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金融学考博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21415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暨南大学金融学考博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暨南大学金融学考博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暨南大学金融学考博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暨南大学金融学考博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暨南大学金融学考博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暨南大学金融学考博试题.docx

《暨南大学金融学考博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暨南大学金融学考博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暨南大学金融学考博试题.docx

暨南大学金融学考博试题

2010年经济学

一、简答题(5*8')

1、为什么工资下降往往具有刚性

2、价格上涨可消除稀缺资源供给缺口。

请评论该观点。

3、寡头垄断厂商做广告,而完全竞争厂商一般不做广告,为什么

4、简评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奥斯特罗姆的理论贡献

5、何为“挤出效应”?

二、论述题(3*20')

6、论边际生产力理论

7、试比较和分析不同的消费理论

8、试述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变及其缘由

本人2010年暨南大学经济学博士入学考试成绩为78分,主要经验是答题条理分明,适当关注当前的经济热点问题,如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给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戴蒙德(PeterDiamond)、美国西北大学的戴尔·莫坦森(DaleT.Mortensen)以及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A.Pissarid)三位教授,以奖励他们在搜寻与配对理论研究方面的工作研究,他们建立起了一个理论框架来分析同时存在职位空缺和失业率居高不下的问题,从招聘、解雇、辞职、职位空缺和寻找工作等各个环节来理解失业这个宏观经济后果。

逻辑性要强,自圆其说,最好带上尺子,适当用图表,以显示专业基本功扎实。

简述。

2010年金融学

1、直接融资的特点

论述

1、央行独立性的争论,及我国央行的独产性

2、说说公司发展理论的演进过程

3、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影响。

2009年暨大考博

经济学:

1、 经济剩余的几层含义

1.消费者剩余。

根据效用理论,它表示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增加的个人福利的总和,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和实际之分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在图形上表示为个人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曲线以上的面积。

2.生产者剩余。

表示生产者获得的利润,它等于所有产品单位的边际生产成本和商品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的总和。

图形上位边际成本曲线以上和市场价格曲线以下的面积。

3.社会剩余。

社会的总福利,是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之和。

2、 外部性的定义及特征

不通过价格而直接影响他人的经济环境或经济利益,转移了自己的行为后果而没有由自己完全承担这种后果,即没有将这种影响计入市场交易的成本与价格之中。

按照影响范围划分,外部性可以分为消费外部性和生产外部性,根据外部影响的好坏,外部性可以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利用外部性可以分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的差异。

在外部性的场合,要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边际条件是社会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收益,而不是私人边际成本等于私人边际收益。

外部性特征:

1.外部性独立于市场机制之外。

外部性的影响不通过市场发挥作用,市场机制无力对产生外部性的厂商给予惩罚或补偿,完全竞争市场假定不存在外部性。

2.外部性产生于决策范围之外而具有伴随性。

外部性是伴随生产或消费而产生的某种副作用,它独立于市场机制之外,是市场机制容许生产者或消费者在作出决策时可以忽略的行为结果。

3.外部性与受损者之间具有某种关联性。

外部性影响不一定能明确表示出来,受损者对外部性不关心时,不存在外部性。

4.外部性具有某种强制性。

5.外部性不可能完全消除。

3、 庇古旧福利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及其与新福利经济学的主要区别

旧福利经济学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论述了福利的含义。

经济学所要研究的是指可以用货币计量的那部分社会福利即经济福利。

第二,国民收入量的增加和均等化的收入分配是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主题,检验社会福利的标志是国民收入的大小及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情况。

第三,要使一国经济福利有所增加,还必须增加国民收入量。

国民收入总量的增加是促进经济福利、彻底解决贫困问题的主要因素。

而增加国民收入量的关键在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最适度地配置生产资源,可以使国民收入或社会经济福利总量达到最大值。

新福利经济学主要代表有勒纳(A.P.Lerner)、卡尔多(N.Kaldor)、希克斯(J.Hicks)、伯格森(A.Bergson)、萨缪尔森(P.Samuelson)。

他们运用“序数效用论”、“帕累托最适度”、“补偿原理”、“社会福利函数”等分析工具来说明政府应当保证个人的自由选择,通过个人福利的最大化来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以此实现社会福利的极大化。

新福利经济学对旧福利经济学的修改和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运用“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等方法,在微观经济领域里对福利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讨,丰富和完善了旧福利经济理论。

根据序数效用论,物品的效用不能用具体数值来表示,但可以用序数来进行比较。

这种比较说明,一个人对于不同物品的不同组合有偏好上的差异,只不过表明个人对物品的趣味不同,而不能表明某种物品的效用大、福利多。

根据无差异曲线,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可以给一个消费者带来同等程度的满足,消费者为了使自己的满足程度不变,就会在损失了一定数量的甲种物品时用一定数量的乙种物品来补偿。

由于效用不能相加,各个人的效用和偏好因其偏好方式的不同而无法进行比较,因此,消费者追求最大满足的途径就不能如庇古所理解的那样是力求达到最大满足总量或最大效用总量,而应该是力求达到最高的满足水平,即最高的无差异曲线。

第二,发展了“最适度原理”。

新福利经济学认为只有经济效率问题才是最大福利的内容。

为了说明经济福利,勒纳等人论述了实现“帕累托最适度”在交换和生产两方面所需具备的条件,发展了“最适度”原理:

交换的最适度条件就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交易双方通过交换而使彼此得到最大满足的条件;生产的最适度条件就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要素最有效地进行配置,从而使产品最有效地生产出来所必需的条件;生产和交换的最适度条件是指同时满足交换最适度条件和生产最适度条件所要求的前提。

根据这一原理,一切社会变革都只能直接为垄断组织谋利益。

但实际上,在社会变革中,一个阶级或一些个人蒙受损失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不能触动任何人的利益,就等于否定社会变革,也没法谈福利经济学。

第三,为了解决“最适度原理”的矛盾,卡尔多和希克斯等人提出并论证了“假想的补偿原理”,对新福利经济学的发展起了较大的作用。

“补偿原理”的实质是,如果一些社会成员经济状况的改善不会同时造成其他社会成员经济状况的恶化,或者一些社会成员状况的改善补偿了其他社会成员状况的恶化,社会福利就会增加。

根据这一原理,政府的某项措施或立法会使一些人得益而使另一些人受损,如果得利总额超过损失总额,那么,政府可运用适当政策向得利人征收特定租税,以补偿受害者,这样做对任何人都没有不利而对一些人有利,因而增进了社会福利。

这一原理宣扬的是“整个社会的福利”或“福利综合指标”,而且,这一原理只是“假想”的,事实上并不一定实行。

只要提高了效率,所受损失总可以在长时期内补偿过来。

而且,如果一种政策措施的结果虽然是使贫者愈贫、富者愈富,但只要它使国民收入总量有所增加,也被认为“增进”了社会福利。

第四,提出了“社会福利函数”理论。

伯格森、萨缪尔森、阿罗等人着眼于个人的主观感受,认为补偿是否恰当,要在受益者感受到以后才能确定,事前是无法预测的,因而补偿原理并不是科学的,而应当把福利最大化放在最适度条件的选择上。

在他们看来,生产和交换固然应符合最适度条件,但生产和交换达到了最适度条件并不一定表明福利达到了最大化。

经济效率是最大福利的必要条件,合理分配是最大福利的充分条件,只有将所有分配方面及其他支配福利的因素一并列入,编制一种“社会福利函授”,当这个函授达到最大值时,才算达到了福利最大化。

伯格森、萨缪尔森等人提出的“社会福利函数”是新福利经济学的一个主要内容。

根据该理论,社会福利和一些影响社会福利的各种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这些影响因素可能有各种不同的配合。

在一定的收入分配条件下,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就在于个人对各种不同配合的选择,个人的自由选择是决定个人福利最大化的重要条件,而社会福利又总是随着个人福利的增减而增减,因此,要使社会福利最大化,政府应当保证个人的自由选择,进行“合理的”收入分配。

伯格森等人提出的这一福利标准,多年来一直在福利经济理论中处于支配地位。

第五,突出福利的主观性和“福利的相对性”。

杜生贝里(J.S.Duessenberry)指出,每个人的消费支出不仅受自身收入的影响,而且受周围的人的消费行为及其收入和消费相互关系的影响。

一个人的福利如果受其他人的福利的影响,则“最适度条件”将更为复杂。

米香(E.J.Mishan)则认为,像美国这样的“丰裕社会”,人们不仅关心他们收入的绝对水平,而且更关心他们收入的相对水平,即他们在社会收入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以致出现这样一种极端情况,一个人宁肯在其他人的收入减少10%的前提下,把自己的收入减低5%,而不愿意大家的收入都增加25%。

由于福利是相对的,福利与个人收入并无直接联系,因此提高国民收入水平的政策和缩小国民之间收入差距的政策都不能增加国民福利。

而且,由于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因而福利永远不能得到满足。

“相对福利”既否定了收入均等化措施,也否定了普遍提高国民收入水平的意义,认为任何社会变革都不能增进社会福利。

4、 通货膨胀税的含义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通货膨胀税是指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的一种隐蔽性的税收。

在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时,由于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人们的名义货币收入增加,导致纳税人应纳税所得自动地划入较高的所得级距,形成档次爬升,从而按较高适用税率纳税。

这种由通货膨胀引起的隐蔽性的增税。

1.增加了纳税人的经济负担,减少了实际货币余额,消费减少,产出下降。

2导致财富收入再分配3.将降低生产者的积极性,经济效率降低。

5、 消费函数在政府减税政策中的作用

消费函数:

C=cY,税收减少T,效果是直接增加了可支配收入,根据消费函数,从而增加了消费,增加量为T*MPC,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减税的效果越大。

6、 用古诺模型来分析双头寡头厂商产量的确定。

古诺模型是法国经济学家古诺提出的一个双头垄断模型。

假设条件:

1.市场上只有两家厂商,销售相同的产品,每个厂商都追求自己的利润最大化。

2.产品生产成本为零。

3.两个厂商都清楚市场需求,面临相同的需求曲线。

4.每个厂商做决策都认为对手的产量将保持不变,双方无勾结行为,进行产量而非价格竞争。

博弈:

1.厂商A进入市场,根据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产量为市场总需求两的一半。

2.厂商B进入,它认为厂商A的产量保持不变,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自己的产量为去Q/4。

3.厂商A进入市场,再次确定产量为3Q/8。

4.最终两厂商生产Q/3。

7、 论述马克思的劳动力价值理论与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不同。

马克思:

1.劳动力是劳动的潜在能力,劳动者是劳动力的承担者。

2.劳动力商品理论。

劳动力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资本主义的基础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和丧失生产资料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是劳动者的财富。

3.工资理论。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

4.相对过剩人口理论。

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

机器利用与工人就业关系理论。

5.社会主义劳动力理论。

西方:

劳动力供求自然平衡理论、机器利用与劳动力过剩理论、有效需求的充分就业理论、长期稳定的充分就业理论、自然失业率理论、人力资本理论。

比较:

1.劳动力与劳动的区别2.劳动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3.关于机器生产的发展与工人就业的关系

8、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和利率的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金融学

1、 可贷资金理论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认为,利息产生于资金的贷放过程,那么就应该从可用于贷放的资金的供给和需求来考察利率的决定。

可贷资金的需求包括:

投资、货币的窖藏。

可带资金的供给包括:

储蓄、货币供给增加额、货币的反窖藏。

供给=需求决定利率。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是在古典利率理论的框架内,将货币供求的变动额等因素对利率的影响考虑进来,以弥补古典利率理论只关注投资、储蓄等实物因素的不足。

它从可贷资金市场的供求出发,既考虑了实物因素如投资和储蓄对利率的影响,也考虑了货币因素对利率的影响。

2、 资产证券化的含义及其意义。

是指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的行为,使其具有流动性。

1、增强资产的流动性。

从发起人(一般是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资产证券化提供了将相对缺乏流动性、个别的资产转变成流动性高、可在资本市场上交易的金融商品的手段。

通过资产证券化,发起者能够补充资金,用来进行另外的投资。

例如,商业银行利用资产证券化提高其资产流动性。

一方面,对于流动性较差的资产,通过证券化处理,将其转化为可以在市场上交易的证券,在不增负债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可以多获得一些资金来源,加快银行资金周转,提高资产流动性。

另一方面,资产证券化可以使银行在流动性短缺时获得除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之外的救助手段,为整个金融体系增加一种新的流动性机制,提高了流动性水平。

2、获得低成本融资。

资产证券化还为发起者提供了更加有效的、低成本的筹资渠道。

通过资产证券化市场筹资比通过银行或其他资本市场筹资的成本要低许多,这主要是因为:

发起者通过资产证券化发行的证券具有比其他长期信用工具更高的信用等级,等级越高,发起者付给投资者的利息就月底,从而降低筹资成本。

投资者购买由资产担保类证券构成的资产组合的整体信用质量,而不是资产担保类证券发起者的信用质量。

同时,资产证券化为发起者增加了筹资渠道,使他们不再仅仅局限于股权和债券两种筹资方式。

3、减少风险资产。

  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发起者将风险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中剔除出去,有助于发起者改善各种财务比率,提高资本的运用效率,满足风险资本指标的要求。

例如:

根据《巴塞尔协议》和我国《商业银行法》的要求,一个稳健经营的商业银行,资本净额占表内外风险加权资产总额的比例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不得低于4%。

为了满足这一要求,许多银行必须增加资本或出售资产。

由于增加资本是昂贵的,通过资产证券化交易出售资产就成为商业银行满足《巴》要求的有效途径。

资产证券化可以将一部分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上分离出去,减少分母资产数额,提高资本充足率以更好的满足监管要求。

4、便于进行资产负债管理。

资产证券化还为发起者提供了更为灵活的财务管理模式。

这使发起者可以更好的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取得精确、有效的资产与负债的匹配。

借短贷长的特点使商业银行不可避免的承担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风险,通过资产证券化市场,商业银行即可以出售部分期限较长、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将所得投资于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也可以将长期贷款的短期资金来源置换为通过发行债券获得的长期资金来源,从而实现了风险合理配置,改善了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

同时,由于资产证券化允许将发起、资金服务等功能分开,分别由各个机构承担,这有利于体现各金融机构的竞争优势,便于确立金融机构各自的竞争策略。

总之,资产证券化为发起者带来了传统筹资方法所没有的益处,并且随着资产证券化市场的不断深入发展,将愈加明显。

对投资者的益处: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资产担保类证券提供了比政府担保债券更高的收益。

这部分高收益来源于许多因素,但最主要的是资产担保类证券的信用质量。

资产证券化品种一般是以超过一个基准利率的利差来交易的。

例如在浮动利率资产证券化品种中,一般基准利率使用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该种投资工具称为“基于利差的投资工具”。

资产证券品种的出现满足了投资者对“基于利差的投资工具”的需求,从而达到投资多样化及分散、降低风险的目的。

  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投资者扩大投资规模。

一般而言,证券化产品的风险权重比基础资产的风险权重低的多。

比如,美国住房贷款的风险权重为50%,而由联邦国民住房贷款协会发行的以住房抵押贷款为支撑的过手证券却只占20%的风险权重,金融机构持有的这类投资工具可以大大节省为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所须要的资本金,从而可以扩大投资规模,提高资本收益率。

资本金所创造的压力已经成为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支撑证券进行投资的主要驱动力。

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各不相同,资产证券化为投资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投资品种,例如,有的投资者对风险比较厌恶,就会选择国债等风险较低的投资品种,相应会得到较低的收益,而有的投资者风险偏好高,就会投资股票或衍生金融工具,当然要求的收益也较高。

而资产担保类证券丰富了投资品种的风险/收益结构,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品种选择。

现代证券化交易中证券一般不是单一品种,而是通过对现金流的分割和组合,可以设计出具有不同档级的证券。

不同档级证券具有不同的偿付次序,以“熨平”现金流波动。

升值将不同种类的证券组合在一起,形成合成证券,从而可以更好的满足不同投资者对期限、风险和利率同偏好。

资产证券化技术可以提供无限证券品种和灵活的信用、到期日、偿付结构等,这样就可以“创造”出投资者需要的特定证券品种。

这种的多样性与结构的灵活性是资产证券化的优良特性,也是投资期最关注的性质。

3、 流动性陷阱的基本原理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

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当利率为零时,货币和债券利率都为零时,由于持有货币比持有债券更便于交易,人们不愿意持有任何债券。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增加多少货币数量,也不能把人们手中的货币转换为债券,从而也就无法将债券的利率降低到零利率以下。

因此,靠增加货币供应量不再能影响利率或收入,货币政策就处于对经济不起作用状态。

4、 给出某基金的实际收益7.2%,标准差10%,贝塔系数为0.9,市场组合的实际收益为8%,标准差为14%,试用詹森指数、特雷诺指数和夏普指数来评价该基金的表现。

5、 资本流动的方式有哪些?

资本流动的利敝。

资本流动的原因:

①经济增长与资本供求②利率和汇率差异③国际分工与专业化协作的深入发展④市场发展的潜力与投资环境⑤各国经济政策及行政体系的办事效率。

资本流动的类型:

(一)长期资本(创办新企业、收购外国企业、利润再投资)①直接投资。

好处:

引入稀缺资源,增加GDP,创造需求、就业,改善国际收支,增加财政收入增加消费者选择,人力资源效应和竞争效应。

缺点:

挤压国内企业,吸引FDI的成本。

②间接投资:

证券投资、国际贷款

(二)短期资本(贸易融资、投机、保值)

资本流动的影响:

一、积极作用。

①促进世界生产水平的提高与经济效益的增长。

②有利于各国国际收支的调节'③有利于国内外突发事件不良影响的缓解  二、消极影响。

①引起货币市场的混乱与外汇市场的动荡②长期、过渡的资本输出,一定条件下会引起资本输出国经济发展的停滞③资本输入国如无正确的产业政策与投资政策就不能正确地引导发展国际上具有竞争性的优势产业;或国外直接投资规模过大,则易陷入成为外国资本的附庸。

6、 货币政策有效性、汇率制度和资本管制三者之前的关系。

一国不可能同时拥有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和独立的货币政策。

(1)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必须牺牲汇率的稳定性,实行浮动汇率制。

这是由于在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频繁出入的国内外资金带来了国际收支状况的不稳定,如果本国的货币当局不进行干预,亦即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那么本币汇率必然会随着资金供求的变化而频繁的波动。

利用汇率调节将汇率调整到真实反映经济现实的水平,可以改善进出口收支,影响国际资本流动。

虽然汇率调节本身具有缺陷,但实行汇率浮动确实较好的解决了“三难选择”。

但对于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来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信心危机的存在会大大削弱汇率调节的作用,甚至起到恶化危机的作用。

当汇率调节不能奏效时,为了稳定局势,政府的最后选择是实行资本管制。

  

(2)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必须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实行资本管制。

在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在汇率贬值无效的情况下,唯一的选择是实行资本管制,实际上是政府以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来维护汇率的稳定性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大多数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比如中国,就是实行的这种政策组合。

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国家需要相对稳定的汇率制度来维护对外经济的稳定,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监管能力较弱,无法对自由流动的资本进行有效的管理。

  

(3)维持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必须放弃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资本完全流动时,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本国货币政策的任何变动都将被所引致的资本流动的变化而抵消其效果,本国货币丧失自主性。

在这种情况下,本国或者参加货币联盟,或者更为严格地实行货币局制度,基本上很难根据本国经济情况来实施独立的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调整,最多是在发生投机冲击时,短期内被动地调整本国利率以维护固定汇率。

可见,为实现资本的完全流动与汇率的稳定,本国经济将会付出放弃货币政策的巨大代价。

[

7、 以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为例,分析金融市场失灵的原因以及政府监管的必要性。

2008年经济学

简述

1、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区别ok

1.假设不同。

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是快乐的指标,是可用基数度量和比较的。

而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仅仅是描述消费者偏好的一种方式,无须要求以基数度量之,只能以序数表示。

2,效用函数形式虽然相同,但含义不同,基数效用论的U指的是可以以基数计量的效用,序数效用论的U则指效用指数。

3,分析方法不同。

基数效用理论在预算约束下求效用最大化,与基数效用论不同,序数效用论通过无差异曲线的分析得出结论。

4,消费者均衡条件形式不同。

基数效用论的消费均衡条件是MU1/P1=MU2/P2=a,即每一单位货币所购买到的任何商量的边际效用相等,并且都等于这一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

序数效用论下消费者均衡条件是MRS=P1/P2,即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量价格比率。

2、最佳排污量,用图形表示ok

边际收益=边际成本,MB=MC。

3、经济剩余包含哪些内容ok

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社会剩余。

4、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解释吉芬物品的形成ok

需求曲线向上倾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

5、凯恩斯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ok

凯恩斯否认古典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说的,储蓄和投资的利息率弹性将导致需求等于供给这样一种经济机制的存在。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经常处于未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同需求相比经济的供给能力是无限大的,价格不会因生产规模的改变而改变,如果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存货就会增加,生产者就减少生产,直至总供给等于总需求-需求决定供给。

总需求的构成,45度线分析总供给=总需求。

论述

1、举例说明“囚徒困境”博弈,及其经济意义ok

超优策略均衡虽然是唯一可以预见的结果,但不一定是帕累托最有效的结果。

个人理性并没有导致一个社会的最佳的结果,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存在深刻的冲突。

2、不同汇率制度对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ok

浮动汇率下财政政策无效,货币政策有效。

固定汇率下财政政策有效,何必政策无效。

3、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及其政策含义ok

扩大需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无效。

2008年金融学

简答

1、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帐户和账户设定的原理ok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把一国的国际收支按照一定的项目编制出来的报表,按照借贷复式记账法记录和编制的,根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规则,每一笔交易都要以相同的金额同时记入借方和贷方,对于不能自动配对的交易,需使用无偿转移和对应项目等特别项目。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街坊项目和贷方项目的总额是相等的。

对于每一笔交易,凡是引起外汇流出的项目记入借方,凡是引起外汇留入的项目记入贷方,具体而言本国的商品和劳务进口、对外资产增加和负责减少记入借方……..

国际收支平衡表分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账户项目、平衡项目。

经常项目包括商品、劳务、收益、转移。

资本和金融账户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

平衡项目包括官方储备、错误和遗漏。

2、凯恩斯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区别ok

弗里德曼继承了凯恩斯把货币视为一种资产的观点,从而把货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