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模块学业水平检测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35546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模块学业水平检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模块学业水平检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模块学业水平检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模块学业水平检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模块学业水平检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模块学业水平检测试题及答案.docx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模块学业水平检测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模块学业水平检测试题及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模块学业水平检测试题及答案.docx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模块学业水平检测试题及答案

模块学业水平检测题

(测试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诗的“有”与“无”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

“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

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

到神化处,何尝求工?

”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

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

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

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诗人在外在世界里不经意地积累着感情储备和形象储备。

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特别敏锐的诗美触角。

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

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

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

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

至言无言,诗美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

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

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

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

司空图说: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刘禹锡说:

“情到深处,每说不出。

”白居易说:

“此时无声胜有声。

”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

“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

有如禅家所说:

“有是无有,无有是有”“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

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

从“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

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

诗人注重“隐”。

《文心雕龙》写道:

“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

”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

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

二是有功夫,无痕迹。

陶渊明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美体验是“忘言”的。

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

而“寻言”由于诗没有现成的艺术媒介变得十分艰难。

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诗人就是饱受语言折磨的人。

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句句深夜得,心自天外归”;“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

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

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

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就是苦苦锤炼出来的“唯一的词”。

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

皎然说:

“至苦而无迹。

”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

诗人难写,读者易读。

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

《老子》说:

“大巧若拙。

”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

所谓“拙”,是巧后之拙。

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

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

平淡而到天然境界。

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

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

(选自2009年8月28日《人民日报》)

1.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言无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

B.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

C.“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此时无声胜有声”。

D.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说不出”来代替“不说出”,也就是“有诗意,无语言”。

解析:

 D.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

答案:

 D

2.下列选项中关于“有功夫,无痕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皎然说:

“至苦而无迹。

”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

B.诗人难写,读者易读。

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

C.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艰难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

D.《老子》说:

“大巧若拙。

”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

解析:

 C.“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不妥,“寻言”应该是“能够写出好诗”的必要条件,可改为“只有善于‘寻言’才能写出好诗”。

答案:

 C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贞一斋诗说》认为写诗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饰能工,这个观点有一定科学性。

B.诗美的本质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这里说出了诗人面临的困窘。

C.陶渊明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是对诗美体验的精辟概述。

D.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其实是一种极高的技巧。

解析:

 A.“文理能通、修饰能工”不是写诗的最高境界。

答案:

 A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重耳之亡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

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

“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吾其奔也!

”遂奔狄。

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

公子安之。

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

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

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

“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

”公子曰:

“无之。

”姜曰:

“行也,怀与安,实败名!

”公子不可。

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

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

浴,薄而观之。

僖负羁之妻曰:

“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

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

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

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

子盍蚤自贰焉。

”乃馈盘飨,置璧焉。

公子受飨反璧。

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

叔詹谏曰:

“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

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

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

”弗听。

及楚,楚子飨之,曰:

“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

”对曰:

“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曰:

“虽然,何以报我?

”对曰:

“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以与君周旋。

”子玉请杀之。

楚子曰:

“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

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

晋侯无亲,外内恶之。

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

天将兴之,谁能废之。

违天必有大咎。

”乃送诸秦。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  难:

困难

B.有人而校,罪莫大焉校:

较量,抵抗

C.及齐,齐桓公妻之妻:

养蚕的女奴

D.况天之所启乎启:

赞助

解析:

 C.为……娶妻。

答案:

 C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重耳遭受磨难的一组是(  )(3分)

①晋人伐诸蒲城 ②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 ③浴,薄而观之 ④乃馈盘飨,置璧焉 ⑤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 ⑥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A.②③④B.①④⑥

C.②⑤⑥D.①③⑤

解析:

 ②是受到了礼遇,④是僖负羁给重耳的厚遇,⑥是他不同寻常的一件事。

答案: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重耳流亡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依靠君父得到所属百姓的拥护,如果同自己国家对抗较量,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

B.重耳在齐国受到了很好的优待,于是有点满足。

说明他是一个随遇而安、不图上进的贵族子弟。

C.尽管大夫叔詹认为重耳是上天所赞助的人,路过郑国应该受到礼遇,郑文公还是没有听从叔詹的劝告。

D.楚成王认为重耳志向远大、生活俭朴,言辞文雅合乎礼仪,他的随从态度恭敬、待人宽厚,忠诚而尽力。

晋国将来要靠他去振兴,所以没有听从子玉的劝告。

解析:

 B.“不图上进”在文中没有依据。

答案:

 B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

“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楚,楚子飨之,曰:

“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姜氏把女奴杀了,对重耳说:

“您有远行四方的打算吧,偷听到这件事的人,我已经把她杀了!

(2)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并问道:

“如果公子返回晋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

(3)我听说姓姬的一族中,唐叔的一支是衰落得最迟的,恐怕要靠晋公子来振兴吧。

[参考译文]

晋国的公子重耳遭受危难的时候,晋国军队到蒲城去讨伐他。

蒲城人打算抵抗,重耳不同意,说:

“我依靠君父的命令享有养生的俸禄,得到所属百姓的拥护;有了百姓拥护就同君父较量起来,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

我还是逃走吧!

”于是重耳逃到了狄国。

同他一块儿出逃的人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和司空季子。

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给他娶了个妻子,还给了他八十匹马。

重耳对这种生活很满足。

但随行的人认为不应这样待下去,想去别的地方,便在桑树下商量这件事。

有个养蚕的女奴正在桑树上,回去把听到的话报告了重耳的妻子姜氏。

姜氏把女奴杀了,对重耳说:

“您有了远行四方的打算吧,偷听到这件事的人,我已经把她杀了!

”重耳说:

“没有这回事。

”姜氏说:

“您走吧,怀恋妻子和安于现状,会毁坏您的功名!

”重耳不肯走。

姜氏与狐偃商量,用酒把重耳灌醉,然后把他送出了齐国。

重耳酒醒之后,拿起戈就去追击狐偃。

到了曹国,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长得连在一起,想看看他的裸体。

重耳洗澡时,曹共公走近了去看他的肋骨。

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对她丈夫说:

“我看晋国公子的随从人员,都足够能担当治国的大任。

如果让他们辅佐公子,公子一定能回到晋国当国君。

回到晋国当国君后,一定能在诸侯中称霸。

在诸侯中称霸而讨伐对他无礼的国家,曹国恐怕就是头一个。

您为什么不趁早向他表示自己对他与曹君不同呢?

”于是僖负羁就给重耳送去了一盘饭,在饭中藏了一块璧玉。

重耳接受了饭食,将璧玉退还了。

到了宋国,宋襄公送给了重耳二十辆马车。

到了郑国,郑文公也不依礼接待重耳。

大夫叔詹劝郑文公说:

“臣下听说上天所赞助的人,其他人是赶不上的。

晋国公子有三件不同寻常的事,或许上天要立他为国君,您还是依礼款待他吧!

同姓的男女结婚,按说子孙后代不能昌盛,晋公子重耳的父母都姓姬,他一直活到今天,这是第一件不同寻常的事;遭到流亡在国外的灾难,上天却不让晋国安定下来,大概是要为他开出一条路吧,这是第二件不同寻常的事;有三位才智过人的贤士跟随他,这是第三件不同寻常的事。

晋国和郑国是同等的国家,晋国子弟路过郑国,本来应该以礼相待,何况晋公子是上天所赞助的人呢?

”郑文公没有听从叔詹的劝告。

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并问道:

“如果公子返回晋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

”重耳回答说:

“美女、宝玉和丝绸您都有了,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贵国的特产。

那些流散到晋国的,都是您剩下的,我拿什么来报答您呢?

”楚成王说:

“尽管如此,总得拿什么来报答我吧?

”重耳回答说:

“如果托您的福,我能返回晋国,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

如果得不到您退兵的命令,我就只好左手拿着马鞭和弓梢,右边挂着箭袋和弓套奉陪您较量一番。

”楚国大夫子玉请求成王杀掉公子重耳。

楚成王说:

“晋公子志向远大而生活俭朴,言辞文雅而合乎礼仪。

他的随从态度恭敬而待人宽厚,忠诚而尽力。

现在晋惠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的人都憎恨他。

我听说姓姬的一族中,唐叔的一支是衰落得最迟的,恐怕要靠晋公子来振兴吧。

上天要让他兴盛,谁又能废除他呢?

违背天意,必定会遭大祸。

”于是楚成王就派人把重耳送到了秦国。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完成8~9题。

少年游

润州作,代人寄远

□苏 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却是姮娥①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 ①姮娥,即嫦娥。

8.上阕“雪”与“杨花”互喻,构思巧妙,试分析这两个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所起的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雪”与“杨花”代表着两种不同气候的特点,一是可以形象地表示气候由冷到极暖,双方离别时间之长,从而表达对远人深深的思念;二是可以构成洁白迷蒙的景象,象征着纯真而纷乱的情思。

9.结合诗句分析下阕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想象(联想)、反衬、拟人。

把月照梁上燕想象为月中嫦娥只垂爱于成双成对的燕,而不顾怜空闺独守之人,表达了主人公的孤寂和思念。

由双栖燕联想到单栖人,反衬出独守空闺的孤单寂寞。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面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2)满载一船清辉,__________________。

(徐志摩《再别康桥》)

(3)________________,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

(4)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王》)

(5)________________,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6)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答案:

 

(1)万类霜天竞自由 

(2)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3)越国以鄙远 (4)风萧萧兮易水寒 (5)不在沉默中爆发

(6)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定和①是个音乐迷

□沈从文

①“定和是个音乐迷”,这句话从亲友口中说出时,包含了一种温暖的爱,而且说明定和为人与他一群姐妹兄弟性情癖好的稍稍游离。

②我初次见定和还是民国二十年以前。

他正在美专学习图案画,对于照相特别发生兴趣。

可是图案画在中国,提倡者既不知从中国的铜玉木石和丝毛织物艺术品参考取法,又缺少用欧美精美图案作底子,且当时作用仅限于供应上海商业市场商品标志的需要,无前途可想而知。

照相又只是从光影分配布置中见巧的艺术,其艺虽巧,学成亦不甚困难。

蕴藏于定和生命中的特长,即那点混合了忧郁幻想与奔放热忱而为一,对艺术几乎近于宗教虔敬的情绪,欲消纳它,转移它,当然只有用无固定性音符捕捉热烈而缥缈观念、重新组织加以表现的音乐,方可见功。

定和因此就改学了音乐。

这过程实由着迷开始,音乐迷的称呼即由此而来。

③二十六年春天,有位常走江湖的西洋朋友从上海过北平旅行时,他告诉我认识了一个朋友,这人名张定和。

认识以后从名姓上才想起一定是我的亲戚,这位西洋朋友说,定和身上的可爱处就是那点超越功利世故的单纯气质,他觉得这是当时中国青年少有的气质。

他们那时一同住在法租界霞飞路附近一条马路上,各据一小房,比邻对窗,原本不相识。

西洋朋友虽热爱人生,可不惯在已够骚乱的上海弄堂房子中从耳朵浸入西洋古典音乐。

定和却刚好买来一个廉价收音机,又借来个留声机,把两种刺激耳膜的玩意儿,终日轮流开放,闹得个神经质的朋友简直要神经衰弱。

最不能使洋先生原谅的,也许还是定和午夜以后还在窗边手舞足蹈的狂态:

一脑子古怪欲迸而未迸的狂态。

这个有修养的老洋人真上了火,皱了个八字眉摇头说:

“嗐,艺术家,你难道当真已经和地球那边有些人一样,为音乐着了迷吗?

”过不久,他们在法租界的小饭馆同吃饭时,偶然有了说话的机会,一谈天,才知道定和原来当真是个音乐迷。

肖邦、巴赫、莫扎特,或这位或那位,总之,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

他的可爱处就是那点狂与痴混合作成的无可比拟的忠诚,简直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

这位久住中国的洋先生说:

“这性格太可爱了。

我就想不到十五岁就玩政治、二十岁就吃政治饭的早熟的中国青年中,还有你这么一个天真烂漫的人!

”从此他们成了好朋友。

④九年前的八月二十一,上海战事正十分激烈。

定和担心他的乐谱会丧失,抱了一堆不值钱的物事,由上海回到苏州家中。

看看家中那一房子旧书,那几大箱旧画,以及那些老式大皮箱中的世传的珍贵古玩、貂褂狐裘,觉得不拘是什么,都在战争中无意义,存在或遗失,对于他都无多关系。

临走时,只是抱了那一捆沉甸甸的旧乐谱,上路向后方跑。

苏州,合肥,武汉,一直跑到重庆,知道音乐迷的资格还存在,方才停住放了心。

身边除了一堆使个人发迷的乐谱外一无所有,好,那就啃乐谱吧,于是在国立戏剧学校教音乐了。

这就是他后来作曲和近十年话剧发生重要关联的原因。

过不久,他又离开了剧校,转入重庆中央广播电台,任作曲专员,定期将新作的抒情歌曲,或与战争时事有关的新歌曲,由电台广播。

⑤在困难的局面下,对伟大文学能产生如何作用,我不免感到困惑——可是却保留一点希望,即文学或其他艺术,尤其是最容易与年青生命结合的音乐,此一时或彼一时,将依然能激发一些人做人的勇气和信心,使之对一切不良现实所形成的信仰敢于怀疑,承认以外还知否定,于明日将来接受更大挫败时,始终不至于随便倒下或退逃躲避。

这点希望使我想起“音乐迷”三个字的庄严意义。

定和的年龄刚过青年而转入壮年时代,过去的“迷”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

(选自《沈从文全集》,有删改)

[注] ①定和,即张定和,著名作曲家,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的三弟。

11.本文第②段介绍“我”与定和初见时的情形,在文中有何作用?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从分析某一段作用的角度来考查文章的结构,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

从内容上看,这段主要介绍定和这一时期的窘迫:

他在美专学习图案画,却是无前途可想;对于照相特别发生兴趣,学成又不甚困难;于是他就把满腔热情用在了音乐上。

这就交代了定和选择音乐的过程和原因。

结构上,本段出现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引出下文写作的重点,呼应题目,为下面详细介绍定和是个音乐迷做了铺垫。

答案:

 ①交代了定和选择音乐的过程和原因;②引出“音乐迷”的由来,呼应题目,为后面写他对音乐的痴迷做铺垫。

12.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意。

(6分)

(1)凡是地球另外一边那些会用五线谱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的人物,早已把定和征服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去的“迷”既已证明了迷的收获,而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要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来分析。

(1)联系上下文可知,句中的“人物”是指肖邦等西方音乐大师;“五线谱”指代这些音乐家的作品;“先迷住了自己一生,又迷住了世界一世纪半世纪”是说这些音乐家一生沉迷于音乐,又用音乐长期影响了世界;后半句叙述的重点是:

定和被肖邦等西方音乐家的作品征服了,也像他们一样痴迷于音乐。

把这两层意思整理出来即可。

(2)这句话可分两层:

第一分句是第一层,“迷”指定和痴迷音乐,“迷的收获”指定和在音乐中取得的成就,综合起来就是:

定和痴迷音乐并在音乐方面有了相当大的成就。

后两个分句是第二层,“他自然不会即以当前成就自限”说明定和不会满足于当前的音乐成就,“还能作更庄严持久的跋涉”是说他会坚定地走下去。

答案:

 

(1)①肖邦等西方音乐大师一生沉迷于音乐,又用音乐长期影响了世界,②定和被他们的作品征服,同时也像他们一样痴迷于音乐。

(2)①定和痴迷音乐并在音乐方面有了相当大的成就,②作者认为他不会满足当前成就,而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