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练习册全套答案daan0712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21607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练习册全套答案daan0712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马原练习册全套答案daan0712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马原练习册全套答案daan0712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马原练习册全套答案daan0712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马原练习册全套答案daan0712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练习册全套答案daan07121.docx

《马原练习册全套答案daan0712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练习册全套答案daan07121.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原练习册全套答案daan07121.docx

马原练习册全套答案daan0712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册答案

绪论选择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2、D3、B4、C5、B6、A7、A8、D9、C10、B11、A、12、A13、B14、C15、B16、B17、C18、A19、A20、A21、C22、A23、A

二、多项选择题

1、AB2、ABC3、ADE4、AC5、DE6、ABCE

7、ACDE8、ABCD9、BCD10、BCD11、ABC12、ABC13、AB14、ABC15、CD16、ABCD17、AB18、ABCD

三、辨析

1、错2、对3、错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而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从而解决问题。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反映;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四、论述题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史上的伟大革命。

他们在这一时间创立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以后总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取代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展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共产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门品质。

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知道实践。

总之,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裕创造性,这是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不可分割的。

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都对资本主义社会做了深刻的批判,阐述了新的社会制度产生的必然性问题,表达了对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热切愿望。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在对世界历史发展动力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前途等重大问题的理解上仍裹足不前,他们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但却不能从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科学的阐明这些矛盾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他们预见到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但却不能理解这一历史过渡的现实基础和实行这一变革的物质力量。

而科学社会主义则对人类先进思想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张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他被社会主义必然取代的历史命运,阐明了有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第一章选择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CCDADDCACADADDACBDCCBDACDC

二、多项选择题:

1、ABDE2、BCE3、BCE4、全选5、全选6、ABD7、ABC8、ACE9、BCD10、全选11、ABC12、ABCE13、全选14、ABDE15、ABCE16、BDE17、BCD18、BCD19、全选20、ACD

三、辨析题:

1、错,2、对,3、对,4、错,5、错,6、错,7、对,8、错,9、错,10、错,11、错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意识从其来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他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产生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的内容和主观的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内容是客观,形式上是主观的。

正确和错误的意识都是来源于客观的世界,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作用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马克思数以确认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体现为三个多方: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与1答案同。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者本原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

与1答案同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性体现在:

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

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前进的,而回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共性。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的统一

恩格斯指出,“物质”并非各种物质的综合,这一概念确实从这一综合中抽象出来的。

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个简称,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以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按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出来。

列宁认为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自然规律最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有意识的活动来实现的,社会规律存在着主客观相互制约的关系,当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

四、问答题

1.从古至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旧唯物主义科学(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式上学唯物主义)虽然在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史上作出重要的贡献,但他终究未对世界的物质性、对物质范畴做出科学的解释,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着前人的成果,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列宁对物质的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规定。

2.恩格斯指出:

“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综合,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概括出来的”列宁人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意义:

坚持了物质客观实在性的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了能动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3.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精致相互依赖、相互沉头、相互包含。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运动和有条件的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时间是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的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5.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并且也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时间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6.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作用:

a.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d.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7.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的统一;对立表现:

(1)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2)发展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的对立(3)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的对立(4)在以上三个方面的对立中,贯穿着一个根本分析和斗争焦点,即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9.矛盾是事物内部矛盾元素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连接、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统一性,斗争性寓于统一性中,没有统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统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斗争性和统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10.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和正确,就越能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变这个统一的。

第二章选择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D3、A4、B5、B6、C7、D8、A9、D10A11、B12、C13、A14、B15、D16、B17、C18、C19、D2、C21、C22、D23、A24、B、25、D26、B

二、多项选择题

1、AC2、ABD3、BD4、ABCDE5、BD6、ABE7、CDE8、BCDE9、BE10、ABCDE11、BCDE12、ABCDE13、AC14、ACE15、CD16、AD17、ABCE、18、ABCDE19、ABCDE20、ABC21、DE22、CDE

三、辨析题:

1——9错

1.错误。

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而不是科学理论。

当我们按照对事物的本质、规律的认识去做事获得成功,就是对不可知论最令人最信服的驳斥。

2.错误。

个人知识有直接知识也有间接知识,间接知识来自别人的实践。

此命题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片面强调个体实践,忽视了理论学习。

3.错误。

真理争取与否取决于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而不在是否为社会公认。

此观点取消了真理的客观性,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4.错误。

真理有用的,这是真理的价值性,但有用的真理要根据他否则正确在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只有通过实践进行检验。

5.错误。

自由和必然是辩证统一的,必然是自由的基础,理论把自由和必然截然分开,认为自由就是不受客观规律的“绝对自由”.

6,错误。

人的认识和实践就其现实性即它的具体实现来说是有限的,但有限与无限是对立统一的,人类认识和实际发展的本性决定有限的界限必然会被不断打破而趋于无限。

因而人类认识与实践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7.错误。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指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人的认识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它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异性,并不等于否认客观真理。

8.错误。

它片面夸大了认识的有限性,否认了人类有正确认识世界的无限能力。

割裂了认识中的有限和无限的关系。

9.错误。

真理的相对性是真理的条件性与可变性。

但同一条件下的正确认识只有一个,即真理是一元的,真理的多元性抹杀了真理的客观性。

此论题是唯心主义真理观。

10.错误。

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

正确的价值观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这对每个人都一样,不因人而异。

四、问答题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而且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主体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与需求,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发展和完善。

第一,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第二,反映具有创造性。

如果把人对于对象的反应过程看作是一种信息传递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二而发展,他们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合、相一致。

真理与谬误是既对立有统一。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没有谬误就无所谓真理。

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经过和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是具体的、历史的。

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主观认识就应该随之转变。

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个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下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是要把将来可能过的事情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阶段,那也是错的,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且这个反应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也就是说主体的反应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也反过来指导实践。

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最终目的,而认识正确与否,也要靠时间来检验。

时间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时间是人能动的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其本质特征决定它是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由于实践的性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就有了两种情况:

一是在正确认识指导下实践顺利进行;二是错误的认识指导,对时间产生消极作用。

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

认识过程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列宁把它概括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过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它们二者在性质、内容、形式和特点等方面都不同,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

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但理性认识并不是认识过程的完结,它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和指导实践。

6、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上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质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

7

8、马克思主义作为客观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它们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是经过实践反复证明了的普遍真理,具有绝对性,我们必须继承和坚持。

所谓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是根本错误的,我们必须反对。

马克思主义也具有相对性,它们应该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教条主义地坚持同样是错误的,我们也要反对。

因此,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要继承坚持又要创新发展。

9、特点:

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第二,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功能:

首先,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主观反映,作为人们对价值现象的认识,是推动着时间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

其次,价值评价作为时间的主体尺度是实践活动发展的规范因素,它要求时间活动必须努力清除盲目性和随意性,必须服从与实践目标的实现,即服从于时间满足人们客观需要这一根本目的。

最后,价值评价作为时间活动的目标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它制约着时间活动的发展朝着更充分、更全面、更可持续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的方向发展。

10、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时间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时间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二价值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时间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时间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科学精神是在实践中服从真理、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求真、求实的自觉意识。

人文精神是以尊重人、爱护人、关注和促进人民、人类利益和社会进步为核心的求善、求美的自觉意识。

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要遵循科学精神,坚持实事求是,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大胆探索世界的奥秘;另一方面,又要积极地关注社会发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八个人追求与人民需要统一起来。

第三章选择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CDDCB,6-10:

ACCDA,11-15:

DABCA,16-20:

CACC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2、ABC,3、ABCD,4、ACDE,5、ABE,6、ADE,7、ABDE,

8、ACE,9、ACE,10、ABD,11、ABCDE,12、ABD,13、ABCE,

14、ABCDE,15、CDE,16、ABDE,17、ABCDE,18、ABC,19、ACDE,20、ABCD

三、辨析题:

1、错,3、错,4、错,6、错,7、对,8、错

1、是否承认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中第一性的东西,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则是社会存在的派生物,是第二性东西。

而历史唯物注意则在实际上以种种不同的形式坚持着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

3、人民群众从量和质相统一的角度分析,其量的含义是指特定历史条件下,居民中的大多数人,其质的含义是指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一切人。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阶段包含不同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

人民群众的主题和稳定部分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不能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

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就不能说他创造历史。

因此,只能说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4、1、当一种新的上层建筑刚刚建立起来,它是富有生命力的,同自己的经济基础基本上相适应,但也有不完善的环节和方面;2、经济基础是变化的,当它处在相对稳定的阶段,在量变和部分质变的时候,也要求上层建筑发生相应的变化和进行局部的调整;3、当某种社会形态已经走进腐朽,生产关系严重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就会同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经济基础的变革的客观要求形成尖锐的对抗。

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对上层建筑加以根本的变革,建立适应新的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上层建筑。

5、1、历史人物的作用表现为:

第一,它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即它是历史事件的参与、组织、策划和指挥者。

第二,它是历史人物的发起者。

第三,它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

6、科学技术造福人类,推动社会进步,但是,科学技术的应用并非全然是有益无害的,它也可能是导致与人类利益相悖的小鸡后果乃至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

为了合理地利用和发展科学技术,造成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的协调发展,不能只讲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而要看到科学技术乃是双刃剑,要避免对它的无节制应用和滥用,并要正视和尽力解决因科学技术应用而带来的社会问题。

7、从内容上说,实践的辩证法和实践的唯物主义其实是同一个东西,实践的辩证法或实践的唯物主义同样构成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这就是说,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建立历史唯物主义,主要地倒不是他把“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这一观念运用于人类社会历史的结果,而是他立足于人的感性活动首先是物质生产劳动来理解整个人类社会的形成及其历史发展,把劳动发展史理解为揭开全部社会发展史奥秘的钥匙。

8、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四、论述题

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有:

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二、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之间在发展上的不平衡性;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四、社会意识诸形式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然后,讨论这些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至少谈三点以上:

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所以,我国在原来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经济不发达的国情条件下,我们可以搞社会主义。

在我国,用先进的文化思想来指导现代化建设。

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反作用,所以,我们坚信,先进的社会意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理论”的指导,将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三、既然社会意识的社会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所以,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也要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文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时期都毫无例外地起着作用,正确掌握这一规律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这一规律是我们理解社会历史的钥匙,对一切的重大现象的认识都可以从这一规律中追根溯源,从而得到科学的理解;第二,这一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科学依据。

生产的社会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科学论断的立论根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所实行的一系列决策、方针、政策,如工作重点转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以及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国有企业改革等,都是这一规律的自觉应用。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有两种情况:

当它沿着与经济基础发展的同一方向起作用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

当上层建筑严重地阻碍经济基础实现变革的时候,上层建筑的革新,对于经济基础的发展,就会成为决定性的环节和条件。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形成方面的特点:

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是先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而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借助于上层建筑的力量二建立起来的。

4、它要求我们制定方针政策时既要关注经济指标,也要关注政治和文化指标:

既要关注社会指标,也要注重自然和生态指标;既要关注近期指标,也要关注远期指标。

一句话,就是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应该看到,我国在经济发展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危及人的生存环境的状况;从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看,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

这种状况如果不尽快加以改变,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就难以实现。

马克思主义继承了以往哲学关于人的思想的积极成果,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为“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是顺应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5、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人类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其发展史不断新陈代谢、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否定的客观过程。

人类社会的辩证发展是由内部基本矛盾所推动,受其内在客观规律所支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