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创业.docx
《就业创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就业创业.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就业创业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1、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1.1、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带来的必然结果
自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体制进行了一场大改革,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使大多数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但每年的大规模的扩招,却引发了一系列诸如生源起点低、教学质量下降、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最终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以下是一组来自教育部公布的2005-201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
表:
2005-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及增长率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毕业生人数
338
397
464
532
592
652
增长率
20.71%
17.46%
18.39%
13.19%
11.29%
0.14%
从这张表看,我国的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的比率很高,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2001年6月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超过80%,2002年底就业率降到80%,2003年就业率降为75%,2004年73%,2005年72.6%,近几年就业率也维持在70.6%左右。
一增一减,这两组数字非常直观地告诉人们:
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1.2、部分高校改革不够彻底,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近几年来高校扩招后,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随着科技迅勐发展和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市场需求结构急剧变迁,生产结构的调整日益加快,但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却没有面向市场的需求,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的错位,在劳动力市场日益扩大、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这些因素越来越制约着毕业生的就业率升高。
1.3、部分大学毕业生自身素质低下,不能适应市场的竞争
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的因素造成的。
首先,诚信问题。
许多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勤奋刻苦学习,整天游手好闲、打游戏等等,到求职时才发现具备一定的证书、文凭和履历才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此时她们只有投机取巧或造假来欺骗企业的信任,这对大学毕业生的整体形象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第二,综合素质下降。
由于近几年高校的扩招,使大学生的思想得不到很好的教育,加上动手能力差,缺乏实际经验,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第三,就业期望值过高。
很多大学生们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率。
第四,职业转换能力差,缺乏创业精神。
很多毕业生由于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或者学艺不精,但又缺乏职业转换能力,缺乏开拓创新胆识,缺乏艰苦创业精神,这就势必导致就业困难的问题。
1.4、不规范、不健全的人才市场机制,加重了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人才市场机制在这里主要指人才就业市场机制和人才市场管理机制。
从人才就业市场机制看,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完全自主择业的社会环境条件还很不成熟,缺乏及时准确的人才供求信息收集、发布、检索和交流的权威机构和通道,稳定规范的人才劳务市场还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网络体系,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保障、法律保障体系也不健全,这大大削弱了大学生供求信息和自主择业的时效性和可靠性。
从人才市场管理机制看,不规范、不健全的人才市场管理机制缺乏对用人单位的激励、保障、限制机制,削弱了用人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的积极性。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毕业生就业。
1.5、用人单位的错误用人观念
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不断扩大,在人才引进上要求十分苛刻,这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第一、用人“高消费”,追求高学历。
用人单位在用人上的“高消费”是一种普遍现象。
中专生可以做的宁要专科生,专科生可以做的宁要本科生,本科生可以做的要觅研究生。
这就造成学历层次低的中专生和专科生就业困难程度大。
第二、竞购名牌产品,不屑大众产品。
用人单位在注重学历的同时还十分看重名牌高校毕业生,对一般的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不屑一顾。
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可达9o%以上,而一般高校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仅20%到30%。
校际档次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其根本原因在于品牌的价值不同。
第三、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储备意识。
作为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最缺乏的是实践经验,需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方能施展其才华。
但有不少用人单位不招应届毕业生,只招有几年实践经验的往届毕业生。
这是造成应届毕业生难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1.6 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及服务欠佳
第一、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中,社会关系无处不在,有些在校期间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却因在找工作时没有社会关系而被一些单位拒之门外。
相反,一些在校期间整天“混日子”的学生却找到比优秀学生好的多的工作。
有些单位就是近亲繁殖,招进来的人都是和本单位相关人员有关系的,这样既挫伤了一些优秀毕业生的积极性,同时又对单位的发展不利。
第二、社会中介机构或社区的服务不够。
在就业日益市场化的今天,社会上的中介机构和社区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建立起与时代相适应的服务机制,导致毕业生毕业后没人管,没人问的地步。
服务机构缺乏对毕业生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使毕业生像无头的苍蝇撞来撞去,结果一无所获。
1.7、金融风暴的袭击,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直接原因
2008年一场金融风暴袭卷了全球,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大大小小不同程度的影响,很多用人单位的用人计划也缩水,单位裁员非常严重,很多企业宁愿进行内部调整,也不愿聘用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致使很多大学毕业生求职无门。
2、大学生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便可以“对症下药”了。
2.1、加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至关重要
学校市场化办学,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开设专业,培育企业急需人才,同时也让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是解决企业与人才供需结构的有效应对之策。
所以,加强校企合作,既可以降低企业用人的成本,也能增强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为将来的求职打下良好的基础。
2.2、加大技能培训,提高人才综合素质能力
高校不仅培养“知识型”人才,也应将学生尽快培训成“技能型”人才,不断提高毕业生的职场竞争能力,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根本问题。
2.3、高校应加强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
高校应把职业指导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学校要对教育内容、形式、考核标准和方法及课时数有明确的规定,并有专人负责这项工作,定期检查和指导。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的专业,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科学合理的安排大学的学习时间,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帮助毕业生科学地分析市场、客观地认识自己,要教会毕业生收集就业信息的渠道和求职面试的技巧,提高面试成功率。
班主任、家长各方面要相互配合,高度重视,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职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学生根据国家、社会的需要选择个人职业。
2.4、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应该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
高等学校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同时高校教学改革中应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可以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克服摩擦性失业。
这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思路。
2.5、加快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
要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化。
充分而有效的信息可以降低市场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节省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标。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信息不充分是影响用人单位选材和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
国家、地方和高等学校要围绕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立体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促进就业市场中的充分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
同时还要制订相关规定,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
有效的调控和管理是市场发挥优势的重要保证。
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还存在着一些秩序混乱、缺乏监督的情况,不利于就业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各级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控和管理力度,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为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统一规范,保证市场秩序。
2.6、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社会可以提供的就业岗位越来越少,面对的就业形势,我们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路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积极引导毕业生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自觉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观念,主动到基层就业。
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积极创业。
3、结论
当下大学生就业难不是大学生自己的问题,我们认为,政府应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中的作用主要是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就业发展战略和相关法规,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
高校应抓住教育培养环节,培养学生的正确就业观念、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企业应与高校加强交流,实行一些奖励学生的措施,或与高校建立培养专门人才的通道。
总之。
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性问题,它的解决也需要全社会的联动。
相信在全社会的关注下,这一问题会逐渐解决。
创业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企业生存尚且面临“过冬”的窘境,脆弱的大学生创业又如何生存呢?
其实,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带动就业、缓解目前就业压力的重要渠道,如果政策到位而又有相应的培训在前,这条路并非悲观者想象的那样艰难
就业难,创业更不容易。
资金、经验、人脉、资源、社会环境,诸多瓶颈注定了大学生创业是一条不平坦的道路。
在金融海啸冲击下,尽管国家出台一系列刺激政策,各地都在推进全民创业,但对于即将毕业走向职场的大学生而言,“创业”依然并非说说那么容易。
作为高校本身,是一直鼓励学生创业的,可以说,大学生创业已成为高校校园里“点击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各种创业计划大赛如火如荼,但大学生创业并非如想象中那么顺利。
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创业面临以下问题:
一是知识限制,很多创业者无法把自己的创意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缺少个性化的信息传递,对市场目标和竞争对手情况缺乏了解,分析时采用的数据经不起推敲,没有说服力等;二是缺乏经验,对具体的市场开拓缺乏经验和相关的知识;三是心态问题,大学生创业首先要有“风险意识”,要能承担风险与失败;四是创新能力薄弱,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多,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忽视技术创新。
所有这些,都要求创业的大学生必须努力克服。
此外资金问题也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据笔者了解,现在很多大学有创业实验园,每年还会举办类似“创业设计大赛”等的活动,都能吸引不少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参与其中。
但是,实验毕竟只是实验,在金融海啸冲击之下,内外部需求急剧下滑的现实让很多大学生创业的点子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事实上,对于大学生毕业即创业的思路,一直以来有着不同的观点,有位年纪轻轻就创业成功的旗帜性人物曾经鲜明地表达他的观点,他反对大学生退学创业和一毕业就创业的行为,其理由是,当下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具备创业的条件,即使有好想法,也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击败。
的确,世界上只有一个比尔·盖茨。
在目前环境很艰难、整体经济相对低迷的时候,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非常低。
很多大学生说,我有一个很好的想法。
但光有好想法是不行的,创业者更应该学会如何建立自己事业的保护壁垒,否则的话,竞争对手很容易超越你,击败你,因为他们比你更有资本。
此外,当下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具备一毕业就创业的条件,这是现行教育体制所造成的,因此,大学生需要先积累经验,成功的机会才会多。
许多人都知道广州地王广场地下三层有一个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
在启动之初,铺位需要预约,而如今70多间开业档口仅仅剩下不到10间。
收场可谓惨淡。
较低的创业成功率浇灭了许多大学生的创业梦。
据统计,去年,某市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到工商局注册登记的仅160宗,其中绝大部分还是小本经营的个体户。
大学生创业能有1%的成功率算是比较乐观的统计。
据介绍,包括在校生和毕业生在内的大学生中,每100人中就有约20人产生过创业的念头,但只有约2%的大学生真正投入创业大军,能取得初步成功坚持下来的更是寥寥无几。
按照创业倍增效应,每1人成功创业,可拉动5人就业。
如此推算,如果大学生创业率真能达到10%,那么大学生甚至全社会的就业形势都会为之一振。
但是,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数字仅仅成为一种模型状态。
一般而言,大学生创业分两类,一是毕业后启动,还有一种是在校时就开始了。
对于后者而言,创业会不会影响学业?
对此,有专家认为,创业本身就应当是学生学有余力之后的行为,首先当然是保证学业的顺利完成,如果学习都跟不上,创业也无从谈起。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企业生存尚且面临“过冬”的窘境,脆弱的大学生创业又如何生存呢?
其实,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带动就业、缓解目前就业压力的重要渠道,如果政策到位而又有相应的培训在前,这条路并非悲观者想象的那样艰难。
在就业形势日趋紧张的当下,鼓励毕业大学生实施创业计划是缓解就业矛盾的重要手段。
由于往年对学生创业教育引导重视不够,现在更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推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放心大胆地去创业”。
现在,大学生对于创业的热情、胆识和信心都不够。
高校应当将创业列入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创业政策、技巧的传授,让学生于在校期间培养创业的自信心、勇气和心理素质,毕业之后才敢大胆下海闯荡;企业方面,希望能有一些企业主动提供项目或者创业环境,帮助、扶持学生创业;政府层面上则需要在资金、税费、手续、社保等方面提供政策便利。
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的政策导向很重要,相信勇于创业、善于创业的大学生会越来越多。
现在的大学生刚毕业就遇到60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他们在这场危机中所能学到的,将是前所未有的经验和应对策略。
今后经济一旦回暖,现在的这些大学生必定是创业者中走得最稳健的一代。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大学生创业”的热潮究竟是从何时开始的?
其实,这个现象并非只有近两年才被人挂在嘴边,过去,政府、媒体也鼓吹过类似的问题,可惜得不到更多人的响应;那为何,这次却一触即发呢?
我们可以不难发现,这次的关键竟是“金融危机”这个令人头疼的契机。
不得不说,难道真是“金融危机”带动了大学生创业的热潮?
我觉得,很大部分原因的确来自这里:
由于国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为了减缓就业压力、减少社会负担,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有了这些政策,许多大学生便想到了创业。
可以说,“大学生创业”这个热门的话题确实是由政府在背后支持并影响着的,而原因就在于金融危机给国家带来的冲击。
其次,我们还可以发现,正因为金融危机,许多企业开始缩水,然后便是大学生就业困难。
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大学生便将创业作为找不到工作的后路——这里,许多专家学者对其提出了忧虑。
最后,便是媒体大篇幅的宣传报道,使得大学生创业的热情迅速燃烧。
我们不难看出,金融危机下爆发出“大学生创业”热潮并非偶然。
然而,许多人并非有真正创业的准备,而是将其视作另一种就业,没有确定自己是否适合创业,没有详细的创业方案,没有导师跟进,没有资金嫁接,没有企业改善方案……仅仅是将创业作为当前形势下的一种“权宜之计”。
这样的创业,必会给自身及家庭造成更大的损失。
而另一方面,政府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真正用到实处的东西却并不见长,这让很多大学生在创业期间不免有些忐忑不定、缩手缩脚。
这里,仅希望国家政府能做出更多有利于创业、落实到实地的政策,而非是“画饼充饥”的手段。
个人认为,创业应注意时机、方向、团队这项。
时机,指的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创业能获得最大的利益,这也需结合创业方向一同来看,以什么开始创业,该行业当前走势如何,以及可能遇到些什么问题,等等。
团队,其实也就是一起创业的合作人,这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找准了合作人,会给本身的创业带来一大助力:
他们中可能会给你带来几项创业必备也很容易缺少的东西(人际关系经验等)。
大学生创业的色彩并不会因为金融危机的过去而减弱,或许还会激发更多人投入其中。
为了今后更多的创业实践者,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金融危机对我们创业大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原材料成本上升了,我们对创业计划书也作了相应的调整,把设备制作的原材料成本提高了10%。
”参加第六届“挑战杯”瓮福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的南昌大学学生黄峙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既然是一个真实的创业过程,创业者就必须要考虑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金融危机下,创业大学生的融资肯定会比较困难,因为整个投资界这一阶段的投资都会比较谨慎。
”上海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爱国进一步解释说,投资界主要是通过资本市场来获利的,目前金融危机的形势下,风险投资商所投公司的资产在缩水,企业的价值在减少,风险投资商拥有股份的价值在减少,于是他们就宁可选择不投。
虽然金融危机造成了风险投资商的谨慎投资,但在安徽中科大讯飞信息有限公司总裁刘庆峰看来,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创业者来说既是一次挑战,更是一种机遇。
他认为,从局部来看,全球金融危机可能是中国更快崛起的机会,国家4万亿元的投资可能让我国产业发展比原来更快。
既然全球的金融环境不好,国家肯定是要发展有潜力的、有很高的核心能力的新产业和新方向,这种新方向的选择,就有可能让大学生创业的新兴企业与传统产业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这给大学生创业者带来了机会。
“国际形势好,不一定你的创业项目方向就好,国际形势不好,并不一定你的创业项目方向就不好”,刘庆峰认为,目前的形势对大学生创业者来说是机遇大于挑战,他鼓励大学生创业者,只要想清楚了就去创业,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创业者的内功怎么样,只要不会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不是以出口为主要导向的项目,就可以创业。
代表南昌大学参赛的廖小龙非常赞同刘庆峰的观点。
他表示,曾经有一位领导说过,金融危机对中国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所以我国要加快经济结构改革,经济改革的趋势就是节能减排,“这与我们目前正在做的创业项目不谋而合,我们的项目就是针对房屋的环保改造”。
中国青年报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参加“挑战杯”比赛的选手,大多对金融危机有所了解,他们也对金融危机下的创业充满信心。
四川大学的参赛选手郭田说:
“创业是抵抗金融危机最好的方法。
”她把自主创业比作一个搏击的过程,金融危机必然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业不仅增加个人经验,同样也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既然经济形势并不好,选择一个合适的创业领域和项目就显得格外重要。
陈爱国认为,对全球来说,中国经济的增长还是比较高的,于是中国成为了全球资本的避风港,“投资者认为把资本放在中国能亏得少一点,甚至还能赚,所以都想把钱放在中国,因此有好的项目还是可以获得投资”。
他表示,金融危机更多的是在资本市场造成了影响,比如企业估值、企业未来成长性和企业赢利的能力会发生变化,而我们国家的内需只占了全国GDP的30%左右,也只是推动了吃穿等最基本的需求等,目前的国家政策也是在拉动内需,从这个角度讲,学生获得投资的机会还是比较多的。
“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还是以国家的内需市场为主要目标的,所以对我们投资的影响不会特别大。
客观的情况是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全球经济增长在放缓,一些企业受到冲击,学生的就业就会有问题,学生会选择创业,经济下滑导致就业的减少”。
刘庆峰建议大学生在创业时要搞清楚国家需要什么,“不管怎么样的金融危机,吃饭总是要的,所以绿色食品、绿色农业方面创业是需要的,中国加大对农村的基础投入,加大基础环境的建设,加大对国家主干线的建设,能源危机的提前应对,还有灾区重建,国家每笔投资都会带来更多的机遇”,刘庆峰认为,能源项目肯定是个好方向,但由于能源需要的初始投入较大,还有很强的技术壁垒,并不适合大学生创业。
他建议大学生选择投入短、平、快的创业项目,“除非你拥有核心技术,可以利用技术创业”。
他认为,适合大学生创业的领域应该在绿色环保、创意产业方面,“而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针对老年人的创业项目应该会受到欢迎”
大学生有创业热情,但由于经验欠缺、能力不足、意识偏差等原因,导致创业成功率明显偏低。
大学生创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实施。
大学生创业必须具备一定的四种条件,才能有利于创业的顺利开展。
一:
经验 大学生长期呆在校园里,对社会缺乏了解,特别在市场开拓、企业运营上,很容易陷入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的误区。
因此,大学生创业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方面,去企业打工或实习积累相关的管理和营销经验;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创业培训,积累创业知识,接受专业指导,提高创业成功率。
二:
资金 一项调查显示,有四成大学生认为“资金是创业的最大困难”。
的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再好的创意也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因此,资金是大学生创业要翻越的一座山,大学生要开拓思路,多渠道融资,除了银行贷款、自筹资金、民间借贷等传统途径外,还可充分利用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创业基金等融资渠道。
三:
技术 用智力换资本,这是大学生创业的特色之路。
一些风险投资家往往就因为看中大学生所掌握的先进技术,而愿意对其创业计划进行资助。
因此,打算在高科技领域创业的大学生,一定要注意技术创新,开发具有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吸引投资商。
四:
能力 大学生由于长期接受应试教育,不熟悉经营“游戏规则”,技术上出类拔萃,理财、营销、沟通、管理方面的能力普遍不足。
要想创业获得成功,创业者必须技术、经营两手抓。
建议可从合伙创业、家庭创业或低成本的虚拟店铺开始,锻炼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