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难劝修作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22545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举难劝修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举难劝修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举难劝修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举难劝修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举难劝修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举难劝修作文.docx

《举难劝修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举难劝修作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举难劝修作文.docx

举难劝修作文

第十二章举难劝修

  佛言:

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本章是世出世法,做人的道理,学佛的条件。

  难,就是困难。

  畏惧困难,苟且偷安,本来就是人的常情。

  但困难是对容易讲的,困难和容易都没有实在的本性,是个相对待的名词,如果世间容易的事情,你畏首畏尾,畏缩而不敢去做,也变成困难的事。

  反过来,纵然是很困难的事情,你肯勇猛精进,尽心尽力地去做,终于突破难关,也变成容易的了,所以易和难是没有固定的标准。

  学佛更是这样,「困难」成了一般人修学佛法的障碍──往往以佛法深奥难解而裹足不前,其实,如果能够下苦工,修学难以修行的事,那末,所有难行的事,都障碍不了他的。

  所以,释迦牟尼佛在本经中,所举的二十种难(人生最困难的事),无非是勉励我们要精进,不怕苦地去克服困难,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

「佛言:

人有二十难」,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人生的苦难太多了,难做的事,也是非常的多,把它归纳起来,我们难以办到的事,有二十种。

  一、贫穷布施难:

贫字的结构,是「分」「贝」两字合一,把宝贝都分光了,因此,贫,没有财产。

  穷,是没有衣、食。

  简单地说,一个人没有衣食,贫无立锥之地,叫他行善,以物质来布施,的确是件非常困难的事。

  不过,佛教讲布施,包括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都可以让我们广结善缘。

  财布施就是用钱财物质行布施,法布施是以佛法来教化人家,无畏布施,就是以精神来安慰人家、保护人家,这三种布施都是有功德的。

  说财施困难,对有钱人家来说,只要肯发心,拿几个钱出来是不成问题的。

  但一个穷得连自己的三餐都不继,衣食都发生问题的人,在经济能力极差的情况之下,还能发心布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大布施。

  其次,当人家处在恐怖不安的时候,我们自己的体力和精神力量都差的当下,却奋不顾身地保护人家、安慰人家,解除人家害怕的心理障碍,也是很难能可贵的布施。

  我刚入佛门,才起步学佛,尚未深入三藏,对佛法还没有深刻地研究,但是当人家来向我们请教,而肯就我所了解的,毫不保留地解释给人家听,让人家了解,这一种也是很难能可贵的布施。

  最近菲律滨发生了一次可以说是二十年来最大的地震,是大家所亲身经历的,也是让大家都感到非常恐惧的。

  地震,地动山摇,是一种天灾,谁都不能避免,也不可预料的。

  依佛法来说,这是共业所感,我们在共业当中而有不共业,别人家遭受到那么大的灾难,所有的财产毁于一旦,甚至连生命也丢了;而我们依旧平平安安的,算是很幸运的了,假如以上面说的三种布施配合去做,是很有意义的。

  在社会上发动救灾的时候,我们能够随喜出钱捐助人家(当然,捐钱不在于多少,在出于我们的一片诚心),表示一个佛教徒的同情心,这是在物质方面的布施(财施)。

  大地震过后,都会有余震,别人害怕得要命,我心里同样的感到很害怕,依然安慰人家:

「啊!

你不要怕,我们来念观世音菩萨,灾难就不会降临到我们身上来!

」这就是一种无畏布施。

  还有,我们要开导不懂佛法的人:

「地震,正说明了国土危脆,世间无常。

  」我们以「无常」的真理来教化人家,让他对佛法有正确的认识,就是法布施。

  所以,这三种布施,在地震发生不久的现在,我们可以用尊重、关怀、亲善的态度,配合来实行。

  下面,我再讲一个佛经里面小小的故事,来说明贫穷布施难。

  故事发生在佛住世的时候,有一对非常贫苦的夫妇,他们穷到什么程度?

住在一座破破烂烂的小茅蓬里面,家徒四壁,房子里空空的,一旦刮风下雨,简直没有地方遮蔽,让身体不淋雨,这还不算,最惨的是他们连穿的衣服都不周全,夫妇俩只有一条裤子(印度人穿的裤子,都是只用布围着),每一天出去讨饭的时候,也不能同时出去,如果丈夫去讨饭,把这仅有的裤子穿走,太太只好在家里等丈夫讨饭回来再共同吃。

  明天,太太去讨饭,依旧围穿着这条裤子,那末,丈夫必须留在家中,等待太太把饭讨回来一同吃。

  这种穷日子,实在太苦太苦了,又有什么办法呢?

日子只有一天一天地挨过去。

  有一天,一位辟支佛经过这座小茅蓬,(辟支佛是有神通的,有他心通和宿命通。

  )一看到这情形,马上知道这对夫妇前生没有布施,这一辈子才会这么样的贫苦,心想:

我应该救他们,也要教他们布施。

  于是,辟支佛就站在窗口开示他们:

「你们夫妇两位,这么穷苦,这样子受罪,这是你们前生没有布施。

  你们如果希望今后的生活得到改善,就要赶快布施,才会有福报。

  」丈夫听了一想:

对呀!

要布施啊。

  可是,布施什么呢?

突然想到,还有条裤子,就对太太说:

「这位出家人说得对,我们前世没有布施,今生才这样穷困潦倒,我们要布施,可是什么东西都没有,唯一的财产只有这一条裤子,就把它布施出去吧!

」太太听了一楞,说:

「你有没有神经错乱?

我们所有的家当就只有这么一条裤子,要是把它布施出去了,以后怎么去讨饭,岂不是要饿死了?

不好!

」「我一定要布施,先种福再说。

  」丈夫坚持着。

  「好吧!

随你去了!

」太太无可奈何地叹息。

  就这样,他们恭恭敬敬地从窗口捧着这仅有的裤子供养辟支佛。

  辟支佛所受的裤子,虽然很肮脏,破破烂烂的,施主却是充满了虔诚供养之心,所以,他马上拿去供养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正在讲经,告诉大家:

「他们夫妇的功德太大了!

」供养一条脏兮兮的破裤子,居然有大功德,大家都疑惑地看着释迦牟尼佛。

  「这对夫妇,由于前世吝啬,不肯种福和供养,才造成今世的贫困。

  现在他们能够舍己、虔诚地布施,他的功德太大了,一定能够得到很大的福报!

」释迦牟尼佛慈祥地为大家解释。

  就在这时候,国王也来听法,一听到这事,既是深受感动,同时又感到非常愧疚,他认为自己身为一国之主,居然有人民穷得夫妇两人共穿一条裤子,这是他的过咎。

  所以,马上派人把吃的、穿的,往这对贫苦夫妇的家里送去。

  这就是他们夫妇虔诚布施供养的善报。

  后来,这对夫妇吃的、穿的都有了,生活改善了,也来听释迦牟尼佛讲经,甚至于修持,随即证得了须陀洹果(初果),可见贫穷布施虽然难,只要肯发心,马上获得了报应。

  最怕的是贫穷而怨天尤人,愤世嫉俗,障碍了布施的因缘。

  从前清和姑在世的时候,有一句名言:

「缘题不是比家伙。

  」(闽南话)意思是:

我们布施结缘,不是比家当的,不是说百万、千万的富翁就会捐了很多钱,穷人就没有办法供养了。

  事实不然,在我们目前这个社会,好多富豪也是一毛不拔的,倒是那些真正三餐不继的人家,由于自己身受其苦,反而能够同情、体恤人家,肯发心去救济别人。

  我们听了这个故事,对眼前苦难的环境,必须认清,要尽到佛教徒的责任,打开我们的心胸,发慈悲心,共同来维持国家社会的安定,救济苦难的大众,这样才是佛教徒聊表尽了一分责任。

  还有,我们每天修持,多念阿弥陀佛、往生咒,以这样的功德,回向给这一次大地震上千罹难的人们,回向他们到西方去,这样,算尽了做一个佛教徒的心。

  二、豪贵学道难:

这跟上面的「贫穷布施难」刚好相反,前面讲的是穷人,这里讲发了财的人。

  豪,就是富豪,万贯家财。

  贵,就是很尊贵,也可以说是荣华富贵。

  一个有钱有势的人,你叫他来学道,确实不容易。

  为什么不容易?

我们想一想,有钱人家,就拿他的衣食住行来说吧,他们是很考究吃的,所谓山珍海味,在家里吃饭嫌不够味,今天到这家餐馆吃,明天又到那家餐馆吃。

  穿的是高贵质料的名牌服装,中午参加宴会穿这样的衣服,晚上赴宴又是穿另一套衣服,每天更换衣服和装饰,已经忙不了啦。

  住的是高尚房宅,设备现代化,一件装饰品往往是价值上千上万。

  出门行的,交通工具是最流行最现代化的汽车。

  总而言之,他的生活非常的享受,一出门前护后拥,一呼百应,而且交游广阔,每天有让他应接不暇的活动,又是日理万机,实在是忙不完的。

  试想,这样的人,当他尽情享受,为名利物欲所包围,叫他来学佛、修行,可能吗?

真是太困难了。

  你们今天在座的,能够从百忙当中,放下所有的应酬,而来听经,是难能可贵的!

有两句成语,所谓「饱暖生淫欲,饥寒发道心」,有钱,吃的、喝的、穿的,都很充裕,一个人由于太富裕了,生淫欲,往往被情欲所包围困住了。

  反过来说,贫苦人家,连衣食都成问题,饥寒反而使他容易激发起道心来。

  所以,豪贵学道难是人的二十种难当中的第二种。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他本来是个皇太子,可以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是,因为他有高深的智慧和崇高的理想,他视王位如过隙尘土,放弃了人生的一切荣华富贵,毅然出家修道,结果,他成为无上的佛陀,永远值得我们崇敬的。

  可见,只要肯发心、精进向学,豪贵学道就不难了。

  三、弃命必死难:

弃,就是抛弃、舍弃。

  命,就是生命。

  弃命,就是要抛弃、舍弃我们的生命,实在是不容易办到的;试想,谁不爱惜自己的生命,谁不贪生怕死呢?

连最小的蚊虫蚂蚁,如果伸手向它打去,它必定马上跑掉,赶快飞走,可见要舍弃自己的生命,谈何容易!

但是,世界上许多的圣贤,的确抱着视死如归的态度,尽管死是艰难的,但是他为了完成他的理想,他把死看成回家,看得很平常。

  儒家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他为了完成仁慈,为了尽到道义,虽说「千古艰难唯一死」,却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不畏死,能牺牲的人,真是太伟大了。

  儒家又谈到「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有的死得很有价值,有的死得象一根毛那样的轻。

  看看,那许多为国捐躯、成仁的烈士,为了热爱国家,保卫国家,他不惜牺牲了生命,死得轰轰烈烈的。

  历史上的文天祥、史可法壮烈牺牲的事迹,凡是读过中国历史,都知道的。

  就谈谈近代吧,华侨义山杨(光)总领事和抗日游击队的纪念碑,都是华人在菲律滨,为了卫国护民,反抗日本侵略者而洒热血,抛头颅,牺牲自己的生命。

  佛教许多的高僧,为了维护圣教,不惜舍身以殉教,象过去越南,好多的高僧自焚,用汽油浇在身上把自己焚烧了,谁不怕死?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保卫佛教!

这样死法,实在是有重于泰山,那么伟大,也是死得有价值的。

  在古文里面,也说到「朝闻道,夕死可矣!

」为了追求真理,我们早上能够听到真理、圣道,纵然晚上死了也无所谓,这是为法忘躯。

  在佛教里面,许多佛菩萨,都有这样的事迹记载,都是视死如归的,这说明死有重于泰山。

  人生自古谁无死,传说中的彭祖,活到八百岁,最后还是免不了一死,但是死要死得有价值。

  另有一种人,为非作歹,铤而走险,抢家劫舍,为政府逮捕,最后难逃法网,这种死太不值得了,好象鸿鸟的毛,轻微得不足轻重。

  举个例子来说,台湾有一个名叫马晓滨的青年,是从大陆去的,因为他绑票被抓到,政府再三的审察,判决死刑。

  他的妹妹马小琴,特地到台湾,为哥哥请求社会援助,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人权会,都极力为他争取免除死刑,但是,台湾的治安太差了,乱世要行重典,所以,最后法庭还是宣布把马晓滨和其他二人,一共三个人都决定枪决伏法。

  根据报载,他妹妹马小琴,前天才抱着他的骨灰哭哭啼啼地回大陆。

  一个二十八岁的青年,曾经还是一个义士,结果落得如此下场,这样的死法,实在是轻于鸿毛。

  一个人在世为非作歹,受到法律的制裁,固然是自食其果,对父母、祖先都说不过去。

  所谓生死事大,说我们弃命必死难,要认识死,要死得有意义,也要珍惜宝贵的生命。

  四、得睹佛经难:

睹,就是看。

  佛经,是无上的法宝,在这个末法时代,我们能够看到、或者读诵佛经,或者修学佛法,都是不容易的,想想,六道有多少众生,全世界有多少人口,能够学佛看佛经的只占了极小的部份而已。

  难怪每部经典,一打开就是〈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什么意思呢?

无上,就是没有再超过了,这一种很高深,很微妙的佛法,我们百千万世都难得遇到,现在我们有福报,能够看到、读诵、受持佛经,就要珍惜、了解佛法甚深的奥义。

  所以,这首偈说明佛经是不容易遭遇的。

  佛法传来中国以后,古代的高僧大德,不知道经过多大的辛苦,才翻译成中文。

  好象本经,由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法师翻译完了,朝廷把它珍藏在深宫的「兰台石室」第十四间,几乎成了皇族的珍藏品,成为国宝,外面民众,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一部经,更不用说可以看到这部佛经了。

  现在印刷术发达,佛经普遍地流通了,我们就应该珍惜这份福报,必须记住,佛法难闻,有机会,就要精进,很虔诚地读诵、多争取时间来研究、奉行。

  五、生值佛世难:

生就是出生到这个世界来。

  值,就是遭遇、逢到。

  我们出生在佛出世的时代,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因此,有首偈说:

佛出世时我沉沦,我出生时佛灭度。

  忏悔自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

  「佛出世时我沉沦」,当初释迦牟尼佛,乃至过去七佛、所有的佛出世的时候,我在什么地方呢?

我因业障深重,正在沉沦当中,不知道是在六道里面那一道轮转,我没有这份福报生逢佛世,见佛闻法。

  「我出生时佛灭度」,现在,我出生了,可是释迦牟尼佛早就已经入灭,离开这个世间了。

  「忏悔自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为什么我不能生逢佛世?

这就是我本身的业障太重了,没有那份福报出生在佛世,所以见不到佛的金色法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圆满的相貌。

  好象释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出世,我们生于佛后,而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要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才出世到人间来,所以,对弥勒菩萨将来教化这个世间的时代来讲,我们又是生在佛前。

  生在佛前佛后,就是佛教常说的八难之一,所以,生逢佛世,实在是不容易的。

  但是话又说回来,只要我们肯下功夫修持,能够与法相应的话,「见因缘即见法,见法即见佛」,深深体会到佛法缘起的妙义,证悟了法性,那时候与诸佛同一鼻孔出气,也就是见佛了,不必等到将来弥勒菩萨下生成道,也没有「生值佛世难」的障碍了。

  六、忍色忍欲难:

忍,就是抑制、控制。

  色,在这里不是红、黄、蓝、白、黑种种颜色,指的是色情,男女的色欲,男的看到女的生起欢喜心,或者女的看到男的生起喜欢心,互相爱慕、追求。

  孔子说:

「食色性也。

  」一个人生下来,有两件事本性就具备了,不需要经过父母教导,不必学习,自己先天的就知道的,就是饮食和男女关系(色)。

  说到忍色,要想控制男女之间的色欲,实在不容易的。

  俗语说:

「英雄难过美人关。

  」纵使他是个大将军、英雄,要是美色当前,也得低头,没有办法逃避色欲的。

  所以,古今中外,有好多当皇帝、做总统的,不爱江山爱美人,往往为了一个女孩子,他宁可抛弃江山,宁可丢掉所有的家当,也要跟那个女孩子在一起,为什么?

他放不下色与情。

  再说欲,指物质方面的贪欲,佛教讲欲有五种:

财、色、名、食、睡,我们不要说得太多,就谈名和利吧,这一关,实在不容易打破。

  古时候,曾经有一个国王跑到金山寺,登到塔上,遥望着长江的帆船来来往往,就问金山寺的老和尚:

「老和尚,江中来往的船好多啊!

你可知道一天往来的数量有多少吗?

」「简单,只有两只。

  」老和尚回答。

  国王听了,睁着大眼睛,疑惑地问:

「那么多船,为什么在你的眼中只有两只?

」「不错,不是为『名』,就是为『利』啊!

」我们一天到晚奔波劳碌,为了什么?

为的是赚钱谋利,有钱满足了吗?

我还要想当议员,做团体的领袖,竞选总统哩!

为的什么?

为了名,这就是一种欲。

  我们如果能够把名利和色欲的难关突破了,那才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所以,释迦牟尼佛说:

忍色忍欲,实在是很不容易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够以智导情,运用佛法,以正知正见来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人事物,以布施来对治物质的欲望,以持戒来对治爱色的心,多少还是可以做到忍色忍欲的。

  七、见好不求难:

好,指非常珍贵的,很美丽的东西,看到了,不想拥有,也是很不容易的,举个例子:

珠宝、钻石,玉环,都是大家喜欢的,也有人喜欢搜集古董书画,看到了这些东西,心中难免不产生渴求,想占为己有。

  好象现在很流行在戒指上镶着一只玉蟾蜍,有的人还特地到台湾去买,这是为了什么?

喜欢上这个珍奇的玩意儿。

  再说,我们学佛的人,世间的俗物不要,却喜欢搜集各式各样的念珠,同样是「星月菩提」,往往还会比长论短,说我这串星月菩提珠是圆圆的,你的却是长长的。

  人家有水晶的、琥珀的,我却没有,于是动心了,非去把它搜寻回来不可,所以,见到好的东西,珍奇的玩意儿,能够无动于衷,不希求,不起贪心,也是不容易呀!

诸位自己想想,是不是这样子?

看到人家有好的东西,你不想要,那你就了不起了。

  有句格言:

「人到无求品自高」,我们就是喜欢追求,没有的东西,总是想尽千方百计,要把它追求到手;有了,又怕它失掉,整个心也随着它而烦恼丛生。

  假如对这些物质,能够看得破,不为它所动,人到了无所求的时候,他的品格、气质,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不为物质所束缚。

  因此,希望大家能够随缘,不必羡慕人家有什么东西,也不必跟随着人家要拥有什么东西,这样才不会生起贪欲,也才不会徒然地增加自己的苦恼。

  八、被辱不嗔难:

我们人与人之间相处,要是我得罪了你,你往往会以牙还牙,我骂你一句,你回我一声;我打你一下,你回我一拳,这样就扯平了。

  可是,有时候我们无缘无故地挨人家骂,受欺负、被侮辱,一般人这一口气怎能吞得下去?

所以君子报仇,三年还要同对方算个账。

  我们华侨社会,就是「争气不争财」,结果,把命争掉了,可见,被辱不嗔难。

  换句话说,遭受到没有道理的欺负和侮辱,还能够不动无明、不动肝火、不气忿,甚至还要向对方低头,是不容易办到的。

  但是,佛教徒要学习「忍」,忍字就是将一把刀插在心里面,这是要下功夫的。

  在座诸位不是常常诵《金刚经》吗?

《金刚经》里面说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这是什么典故呢?

我简单地告诉大家: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国王,名叫歌利王。

  一天,他带着宫娥彩女到山中去打猎,打得倦了,就倚着树干休息、打盹。

  宫女们乘着这个机会到处游玩,当她们看到山洞里有位老修行在那儿入定,就叽叽喳喳地笑。

  这一哄笑,仙人睁开了眼睛,随即指着垂在洞口上的牵牛花,告诉这些宫娥彩女:

「你们诸位好开心喔!

你们就好象这些垂着的牵牛花,长得很鲜丽,讨人喜欢,但是再过两三天,它就凋谢了。

  你们迟早总有一天,也会象我这么白发苍苍、视力茫茫,因为人生是无常的啊!

」仙人就这么样跟他们讲道理,大家都听得聚精会神。

  这个时候,国王突然醒来,见到旁边连一个宫女的人影也没有,心中不免嘀咕起来。

  「这些死丫头,跑到那里去野了?

」回头一看,不远的地方有个山洞,哇!

她们都围在那儿,做什么啊?

不由怒火千丈,于是上前,忿愤地责问那洞中的老人:

「你为什么勾引我的宫女?

」「你是什么人啊?

」老人慢条斯理地问他。

  「你不知道我是什么人?

我是一国之君歌利王,你居然有眼不识青天,胆敢勾引我的这些宫女。

  」盛怒之下,歌利王反问:

「你是什么人呀?

」「我是忍辱仙人!

」「你是忍辱仙人?

忍辱仙人应该没有嗔恨心。

  」「是的!

」「好!

我要试试你是不是真的没有嗔心。

  」歌利王转过身去,对卫兵下令:

「把他的耳朵割下来,鼻子也割掉!

」就这样,在国王的命令之下,有的挖忍辱仙人的眼睛,有的割鼻子,有的割手割脚,把忍辱仙人整个身体节节肢解了。

  但是,忍辱仙人始终并没有动嗔心。

  这位忍辱仙人是谁呢?

他就是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是修忍辱行的。

  可见,被辱不嗔,虽然是件难事,在一个修行者来说,还是办得到的。

  这样子,释迦牟尼佛经过了三大阿僧劫的修行,舍弃了无数的头目髓脑,终于成为伟大的佛陀。

  要你们做忍辱仙人,当然办不到!

我也同样办不到。

  现在有一位多少可以办到,他就是我们一进山门就看见的那一位大肚皮、笑嘻嘻的,他既不是「笑佛」,也不是「财神爷」,他是「弥勒菩萨」,将来继承释迦牟尼佛这个位子的,他又称「布袋和尚」,手中拿着一个袋子,你们知道袋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吗?

就是看不下去的,忍不了的,他都放在袋子中,放在肚子里面,所以他的肚子才会那么大。

  弥勒菩萨曾经说了几句偈语,是我们做人的格言,修身的法则,希望大家能够记住。

  弥勒菩萨说: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

  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因为弥勒菩萨化现的布袋和尚,是位不修边幅的邋遢僧,让人家看见了,感觉很讨厌,往往要咒骂他。

  面对着人家的讥骂,他毫无所谓,不去跟人家争辩,只是笑嘻嘻地说:

「对!

对!

对!

你骂得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要是有人想打我,我如果站着给他打,恐怕他会以为我要还手,跟他打架,所以,我干脆躺下来,让他打个够。

  「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你骂我也骂了,打也打过了,还要吐口水的话,就让你吐吧!

吐在我面上的口水,我也不去擦掉,让它自己干好了,为什么我要这样呢?

「我也省力气,你也无烦恼」,因为你骂我,我回你,我岂不是很辛苦?

你打我,我打你也很辛苦呀!

哦!

你吐口水我就擦掉,你假如吐个不停,我就必须擦不停,多麻烦呀!

不如索性不动,让它自己干了,我岂不是省点力气?

你骂够、打够、吐够了,没有事情了。

  你没有烦恼,那就拉倒了。

  所以,我们要象弥勒菩萨的胸襟,这就是被辱不嗔。

  做人,多少要学一点忍辱波罗蜜,人与人之间,才能够和睦相处,这是我要跟大家共同勉励的。

  九、有势不临难:

这个跟上面的「被辱不嗔难」,适得其反,由于我们是弱小,被人家欺负,没有办法反抗他,往往怀恨在心,一旦有了力量,非加以报复不可。

  也有许多人,多少会有一种觉得别人高高在上,自己也不甘卑微的心态,一朝掌握大权,难免就要向属下发号施令,作威作福,因此,佛陀接着又说「有势不临难」。

  有势,势,就是势力,是一股力量,好象世间很有钱,是一种财力,俗语说:

「有钱能使鬼推磨」,有了钱,什么问题好象都可以解决了,所以有钱,就有财势。

  做官的有权,就有权势,所以有权在手,就可以随心所欲,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我们有武力,也有力量可以征服人家,这就是有势。

  有势,就有优越的地位。

  我们有的是势力,但是「不临难」。

  临,可以说是居高临下,站在高高在上的地位,而俯视一切,含有一种压迫的意味,因此,一个居高在上的人,他有权力、有财力,或者有武力,就难免不会有「一朝权在手,就把令来行」的行为,这就是仗势欺人。

  不过,有大权的人,如果抱着慈悲、容忍的心,时时能够尊重别人,宽大为怀,体谅人家,不骄傲,不炫耀,不滥用自己的权力,这是一般人很不容易做到的。

  另一方面,要是权力摆在你跟前而不去争取,视「富贵如浮云」,看「势力如敝屣」,也实在是很难的,所以说「有势不临难」。

  所以,一个学佛的人,在这方面要有特别修养的功夫,必须学习超越凡夫的心地,追求希圣希贤的境界,「有势不临」就不难了。

  现在,我说一个有势不临的简短故事。

  从前,有一个翰林官叫舒芬,他虽然是个文官,可是在皇帝的左右,可以直接向皇帝进言,说得上是很有势力的。

  有一天,他在京城突然接到了万分火急的家书,他连忙拆开,一看,原来是投诉他的邻居要建一座墙,竟侵占了他家的地皮,未免太可恶了,希望他凭着优越的官势,给对方一点颜色看,好好地教训一番。

  谁知舒芬看后,居然一笑置之,并没有采取行动,只是写了一首诗答覆家人,于无形中把一场纠纷解决了。

  那首诗是这样写的: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几分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意思是:

你们这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