北伐,这是预定的计划。

(动画演示南昌起义军行军路线)

在南下广东途中,起义军与堵截的国民党军进行了多次战斗,于1927年9月初,到达了广东境内的三河坝,在这里做出了分兵的决定。

主力由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率领去占领潮汕,由朱德带四千多人在三河坝留守。

(徐焰——国防大学教授)

因为三河坝是三江交汇之处,交通枢纽,进可攻、退可守,当时也留一点后路的,进入潮汕的部队如果不好的话,有可能要向这儿后退。

(武汉,八七会议旧址)

几乎与此同时,毛泽东正奔走在湘赣边界组织秋收起义。

一个月前,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上,毛泽东曾激动地说:

以后我们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由此诞生了一个著名的观点——“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江英——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散会的时候,毛泽东当时跟瞿秋白在交流的时候,瞿秋白就讲了,说党中央不可能在武汉再待下去了,要转到上海。

他就说,泽东同志,你跟我们一起去上海。

当时毛泽东就说,我就不去了,我不跟你们去住上海的高楼大厦,我呢,还是抓武装斗争,我去结交绿林朋友。

(江西萍乡,秋收起义军事会议旧址)

在酝酿秋收起义的过程中,毛泽东主张向敌人力量薄弱的方向发展,但是中央却坚持要他们去打长沙。

(江英——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因为开始总的指导思想,它是城市暴动或者向城市进攻的,本质上是走的学习的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因为这个俄国十月革命本身是彼得堡,首先是举行了武装起义,控制住中心城市,然后一步一步从城市再派工作队下农村去的。

(历史影像:

起义部队集合分发枪支、队伍集合)

新组建的秋收起义部队被正式命名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毛泽东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卢德铭任总指挥,余洒渡任师长。

计划分三路向长沙进攻。

起义的时间定在1927年9月9日,中秋节。

(长沙,国民党湖南省政府旧址)

国民党的嗅觉十分灵敏。

他们从8月中旬就开始“严密布防”,“严防共党中秋节大暴动”,宣布对长沙实行戒严。

(长沙板仓,杨开慧故居)

中秋将到,起义在即。

毛泽东回到家中,与妻子杨开慧告别。

他嘱咐妻子,要照顾好母亲,照顾好三个儿子。

婚后的七年,他们聚少离多,每一次别离都埋藏了很多的依依不舍。

杨开慧边给丈夫准备行装,边叮嘱他最好扮成一个郎中。

冥冥之中,她预感到了危险。

(阳光刺破树林、毛泽东藏身处)

果然,1927年9月9日,在秋收起义爆发的当天,毛泽东就在奔赴三团驻地的途中,被地方民团武装抓住了,地点是浏阳的张家坊。

据毛泽东回忆,一路上,他都在“设法逃跑,直到离民团团部不远的地方”,他“才找到机会,挣脱出来拼命地跑”,“躲进了一片草丛”。

(江英——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送到民团团部要枪毙的。

后来毛泽东逃脱了,他自己有回忆跟斯诺讲过,那也是生死线啊。

但是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仍然很坚定。

你看他的诗词,“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有一个基本特点,是乐观积极向上的。

你说他这是性格么,性格当然起一定的作用,最重要的还是他一个坚定的信念和目标。

(历史影像:

秋收起义部队攻城)

秋收起义一开始打得很顺,但很快就失利了。

9月11日,一团在平江遭叛军袭击,损失惨重。

9月14日,三团进攻浏阳失利。

9月16日,已经攻下醴陵、浏阳的二团,也在敌人反攻中溃散了。

起义军从五千多人减到一千五百人,退到了浏阳的文家市。

(浏阳文家市、里仁学校)

何去何从?

湘赣边界的这个小镇成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9月19日晚,在里仁学校的教室里,毛泽东召开前敌委员会,会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江英——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特别是有个师长叫余洒渡的,他就主张还得再接着再进攻长沙。

他说这是上级给我们的任务啊,打到一兵一卒还得打长沙。

这个时候毛主席同志呢,他就认为不能再打了。

再打长沙实际上就是自投罗网,就是鸡蛋碰石头。

你说五千人都打不动,而且刚一出师没多长时间就失败了,再接着打的结果就是失败,更大的失败。

(情境再现:

教室里人们在争论)

辨明了是非,前敌委员会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决定撤离湘东地区,向南转移。

(日出、里仁学校操场)

出发前,毛泽东站在里仁学校的操场上,满怀信心地说:

我们现在好比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反动派好比一口大水缸。

但总有一天,我们这块小石头,一定要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

这一天,是1927年的9月20日。

(广东梅州,三河坝)

巧合的是,朱德在三河坝接受留守任务,也是9月20日这一天。

巧合中似乎隐含了必然。

(朱和平——朱德之孙)

虽然他在南昌起义当中,他不是起义的最高领导人,他在起义的核心领导人里,也不是说了算的人,但是他是一个做了充分思想准备的人。

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够带着南昌起义的余部,把这个火种保留下来。

(南昌起义领导人群像雕塑)

南昌起义时,朱德只带了第五方面军第三军教导团的500多人,他不是核心领导。

起义当晚,前敌委员会分派给朱德的任务,是拖住敌人的两个团长,等于牵制住了两个团的敌人,保证起义顺利进行。

(故事片《南昌起义》片段)

人们往往喜欢把朱德打牌的这段故事,演绎得很传奇。

其实,有关这位元帅的传奇何止这些。

当初他放弃高官厚禄寻求真理,远赴欧洲找党的经历更传奇。

(朱和平——朱德之孙)

因为爷爷当将军的时候,仅仅32岁,那么到1922年,他当时是云南的警察厅长,相当于国民党的中将,把原来上学,家里欠的债全部都还清了,而且还给他的父亲买了祖坟,还把我们全家从老家都接到泸州。

当时他是春风得意吧。

那么他抛弃这一切,去参加共产党,共产党的前途,当时在1922年,我们中国共产党那个时候,连二百个人都不到,找共产党都不知道到哪儿找,他能下这么大的决心,去抛弃他所得到的这些东西,应该说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南昌起义军三河坝阻击战纪念碑)

信念坚定的朱德,在三河坝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分兵后,主力部队很快就在潮汕地区遭到了敌人重兵围攻。

朱德带着自己并不十分熟悉的部队,在三河坝打响了一场阻击战。

(朱和平——朱德之孙)

三河坝阻击的时候,那个时候实际上是在1920年以后,他第一次担任最高指挥官,指挥的一次战役,以三(四)千之人抵挡了钱大均部两万多人,三天三夜。

(历史影像:

溃败的军队)

三天三夜,起义军伤亡很大,撤出三河坝时,只剩下2000多人。

路遇从潮汕那边溃败下来的200多人,朱德才知道主力已经在潮汕失败了。

(朱和平——朱德之孙)

在这个时候,南下失败的消息就传到了部队里边,这个时候军心就开始动摇了。

(大海狂涛)

那真是一个异常严峻的时刻。

潮汕失败后,周恩来、叶挺、聂荣臻等人挤在一条小船里,从海上突围了出去。

在最后一次会议上,贺龙说:

“我心不甘,我要干到底,我要回湘西,去卷土重来。

(情境再现:

南昌起义军丛林中的会议)

10月7日,在商量下一步行动的会上,一些人觉得主力部队都散了,起义领导人都撤了,想散伙。

朱德坚决反对。

他说:

我是共产党员,我有责任把火种保留下来。

他果断提出隐蔽北上,穿山西进去湘南,陈毅、王尔琢支持他。

茫然四顾的人们,听了他的话。

(情境再现:

秋收起义部队在艰难地爬山)

心怀火炬,何惧黑暗。

就在朱德带着起义军向湘南挺进之时,毛泽东正率秋收起义部队沿罗霄山脉南下。

(江英——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在湘南这个路上,就遇到了江西省委派来的代表宋任穷,然后就说在湘赣交界的地方,在江西那边,有一个地方叫井冈山,那个地方适合屯兵。

(情境再现:

秋收起义部队行军)

在转移途中,秋收起义部队遭到敌人伏击,总指挥卢德铭牺牲。

失败的情绪笼罩了人心,逃跑的人多了起来。

(江英——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当时毛泽东一边走一边给大家做思想工作。

这思想工作做得很细致的,这一路上,做了很多思想工作。

他曾经这样说过,他说你们把手伸出来,十指伸出是有长有短的,荷花出水有高有低啊,我们握紧拳头找短的打,找低的打我们就是强者,听起来非常亲切。

他说,人各有志,不能强勉,想走也可以,你把枪留下,你报个名,打个招呼再走,今后好见面,给你发路费。

以后你要再革命,再跟上队伍,但是你记住,这是唯一正确的方向。

(江西永新,三湾村)

1927年9月下旬,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了井冈山北麓永新县的三湾村,毛泽东决定对部队进行改编。

从实际出发,把不足一千人的队伍,缩编成一个团;把党支部建在连上;在连以上各级建立士兵委员会,实行官兵平等的民主制度。

(江英——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这是一个重大的一个事件。

南昌起义也好,叶挺独立团也好,秋收起义刚开始也好,那个党支部都是建在团里的,但是真正冲锋陷阵流血牺牲的是士兵,因此三湾改编决定把支部建在连里边,这是一个重大的决断。

整个军队的结构发生变化了,党的组织系统和军队的这个系统相适应,建立一个严密的组织结构,支部建在连里边,营团建立党委,班排建立党小组,全军是前敌委员会统一指挥的,这个军队系统和党的组织系统,这种结构的构建后来就是我们军队的最重要的特点,党指挥枪的原则,所以三湾改编是个里程碑。

(情景再现:

秋收起义部队在山林中穿行)

三湾改编期间,毛泽东经过调查研究,选择了井冈山作为立足点。

10月上旬到达宁冈县古城后,又专门研究建立根据地和改造农民武装的问题,登门拜访了当地农民武装的首领袁文才,取得了他的支持。

安顿好伤员后,毛泽东就带部队转到了酃县一带。

(湖南酃县,水口墟朱家祠一幅旧地图)

在这里,他意外地搞到了一份清朝年间的县志图。

图虽很粗略,却让毛泽东对罗霄山脉周边的地形有了更详细的了解。

连绵的山脉正可藏龙卧虎、大有作为。

(湖南酃县,水口墟叶家祠毛泽东主持入党宣誓的油画)

在当地的一座祠堂里,毛泽东主持了起义部队组建以来的第一次新党员入党仪式,因为是第一次,所以他格外重视,让各连的党代表都来参加,给大家逐条讲解入党誓言的内容。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党课,这是一次播撒火种的过程。

(井冈山下一个村庄罗荣桓旧照毛泽东列队油画)

当时任连党代表的罗荣桓回忆说,在这之后的一次战斗中,“部队被打散了,连炊事担子也跑丢了,没有办法,大家只好从老乡家里,找来一点剩饭和泡菜辣椒,没有碗筷,毛泽东就和大家一起从饭箩里抓饭吃”。

“饭后,他站起身,朝空地里迈了几步,双脚并拢,身体笔挺,精神抖擞地说‘现在来站队,我站第一名,请连长喊口令’。

就这样,信仰的力量把打散的队伍又聚合了起来,开始了向井冈山进军。

所以说,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是毛泽东在黑暗中面对失败的选择,是信念坚定的毛泽东面对中国革命的特殊性,立足于现实的选择。

(一条山中的小路)

几乎与此同时,朱德也在艰难地寻找着起义军的落脚点。

(徐焰——国防大学教授)

当时很多人觉得前途无望,下一步怎么办,一路走,有些人就一路跑,就包括林彪有一段时间也丧失信心了,觉得还不如到别的地方去干革命去。

(朱和平——朱德之孙)

中层以上军官基本上都跑光了,政治干部只留下一个陈毅,军事干部只留下一个王尔琢,剩下的就是一些连排干部了。

(高耸的山峰)

在部队面临瓦解,火种即将熄灭的关键时刻,朱德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在并不十分了解自己的队伍面前,树立起了力挽狂澜的形象。

(徐焰——国防大学教授)

朱德当时在战斗中间表现非常出色。

在冲过一个关口的时候,他挥舞驳壳枪,首先带队冲上山口,然后等到部队全部人员过去之后,他然后才最后断后过去。

粟裕当时是一个班长,他讲他第一次认识朱德的英姿就是这次战斗,一生中间这个朱总司令这个光辉的形象就留在他心目中间。

(江西安远,天心圩)

10月下旬,朱德率起义军来到了安远的天心圩,在这里进行了著名的“赣南三整”,把部队中的党团组织进行了调整,成立了党支部。

(朱和平——朱德之孙)

他还郑重宣布,愿意革命的跟我走,不愿意革命的可以回家。

他还把南昌起义和俄国的二月革命相比。

他说二月革命确实是失败了,但是正是由于二月革命保留了革命火种,才有十月革命的胜利。

他说现在我们南昌起义暂时失败了,但是只要我们保留下这支革命的队伍,这个革命的火种,我们中国也会有十月革命的。

(南昌起义军在丛林中行军)

天心圩整顿后,起义军被编为一个纵队。

朱德任司令员,陈毅任政治指导员,王尔琢任参谋长。

800名官兵,一门迫击炮,两挺机关枪,这就是全部的家底。

(历史影像:

开国大典,毛泽东与朱德并肩在城楼上阅兵)

1927年,朱德与毛泽东都经历了非同寻常的失败,都在严酷的考验面前,为官兵们树立起了高山一样的信仰。

那时候,队伍中不会有人预见到共产党人能在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