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运输方式的比较教学总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42586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种运输方式的比较教学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五种运输方式的比较教学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五种运输方式的比较教学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五种运输方式的比较教学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五种运输方式的比较教学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种运输方式的比较教学总结.docx

《五种运输方式的比较教学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种运输方式的比较教学总结.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种运输方式的比较教学总结.docx

五种运输方式的比较教学总结

 

五种运输方式的比较

补充材料一:

五种运输方式的比较

   五种运输方式经济技术特征比较:

  1、铁路:

速度快、运量大、可靠性强、投资大、运营成本高、可达性差;

  2、公路:

速度快、机动性强、投资少、运量小、运营成本高、可靠性一般、环境污染大;

  3、水运航线:

运量大、投资少、运营成本低、速度慢、可靠性较差、可达性差;

  4、航空:

速度快、机动性强、通达性强、投资大、运营成本高、可靠性一般、可达性差、环境污染;

  5、管道:

连续性强、通达性强、可靠性强、不占土地资源、运营成本低、投资高、适应性差。

 五种运输方式的定位比较`:

  1、铁路:

大批量、长距离、较低运费、低风险客货运;

  2、公路:

小批量、多批次、中短距离(<500KM)、灵活机动性较高客货运;

  3、水路:

远洋——长或超长距离、最低运费、定期货物运输;内河、沿海——各种距离、最低运费、定期客货运;

  4、航空:

小批量、超长距离、时效性强、高运费客货运输;

  5、管道:

固定货种、固定路线、持续性好的货物运输。

一、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运输

方式

基建投资

运量

运价

速度

连续性

灵活性

劳动生

产率

备注

线路

运距

铁路

5

1

2

3

3

1

3

3

数小为最优

河运

3

3

3

2

5

5

4

2

海运

1

2

1

1

4

4

5

1

公路

4

4

4

4

2

2

1

5

航空

2

5

5

5

1

3

2

4

二、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结合上表)

 

三、几种交通运输方式经济特征比较:

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思路

2004年03月18日

  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是指适应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地理要求,各种运输方式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采用现代先进技术实现一体化的交通运输系统的总称。

具体为:

基于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建立形成符合区域经济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各种运输方式优化配置的交通基础网络系统,采用现代先进技术和合理的运输组织方式,在物理上和逻辑上实现运输过程各个环节无缝连接的一体化运输系统的有机集成。

  综合运输体系包含两个系统:

一个是交通基础网络系统,是实现运输的基础;一个是一体化的运输系统,是运输服务和体系效益效率最终体现的运行系统。

宏观政策引导和组织管理自始至终贯彻于这两个系统中,是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形成与运行的必备支持条件,也是我国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建立与完善的关键。

它所体现的发展理念与具体政策措施,对于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方向、结构形式以及建设重点具有根本性的影响作用。

  一、我国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基本思想

  交通运输是现代经济社会赖以运行和发展的基础,交通运输的发达程度直接构成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人们生活质量的体现以及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高低等。

至目前为止,我国交通运输还没有完成大发展过程,总量规模和质量与我国经济地理发展的需求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还不能有效地满足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不能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足够有力的基础支持。

同时,交通运输又是占用资源和消耗能源较多的产业,在给人类社会带来便利、克服空间距离阻碍的同时,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带来了环境质量等负面问题;而且,我国人口总量多,人均资源容量和环境容量都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交通运输的发展受资源的约束性强。

因此,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将面临着如何更快地发展和更有效地利用有限资源的问题,既不能因为强调发展而造成较为严重的环境破坏和损害后代人的需求,也不能因资源和环境保护,片面地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而制约交通运输的发展,阻碍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要将提高人类的生存能力和生存质量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由此,未来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基本思想应是:

在可承担得起的资源和成本消耗的情况下,建立能够较有效地满足人们出行和货物运输需要,并创造更好生活和工作环境的交通运输系统。

  二、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思路

  根据我国交通运输现状基础、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资源和环境条件以及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未来我国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发展的主要思路应是:

  

(一)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在发展中进行结构优化

  经济发展是一个以交易费用下降为核心,劳动分工和制度变迁循环累积、互为因果的过程。

交通运输的改进是实现生产力水平提高、交易费用降低和促进市场扩张等极其重要的手段。

目前,交通运输全面紧张状况虽已得到缓解,但这是一种低水平的、暂时的、非全面性的缓解,各种运输方式的交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交通运输系统整体效率和服务质量不高,运输成本尚未有效降低,还不能有效地满足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不能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足够的基础支持,与我国经济地理发展的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

未来20年,我国仍处于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期,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增速,到2020年,我国的交通运输需求总量将达到目前的2.5-3倍左右,如果没有交通运输的大发展和及时提供足够的基础条件,保证其应有的机动性和便利性,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就会受到制约,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因此,未来我国的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还需要继续以发展为主题,继续支持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大的发展过程,通过增加总量规模,提高我国交通运输的机动性和通达性,增强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并在发展过程中按照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分工与协作,加快符合未来发展需求的主导运输方式的发展,通过增量调整和存量升级,使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结构和布局逐步趋于优化。

  

(二)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发展综合运输网络系统

  发达国家的运输结构是各种运输方式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结果,代表了当代社会文明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交通运输正处于大规模的建设发展过程,具有后发优势,应充分分析和借鉴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发展的经验和最新的发展趋势,在发展过程中实现跨越,少走弯路,在大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实现和完善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

在规划思想上,要充分体现社会的进步性,要将时间效率、便捷性、个性化需求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要考虑各种运输方式的互补和相互促进作用,要以实现整个大系统的高效率为目标。

  公路:

要形成层次结构合理的、完善的基础网络系统,骨架干线要高速化,次干线要快速化,支线要密集化。

  铁路:

铁路路网系统应着重于干线和通道,要形成与地理空间和大运量流向相适应的较完善的框架网络布局,而没有必要形成一个普遍的高密度的网络。

  内河和沿海水运: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江、河、海自然条件和结合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形成江、海运输大通道和水系运输网络。

  远洋运输和港口:

要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船队和适应外贸进出口、沿海运输需要的、结构合理的现代化港口。

  航空:

要建成枢纽机场、干线机场、支线机场结构层次合理的机场布局。

  管道:

要逐步形成与油气资源开发地、进口点至加工地、消费地相适应的具有较好调配功能的输送管道网。

  (三)以多种运输方式共存互补的方式,建设综合运输大通道

  综合运输大通道(交通轴)是综合运输网络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是跨区域间最重要的连接,其发达程度既代表着一个国家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也是区域经济发展规模与发展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

通道内城市、人口、产业密集,经济规模总量大,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区域内部以及跨区域之间的人员和货物交流量大等特点,决定了大通道运输需求总量庞大,且具有集中和多样性,为各种运输方式的共存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尽管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但有限的选择会造成运输成本增加和便利性降低,会使人们被迫放弃一些最符合自己愿望和最经济合理的需求,其结果不仅不能较好

地满足通道内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运输需求,较严重地影响产品的市场范围和市场竞争力以及人们出行的欲望,而且还会由于缺乏足够竞争,造成运输能力的紧张,服务水平下降,系统效率降低等。

  综合运输通道内各种运输方式共存与紧密的协作,可使交通运输系统更发达,为经济起飞创造更好的基础支持条件,会使产品的交易成本降低、市场范围扩大,会进一步促进区域间和区域内产业分工的深化,增强产业分布的聚集效应和新产业的诞生,使得越来越多的产业和生产、经销企业以及人口沿着通道聚集,形成更加密集的工业带和城市带,经济发展的爆发力增强。

  大通道是国家社会经济的主要集中带和发展带,是各种运输方式骨干线路必经的地区,同时也是各种运输方式承担运输量最大、在综合运输体系中作用最明显的线路,多种运输方式共同组成通道综合运输系统,既是通道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交通运输发展的必然结果。

  (四)以较高起点进行干线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加快交通运输现代化

  交通运输是现代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保障。

经济社会实现现代化首先要求交通运输现代化。

交通基础设施是一种投资大、占用土地等稀缺资源较多、建设周期较长、长期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一经建成使用后,再进行改造或重建的社会成本较高,因此,在制定发展规划与建设中,要有超前性。

  交通运输的发展不仅能满足交通运输的需求,而且是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条件。

我国的经济与社会正经历着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历史发展时期,各种运输的需求在不断快速地增长,加大交通运输投资、较早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可显著地改善区域之间和区域内的流通条件和降低交易成本,使各种资源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自由地、便捷地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经济社会的专业化分工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本支持。

干线网络是交通运输的核心组成部分,更应在建设标准与规模上满足未来较长时期的交通运输量增长的需要,而且要尽量提高基础设施的科技水平并为未来的科技发展留出开放性的接口。

  (五)以可持续发展和需求管理的新理念,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综合运输体系

  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在于从战略的角度做到交通运输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之间确立一种协调发展的辨证比例关系。

世界发达国家讲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他们已完成了交通运输的大发展,拥有了雄厚的基础上的,而我国的交通运输规模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必须同时解决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坚持交通运输可持续性发展的思想,是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在运输方式的选择上,不能简单地以占用土地的多少来衡量,关键要看是否更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否更有利于经济发展,是否更有利于整体路网布局的完善和效率与效益的提高。

  交通需求管理是为解决交通基础设施的无限扩展并不能根本解决运输量不断增长的需要问题的。

为此,政府应通过一些理性的手段,引导人们自觉地调整消费观念和交通行为方式:

一是建立与我国国情和资源禀赋相适应的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公共交通,在结构上实现交通模式的优化;二是创造条件和鼓励人们采用资源消耗较少的交通模式;三是不断促进交通行业的技术进步。

  (六)以干支线路协调和区域协调的发展思想,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布局

  建设综合运输体系过程中,在重点解决干线交通运输的同时,应加快与其连接的次干线和支线网络的建设,提高路网密度和农村的通达程度,形成层次结构合理的网络系统,适应地区经济、农村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加深区域内的分工与协作,促进城市与农村共同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要以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加快西部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综合考虑各层次路网的功能需求和社会效益,促进西部大开发,增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

要注重老、少、边、穷地区的公路建设,积极改善农村交通条件,体现社会公平发展的原则,支持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七)统一政策、规划和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