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与闲的作文素材.docx
《忙与闲的作文素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忙与闲的作文素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忙与闲的作文素材
忙与闲的作文素材
篇一:
忙与闲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越是忙碌,就越会有闲暇。
(海斯利特)
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
(西塞罗)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关于审题题目形式为新材料作文,材料分别为英国文艺评论家、散文作家海斯利特和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的格言,两句话都是紧扣“忙”与“闲”两个要素,阐述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按XX百科中的解释:
“忙”最重要的义项是事情多,没空闲;“闲”最重要的义项是无事,与“忙”相对。
这样看来“忙”和“闲”是两种对立的状态,但仔细分析一下就发现这两种状态往往纠缠在一起,难以截然分开,“忙里”不是可以“偷闲”吗?
实际上海斯利特和西塞罗的话都表达了这种对立中的统一。
第一句“越是忙碌,就越会有闲暇”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只有充分有序的忙碌后,才会有闲暇;第二层意思是在忙碌自己喜欢的事时,即便忙碌也让人有轻松畅快的闲暇之感。
第二句“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理解:
第一个角度,忙于事而闲于心,即第一句的第二层意思,全神贯注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其实也是一种最好的放松;第二个角度,忙于事而闲于思,在忙碌中放逐了思想;第三个角度,忙于思而闲于身,思想不停地运转而身体处于放松的状态。
考生写作时,既可以围绕一句话来立意,也可以从两句话的同异性入手,但应该扣住“忙”与“闲”的关系行文。
如果文中既有“忙”也有“闲”,但缺少“忙”与“闲”合理的关系思考,不能超过四类中。
佳作欣赏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西塞罗说:
“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
”
这句看似矛盾的话不禁让我眼前一亮,开始思索。
人世间滚滚红尘、万物万象,纷繁杂乱,纵使你腰缠万贯,也未必真有“空闲”的时候;即使有,也可能在宝贵的的闲暇时光里不能停下身心的惯性运动。
这样想来,尘世纷繁,亦不过一池白莲,半亩静塘。
首先,真正的空闲,不是指无事可做之时。
一个人若是内心皎洁如新月之光辉,明澈如山间之清泉,即使身边事务繁多,也不能影响到他内心的“空闲”一丝一毫,此正所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小隐之人不能隐于功名利禄的漩涡中心,乃是其内心不够“空闲”,不能做到“坐忘”,定力不够也。
故其须以身外环境之清静来达到内心的清静。
那么,人“空闲”了,为何又要忙呢?
忙什么?
忙着以文化之华实填补心中脑中之“空闲”,以知识之精华灌溉眼中手中的空虚。
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实验研究表明,人的眼睛总是在不断寻找落点,若一段时间内找不到落点,人就会因为焦虑和迷茫而失明。
这也是“雪盲症”的原因。
人的心与眼睛一样,也在不断地寻找落点,心,总得看到点什么、以什么为目标才行。
而文化和知识,即是人心最好的“落点”。
此时须以文化和思想灌溉心灵,促进人格和性灵的成长。
灌溉心田,怎能不忙?
但增加人格力量只是一方面,还有另一方面却更为重要。
闲暇之时,人们可以与自己相处。
生活的节奏太快,我们必须常常停下脚步,等一等落后的灵魂,自己陪伴着自己,过内在的生活。
有一点人们常常误解,那就是并非只有自己一人在一个独立的无他人的空间里才叫做“独处”。
独处是指一个人面对自己,与自己的灵魂对话。
由此可以看出独处的重要性了。
周国平说:
“人们总是用很少的时间进食,用很长的时间消化。
”独处就是那个消化世界的过程。
非独处的集体活动时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道理、经验,而惟有通过独处才能内化成自己心灵的营养。
有些人害怕与自己独处,大概是因为连他自己都感觉到了自己的空洞和乏味,故其必须找点别的消遣才能直面自己吧。
尘世纷繁,不过一池白莲,半亩静塘,只要明白了这点,我们就能像西塞罗一样在空闲时充实地忙碌,直面自己,素颜修行。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简评】此文既有思辨的力量、独立的思维,也有充足的文气、清畅的表达。
首先,辨识?
空闲?
本身——?
真正的空闲,不是指无可做之时。
?
厘清概念本身,这是写议论文的一种可贵品质。
接着,用设问句?
那么,人‘空闲’了,为何要忙呢?
?
引起分析。
设问句单独成行,成为醒目的行文标志。
但可能作者也自觉这个问题不便回答,于是转换问题?
忙什么?
?
一忙灌溉心田,增加人格力量;二忙与自己相处,过内在的生活。
纲举目张,条理清晰。
此外,文中对?
空闲?
、?
独处?
的认识都不落窠臼,而是提出自己的见解,颇为难得。
文气充足,既体现在文脉的通畅,也体现在词句的华采上。
从题目及文中部分语句不难发现作者的才情。
但纵有千般才情,仍旧控制,实为难得,因为华丽的文采会对议论本身构成伤害。
当然,本文也存有瑕疵。
康奈尔大学的实验初看新鲜,其实放在文中并不很妥贴。
该实验证明心灵落点之于人的重要,而不能推出文化和知识即人心最好的落点。
推理链条有点断裂。
如果排除该例,此文尚缺令人信服的事例。
纯说理议论文,对思辨的要求很高。
建议本文加一些合适的例证。
(徐飞)
忙中自有闲暇在
李渔曾亲笔题写过一副对联:
“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
忙到极致时,莫心烦意乱,静下心来,体味忙碌中存在的些许闲暇。
正如海斯利特所说:
“越是忙碌,就越会有闲暇。
”
繁忙之中,亦可观漫天云卷云舒,亦可细数庭前花开花落。
五柳先生“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忙碌劳作之余,亦有“采菊东篱”的闲适;杜子美忧劳为国亦有“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的闲暇;王维位至右丞仍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逸。
古人的淡然与超脱成了忙的焦头烂额之人心中的神,也有一些现代人以特立独行的方式来为我们诠释:
忙中自有闲暇在。
若今生逆旅天涯,四海为家,愿来世袖手天下,一幕繁华。
一代才女林徽因,在繁忙之中谈笑如风,步步莲华。
十五年间,寻访两千多处古建筑,为保护古建筑忙碌奔波。
如此庞大的工程也从未见她厌倦,她走过山重水复的流年,笑看风尘起落的人间,在忙碌中寻得灵魂上的自由,精神上的超脱,于生活的闲暇中,为世间演绎了一个永恒的四月天。
“即使兵荒马乱,也要简车从行。
”文学家莫言在忙碌之中悟到了简单,为闲暇留了一席之地;“愿上苍给我足够的云翳,来造就一个美丽的黄昏。
”冰心为民请命之余寻得淡然,让闲暇贯穿于忙碌之中;卞之琳忙碌之中“站在桥上看风景”,装饰了别人的梦。
忙中自有闲暇,寻得闲暇,便可于百忙之中获一缕清风。
康德曾说:
“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的,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
”聪慧的古人现代人用他们的从容走过了忙碌,走出了尘世的羁绊。
可眼下很多中国人都在忙,为名,为利,忙的天旋地转,天昏地暗,何必如此汲汲?
失去闲暇的忙碌,是否太过枯燥?
愈是忙碌,就愈会有闲暇,繁忙之中,且许我一闲暇角落,煮一盏自己的浮世清欢。
越是空闲,越是忙碌
富兰克林曾说过:
“闲暇是为了做出某种有益的事而有的时间。
”所以越是空闲,越是忙碌。
时间即是生命。
我们的生命一分一秒地在消耗着。
我们若能养成一种利用闲暇的习惯,一遇空闲,就利用其做一些有益的事,不仅使心灵获得休息,更能获得充实?
?
很喜欢赵朴初老人的一句话:
“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丈偈,不如吃茶去。
”多么闲暇,但闲暇中不乏有忙碌。
七碗生风,一杯忘世,这是闲,老人花开见佛,果满成功,一生为佛学事业奔波,是忙,是禅,亦是超然。
很喜欢莫言,喜欢他的“即使兵荒马乱,也要简车从行”,这种闲暇无人能及,但他却又在闲暇中汲取养分,体味风土人情,寻找创造灵感,为自己的作品增色。
莫言越是空闲越是忙碌,不仅使他收获了诺奖,更让他的心灵得到了休息,获得了充实。
很喜欢浙江卫视当家花旦亚妮的清闲,当别人都忙着追名逐利时,她却甘愿放下,收获了空闲,但她亦是忙碌,她陪着一群盲人歌者流浪,去记录中国的民歌。
亚妮放下了城市的繁忙收获空闲,却越是空闲越是忙碌,她投身于民间,为了民歌而忙碌。
越是空闲越是忙碌,亚妮不仅使心灵得到了放松,更使心灵得到了充实。
很喜欢坚持又不乏倔强的朱迪·乔治,她只是美国一位家庭主妇,但有一双巧手总是把每一个房间都装饰的独具特色。
她积累了经验,并最终成为了家居女王。
朱迪·乔治在空闲
中仍然忙碌着,忙碌着装饰屋子,忙碌着充实自己。
朱迪·乔治最终在空闲中收获了成功,由家庭主妇蜕变为家居女王。
思想需要经验的累积,灵感需要感受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的观照。
累积、沉淀、宁静观照,哪一样不是在空闲中产生?
闲暇、逗留,确实是创造力的有机土壤,不可或缺。
所以越是空闲越能产生智慧。
真正的闲暇,是为所欲为的自由,可不是一事无成,无聊偷懒。
所以越是空闲,越是忙碌,才能使心灵获得休息,使心灵获得充实。
于忙碌处觅闲暇
人们一味地匆忙赶路,抱怨着生命失去了闲暇,殊不知,忙碌与闲暇往往相伴而生。
诚如海斯利特所言:
越是忙碌,就越会有闲暇。
由此,就需要我们于忙碌处觅得闲暇。
于是便有了莫言“兵荒马乱也要简车从行”的忙中小憩;便有了李叔同“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的“缓”“和”之道;便有了赵朴初“空持百丈偈,不如吃茶去”的忙中归真。
是啊,也许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匆匆行事中忙的焦头烂额,那么我们为何不放慢自己的步伐,也学着于忙碌中“偷”得闲暇。
闲暇是苏格拉底心中最美好的财富,是萧伯纳心中为所欲为的自由,是富兰克林眼中可以做出更有益的事的宝贵时间,是西塞罗眼中可以让心灵充足而又得到休息的时间。
这些大家并没有因“偷闲”而湮没无闻,可见,闲暇在我们生活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可是,在充满竞争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在不自觉的加紧了前进的脚步,身前身后,全是忙忙碌碌的群体,生活的节奏以其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加快。
我们把自己变成了流水线上的罐头,没有个性,毫无情感,只是机械的,快速的向前移动。
人们就是因为整日忙碌而忽略了花开花落的美好。
其实,我们所需要的,是在忙碌中觅得闲暇,更好的播种收割自己,生命没有必要那么分秒必争。
觉得忙时,就应挤出闲暇,把自己整理清楚,然后再出发。
否则,我们走到生命尽头,回望这一路的记忆,会发现这多么的苍白无力。
所以我告诉你,当所有人都在都在成功大道上忙忙碌碌时,其结果有可能是崩溃,假如有可能,你又何不于忙碌中觅得闲暇,做些看似无用之事,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天地。
正如一个品尝过沧桑的人,有时只想静看云卷云舒。
安静的午后,展开的书卷中有淡淡光影,就在这时觅得闲暇吧,沉住气,忠于内心,生命才饱满。
在忙碌中寻求闲暇
山一程,水一程,行一程,远一程,望着人们渐行渐远的背影,渐行渐快的步伐,一丝情愫从心底升起:
为何不在忙碌中寻求一份闲暇?
苏格拉底说:
“我认为闲暇是所有财富中最美好的财富。
”的确如此,当所有人在成功大道上狂奔时,其结果也可能是崩溃,假如有可能,在忙碌中寻求闲暇,也必将成为一种乐事吧!
写作的道路可能是忙碌的,但爱丽丝·门罗却能在这忙碌的写作中寻得一份闲暇,和“快乐影子”一起跳舞,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莫言也能“经得起流年”的冲刷,当时光碾过青春,他信马由缰,提笔伏案,“用快乐注解悲伤”,把每一个句子后加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有人说:
“我越是忙碌越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忙碌没有错,但我们更应该从忙碌中获得一点闲暇的快乐。
像陈道明一样,在忙碌的拍戏生活中,仍找出时间品茗读书,修身养性,获得闲暇的快乐;像赵朴初老人一样,在忙碌的生活中,仍能返璞归真,气定神闲的饮一杯淡茶,去忧忘世,享受闲暇的美好;像梭罗一样在忙碌的城市生活中,能够将梦想寄托在瓦尔登湖的18元的小木屋里,于创作的劳碌中亲近自然的美好。
这世界越来越忙碌,有些人笑的前仰后合,有些人哭的泪雨滂沱;有些人发的金玉满堂,有些人栽的焦头烂额。
不管结果怎样,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都不应该与灵魂脱离,如果身体的劳碌把灵魂的影子甩的太远,那么,请慢慢走,在忙碌中寻得一份闲暇,停下来做些看似无用之事,等一等我们疲倦的灵魂。
人生的风景,说到最后,是心灵的风景,心若走急了,神弛,意乱,景衰。
无论走多远,也没有什么韵致可言。
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当今社会的快节奏,但我们至少可以“忙里偷闲”,获得快乐。
风一更,雪一更,诗一更,酒一更,我愿意放慢步子,在忙碌中获得一丝闲暇,背手含笑,静待流年,享岁月之安好。
精彩段落:
带着一颗闲暇的心行走,忙碌的日子会在风浪之后更加通透和慈悲。
邱吉尔即使在战时最紧张的周末,还是坚持游泳;在选举的白热化时期,他还是坚持去钓鱼。
泰戈尔说:
休息之隶属于工作,正如眼睑隶属于眼睛。
忙碌如同植物的根系,越是忙碌,根系就越发达;闲暇就如同植物的花朵,越是闲暇,花朵越是鲜艳。
忙碌与闲暇是创造有机土壤中不可或缺的原料,要在忙碌中体味闲暇,在闲暇中为忙碌蓄力。
闲暇,不是为所欲为的自由,而是在生活中沉淀灵感,在经验中积累学识。
栖身闲暇,感受到宁静致远,忙碌中蕴藏闲暇,闲暇中寻找忙碌,正如西塞罗所言:
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
如今,在这个快时代中,却有着关于慢的呼唤。
“慢跑”“慢节奏”在人的意识中成形,栖身闲暇,品读慢的味道。
他以163首诗歌获得了201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用80多年的时间,仅仅写了163首诗歌。
他的生活如此之闲,他写诗如此之慢。
他写长诗《画廊》,竟然花了10年时间,他是特朗斯特罗姆,他的名言是:
不是我在找诗,而是诗在找我。
德国科学家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观察后发现:
蜜蜂并不如人们想的那么勤劳。
蜜蜂非但不勤劳,
篇二:
2016届高三作文素材积累一
2016届高三作文素材积累
(一)
1、南方集中供暖,谁愿“在艳阳里大雪纷飞”?
11月15日开始,北京、河北、陕西等多个省市正式供暖,标志着北方大部分地区进入了冬季供暖季。
近年来,每逢供暖期,呼吁“南方集中供暖”的话题都会成为热点。
记者调查发现,在集中供暖的北方,不少居民仍然要忍受室内的寒冷;而在南方有些城市,90%以上的城市家庭配有取暖设备。
有专家认为,”南北方供暖之争”其实已经演化为“集中与分散”的供暖模式之争。
(11月16日新华网)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却在南方被冻成了狗。
”这个在网上流传颇广的段子,是不少北方人长期以来,对南方的冬日印象。
这样的印象,在2015年被一首《南山南》所续写,“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
?
”当北方有供暖的时候,南方就开始在羡慕嫉妒恨里,一遍遍纠结“南北之界”的历史话题。
避暑救寒,不是轻奢的娇嗔,而是民生的责任。
“记者调查发现”的事实,当然是客观存在,却与民意隔了好几层皮。
一来,所谓北方室内寒冷与南方室内温暖,是碎片化的现象。
就像供电了,还有停电的时候;供水了,还有污染的概率一样——能据此就推断出水电供不供无所谓了吗?
二来,北方集中供暖是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南方不少地区冷风嗖嗖,就算家里有取暖,无非是空调、油汀或取暖片,成本也好,效率也罢,跟集中供暖是“一个意思”吗?
再一个,“南方90%以上的城市家庭配有取暖设备”不假,但,有多少人、多少家庭舍得没日没夜开着空调取暖?
就算有心有钱又不怕耗费资源,都像北方那样送暖入户,估计城市电网早就瘫掉了。
泛泛的口舌之争意义不大,还是看看专业研究吧: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的调研报告显示,虽然并非所有南方城市有供暖需求,真正需要的大多是
国家划定的“夏热冬冷”地区,包括上海、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四川等,但,这些省份冬季室温,远低于北方城市集中供热时的室内温度。
说了这些年,所谓南方集中供暖,当然不是一股脑把广深地区也纳入进去,而是切实考量到江浙沪等纬度区位,居民家里严寒难耐的现实,分省、乃至分市因地制宜。
令人诧异的是,北方供暖成了惯例,当然没什么可说的。
怎么谈到南方集中供暖,就要搬出经济、节能、环保账单来吓唬人?
言下之意,还是算了吧。
莫非,北方集中供暖是天赐能源、或者南方人天然抗冻?
有几个不得不说的现实,需要在南方集中供暖问题上好好考量:
一是来自卫计委的数据称,2014年末中国流动人口达到2.53亿人,预计2020年将逐步增加到2.91亿人。
“世界是平的”,南北方人口迁徙成为常态。
纵使为了保护怕冷的北方人,南方严寒地区考虑集中供暖,也是个现实的民生吁求。
二是随着经济生活水平提高,供暖需求会越来越强烈。
一旦在“集中”层面得不到纾解,分散取暖的结果,恐怕只会在经济、节能、环保等方面雪上加霜。
这究竟是公共利益之福还是祸呢?
南方不少高端小区,已经开始在集中供暖上做文章了。
不过,行政的责任,交给开发商去代偿,这合适吗?
在冰冷彻骨的南方,集中供暖不肯屈尊纡贵,难道仅仅因为南方姓“南”?
是啊,若南方能以集中供暖,谁又愿跑到屋外“在艳阳里大雪纷飞”呢。
(邓海建)
2、鼓励“紧急现场救护”体现公共担当
2015年11月16日,上海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
条例草案明确:
鼓励紧急现场救护。
鼓励经过培训、具备急救技能的市民,对急危重患者按照急救操作规范实施紧急现场救护;同时,强调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因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对患者造成损害的,经过合法程序认定,由政府予以补偿。
(《新闻晨报》11月17日)
紧急现场救护的重要性,通过诸多例子可以说明:
2013年,在武昌地铁2号线光谷站出口发生感人一幕:
一名小伙不幸晕倒在地,正好路过的巴基斯坦来华留学生哈马德见状,毫不犹豫地上前施救,让小伙在现场苏醒过来。
让哈马德他感到奇怪的是:
围观的人群中,有的在拍照,有的在拍视频,还有的在打电话,就是没有一个人上前施救。
2014年2月17日,一位女白领突然晕倒在深圳地铁的通道里,在120急救车到来之前的50分钟内,竟然没有任何人对她采取有效急救措施,120到达现场时患者已经死亡。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同“见扶不扶”一样,紧急现场救护也面临着“当救不救”的道德困局。
这其间虽然有“不会救”的能力问题,但更多还是“不敢救”的态度问题。
救人之后被讹诈怎么办,如果出现了损害事件又如何处理,诸多顾忌让每一个想冲上前去的人,都会投鼠忌器,于是他们往往会选择拍照,拍视频或者打电话,甚至呼叫别人上前,但自己就是不愿伸出援手。
对此,曾有媒体做过现场调查,“怕承担责任”成了很多人不实施急救的理由。
因而,出台“好人法”给公众顾忌松绑,让好心人在公开场合无偿施救时免遭讹诈已无可回避。
上海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高解春称,中国公众的急救技能普及率不到5%。
相比之下,在美国,这一数字为85%,法国为40%,新加坡为30%。
公众急救技能的普及率跟“是否愿救”的意愿密切相关,比如,《好撒玛利亚人法》在美国案例法中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早,并通过“免责式保护”而给公众权利松了绑。
通过法律的保护式鼓励,让公众的急救技能的普及率得到了极大提升,公众急救的意愿日益强烈,“见危而救”已然成为一种习惯性常态。
反观国内,在“见扶不扶”成为普遍现象的情况下,紧急现场救护也难以摆脱“见急不救”的尴尬。
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意味着,无论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损害,都将由政府全部买单,从而实现了个人的“零风险”。
这样的兜底保护可以说是释放了最大的善意,也是对紧急现场救护的最大激励,体现了公共责任应有的担当。
事实上,当紧急救护本身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并成为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的一部分,为其后果买单本就是社会共治的一种延伸。
近年来,从各地见义勇为立法的保护条款的扩大与深化,再到北京、海南、深圳等地将“好人法”原则纳入急救立法,折射的是一种公共治理理念和手段的升级。
急救也好,救助也罢,社会问题最终还得整个社会来解决。
“见扶不扶”的道德困局,既是一个道德问题,同样也是一个法律问题。
用法律的手段去引导、保护和激发道德责任,是公共责任应有的担当,也公共管理伦理的体现。
只有通过立更多的“好人法”去激励和保护好人,那么社会才会好人辈出,能人不断。
(堂吉伟德)
3、争傍《琅琊榜》别拿游客遮羞
随着架空历史类权谋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琅琊榜》的热播,剧中“琅琊山”究竟在哪里也引发热议。
安徽滁州、南京、山东等地展开归属地“争夺”。
近日,安徽滁州琅琊山悄然把“会峰阁”更名为“琅琊阁”。
其管理机构负责人昨日对新京报记者回应改名缘由时称:
应游客需求,并否认了系为申请5A景区特地做的炒作。
一部“架空历史”,或者说,完全是由脑里构思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因为改编成电视剧的热播并受到观众追捧,一些地方就开始对剧中的脍炙人口的人名地名建筑名进行争夺,而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还煞有介事的进行所谓“考证”,为这种争夺推波助澜。
稍有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文学艺术作品完全是构思想象的创作,无论作品中的任何人物,故事情节或发生事件的地点等等,都是经过构思加工而成,都不可能与现实的真正原型划等号,艺术的真实与现实情况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包括作者自己都没有理清和交代明白的“琅琊山”,一些人硬是引据论点在现实中对号入座,安徽滁州居然还以“游客要求”为名,捷足先登将原来的“会峰阁”牌子拿下,换上“琅琊阁”的招牌,实际上这既是一种无知,又带有明显的急功近利色彩。
不可否认,艺术作品尤其是现代电影和电视剧,他不仅早已突破了地域界限,成为世人不可或缺的消遣娱乐方式,一部受到观众喜爱和追捧的电影电视剧,确实会让很多人对剧中人物、地名以及场景等“原型”充满好奇,将剧中的某些经典场景或构思出带有艺术色彩的地名,招牌等在现实中予以“再现”,确实能为旅游景区增色不少,更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带动景区效益的提升。
但是,艺术作品终归是艺术作品,如果对作者构思的“琅琊山”,硬要引据论点还加以争夺甚至进行炒作,不但会对社会产生误导作用,更是对历史的一种不负责任。
安徽滁州的“会峰阁”本身就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换个“琅琊阁”的招牌挂上,虽然迎合了一些“游客”的口味,却抹去了“会峰阁”的厚重文化,而“琅琊阁”除了让人们联想这部热播剧以外,没有任何文化底蕴,当《琅琊榜》快速退出人们的记忆,进而又被新的热播剧所“覆盖”,“琅琊阁”的招牌还有价值几何?
无论是应“游客需求”,还是为发展旅游经济引据论点对影视剧中“琅琊山”的争夺,归根结底是急功近利思维的需求,并没有真正领会到旅游和旅游景区定位的实质,休闲放松只是旅游目的的一部分,游客更希望通过旅游观光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了解不同习俗和历史文化留下的痕迹,有文化底蕴的景区才更会受到游客长期可持续的青睐。
实际上,因为影视剧中某些人物原型故居和场景所产生的争夺战早已不是第一次,无论是流芳百世的传奇英雄、帝王将相,还是臭名千年的井市小丑、淫官恶霸,只要“著名”,都有地方趋之若鹜、争夺不休,其实都是急功近利思维的驱动,试图用这种“傍名”的形式来带动旅游经济的“立竿见影”发展。
这种缺乏对历史和未来的负责态度,对旅游可持续发展所造成的危害,也已经到了非遏制不可的地步了。
对影视剧等受追捧艺术作品中的某些所谓“原型”,不是不可以在景区再现,但“再现”艺术作品并不是真正的历史,也不能与历史牵强附会,该什么就是什么,人们从来没有考证“迪尼士乐园”的“老家”在哪,但却从没有人否认“迪尼斯乐园”的成功,在我们这个社会诚信已经严重下滑的环境下,我们不能再让旅游景区景点去“糟蹋”历史,同样更不能用误导历史文化的代价,来博取急功近利的旅游经济发展。
(朱永华)
4、百万支票谢恩人演绎点滴之善
20年的创业打拼,他时刻铭记一句忠告:
做人要诚实守信处。
凭着这一人生信条,他从乞丐到打工仔、承包商到家具厂老板。
他把当年给他这句忠告并给了他一顿饭的“姐姐”视为恩人。
20年后找到曾救助他的好心人后,他用100万元现金支票来感谢恩人。
他就是2015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候选人之一何荣锋。
(11月21日《重庆商报》)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百万巨额的回报,是知恩图报的应有之举;然而,不要百万巨款,并非不给对方以回报的机会,恰是“不求回报”的初心未改,这一送一拒,让当初的“一饭之恩”得到了升华,也因彼此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