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公共政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19861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中国公共政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当代中国公共政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当代中国公共政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当代中国公共政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当代中国公共政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中国公共政策.docx

《当代中国公共政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中国公共政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中国公共政策.docx

当代中国公共政策

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

以政府为主的社会公共权力机关为实现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公共行动计划,方案和准则,它具体表现为一系列法令、法规、策略、条例、措施等等。

2、公共政策的合法性

这是指一项公共政策必须得到社会大众对它的认可和接受,社会大众才会去贯彻和实施这项政策。

这种被认可和接受的程度就是公共政策的合法性。

3、公众议程

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一种政策议程。

4、政策评估

政策评估需以政策效果为核心,其宗旨是确定某一既定政策是否已经做了或者在多大程度和范围内做了它本打算做的事情,实际上就是对政策效果进行分析和判断。

5、政策终结

政策终结是人们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的行为,是一种主动性行为。

二、简答题1、公共政策的特征是什么?

政治性、价值选择性、层次性、阶段性、功能多样性、合法性、权威性、普遍性、相对稳定性。

2、公共政策的功能有哪些?

导向功能、管制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

3、政策终结的形式有哪些?

替代

合并

合并

缩减

4、政策评估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评估主体评估客体评估目标评估标准评估方法

5、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是什么?

公共政策是政策环境的产物,二者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就其关系而言,环境决定和制约政策,起主导作用;政策则改善和塑造环境,具有反作用。

三、论述题

试析精英理论政策分析模型。

首先,它告诉我们公共政策不反映公众的要求,而反映精英的兴趣和偏好。

因此,公共政策的变革和创新只是精英们对其价值观重新定义的结果。

出于维护社会制度的需要,精英阶层怀有浓重的保守主义情结,所以,公共政策的变化必然是渐进性的,而不是**性的。

精英理论并不认为公共政策一定要违背公众福利,只是说为公众谋取福利的责任应由精英人物承担,而不是公众自己去承担。

其次,精英理论认为公众是被动、麻木和信息闭塞的,公众的情感往往被操纵在精英们的股掌之中,公众对精英价值观的影响微乎其微。

精英与公众的沟通在极大程度上是自上而下的。

精英理论认为,公众对精英们的决策行为充其量只会有间接的、微小的影响。

第三,精英理论认为,对支撑社会制度的基础准则,精英集团有着一致的认识。

也就是说,它们对基本的“游戏规则”具有共识,对社会制度的延续看法一致。

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的存在就依赖于精英集团的这种共识,它们反映了社会的基本价值观。

政策方案只有与此相符才可能进入政策议程,得到决策层的认真考虑。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精英集团的成员之问不存在意见分歧,他们彼此也会为一些问题争得面红耳赤。

从历史发展情况来看,没有一个社会的精英之间不存在竞争,冲突的产生是一种必然。

但是,精英理论认为,这类争论往往是围绕具体和枝节的问题,范围也比较狭小,不涉及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而且,精英之间观点一致的方面远远多于不一致的方面。

一、名词解释

1、政策客体

公共政策客体是公共政策的作用对象及其影响范围。

这通常包括二类,一是公共政策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可以称为公共政策问题;二是公共政策所针对的社会成员,可以称为目标群体。

前者涉及到"事”,后者涉及到"人”。

2、政策模型

政策模型是政策研究者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公共政策产生的原因,认识和分析政策的效果,思考和预测政策的未来发展,而总结出来的。

公共政策模型是从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政策分析的角度、程序和方法的系统化和条理化,它借助一些符号和概念来表示政策的客观现实。

3、政策主体

政策主体是指那些具有合法权威去制定公共政策的组织或个人。

官方政策主体一般包括:

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不同的国家权力机关在政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不相同。

4、元政策

元政策是关于政策的政策,主要指的是指导和规范政策活动本身的理念和方法。

5、公共政策问题

公共政策问题就是公共政策所要改变的状态。

二、简答题

1、政策执行可以采取哪些手段?

答:

政策执行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类:

(1)行政手段。

所谓行政手段,就是通过各级政府的行政部门,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采用行政管理的惯用方式(行政命令、指示、规定、规章等形式),按照系统、层次、区划来实施政策的方法。

(2)经济手段。

所谓经济手段,是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不同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政策顺利实施的方法。

(3)法律手段。

所谓法律手段,是指通过各种法律形式(法律、法规、行政立法、司法仲裁等)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

(4)思想教育手段。

思想教育手段是一种人本主义的管理方法,常用形式有制造**、说服教育、协商对话、批评与表扬等。

2、公共政策如何具备合法性?

答:

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主要是指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所有过程———政策规划、政策认定、政策议程、政策决定、政策执行和政策修正等,需要依照一定的合法性程序,这种程序可能是一套法律规定的程序,也可以是一套基于传统的程序,还可以是领袖人物的指示。

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必须得到公众的认可和默许,否则,这种程序将被视为非法。

3、政策终结一般发生在什么情况下?

答:

(1)政策已经实现了既定的目标(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2)政策背离了既定目标,无法解决问题(根本无法完成使命)

(3)政策完全是多余的或无效的,已无实际价值(政策成了一种摆设)

(4)政策的实施引发了更为严重的问题(不合理的方面太多,负作用太大)

4、政府制度对政策的内容有什么样的影响?

答:

(1)它可能有利于某些政策的形成与实施,不利于另一些政策的形成与实施。

(2)它可能对社会上的某些利益需求提供便利,对另一些利益需求起抑制作用。

(3)它可能为某些个人和团体提供接近政府权力的便利,为另一些个人和团体设置接近政府权力的障碍。

5、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

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作为政策议程的两个阶段,二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公众议程出现在政府议程之前,是由一些片段的、零散的、不系统的或不完全成型的议论所组成,人们对于问题的实质及其社会影响认识还不够具体,其主要目标是使公众诉求能够在政府议程中获取一席之地。

尽管如此,公众议程所形成的强大推动力对政府议程的建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政府议程往往是由一些意义非常明确的项目所组成,具有制度化的操作程序、运行方法,其主要目标就是对与问题有关的客观事实做出主观认定。

三、论述题

请结合例子说明团体理论政策分析模型。

团体理论试图以团体斗争的分析框架解释所有重要的**活动。

公共政策只是利益团体斗争结果的合法化表现形式,政策制定者的任务就是对团体的压力不断地做出反应,即通过讨价还价、相互妥协、折衷调解等形式寻求利益群体间冲突性要求的平衡。

  在非洲的大草原上有一条河流,它将草原分成了东西两部分,河东住着一群狮子,河西住着一群羚羊。

河东的狮子很强壮,不久就将河东的猎物吃得所剩无几,这使得河东的草长得非常茂盛。

河西的羚羊繁殖得也很快,群体一天天壮大起来,它们把河西的草几乎吃得精光。

共同的饥饿感常常使得双方来到河边相互对望,东面的狮子望着西面的羚羊禁不住流出了口水,希望有机会能够冲过去饱餐一顿;西面的羚羊望着东面的水草羡慕得不得了,希望有一天也能冲过河去满足愿望。

然而,那湍急的河水使它们都无可奈何。

于是,双方不约而同地产生了共同的期盼:

盼望河水早日干涸。

强烈的愿望使它们常常走到河边共同祈祷,祈求天神将河水抽干。

共同的期盼使它们逐渐变得亲近起来,通过不断的接触和友好的对话,它们成为了同一战壕里的战友,为共同的目标竭尽全力地祷告。

后来有一天,这条河真的干了。

羚羊很高兴,狮子也很高兴。

然而,正当羚羊准备和狮子一起庆祝这件特大喜事时,饥饿的狮子早已迫不及待地踏着泥泞冲了过来,瞬间已将大量羚羊吞人腹中。

这个悲剧故事提醒我们:

共同的目标并一定代表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理想也不一定代表共同的需要。

  名词解释1、目标群体;答:

目标群体:

受到某一项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

2、政府议程:

某些社会问题已引起政府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的过程。

3、政策规划:

在既定原则指导下寻求公共政策问题解决方案优化的一系列分析和抉择活动。

4、社会公共权威:

主要是指具有或掌握公共权力,能够直接或间接参与政策过程(包括制定到执行以及最后终结)的组织或个人。

5政策法律化:

国家有关机构把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成熟和稳定的、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的公共政策上升为国家的法律、法规,赋予这些政策相应的法律效力和国家强制力的保障。

二、简答题

1、政策议程的引发机制是什么?

1、答:

政策议程内在的引发机制包括:

(1)自然灾害;

(2)意外的人为事件;(3)科技方面的重大变革;(4)资源分配中的偏执与失衡;(5)生态变迁。

外在的引发机制包括:

(1)战争;

(2)武器技术的重大发展;(3)国际冲突;(4)世界性联盟的格局发生变化。

2、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有哪些?

2、答:

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有:

(1)政治原则偏离;

(2)价值体系的排斥;(3)制度或程序上的限制(4)政府体系的封闭;(5)承受能力的超重;(6)表达方式失当。

3、政策规划的原则是什么?

答:

(1)信息原则;

(2)系统原则;(3)预测原则;(4)客观原则;(5)智囊原则;(6)优化原则;(7)效益原则;(8)可行性原则;(9)兼听原则。

4、政策分析的方法有哪些?

答:

政策分析的方法有:

经验的方法、评价的方法和规范的方法。

5、政策方案的可行性评估包括哪几个标准?

答:

政策方案的可行性评估的标准包括:

(1)政治可行性;

(2)经济可行性;(3)行政可行性;(4)法律可行性;(5)技术可行性;(6)社会可行性。

三、论述题

阐述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

答:

(1)政策评估既是一个事实判断的过程,也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因此,政策评估既要建立事实标准,也要建立价值标准。

(2)事实标准的含义。

(3)价值标准则的含义。

(4)从评估标准角度看,既应该重视事实判断,也应该重视价值判断;政策评估既应该强调效率,也应该强调公正。

但就二者关系而言,公正原则是第一位的,价值判断是起主导作用的。

一、名词解释

1、答:

政策议程是将公共政策问题提上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正式决定加以讨论,并准备采取措施给予解决的过程,这涉及到政府是否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采取什么行动的政策过程。

这一过程是社会民众、团体表达和反映自己的愿望、要求的过程,也是政府部门确定问题的轻重缓急,平衡各种利益和要求,争取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从公共政策问题到公共政策制定的中间,要经历一个阶段就是政策议程的建立。

2、答:

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3、答:

官方政策主体是指那些具有合法权威去制定公共政策的组织或个人。

官方政策主体一般包括:

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不同的国家权力机关在政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不相同。

4、答:

具体政策则是针对社会某一领域或某一公共问题而言的行动方案,如人口政策、教育、环境政策等等。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这类具体政策,这类政策往往涉及到具体的组织或个人,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措施。

5、答:

基本政策是针对具体政策而言的,是指导具体政策应该坚持和采取的立场、态度和原则。

如基本路线和方针等。

基本政策往往是由最高国家权力机构制定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权威性和广泛性。

二、简答题

1、有限理性在决策中表现在什么地方?

1、答:

有限理性的的理论假设:

“管理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往往是多元的,不仅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而且处于变动之中乃至彼此矛盾状态;“管理人”的知识、信息、经验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他不可能也不企望达到绝对的最优解,而只以找到满意解为满足。

在实际决策中,“有限理性”表现为:

决策者无法寻找到全部备选方案,也无法完全预测全部备选方案的后果,还不具有一套明确的、完全一致的偏好体系,以使它能在多种多样的决策环境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

2、人们接受和服从某一项政策的原因有哪些?

2、答:

受到某一项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政策对象或目标群体。

目标群体之所以能够接受和服从某一项政策的原因是:

1、政治社会化的影响;2、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3、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4、对成本收益的权衡;5、对大局或整体的考虑;6、避免受到惩罚。

3、如何克服政策终结的障碍?

3、答:

克服政策终结障碍的措施主要有:

1、加强宣传教育,消除抵触情绪;2、树立新观念,营造改革气氛;3、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更多支持;4、废旧立新并举,缓解终结压力;5、做出必要妥协,减少终结代价。

4、政策评估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4、答:

政策评估要素包括:

一、评估主体。

评估主体即政策评估者的主体构成,包括决策者和执行者、专业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政策的目标群体等。

这些主体有正式的,也有非正式的;有内部人员,也有外部人员。

主要包括:

1、决策者和执行者;2、专业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3、政策目标群体。

二、评估客体。

评估客体是指政策评估的对象,即所要评估的政策产生的影响或政策效果。

这包括:

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经济效果与社会效果、预期效果与非预期效果、目前效果与未来效果,等等。

三、评估目标。

评估目标即评估工作的出发点,就是设法回答“为什么要进行评估”这样一个问题。

一般来说,评估目标能够决定政策评估的发展方向、基本内容和选择标准。

评估目标主要涉及政治方面、行政方面、方案方面。

四、评估标准。

具体包括:

1、事实标准;2、价值标准。

五、评估方法。

主要包括:

1、前后对比法;2、专家评估法;3、目标群体评估法;4、执行群体评估法。

5、政策评估的事实标准是什么?

5、答:

政策评估的事实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政策的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政策的成本消耗既包括政策主体人、财、物方面的投入,也包括政策目标群体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付出,还包括政策带给社会和自然的负面影响等。

政策受益也要从政策主体、客体和环境三个方面去考虑,衡量标准是根据单位成本所能产出的最大价值或最小成本建立的。

一般来讲,投入与产出分析往往是以货币形式出现的。

(2)政策目标实现的程度和范围。

这项标准的确立是为了衡量政策所取得的成果,是在比较政策的实际结果和理想结果之后对政策达到预期目的的程度和范围进行分析。

这项标准涉及的因素比较复杂,但一般来讲,解决问题的程度、满足政策需求的程度和需要被满足的人数是其中重要的指标。

(3)政策对社会的影响程度。

政策带给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主有从,有正有负,有大有小,有潜有显,对此要进行综合衡量。

三、论述题

论述政策成功地执行需要的条件。

、答:

政策成功执行所需条件:

(一)必要的政策资源。

政策执行所需要的资源条件有经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权威资源。

(二)顺从的目标群体。

政策目标群体就是政策直接作用和影响的对象。

政策能否成功,并不是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一厢情愿的事情,它与目标群体有着直接的关系。

目标群体是否能够认可和接受政策,是决定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下面从三个方面讨论政策执行与目标群体的关系。

1、政策方案对政策对象的规定

政策执行是根据政策方案进行的,所有政策方案都包括对政策对象的相关规定。

因此,在政策执行中,要对政策对象进行深入的研究,结合政策对象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政策执行策略,为政策执行的顺利进行创造必要的条件。

2、政策对象对政策的接受程度

政策对象对政策有接受或不接受两种选择。

他们对政策接受的情况又可分为三种状态:

服从、认同与内化。

如何促进和保证政策对象接受政策,而且能够加以认同和内化,是政策执行活动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政策执行成本对目标群体的影响

政策制定者并不需要承担政策执行的成本,所以决策较为轻率。

当政策执行的成本主要由政策对象承担时,不接受、不配合、不遵从等消极抵制行为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三)正确的执行策略

1、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2、建立有效的制度安排

3、利用各种执行手段

政策执行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一定的执行手段,执行手段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执行工作的成败。

执行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类:

(1)行政手段。

所谓行政手段,就是通过各级政府的行政部门,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采用行政管理的惯用方式(行政命令、指示、规定、规章等形式),按照系统、层次、区划来实施政策的方法。

(2)经济手段。

所谓经济手段,是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不同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政策顺利实施的方法。

(3)法律手段。

所谓法律手段,是指通过各种法律形式(法律、法规、行政立法、司法仲裁等)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

(4)思想教育手段。

思想教育手段是一种人本主义的管理方法,常用形式有制造舆论、说服教育、协商对话、批评与表扬等。

4、重视成本效益分析

政策成本一般包括:

主要包括:

政策制定成本、实施成本、摩擦成本、服从成本和机会成本以及政策产生的负面影响等。

(四)胜任的政策执行队伍

1、执行人员的素质要求

政策执行对执行人员的个体素质要求是非常高的,这包括政治素质、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

2、执行队伍的互补

政策执行队伍是由个体组成的,但这个队伍绝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这需要个体间的互补。

互补指的是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一种系统的优化,即通过群体成员的相互配合、有机协调,提高群体的整体效能。

执行群体中的个体互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知识互补。

(2)能力互补。

(3)年龄互补。

(4)性别互补。

(5)个性互补。

(五)有效的沟通执行中的沟通主要是指执行机构之问、执行机构与有关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执行人员之间、执行人员与目标群体之问为实现政策目标所进行的信息交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