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鉴赏全释.docx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全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典诗歌鉴赏全释.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全释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全释
知识资料汇总编校雍斌
一、古诗释义
中国古代诗歌,一般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包括各种中国古代的韵文如赋、词、曲等,狭义则仅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
早期的诗
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了适合本民族语言的诗歌形式。
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最早的诗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
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被称为“诗三百”。
《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四言为主的句式和重叠反复的章法,也是这一时期诗体的主要特色。
后来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
在战国后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
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
究其缘由,主要是因为到了战国时期,在南方的楚国华夏族和百越族语言逐渐融合,其诗歌集《楚辞》突破了《诗经》的一些形式限制,更能体现南方语言的特点。
楚辞是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以屈原为其杰出代表。
楚辞句式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字。
《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并称“风骚”,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典范,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因此该词也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汉代的古体诗
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代时乐府诗形成。
乐府,最先是指汉朝的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
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
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在的歌词,由西汉的乐府机关和东汉的黄门鼓吹署在民间搜集而来。
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
乐府诗长于叙事,和《诗经》是一脉相承的,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实现了四言诗向杂言、五言的过渡。
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十五从军征》《陌上桑》《羽林郎》《有所思》等,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
但乐府诗来自民间,直到东汉,文人才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试作五言诗。
班固的《咏史》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汉末建安时期,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为核心,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并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最后转变。
这一时期著名的诗篇有曹操的《短歌行》,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赠白马王彪》《白马篇》,王粲的《七哀诗》等。
其中,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完整七言诗,对七言诗的形成功不可没。
曹魏后期的正始年间,“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中的嵇康和阮籍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
阮籍的代表作《咏怀诗》82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进一步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
此外,汉魏流行的文体还有赋,其体式源于荀子的《赋篇》,并吸收了楚辞的某些要素而成。
著名的篇章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班固的《东都赋》《西都赋》,以及曹植的《洛神赋》等。
三国时期以建安文学为代表的诗歌作品吸收了乐府诗的营养,为后来的格律更严谨的近体诗奠定了基础。
两晋古诗
西晋太康时期,诗歌创作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讲究形式,辞彩华丽,描写繁复。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三张(张协、张载、张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潘尼叔侄)、一左(左思)。
只有左思的诗歌骨力遒劲,承传了建安文学的精神,其《咏史》诗开启了咏史和咏怀相结合的新道路。
东晋末年的陶渊明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被诗论家称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
他开创了田园诗,其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饮酒》。
陶渊明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受其直接影响。
南北朝的诗歌文化交流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与汉乐府诗前后辉映。
南朝的民歌多清丽柔婉,代表作是长诗《西洲曲》。
北朝的民歌则多刚健豪爽,其代表作《木兰诗》,与汉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
在这其间交流产生的更是《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的代表,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态度、形象的语言、比兴手法形成独特的含蓄的风格,对后世的抒情诗有直接的影响。
在文人诗方面,南朝的谢灵运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沈约等人创立了音韵严格的“永明体”,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主张要讲究诗歌的音韵美。
“永明体”的代表诗人谢朓,山水诗写得清新圆熟,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鲍照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五言和七言乐府诗,《拟行路难》十八首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隔句押韵的七言歌行为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北朝最有成就的是由南入北的诗人庾信。
他的诗赋集南北文学之大成,成为唐代诗风的先声。
唐宋的近体诗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初、盛、中、晚各期都有名家辈出。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及稍后的陈子昂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创造了新体诗——律诗;五律在宋之问、沈佺期手上最后定型。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
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这两位分别代表我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并被誉为唐诗的“双子星座”得著名诗人之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等人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为代表的边塞诗人。
李白的诗歌豪放飘逸,号称“诗仙”,其名篇有《将进酒》、《行路难》、《蜀道难》等。
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号称“诗史”,其名篇有“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诗歌创作延续了盛唐的高潮。
刘长卿、韦应物的山水诗,是王维、孟浩然一派的继续;卢纶、李益的边塞诗,是高适、岑参一派的余绪。
白居易是这个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
元稹、张籍、王建都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
白居易名篇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除新乐府运动之外,这一时期还另有一派诗人与元白诗派齐名,这就是以韩愈、孟郊、李贺等人为代表的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以才学为本,以议论见长,作诗力避平俗而求生硬奇险,开了后世宋诗的风气。
其中李贺的诗风更是独树一帜,有“诗鬼”之称,其名篇有《苏小小墓》《梦天》等。
晚唐时期的诗歌感伤气氛浓厚,其代表诗人是杜牧、李商隐,世称“小李杜”。
杜牧长于写七绝,可与盛唐“七绝圣手”王昌龄并肩,其名篇有《山行》《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李商隐长于写七律,其七律用典精巧,对偶工整,名篇有《无题》《锦瑟》《夜雨寄北》等。
另一值得注意的便是诗余——词的产生。
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晚期所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早在唐代已经出现,是随燕乐而兴起的新诗体,起源于民间。
敦煌曲子词是现存最早的民间词。
唐末的温庭筠第一个专力作词,他的词词藻华丽,被后人称为“花间派”。
五代时,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问世于西蜀。
这个时期的词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南唐后主李煜,其名篇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等。
宋诗理趣化及诗余——词的发展壮大
经过了唐诗不可逾越的高峰,宋诗无以为继。
但是宋代诗人另辟蹊径,重在理趣,也走上了诗歌的另一高峰。
北宋大家有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其中黄庭坚与陈师道一起开创了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
而南宋的陆游,酷肖李白的才华,更是堪称宋诗第一人,其名篇有《关山月》《示儿》等。
与他同时的还有以“田园杂兴”诗而出名的范成大和以写景说理而出名的杨万里。
文天祥是南宋最后一个大诗人,其代表作是《过零丁洋》。
源于唐代的词,在宋代达到了鼎盛。
唐诗、宋词,堪称中国文学的双璧。
北宋著名的词人有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等。
柳永开创了长调的慢词,使词的规模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代表作是《雨霖铃》(“寒蝉凄切”)。
苏轼作为词的革新家,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使词成为独立的抒情诗体。
这就是所谓的“以诗为词”;其名篇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苏轼的词启迪了南宋豪放词派的诞生。
秦观善作小令,而周邦彦不仅写词且善作曲,他创造了不少新调,对词的发展贡献很大。
在南北宋之交,还出现了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女词人李清照。
她的词意境深厚,感情宛曲,造语清新,尤其是南渡以后的作品如《声声慢》(寻寻觅觅)等,将国破家亡的悲愤与身世漂泊的伤痛融合一气,缠绵抑郁,感人心魄。
进入南宋,词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当推辛弃疾。
他继承苏轼词的豪放风格并加以发展,把词的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其名篇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千古江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等。
南宋后期最著名的词人是姜夔,他继承周邦彦,走上了尚风雅、主格律的创作道路,其名篇有《长亭怨慢》。
诗歌的后期发展
到了元代,散曲流行,诗词乃退居其后。
曲可以说是词的另一体,但它跟词除了咏唱时的伴奏乐器不同以外,在语言上也更加接近口语,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加衬字。
这个时期著名的人物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世称“元曲四大家”。
明代诗歌是在拟古与反拟古的反反复复中前行的,没有杰出的作品和诗人出现。
清代诗词流派众多,如娄东诗派的吴伟业,其《圆圆曲》成为了“梅村体”的代表作;虞山诗派的钱谦益,学得杜甫神髓,风格沉郁悲凉。
但大多数诗人均未摆脱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套子,难有超出前人之处。
清代最著名的词人当属纳兰性德,他的词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王国维评曰: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其名篇有《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等。
清末的龚自珍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后一位伟人,他的诗直接描写心灵,表现物我冲突,代表作有《秋心》《己亥杂诗》等。
自此之后,中国古典诗歌再无高峰。
五四运动合上了中国数千年古典文学的大门,同时打开了现代文学的崭新天地。
三、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的分类及各体裁简介
(一)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的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
《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七言之分,简称五律、七律。
通常的律诗为8句四联: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律诗要求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
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
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
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
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
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写景抒情诗(包括山水田园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
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
其风格清新自然。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王维的《山居秋暝》等。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托物言志,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如贺知章的《咏柳》、王安石的《梅花》等。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送别、怀亲、思乡、念友等。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柳永《雨霖林》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杜牧的《过华清宫》《泊秦淮》《赤壁》等。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如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李白的《关山月》等。
3.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是指唐代格律诗产生以前的诗歌形式,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主要形式有“诗经”“楚辞”“汉乐府”“南北朝乐府”等。
古体诗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形式比较自由,即使在唐代也有很多诗人喜爱用古体写诗,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秋浦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的“歌”“行”“吟”“引”即是古诗的一种形式。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
近体诗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1、用韵上,古体诗可用、可不用,用了可换韵;近体诗,必须用,且不换韵,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
2、字数上,古体诗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及杂言;近体诗,有五言、七言两种。
3、句数上,古体诗没有限制,可长可短;近体诗分为律诗(八句,四联: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和绝句(四句),二者又可分别可分为五律、七律和五绝、七绝。
(二)古典诗歌的体裁简介
四言诗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
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
汉代以后格调稍变。
《诗经》的四言诗,《楚辞》的骚体诗,汉乐府和魏晋的四言、五言诗,是唐代以前的三种诗歌样式。
《诗经》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
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代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
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
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离骚》是《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被举为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
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汉乐府原来指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
它的任务是制订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
后来人们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
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产生于两汉,多数通篇是五言旬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规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
篇幅一般较长,容量也较大。
李白尤擅长古体诗的创作。
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
字数为五言或七言,句数为四句或八句,每句的平仄有严格的规定,律诗中间两联须对仗,绝句不一定对仗,要一韵到底。
律诗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是近体诗的一种。
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双数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绝句也称截句、断句,仅有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
在唐代律诗形成以前,已有绝句,也押韵而平仄较自由,如《玉台新咏》就记载有《古绝句》,后人即用“古绝句”来区别于近体绝句。
唐以后的近体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不一定对仗。
行、歌、引、吟古诗的体裁。
汉魏以来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王灼《碧鸡漫志》卷一:
“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
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
”赵德操《北窗炙(guǒ)》卷上:
“凡歌始发声,谓之引……既引矣,其声稍放焉,故谓之行。
行者,其声行也。
”“行”如白居易《琵琶行》,“歌”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引”如李贺的《箜篌引》,“吟”,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赋得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的诗,为科举考试所作、奉皇帝命令所作或所和的应制诗,诗人集会或即景赋诗的诗,题目多冠以“赋得”二字,如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
四、中国古典诗歌题材解析
⒈借景抒情诗
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
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⒉咏史怀古诗
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
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
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⒊伤春伤别诗(闺怨诗)
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所以人们就有了“女子伤春”之说(当然这个“春”可以不指季节,而指恋情)。
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⒋羁旅行役诗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这类许多诗人的诗中都有,尤以杜牧、李商隐、柳永、秦观、李清照为著。
这类诗词亦可称之为思乡怀人诗,其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听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将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及种种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很婉约、含蓄。
⒌山水田园诗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
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了一个重要诗派——山水田园诗派。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生活的向往;或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
他们的艺术成就颇高,具有用语言艺术再现自然景物的能力。
景物逼真,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诗风恬静清朴,而少奔放雄浑。
代表作家如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⒍托物言志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便有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刘熙载《艺概》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
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
⒎即事抒怀诗
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
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感怀诗”。
⒏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焕、王翰等。
他们继承汉魏乐府及六朝、初唐诗人鲍照、陈子昂等的传统,多以诗歌描写边塞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他们的诗或描写塞外风光,或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及其不幸遭遇;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
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⒐谈禅说理诗
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与咏物言志诗有共同的特点,分析时要注意把握。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诗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中的“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只不过这句俗话纯乎说理,而苏轼是以形象来喻理。
⒑赠友送别诗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
”(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
因此,在古诗词中国诗坛上,赠友送别诗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
这类诗歌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借对送别情景的描写,表达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
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人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们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