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三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38846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古诗词三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1古诗词三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1古诗词三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1古诗词三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1古诗词三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古诗词三首.docx

《1古诗词三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古诗词三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古诗词三首.docx

1古诗词三首

1古诗词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教学目标】

1.认识“杂、篱”字,会写“杂、稀”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3.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初读感知

1.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板书课题,解释课题,引入新课。

A.这节课我们学习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

(板书课题,课件出示课题,学生齐读)

B.解释课题。

(课件展示)。

质疑,诗人为什么对农村生活那么情有独钟呢?

让我们一同走进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去感受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

引入新课。

①师指名读诗题,相机指导:

“杂”读平舌音,“兴”读第四声。

②指导书写。

师范写“杂”字,生边看边书空。

师提醒生注意“杂”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下面部分不要写成“木”。

③了解题意。

师引导:

“杂兴”:

随性而写的诗;“四时”在这儿表示一年四季,那么整个诗题的意思是什么?

预设:

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④生齐读诗题。

2.简介诗人。

(1)师引导:

这首诗的作者是范成大。

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

(2)师指名回答。

(师相机出示课件)

(3)生自由读简介。

3.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引导:

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2)生自由读诗,边读边圈出诗中的生字。

(出示课件)

4.检查自学,指导识记,读通、读顺本诗。

(1)生自主认读要求会写的字。

(出示课件)

(2)师指名认读,相机引导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形声字识记示例:

“蜻蜓”是一种昆虫,所以都是虫字旁,右边的“青、廷”分别是这两个字的读音。

(3)师重点指导“蜓”字的书写:

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强调右边不要写成了“延”。

(4)检查课文预习。

①课件出示全诗。

②师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③引导生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师引导:

小声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

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的?

读完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④生小声读课文,小组内讨论交流;师指名交流。

⑤师小结:

金黄的梅子、又肥又大的杏子、雪白的麦花,还有结了油菜籽的稀稀疏疏的菜花……范成大给我们营造的意境多美呀!

联系生活实际来读诗,能带我们快速进入诗的意境。

5.指导读出节奏。

(1)师引导: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师指名读,相机指导:

“二二三”是七言诗中常规的划分节奏的方法,但是为了保持词语意思的完整,有时可以分为“四三”或者其他节奏。

(3)师生合作朗读。

(师)“梅子金黄”——(生)“杏子肥”。

(师)“梅子金黄杏子肥”——(生)“麦花雪白菜花稀”。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课前查找资料的习惯。

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思。

板块二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自主读诗,感受诗中的“景美”。

(1)师引导:

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流利,也很有节奏,读出了诗歌特有的韵味。

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通过了解诗歌大意来感受诗人的情感。

(2)生通过分小组读诗、想象画面、看注释等方法交流学习。

(3)指名交流。

师引导:

通过刚才的交流学习,你读懂了什么,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示例1:

我仿佛看到金黄的梅子、果肉肥厚的杏子挂满枝头。

(相机出示梅子、杏子挂满枝头的图片)

示例2:

读着“麦花雪白菜花稀”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

春天田野中金灿灿的菜花已经落去,只剩下稀稀疏疏的残朵;一眼望去,全是雪白的麦花。

(相机出示麦花、菜花图片)

(4)理解“菜花稀”。

师引导:

油菜花在每年三四月间开放,花开时,漫山遍野都是金灿灿的油菜花,形成金黄色的花海,一望无际,令人叹为观止。

到了四五月间,油菜花败落了,结出许多油菜籽,菜花就变得稀稀疏疏的。

这就是诗句中的“菜花稀”。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1)师引导:

诗人范成大在初夏的乡村,看见了金黄的梅子、果肉肥厚的杏子、雪白的麦花和因结了油菜籽而变得稀疏的油菜花,顿时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出口成诗。

(出示课件)

(2)师指名读。

(3)创设情境引导朗读。

①师引读:

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跨越时空来到诗人范成大所在的这个美丽的乡村,当我们置身于这迷人的风景当中,情不自禁地大声吟诵的诗句是哪两句?

生: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②引导想象画面朗读。

师引导: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③生大胆想象,自由交流。

④师小结:

这简简单单的14个字,描绘了一幅美若仙境的画卷,我们仿佛置身于美妙的田园,这就是古诗的魅力。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一起品读这两句诗。

(板书:

景美)

⑤配乐齐朗读。

3.想象画面,品读诗中的“人忙”。

(1)师引导:

我们和诗人范成大一同游览的哪里是乡村,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

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

(2)预设:

农民在地里干活。

(3)引导理解“无人过”。

①师引导:

作者在诗中并没有直接描写人们繁忙的劳动场面,你是怎么知道他们在干活的呢?

②示例:

我是根据诗句“日长篱落无人过”中的“无人过”推断出来的。

初夏的时候白日渐长,正是农忙的时候。

村子里没有行人,勤劳的农民们一定是下地干农活去了。

③(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师继续引导想象:

联系前面的诗句和图片,想一想,农民们在地里忙着干什么呢?

(板书:

人忙)

④示例:

初夏的时候,农民们要把成熟的梅子、杏子摘下来,去麦地除草,去油菜地施肥。

他们早出晚归,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⑤师质疑:

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农民们在田地里热火朝天地干农活,却要写“无人过”呢?

⑥示例:

侧面描写。

⑦师小结:

诗人只用了3个字就让我们想象到农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到果园里摘金黄的梅子、果肉肥厚的杏子,不辞劳苦地去麦地除草,去油菜地施肥的情景,婉转含蓄,化繁为简。

这就是诗的魅力啊!

(4)引导体会乡村的“宁静”。

①师引导:

篱笆前没有人经过,显得那么安静。

诗人在篱笆边看到了什么呢?

②课件出示蜻蜓、蝴蝶飞舞的图片。

③师引导:

作者为什么要写蜻蜓和蝴蝶呢?

④示例:

衬托村中的安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5)师生合作朗读。

①师引导:

白昼渐渐变长,篱笆外没有人来往。

诗人看到了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满怀喜悦之情,出口成诗“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板书:

热爱)

②师生合作朗读。

(6)引导想象画面。

①师引导:

此时此刻,诵读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②生自由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图片、注释等自主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是为了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板块三反复吟诵,品悟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1)创设情境,带着想象朗读。

师引导:

如果你就是诗人,此刻正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眼前的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陶醉其中,诗意正浓,于是作了一首《四时田园杂兴》。

现在请你大声地吟诵这首诗。

(生齐读)

(2)引导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师引导:

多么美丽的田园风光,多么勤劳忙碌的人们,多么富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

你舍得离开这里吗?

想把它带走吗?

美美地再读读吧,把它记在心里。

(生齐读)(板书:

赞美)

(3)指导背诵。

①师引导:

经过反反复复地吟诵,相信范成大的这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已牢牢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了。

谁能背给大家听听?

②师指名背诵。

2.课堂总结,激发兴趣。

师:

诗人范成大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通过诗歌传递给了世人。

我国古代的田园诗人留下了很多描写田园生活的脍炙人口的诗篇,同学们在课后也可以读读,增强自身的文学底蕴。

【设计意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加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是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情。

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

《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介绍诗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

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

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

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3.释题:

宿:

过夜

新市:

地名

公: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

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1)写了哪几种景物?

有什么特点?

篱落:

篱笆

疏疏:

稀疏

径:

小路

深:

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

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

篱笆一径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

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2)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

树头

理解:

树头:

树枝头

未:

没有

阴:

树阴

为什么没形成树阴?

(因为叶子未长大)。

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阴。

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

(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3)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4)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

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1)抓住哪些景?

板书:

儿童黄蝶菜花

走:

急走:

快跑

诗意:

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2)女生读第4句:

处:

地方

寻:

寻找;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

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3)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4)再看图(后两句动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

“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5)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6)检查:

指名读全诗,齐读

板书:

喜爱

(四)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

(多媒体出示)

填空:

诗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情景来说明是________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情。

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

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听到了什么呢?

(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

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板书)呀!

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

(配乐)

(五)绘幅彩画,深化理解。

1.这首诗有静有动,有声有动,情意盎然,充满童趣。

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画下来,要画哪些景物?

(篱落一径枝头儿童黄蝶菜花)

2.在这些景物中,要用上哪些颜色?

板书:

黄(绿)(黄)

补充板书,完成板书。

3.自由动手绘画。

(配乐)

(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

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

想画下来吗?

4.评析学生作品(实物投影打出)

(六)课外延伸,引导练笔

按这首诗的三、四句的意思进行改写,描写捕蝶这一场面,写时要注意动态描写,扣住“急”“走”、“追”、“寻”等词语去进行想象发挥。

题目为《捕蝶》。

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生通过品味咀嚼“亡赖”、“醉”等词语,深入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生借助朗读、析词、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词的大意,有感情地背诵诗词,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完成识字任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剖题切入。

1.师导语: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

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词,从这些优秀的诗词中,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感悟到人物的志趣情操。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词的殿堂,去感受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2.请同学们看看老师写课题。

教师边板书边说“清平乐”是词牌名,真正的题目是“村居”,所以中间要有一点。

3.谁能把题目读好?

(清平乐注意“乐”的读音,词牌与词题中间要略有停顿)

4.师:

一眼看到“村居”,大家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农村恬静和谐的生活)

师: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让阅读更有趣味,一起再来读课题。

过渡:

你们的描述已经让我陶醉了,在大词人笔下,又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风景画呢?

让我们打开书,走进词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

二、理解字词,疏通语言,初步感知词意。

1.读书要求: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做到八个字:

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2.生自由读词。

3.师从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理解字词等方面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

A.注意读好字音:

茅檐、相媚好、翁媪、锄豆、卧剥莲蓬。

“媚”读去声,“媪”读“

ǎo”,“剥”读“bō”。

B.相机理解“翁媪”一词的词义。

看图,谁是翁?

我们学过“孤舟蓑笠翁”、“家祭无忘告乃翁”,“翁”是什么意思?

“翁”就是指年老的男子。

那“媪”有“女”字旁,想一想是什么意思?

看图理解,指的是年老的妇女。

C.相机理解“吴音”一词。

吴音:

吴地的方言。

作者写这首词,在江西上饶地区,这里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现在那里的人还在使用“吴音”。

师小结:

刚才通过联系旧知、观察画面、分析字理等方法,理解了一些词语的意思。

今后,大家在学习古文时,也可采取这样的方法去学习。

4.初步感知全词大意。

交流:

能说说这首词的大意吗?

你感觉哪个句子意思不好理解?

(教师对学生不理解的词句指导)

5.生分组说词意,读诗句。

三、整体感知、想象画面,品味诗词情趣。

1.师: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看到了几幅画面?

生交流:

A.看到池塘上泛着的绿意,溪中流水淙淙。

硕大的荷叶托着水上芙蓉—荷花,还泛着青春的红晕。

引读:

这就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B.“溪上”:

看到一对老夫妇坐在家门前聊家常。

引读:

这就是——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C.看到二儿子心灵手巧,正用薄竹片专心致志地纺织精致的鸡笼。

引读:

这就是——“中儿正织鸡笼。

D.“溪东”:

看到一亩见方的豆田上,大儿子正辛苦地锄苗。

引读:

“大儿锄豆溪东。

E.“溪头”:

看到调皮可爱的小儿子正趴在池塘边,剥开莲藕吃莲子,不时咂着小嘴。

引读:

这就是——“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师:

“茅檐、小溪、青草、老翁媪”,这一切巧妙的组合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诵读全词吧!

四、引导发现,品析词眼,提挈全篇,深化情感。

1.师过渡:

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再通过自己的想象,一定理解了很多。

但古诗词创作年代毕竟离我们遥远,所以有些字词背后蕴涵着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2.师:

你读懂了哪些字的内涵?

有什么问题?

品读、交流:

A.品味“亡赖”。

(1)仔细读读最后两行,想一想。

“亡赖”在这里应该取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从“喜”字感受到诗人对小儿子不是讨厌,而是喜欢;从“卧”字感受小儿子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烂漫、调皮可爱;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从小儿子的姿态、吃相等方面来理解。

(3)“最喜”和“卧”字让同学们推敲出了亡赖的应取之意感受到小儿子的活泼顽皮,那怎么读呢?

指名读,读出小孩子的可爱、淘气、活泼的童趣。

B.品味“醉”。

(1)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

(2)醉可以组什么词?

(陶醉、酒醉、沉醉……)

研究:

在词中你认为哪种醉更为恰当?

预设:

美好的风光、孩子们的勤劳可爱、夫妻的恩爱让老两口陶醉。

除了陶醉,老两口闲暇之余喝喝酒,聊聊天,因此还有些酒醉之意。

有感情地朗读,想象老两口心理,他们会说些什么?

学生畅谈后再读,读出温馨的情景。

小结:

老人为风景的迷人而醉,为夫妻的亲密而醉,为孩子们的懂事而醉。

(感情诵读)

C.理解诗人之“醉”。

(1)多么美好的景色,多么和睦的家庭啊!

课文里除了老夫妻之醉,还有谁在醉?

(诗人)

(2)想象诗人喝了一点酒来到这里看到和平安宁的情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

(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3)诗人因为什么而醉?

仅仅是因为喝酒了吗?

(诗人因美丽的田园风光而醉,因安宁的田园生活而醉)

(4)师:

这样的情境怎能不让人陶醉?

怎能不让人向往呢?

让我们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学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五、吟诵积累,引读明意,拓展延伸。

1.师:

如此醉人的词,能不能像吟诵古诗那样把它吟诵于心呢?

把书合上试一试。

(自由背诵)

2.师生背整首词。

3.师生对白。

师说词意,生说词句。

4.指名背诵。

5.师:

今天我们跟随着辛弃疾来到了宋代的乡村,和他一起感受恬静的田园风光,一起领略了安乐的田园生活。

相信在这次旅途中,我们的心灵同样也得到了陶冶,得到了净化。

在古词中还有许多描写田园生活的,同学们可以继续查阅,也可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词。

“学无止境”,“举一反三”才能带着我们走向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景——美人——美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